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内容,也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核心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把“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放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语文素养融入到授课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在教学方法上尽量用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根本措施。
下面根据教学谈谈个人的实施方法与体验过程。
1、语文教学的方法尝试
1.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主体思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创造性思维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形象性,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首先是师生共同讨论花儿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试验,看看在不同环境中,颜色有何变化,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让学生有成就感,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深厚兴趣。
点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1.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起课堂活力。人的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教师应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让学生懂得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有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一文的主题归纳,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学参考书中都认为不说“揭示了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我教这一课时,先介绍写作背景,再讓学生反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畅谈造成孔乙已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有的说是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太冷漠,还有学生说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对这些观点,我都予以肯定,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答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使我感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有待去培养。再如《心声》一文中对老师上公开课的做法,课文分析中认为这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揭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围绕老师的做法是否可取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相互质疑释疑,随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番争论,得出多种结论,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1.3 培养想象力,开拓课堂教学空间。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将诗的内容画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对古诗的背景、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这样学生的灵感就会得到激发,就能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学生的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2、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活在教学实例引发上
为了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深厚些,课堂容量更大一些,教师们大都是要课堂举例,或是引经据典,以其取得良好效果。但举例要恰到好处并非易事。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举例要新颖、典型。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又通俗易懂的整合,往往能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博学多识,见多识广,同时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课堂上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举出有新鲜感、有感染力的典例来,否则学生会听而未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学习《生命的意义》一文后,列举与之命运相同但不屈服于命运的名人“米开朗琪罗”这位雕塑家的典型事例,以及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报道的人们身残志坚的人物,使学生为之耳目一新。
2.2 举例要适时、适量。到底什么时候引导举例,举多少例子,用厨子的话来说,就是“把握好火候”,一般来说,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部分要举例,因为它是师生着力探讨的问题,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更是教材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因此除了理论分析、阐述外,不妨列举一两个例子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这时举例戛然而止,学生精力旺盛,但如果老师不厌其烦地列举大量事例,虽然,学生兴趣深厚,但就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思想启示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其他的语文问题,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把语文素养融入到授课之中,而更为重要的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在教学方法上尽量用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根本措施。
下面根据教学谈谈个人的实施方法与体验过程。
1、语文教学的方法尝试
1.1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主体思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创造性思维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形象性,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时,首先是师生共同讨论花儿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试验,看看在不同环境中,颜色有何变化,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让学生有成就感,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的深厚兴趣。
点拨学习思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象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和大胆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1.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起课堂活力。人的创新意识来自质疑,教师应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让学生懂得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有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如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一文的主题归纳,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学参考书中都认为不说“揭示了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我教这一课时,先介绍写作背景,再讓学生反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畅谈造成孔乙已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有的说是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有的说是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太冷漠,还有学生说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对这些观点,我都予以肯定,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归纳文章主题,答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使我感到学生的创新能力确实有待去培养。再如《心声》一文中对老师上公开课的做法,课文分析中认为这是一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揭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围绕老师的做法是否可取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后,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相互质疑释疑,随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番争论,得出多种结论,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1.3 培养想象力,开拓课堂教学空间。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文,就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将诗的内容画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在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大胆想象,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对古诗的背景、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这样学生的灵感就会得到激发,就能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学生的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2、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活在教学实例引发上
为了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兴趣深厚些,课堂容量更大一些,教师们大都是要课堂举例,或是引经据典,以其取得良好效果。但举例要恰到好处并非易事。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举例要新颖、典型。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而又通俗易懂的整合,往往能引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博学多识,见多识广,同时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课堂上游刃有余,信手拈来,举出有新鲜感、有感染力的典例来,否则学生会听而未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学习《生命的意义》一文后,列举与之命运相同但不屈服于命运的名人“米开朗琪罗”这位雕塑家的典型事例,以及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报道的人们身残志坚的人物,使学生为之耳目一新。
2.2 举例要适时、适量。到底什么时候引导举例,举多少例子,用厨子的话来说,就是“把握好火候”,一般来说,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部分要举例,因为它是师生着力探讨的问题,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部分,更是教材的重中之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因此除了理论分析、阐述外,不妨列举一两个例子就会使学生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这时举例戛然而止,学生精力旺盛,但如果老师不厌其烦地列举大量事例,虽然,学生兴趣深厚,但就会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叶圣陶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思想启示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其他的语文问题,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趣,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