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年度报告(2013年)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_sar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2012年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报告》发布后,受到了各方好评,普遍认为该报告对评价我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希望继续完善和拓展,形成系列年度报告,以真实反映我国专利的实际利用情况。今年,我们在对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的研究。中国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近年来中国科研机构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与国家财政巨额研发资助之下申请了大量专利。同时,我国科研机构与我国大学性质基本相同,均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因此,同时研究并比较二者的专利竞争力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
  本报告中与专利有关的信息均来自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2012年专利许可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公布每年年度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情况,通过对该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可以统计出国内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利实施许可备案数量。第二部分是有关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2006年至2010年的专利申请情况。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数据库。之所以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2012年专利许可数量与其2006年至2010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进行对比,主要是因为根据对2012年大学专利许可备案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大学或科研机构在2012年进行许可备案的专利绝大部分申请于2006年至2010年这五年之间,各年度的申请数量以2008年和2009年为顶点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正态分布。因此,使用2006年至2010年的专利申请量与2012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进行比对,能够客观地反映出相关专利被许可的情况。
  本报告选取国家教育部发布的“211工程”大学作为研究样本,这对全面分析我国大学专利竞争力而言,更具有客观性和代表性。目前,教育部已经公布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211工程”大学共有116所。
  由于在管理体制方面我国科研机构与大学具有较大差异,我国大学由教育部作为全国统一的主管机关,而我国科研机构则没有全国统一的主管机关,所以,我国目前尚无权威且全面的科研机构名录。在这样背景下,本报告单独创设了列入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名录的两个客观标准:一是该科研机构2012年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过专利实施许可备案登记;二是该科研机构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至少申请了50件专利。根据这两条标准,我们共筛选出科研单位69家。
  二、专利竞争力指数计算方法及说明
  为了便于进行年度对比,本报告的2013年大学和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指数公式仍与《2012年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报告》的指数公式相同,即:
  专利竞争力指数=(2012年专利许可备案数÷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数)×500。
  之所以在2012年专利许可备案数与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数之比的基础上乘以500,是因为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数是五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而分子为2012年一年专利许可备案数,在该比数的基础上乘以500就可以得出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的许可的平均百分比。
  当然,本专利竞争力指数公式在去年推出之后,也收到了一些专家的反馈意见,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专利许可备案数量并不完全等同于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全部专利许可数量,因为有的专利许可并未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二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亦向外转让部分专利,专利竞争力指数亦应考虑到转让专利的情况;三是大学与科研机构亦有可能自行实施或与其他企业合作实施专利技术,这些内容也应考虑到专利竞争力指数之中;四是有的专利许可或转让费可能很高,而有的专利许可或转让费则可能很低,计算专利竞争力指数时不做相应区分而均赋予相同的权重,亦不尽合理。
  我们认为上述反馈和质疑非常客观和正确,但之所以仍然沿用去年的专利竞争力指数公式,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因为《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4条第2款明确规定:“专利权人与他人订立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应当自合同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备案”,该规定属于强制性规定,如果许可人或被许可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备案,将面临不利的法律后果。所以,国内大学或科研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对专利许可合同通常会进行备案,不备案的情况应该属于个例,因此,各大学或科研单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许可备案的数据可以基本反映出该大学或科研单位的实际许可情况。二是专利转让属于资产处置行为,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作为国有事业单位的大学或科研机构转让专利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评估等程序,因此,大学或科研机构通常采取专利独占许可的变通方式,而极少转让专利,另外,考虑到我国大学或科研机构目前自行实施或合作实施专利的情况也较少,所以大学或科研机构的专利许可情况基本上能够反映该大学或科研单位的专利利用情况。三是大学或科研单位的未备案的专利许可数量、专利转让数量、专利自行实施或合作实施数量、专利许可或转让费等数据目前均难以获得,虽然这些数据对衡量一个单位的专利竞争力指数具有重要影响,但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因此,当前的专利竞争力指数暂不将这些数据考虑在内。
  三、2013年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情况
  根据上述专利竞争力指数公式,我们统计了全国116所“211大学”的2012年专利竞争力指数情况。同时,通过数据综合,可得出2013年中国大学整体的专利竞争力为2.50,这一数字远低于去年3.75的水平。具体原因是2011年全国“211大学”专利许可备案数量为865件,而在2012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则有大幅下降,仅为635件,下降幅度达26.6%,故大幅拉低了2013年中国大学的整体专利竞争力水平。
  表一为中国“211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及排名情况。前三名分别为中国传媒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我国顶尖的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利竞争力仍不容乐观。清华大学去年的专利竞争力指数为1.88,其专利竞争力排名为第六十位,而今年的专利竞争力指数仅为0.42,专利竞争力排名则下滑至第七十四位;北京大学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数量为2398件,2012年专利许可备案数量仅为2件,专利竞争力排名为第七十五位。   表二是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量在1000件以上的41所“211大学”专利竞争力情况进行的列表。因为表二中的大学的专利申请量体量均很大,并且大致相当,因此,表二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出表中各大学专利竞争力的差异。表三是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量在300件以上1000件以下的33所“211大学”专利竞争力的情况列表。表四是2005年至2009年专利申请量在300件以下的 “211大学”专利竞争力的情况列表。表五、表六分别列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国大学专利申请情况和2012年中国大学专利许可备案情况,供读者分析各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时参考。
  四、2013年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情况
  与中国大学惨淡的专利竞争力情况截然不同,中国科研机构的专利显现出了较高的利用价值和较强的竞争力。本报告所选择的69家中国科研机构在2006年至2010年的专利申请总量并不大,仅有19604件,但这69家科研机构许可备案的数量则相对较高,达到211件。中国科研机构2013年专利竞争力指数为5.38,超过中国大学2013年专利竞争力指数一倍多。这一情况,一方面说明我国科研机构通过面向市场做研发,科技成果越来越受到市场参与者的欢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大学确实需要转变知识产权发展思路,在注重专利数量的同时,更应进一步关注专利的市场利用价值。
  表七是中国科研机构2013年专利竞争力指数和排名情况。2013年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排名前三甲分别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其竞争力指数分别为121.95、117.19和106.74。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12年进行许可备案的专利既可能是在2006年至2010年间申请的专利,也可能是在其他时间申请的专利,而本竞争力指数是以2012年许可备案数量与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量之比为基础进行计算的,加之有的专利可能向多人进行了许可并进行了多次备案,因此,专利竞争力指数有可能大于100。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排名前三甲均为大型国有企业的独立科研单位,这些科研单位与其上级主管企业具有密切联系,其科研工作必然紧紧围绕其上级主管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所以,其科技成果也就必然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其专利竞争力自然较强。
  表八是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量在150件以上的32家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情况。表九是2006年至2010年专利申请量在150件以下的37家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情况列表。表十、表十一分别列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申请情况和2012年中国科研机构专利许可备案情况。
  表一:2013年度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Top 20)
  声明:
  (1)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上的限制,本报告中的数据虽然经过认真复审,但仍不能保证完全准确。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希望各界贤达不吝指正。
  (2)因杂志篇幅所限,本报告仅节选部分内容刊登在该期杂志中。详细数据请见本刊网站:
  http://www.chinaipmagazine.com
  表二:2013年度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Above 1000)
  表三:2013年度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300-999)
  表四:2012年度中国大学专利竞争力指数(Below 300)
  表五:2006年至2010年
  表六:2012年中国大学专利
  表七: 2013年度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指数(Top 20)
  表八:2013年度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指数(Above 150)
  表十:2006年至2010年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申请量
  表九:2013年度中国科研机构专利竞争力指数(Below 150)
  表十一:2012年中国科研机构专利许可备案数量
其他文献
计算机销售商免费安装盗版软件获罪  日前,山东省平度市人民法院对国内第一起针对计算机销售商免费安装盗版软件刑事案件——青岛中孚电子有限公司以及法人代表李强侵犯微软公司著作权案作出一审判决,本案两被告青岛中孚及其法定代表人李强,在未经权利人同意情况下,以营利为目的,复制他人计算机软件,情节严重,构成侵犯著作权罪。被告单位青岛中孚犯侵犯著作权罪,判处罚金人民币15万元;被告人李强,犯侵犯著作权罪,判处
期刊
8月9日,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科技成果发布和交易专场项目征集启动会在中国技术交易所(以下简称“中技所”)成功举办。该活动由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组委会(以下简称“科博会组委会”)主办、中技所和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所(以下简称软交所)承办。此举标志着军转民技术交易试点项目征集工作正式启动。  技术项目和专利信息征集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下发《关于征集军转民技
期刊
在当前的商业经营中,经销商在其店铺招牌、装潢或其他载体上标识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商标的现象较为常见,经销商的前述商标标示行为是否为合理使用?是否会构成对相关商标权利人商标权的侵害?目前仍存有一定的争议,甚至在实际的司法判例中亦存在貌似相悖的司法裁决,愈发使得经销商标示所售商品商标的法律责任问题呈现出“扑朔迷离”的一面,因此,对经销商标示所售商品商标的法律责任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期刊
前奇美光电董事长许文龙说过 :“面板产业是百年来难得一见的产业,也是台湾很好的一次机会,现在面板产业才早上八点,要如何度过这一天,才是真正的重点。看3C产业,未来任何电子用品,上至冰箱、冷气或洗衣机,下至计算机、笔电或手机,甚至以后的车子,交通指示牌或是手上戴的手表,可能都会利用到面板,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何面板产业竞争如此激烈,因为面板的应用太广泛了。”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以LCD技术维系的产业链中
期刊
集成电路(IC)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与基础,被誉为全球信息产业皇冠上的“明珠”。IC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既有和其它产业共通的要素,也需要考虑本产业的行业特点。  从产业价值链分工来看,IC产业可分为设计、晶圆生产、封装和测试、专用材料与设备、销售几个主要环节。其中典型的企业形态包括整合元件制造商(IDM
期刊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全球经济版图逐渐呈现“东风西渐”的新格局。尤其2008年的金融风暴和2011年的欧债危机使得欧美经济进入收缩周期,但同时间中国经济仍旧高速发展,出口顺差不断提高,人民币持续升值。内外经济实力的此长彼消,使得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意愿和能力得到空前提高。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以华为、中兴、联想、吉利、北汽、中海油等为代表的诸多企业凭借自身的积累,结合中
期刊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专利审查部门在有关《专利法》第三十三条的审查当中,经常会提到“重新概括”或“二次概括”的概念,甚至出现将修改直接认定为“重新概括”而予以驳回的情况。由于“重新概括”这一概念在我国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中均没有明确的出处,专利审查部门内部对该概念的含义和运用也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导致在实践中使用该概念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也容易受到各方的质疑。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重新概
期刊
行业之星  余刚:  余刚先生现任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执行合伙人,在近三十年的知识产权实践工作中,他对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以及有关国际公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具体案件亲自实践了这些法律和公约,在专利和商标的申请注册和侵权诉讼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对海外一百余个国家的专利和商标申请注册以及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余刚先生曾为多个国内
期刊
一、法院对专利代理质量纠纷案例的判决  2005年4月6日,原告与被告签订了委托专利申请合同。合同约定:被告按照专利法的规定准备专利申请文件,并保证通过专利局的形式审查,取得专利申请号。合同签订后,原告按合同约定向被告支付了代理费,进行了全面的技术交底。2006年4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2007年3月起,原告发现上海华申汽车窗厂等多家企业的产品侵犯了自己的实用新型专利权
期刊
腾讯是要进入汽车行业吗?或是其高瞻远瞩,看重了未来的“车联网”,预备先占领有力地势,以备厚积薄发?亦或者是其所向披靡的知识产权团队无法容忍业绩上的一丝败笔,势必要将奇瑞制服?谁知道呢,也许这些都不是其本意,但国内两大行业“大块头”的争夺,倒是再次引发了大家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留意近年来的商标案件不难发现,商标纠纷案件数量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涉及的争议方也多为业界巨头,并且已不再是国内企业被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