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行为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走进学生的思维,倾听他们的质疑声,亦是一种充分还原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值得我们教师去深入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质疑;目的;内涵;核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敢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这样引导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实现深度阅读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发出“这样的写法不是多余吗”“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写不是矛盾吗”等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在问题的指引下深入文字的背后,“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从而获得自己的深刻体验。
一、质疑“是否多余”,明确写作目的
小学语文课文中某些文章,特别是高年级的篇目课文较长,这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有关,在阅读中,有些学生仅仅关注故事的情节,而忽视对思想情感的把握。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但是如果教师抓住课文看似多余的句子,引导学生勇敢发问,就会让学生深入文本,必将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时,在文本中有这样的两句话:乔依在帮助老妇人的时候,首先说:“我叫乔依”,还有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乔依没有穿袜子”的叙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两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疑惑:“老师,我觉得乔依的自我介绍应该去掉,因为助人为乐是自愿的行为,那就应该不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样才能体现乔依高尚的品格。”还有的学生认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修轮胎的情节,和穿不穿袜子有什么关系?我意识到这样的质疑正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机会,于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仔细想一想:这句话真的多余吗?经过学生的探究发现,乔依的自我介绍让老妇人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真心帮助,因为可以在以后找到他。而没穿袜子是为了为后文的流血埋下了伏笔,这都是作者精心的安排。
在很多课文中都有这样看似多余实际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句子,通过教师的点拨或者学生的慧眼独到,抓住文本中这样的“多余”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正是这样的句子将作者的未尽之意表达出来,它们并非多余,而是独具巧妙的意义。咀嚼这些文字,也就发现了文本中蕴藏的深刻内涵。
二、质疑表面信息,挖掘潜藏内涵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容易停留在课文的表面,这样很难体会到文本的深层滋味。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文本的表面信息,学会透过表面触及实质,挖掘文本潜藏的内涵,实现深度阅读的要求。敢于问一句“真是这样吗”,让我们直达文本内涵。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怕”,并且还找到了证据:“通过文中韩勃的话可以发现廉颇避让廉颇的车子以及好几天不去上朝,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很怕廉颇。”还有的学生说:“廉颇是武将,而蔺相如是文臣,蔺相如肯定害怕啊,他肯定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样的看法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但是有的学生感觉和文本想要塑造的蔺相如的正面形象不符。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想一想:“秦王和廉颇谁厉害?连秦王都不怕的蔺相如会害怕廉颇吗?”接着又为学生补充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在我一步步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蔺相如躲着廉颇,并不是怕,而是为了维护二者之间的和平,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的入侵。这样就实现了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正确、全面的解读,体会到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高尚品质。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文本的表面信息所迷惑,导致自己的认识有所偏差。而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引导学生质疑文本,仔细咀嚼体验,挖掘文字背后的信息,感悟出文本真正的内涵。
三、质疑是否矛盾,把握文本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前后矛盾之处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课文中常常会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这样的细微之处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但是这样的矛盾点却是我们深入探究文本的切入点,会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当我讲到“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发生时,当时的波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奴役中”,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其中的矛盾点,于是提出来自己的疑问:“既然波兰正需要人民共同团结力量的时候,那么肖邦为什么要走呢?留下来不是更能体现他的爱国之情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对话,这时学生发现肖邦在巴黎没有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却为波兰人民创作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歌曲。而当时沙皇要求他做首席钢琴演奏师也迫使了他的离开,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离开国家还是可以为国出力的。
这样学生在矛盾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矛盾点,解决矛盾,这样往往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使理解直达文本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抓住文本的关键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深入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的解读逐渐深化,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勇敢质疑,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让阅读教学向“深度”漫溯,收获春意盎然。
(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江苏 苏州 215500)
【关键词】质疑;目的;内涵;核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敢于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惑,这样引导学生和文本深入对话,实现深度阅读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有时会产生一定的疑惑,发出“这样的写法不是多余吗”“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真的是这样吗”“这样写不是矛盾吗”等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追根究底,在问题的指引下深入文字的背后,“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从而获得自己的深刻体验。
一、质疑“是否多余”,明确写作目的
小学语文课文中某些文章,特别是高年级的篇目课文较长,这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有关,在阅读中,有些学生仅仅关注故事的情节,而忽视对思想情感的把握。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但是如果教师抓住课文看似多余的句子,引导学生勇敢发问,就会让学生深入文本,必将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爱之链》这篇课文时,在文本中有这样的两句话:乔依在帮助老妇人的时候,首先说:“我叫乔依”,还有在第四自然段中,有“乔依没有穿袜子”的叙述。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两句话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疑惑:“老师,我觉得乔依的自我介绍应该去掉,因为助人为乐是自愿的行为,那就应该不留下自己的名字,这样才能体现乔依高尚的品格。”还有的学生认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修轮胎的情节,和穿不穿袜子有什么关系?我意识到这样的质疑正是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机会,于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仔细想一想:这句话真的多余吗?经过学生的探究发现,乔依的自我介绍让老妇人更容易相信自己的真心帮助,因为可以在以后找到他。而没穿袜子是为了为后文的流血埋下了伏笔,这都是作者精心的安排。
在很多课文中都有这样看似多余实际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句子,通过教师的点拨或者学生的慧眼独到,抓住文本中这样的“多余”仔细品味,就会发现正是这样的句子将作者的未尽之意表达出来,它们并非多余,而是独具巧妙的意义。咀嚼这些文字,也就发现了文本中蕴藏的深刻内涵。
二、质疑表面信息,挖掘潜藏内涵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容易停留在课文的表面,这样很难体会到文本的深层滋味。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文本的表面信息,学会透过表面触及实质,挖掘文本潜藏的内涵,实现深度阅读的要求。敢于问一句“真是这样吗”,让我们直达文本内涵。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怕”,并且还找到了证据:“通过文中韩勃的话可以发现廉颇避让廉颇的车子以及好几天不去上朝,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很怕廉颇。”还有的学生说:“廉颇是武将,而蔺相如是文臣,蔺相如肯定害怕啊,他肯定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这样的看法虽然表面上看来没有问题,但是有的学生感觉和文本想要塑造的蔺相如的正面形象不符。于是,我便引导学生想一想:“秦王和廉颇谁厉害?连秦王都不怕的蔺相如会害怕廉颇吗?”接着又为学生补充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在我一步步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蔺相如躲着廉颇,并不是怕,而是为了维护二者之间的和平,这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的入侵。这样就实现了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正确、全面的解读,体会到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高尚品质。
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容易被文本的表面信息所迷惑,导致自己的认识有所偏差。而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的点拨,引导学生质疑文本,仔细咀嚼体验,挖掘文字背后的信息,感悟出文本真正的内涵。
三、质疑是否矛盾,把握文本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前后矛盾之处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课文中常常会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这样的细微之处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但是这样的矛盾点却是我们深入探究文本的切入点,会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例如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补充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当我讲到“这篇文章中的故事发生时,当时的波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奴役中”,有学生马上发现了其中的矛盾点,于是提出来自己的疑问:“既然波兰正需要人民共同团结力量的时候,那么肖邦为什么要走呢?留下来不是更能体现他的爱国之情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价值,于是我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对话,这时学生发现肖邦在巴黎没有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却为波兰人民创作了很多鼓舞人心的歌曲。而当时沙皇要求他做首席钢琴演奏师也迫使了他的离开,这样让学生体会到离开国家还是可以为国出力的。
这样学生在矛盾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矛盾点,解决矛盾,这样往往能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准确的把握,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使理解直达文本的核心。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抓住文本的关键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深入文本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让学生的解读逐渐深化,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勇敢质疑,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让阅读教学向“深度”漫溯,收获春意盎然。
(常熟市练塘中心小学,江苏 苏州 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