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记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hu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粱红了。
  在泸州。
  夏天,看到一大片又一大片的高粱红。绿到心里,无上清凉。
  那些高粱沉甸甸的,风一吹,叶与杆窸窸作声,高粱穗累累垂垂有喜气。
  从车窗里望去,高粱地起伏高低,颇有旧气,也颇有酒气,错觉的酒气,恍恍惚惚。
  走进高粱地,人淹没了。日光灿烂,人的影子高粱的影子在空地上拉得长,青青的,有些袅袅意思,心里含着一块冰雪。
  雪是白是冰洁,突然觉得写作不过是雪上涂白。
  人生、文章,雪上涂白而已。文章人生的雪上涂白,有过一段诗酒风流就好。
  大片大片的高粱地,过去没见过。我乡种高粱,孤零零一株,寥寥几棵,或者齐刷刷一排在地边坝埂上。小孩子分不清,常把高粱当甘蔗,在地头干望着。那小孩布衣布鞋,尘封在黑白色的相片里。
  高粱红了,红得发紫,或者通红。乡人将高粱做成小汤圆,团团滚滚装在粗瓷白碗里,汤色绛红。汤圆的质地是一种熟透了的高粱红,隐含着朱粉、朱砂与橙红的肌理。碗口蒙有汤气,薄薄的白色汤气漫向桌子上方,给高粱汤圆平添了茫茫雾气。夹起一个,酱在筷子头上,色泽丰美像古旧的红木珠子。
  高粱汤圆的味道糯糯的,淡甜里稍微有些涩,很像多年后读到的废名文章。鲁迅说废名文章冲淡为衣,冲淡之衣下骨骼嶙峋,还是涩。知堂一派文章,有一股涩味。知堂涩,俞平伯涩,废名涩,沈启无涩,江绍原涩。因为涩,故显得厚,有一种生气。
  因为涩,因为厚,更因为生气,高粱是最好的酿酒原料。
  祖父很喜欢吃高粱汤圆,说高粱消积解毒。与祖父同吃高粱汤圆的情景,记得不大清楚了。记得清楚的是,端着粗瓷碗,有庭前看美人蕉的心情。
  我家老屋前栽有一丛美人蕉。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凉爽,美人蕉的叶子上挂着露水,花瓣上也挂着露水。坐在小凳上吃早饭,看蜘蛛在湿漉漉的蛛网上爬来爬去,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泸州归来,带回一束高粱,挂在墙上,一如欣赏红色的宝石,灯光打下来,投影幽静。
  高粱,古称蜀黍。
  泸州一带,先前没去过。泸州的名字知道得早,祖父五斗柜上有一酒盒,上写四个大字:
  泸州老窖。
其他文献
三月是读诗的季节  春寒料峭的时候  风,还夹杂着寒意  天,还弥漫着雾霾  曾满怀期待的梦想  在那一刻,在那一刻  云散烟消  随着春风,暖阳,蓝天  一切都远去  一切都消散  只留下了  那必将闪耀着记忆的石头  还有  那最最美丽而又遗憾的叹息  最终化为  这首诗的结局
期刊
三尺。逼仄,狭小,局促,容不得  自有的奔跑和畅快的呼吸  讲台就是祭台,小小的墓地  埋葬了多少人的青春和爱情  也加深着雕像的悲哀和夜色的沉重  使喇叭里的声音轻浮而浑浊  蜡烛的比喻,使所有言语黯然  失色。膏脂和精血燃尽  泪水流干成灰,一张张蛇皮  挂满春天的屋檐和额头  小小的烛火,可以照见  石头内部的黑暗,却无法  使每一种石头都闪闪发光  面对烛火萤火磷火野火地火  组成的火海,
期刊
“丰收后的大地为什么更加荒凉?”  太阳快速落下山崖  俯仰之间,满天的星斗  就隐身不见。月光明如贼眼  映照时间的恐惧  和一片秋叶的战栗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产生!”  皱纹比现实丑陋  咳嗽比秋风寒冷  失忆比历史稍微好一点:  人比黄花瘦  素面朝天  所有的抒写都不如命运的一次轻轻地抚摸。  所有的言语都是箭在靶心之外。
期刊
用鸟鸣打捞水的遗忘  用白抹去诱惑的黑  用颠簸托起遥望  用狭路勾画旷达与辽阔  鸟喙儿啄破天空的一刹那  凝固的血照亮花瓣  湖面微蓝,夏至躁郁不安  风绣出的莲花无语  鸟儿走过,羽翼滑落水面  红蓼滩头夜送客
期刊
大年初一晚上,在鞭炮声中,拉着大半箱子小说和几件衣服,出发去白俄罗斯,参加明斯克国际书展。  两位同事拉着两个更大的箱子更多的书,我们估算了一下,可能超重的罚款比书价还贵。  但书展不能没有书。  凌晨到达法兰克福,坐在机场窗边看了一会日出,继续转机往明斯克飞。
期刊
你会俄语吗?不会。中国驻白俄罗斯使馆的一秘忧虑地看了我一眼,那你怎么和他们的作家交流呢?我愣了一下,他们应该会有同声翻译吧!我说。  虽然是代表中国作家来参加明斯克国际书展“时代与作家”文学活动,可是在酒店现场,没看到任何人,没问清楚任何问题,没拿到任何有关会议活动的文字,但我还是很笃定。关于作家的事情就是这样,于混乱不堪中自会有一些独特趣味。  酒店在给我房门钥匙时,还挂着一个黄铜制作的钥匙扣,
期刊
对于我来说,到明斯克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时代与作家”大会发言,因为发言需要俄语,所以我和玛莎持续讨论了四个小时,关于我的发言主题和“剩女是不是已经全球化”的两个女人的私人讨论。  我一边解释自己的发言稿,玛莎一边听,一边也讲述了白俄罗斯的情况,以及她自己的故事。  玛莎的妈妈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师,在莫斯科一家私立中学工作,之所以离开明斯克去莫斯科,是因为那里工作的收入是在明斯克的6、7倍。
期刊
白俄罗斯的芭蕾,在世界享有声誉,18世纪的下半叶,白俄罗斯开始产生芭蕾舞艺术的萌芽,在当时有种社会现象是这一萌芽的具体反映:在白俄罗斯和波兰两国交界处有一些大地主,比如像莱德兹威尔、奥金斯基、泰森豪斯、萨佩加等,他们拥有自己的戏剧演出场所、演员以及音乐和芭蕾学校,他们在这方面的花费甚至比他们的君主还要多。  这种艺术传统在19世纪一度消亡并于20世纪初再度兴起。在大剧院派芭蕾舞艺术风格形成前,人们
期刊
荔枝入画。  有人画荔枝是怪物,有人画荔枝是赃物,有人画荔枝是玩物,有人画荔枝是傲物,有人画荔枝是失物,有人画荔枝是旧物,有人画荔枝是遗物,有人画荔枝是俗物,有人画荔枝是尤物……怪物里有一番茕茕独立,赃物里有一番贼眉鼠眼,玩物里有一番闲情逸致,傲物里有一番负手向天,失物里有一番失魂落魄,旧物里有一番逝水年华,遗物里有一番白头宫女,俗物里有一番家长里短,尤物呢?风华也。  有一次,看见八大山人画的果
期刊
新糊的窗纸洁净如棉。天有些冷了,呵气成烟成雾,时候大概是初冬吧。一道烧萝卜放在铁皮锅里,锅底陶罐炉子旧旧的。陶罐炉子即便是新的,也让人觉得旧。这个陶罐炉子有道裂纹,被铁丝捆住,格外显旧。火炭通红,铁皮锅冒泡,开始沸腾。一个农民空口吃萝卜,白萝卜煮成微黄的颜色,辣椒粉星星点点。筷子头上的萝卜,汁水淋淋,吃萝卜的人旁若无人。这是二十年多前的乡村一幕。  萝卜品种繁多,我多以颜色分别。白萝卜、红萝卜、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