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及未来经济增长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和贷款管理成本过高等各种原因,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进而制约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文章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中小银行和大银行可以依据各自的优势,分别从开展关系型贷款和运用信用分析技术两种途径来应对这一难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关系型贷款信 用分析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却往往遇到很大困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银行需要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但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这制约了银行向其提供信贷支持。实际上,在处理信息不对称和评估风险方面,如果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无疑是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有所帮助的。本文将就这一点展开详细的探讨。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佳途径。但长期以来,融资难是造成中小企业经营上困难的主要原因,阻碍着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在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和债券市场本身发展的滞后,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可能性非常小;另一方面,就资本市场而言,我国的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很难达到该要求,因此,到主板市场融资的可能性极小。可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是很大的,还存在许多问题。
间接融资对资金使用者信息透明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选择。目前我国信贷市场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其在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是70%以上。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80%左右是国有企业贷款,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两种思路
在处理信息和评估贷款风险方面,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具有不同的优势。大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以及运用标准化的贷款合约向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而小银行虽然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上居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洼和社区性特征,它们可以获得中小企业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这样就形成了大银行针对大企业客户、中小银行针对中小客户的贷款分工格局。
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融资证券化趋势逐步加强,大企业逐渐转向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迫使大银行加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竞争。应该看到,在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时。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都可以而且应当有所作为。
(一)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基于软信息优势的关系型贷款
1、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与其他三种贷款技术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贷款所依据的信息不同。关系型信贷所涉及的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这种软信息可视为银行生产的关于特定企业及其业主的专有知识。
2、关系型贷款带来的启示。第一,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要强化合作理念。从根本上讲,中小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中小银行要及时更新经营理念,以战略眼光找准市场定位,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并建立巩固的中小客户市场,积极涉足中小企业借贷领域,扶持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小银行需要强化动员资金的功能,使中小企业的大量零散资金成为存款来源,可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数据库,进行电子数据营销,通过分析既有客户情况寻找潜在的客户群体。而中小企业的业主也应该提高对中小银行的信任度,弥补中小银行融资能力的不足。第二,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要提升互动强度。当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真实可信度的信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主观信任度也将提高,从而增加行为上的信任,只要每次的信任期望能够实现,银行将愿意在下一次的互动期间承担更大的风险,互动过程进一步延续。因此,提高互动过程带来的信任实质上是品质上的信任,它的性质更加稳定,是维系长期合作的纽带。为此,银行有必要主动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建立符合小企业贷款特点的贷款分类、不良贷款问责考核等差别化的制度体系。针对中小客户对银行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中小银行除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系列化服务,协助中小企业做好项目规划论证;充当财务顾问;帮助理财;及时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产经、财经资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经营者需要坚持诚信经营,重视自身的声誉,培养企业家精神,以提高真实可信度。
(二)大银行的应对策略——信用评分技术的运用
1、信用评分技术。信用评分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申请者的人口特征、信用历史记录和行为记录等大量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筛选出一组能最准确估计信用风险的因素,并赋予各因素相应的权重,发展出预测性的模型,以一个信用评分来综合评估申请人未来的某种信用表现,作为信贷管理的决策依据。银行通常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一个“及格分”,在接到潜在借款人的申请后,输入相关数据,得出一个信用评分。如果申请者得分远远高于及格分,银行将批准其贷款申请;反之则拒绝申请。如果申请者分数处于“灰色”区域,那么信贷员将使用传统方法对该申请者进行评估,并到该企业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信用评分模型是使用统计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对预测最关键的指标及其权重,并剔除模型中次要的指标,具有统计显著性的指标才能进入最终的模型,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具有科学的依据。模型反映了信用表现的普遍性规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因业务人员的主观感受、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情景、情绪等而改变,从而保证了贷款处理过程中运用统一客观的尺度。另外,信用评分模型效率高,大大减少了贷款审批过程的时间;成本低,普通贷款处理可以交给营销人员完成,专家仅集中精力处理处于“灰色区域的”贷款申请。
2、信用分析技术的影响——美国的经验。1995年,信用评分体系开发商开发了一个“小企业评分服务”的信用评分模型。这样,原本因为数据缺乏而无法自行建模的银行,也能通过购买该模型将信用评分技术运用到小企业贷款业务中,尤其是用于面值低于10万美元的小额企业贷款。据美联储1997年初对大银行(资产规模大于50亿美元)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反馈者在小企业贷款中运用了信用评分技术;而银行资产规模高于150亿美元的银行最有可能使用这项技术。
尽管信用评分技术在各国银行业的应用还未完全普及,但该技术已得到了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其用于数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加速信贷审批过程,减少数额较小贷款的成本,因而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尤其是那些新成立的中小企业获取信贷变得较为容易。
3、对我国大银行的启示。在我国现行银行制度下,引入信用评分方法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主体是国有银行和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管理中存在两难问题:如果决策权下放,存在着严重的多重代理问题;如果将决策权上收,银行内部信息传递也会出现信息的内部耗损问题,会降低决策效率。银行必须在提高决策和降低代理成本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在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突出的情况下,各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贷款决策权限,权限上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获得是极为不利的。通过信用评分技术将贷款风险管理和贷款审批发放过程标准化,一是可以发挥大银行客户样本大、信息处理技术先进的优势,避开缺乏企业“私有”信息的劣势;二是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和代理问题给银行带来的损失。这样就从总体上降低了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结束语
实证研究表明,开展关系型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法,而中小银行在开展关系型贷款上具有优势。因此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要强化合作理念,提升互动强度。而信用评分技术正改变着大银行针对大企业客户、中小银行针对中小客户的贷款分工格局,大银行也在积极介入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为此有必要在我国的大银行中引入、推广和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客户信用评分方式,充分发挥大银行客户样本大、信息处理技术先进的优势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关系型贷款信 用分析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却往往遇到很大困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关系。银行需要对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但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这制约了银行向其提供信贷支持。实际上,在处理信息不对称和评估风险方面,如果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无疑是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问题有所帮助的。本文将就这一点展开详细的探讨。
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最佳途径。但长期以来,融资难是造成中小企业经营上困难的主要原因,阻碍着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企业在内部资金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必须选择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企业债券融资两种方式。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和债券市场本身发展的滞后,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可能性非常小;另一方面,就资本市场而言,我国的主板市场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要求。中小企业由于各方面原因很难达到该要求,因此,到主板市场融资的可能性极小。可见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是很大的,还存在许多问题。
间接融资对资金使用者信息透明度的要求相对较低,因而成为中小企业主要的外部融资选择。目前我国信贷市场的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其在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中所占比例一直都是70%以上。而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80%左右是国有企业贷款,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两种思路
在处理信息和评估贷款风险方面,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具有不同的优势。大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以及运用标准化的贷款合约向信息透明度高的大中型企业发放贷款上拥有优势;而小银行虽然在收集和处理公开信息上居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洼和社区性特征,它们可以获得中小企业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即“软信息”),因而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上拥有优势。这样就形成了大银行针对大企业客户、中小银行针对中小客户的贷款分工格局。
然而,随着世界范围内融资证券化趋势逐步加强,大企业逐渐转向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迫使大银行加入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竞争。应该看到,在面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时。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都可以而且应当有所作为。
(一)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基于软信息优势的关系型贷款
1、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与其他三种贷款技术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于贷款所依据的信息不同。关系型信贷所涉及的主要是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这种软信息可视为银行生产的关于特定企业及其业主的专有知识。
2、关系型贷款带来的启示。第一,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要强化合作理念。从根本上讲,中小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是在解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中小银行要及时更新经营理念,以战略眼光找准市场定位,从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并建立巩固的中小客户市场,积极涉足中小企业借贷领域,扶持中小企业做强做大,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小银行需要强化动员资金的功能,使中小企业的大量零散资金成为存款来源,可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信息数据库,进行电子数据营销,通过分析既有客户情况寻找潜在的客户群体。而中小企业的业主也应该提高对中小银行的信任度,弥补中小银行融资能力的不足。第二,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要提升互动强度。当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真实可信度的信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后,主观信任度也将提高,从而增加行为上的信任,只要每次的信任期望能够实现,银行将愿意在下一次的互动期间承担更大的风险,互动过程进一步延续。因此,提高互动过程带来的信任实质上是品质上的信任,它的性质更加稳定,是维系长期合作的纽带。为此,银行有必要主动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建立符合小企业贷款特点的贷款分类、不良贷款问责考核等差别化的制度体系。针对中小客户对银行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服务需求,中小银行除提供资金支持外,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系列化服务,协助中小企业做好项目规划论证;充当财务顾问;帮助理财;及时向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产经、财经资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经营者需要坚持诚信经营,重视自身的声誉,培养企业家精神,以提高真实可信度。
(二)大银行的应对策略——信用评分技术的运用
1、信用评分技术。信用评分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申请者的人口特征、信用历史记录和行为记录等大量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筛选出一组能最准确估计信用风险的因素,并赋予各因素相应的权重,发展出预测性的模型,以一个信用评分来综合评估申请人未来的某种信用表现,作为信贷管理的决策依据。银行通常会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一个“及格分”,在接到潜在借款人的申请后,输入相关数据,得出一个信用评分。如果申请者得分远远高于及格分,银行将批准其贷款申请;反之则拒绝申请。如果申请者分数处于“灰色”区域,那么信贷员将使用传统方法对该申请者进行评估,并到该企业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信用评分模型是使用统计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对预测最关键的指标及其权重,并剔除模型中次要的指标,具有统计显著性的指标才能进入最终的模型,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具有科学的依据。模型反映了信用表现的普遍性规律,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会因业务人员的主观感受、个人偏见、个人好恶和情景、情绪等而改变,从而保证了贷款处理过程中运用统一客观的尺度。另外,信用评分模型效率高,大大减少了贷款审批过程的时间;成本低,普通贷款处理可以交给营销人员完成,专家仅集中精力处理处于“灰色区域的”贷款申请。
2、信用分析技术的影响——美国的经验。1995年,信用评分体系开发商开发了一个“小企业评分服务”的信用评分模型。这样,原本因为数据缺乏而无法自行建模的银行,也能通过购买该模型将信用评分技术运用到小企业贷款业务中,尤其是用于面值低于10万美元的小额企业贷款。据美联储1997年初对大银行(资产规模大于50亿美元)的一项调查显示,70%的反馈者在小企业贷款中运用了信用评分技术;而银行资产规模高于150亿美元的银行最有可能使用这项技术。
尽管信用评分技术在各国银行业的应用还未完全普及,但该技术已得到了普遍认可。越来越多的银行将其用于数额在1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贷款。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够加速信贷审批过程,减少数额较小贷款的成本,因而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尤其是那些新成立的中小企业获取信贷变得较为容易。
3、对我国大银行的启示。在我国现行银行制度下,引入信用评分方法对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主体是国有银行和大型国有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管理中存在两难问题:如果决策权下放,存在着严重的多重代理问题;如果将决策权上收,银行内部信息传递也会出现信息的内部耗损问题,会降低决策效率。银行必须在提高决策和降低代理成本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在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突出的情况下,各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上收了贷款决策权限,权限上收对中小企业贷款的获得是极为不利的。通过信用评分技术将贷款风险管理和贷款审批发放过程标准化,一是可以发挥大银行客户样本大、信息处理技术先进的优势,避开缺乏企业“私有”信息的劣势;二是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和代理问题给银行带来的损失。这样就从总体上降低了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和风险。
结束语
实证研究表明,开展关系型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方法,而中小银行在开展关系型贷款上具有优势。因此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要强化合作理念,提升互动强度。而信用评分技术正改变着大银行针对大企业客户、中小银行针对中小客户的贷款分工格局,大银行也在积极介入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为此有必要在我国的大银行中引入、推广和完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客户信用评分方式,充分发挥大银行客户样本大、信息处理技术先进的优势进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