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早中期书法风格的嬗变

来源 :ViVi美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88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自号白石翁,苏州府长洲县相城里人。明朝中期绘画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为著名,并称“吴门四家”。由于四人均出生苏州,其门生弟子也大都为吴人,故此一流派亦有“吴门画派”之称,简称“吴派”。沈周在四人中最为年长,其弟子甚多,文徵明、唐寅均出自其门下,故沈周一直以来被视为吴派领袖。长期以来,学界对沈周的书法的关注远逊于对其绘画的研究,一方面是由于沈周本人的绘画成就确实高于其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代书画理论著作对沈周书法的忽视。历代书论中凡论及沈周书法,一般皆仅言其书法师黄山谷。如《明史本传》称他“字仿黄庭坚”,与沈周同时的王鏊《震泽集》称他“书法涪翁(即山谷),遒劲奇倔”,《相城小志》亦称其“字学黄庭坚”。惟李应桢提及:“相城沈启南,妙于诗画,然字不甚工。后乃仿黄山谷书,辄得其笔意,盖书画同一机也。”略微揭示出石田书法转变的过程。对于沈周书法的转变与分期,学界尚无完全统一看法。笔者倾向于将沈周书风的三个阶段:50岁之前为早期,以台阁体书风为主,用笔圆润秀丽,结体宽绰;从50岁左右起为融合与发展时期,直取宋人笔法,在苏、黄、米三家间不断尝试与调整。直至60至65岁左右,逐渐以黄庭坚笔法为主。晚年除了以黄庭坚风格为主以外,还存在一种端庄和平的书风。从早年台阁体至晚年黄庭坚书风的过渡时期,是沈周不断拼凑融合各家笔意,最终确定自己风格的过程。
明 沈周 春风竹树图轴(局部)纸本墨笔 日本大阪阿部收藏

  明初,由于帝王喜好以及宋客、沈度、沈粲的推崇,台阁体风靡一时。沈周早期的书法受伯父沈贞影响,而沈贞则受沈度影响,风格带有明显的台阁体圆润的特色。《春风竹树图轴》是徐邦达先生认定为沈周真迹中最早的作品,其跋写于天顺八年甲申(1464)初夏。沈周题跋旁恰有沈贞题跋作为对比,端正秀丽确为二者的共同之处,但沈周字体与其伯父相比还多了一份拙趣。何炎泉先生认为沈周早期书风不仅受到家学渊源与时代书风的影响,还受到来自陈宽与相关的元末艺术家如王蒙等人的影响,可备一说。
明 沈周 庐山高(局部)193.8×98.1cm 纸本浅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41岁的《庐山高》图是其为老师陈宽祝寿的精心之作,故题跋字形结体更显庄重端正,笔画精细秀美。是沈周早期台阁体书风的代表。台阁体逐渐失势后,作为吴门文士核心之一的徐有贞率先突破了鄙宋的藩篱,成为吴门书派兴起的先导。当时身为中书舍人的李应桢提出了“奴书”论反对台阁体,提倡书风的改革与创新,直取宋人法度,以形成自身独特面貌。李应桢取法黄庭坚,而沈周的另一位好友吴宽则学习苏轼。沈周本人也开始师法黄庭坚、苏轼与米芾笔意。沈周本人及家传收藏颇丰,具有学习临摹的条件。据都穆《寓意编》所载,沈周收藏的书法作品如下:
  苏舜钦、蔡襄、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诸人遗墨一册。宋人摹周文矩宫中图一卷。黄庭坚大楷杜甫律诗二首。苏轼前后赤壁赋、李公麟作图(隶字书旁注云是米芾笔,共八节,唯前赋不完)c王文正、秦观、米芾、楼钥、杨慈湖诸人手帖一卷。林逋与僧二帖。蔡襄自书绝句诗。米芾自书词一卷。李忠定书一、张忠献书一、赵忠简札子一、外小帖一、吕忠穆、李庄简书各一,共一卷。蔡襄、蘇轼、黄庭坚、米芾书真迹一卷。张忠献父子与虞丞相札子。黄庭坚书马伏波庙诗一卷并跋(大字)。邓侍郎、程雪楼、徐子方、卢疏斋诸人诗。
  仅从《寓意编》所载来看,沈周收藏的书法作品要数黄山谷、米芾二家的为最多(各为四件),其次是苏轼、蔡襄的(各为三件)。
宋 林逋《手札二帖》吴宽跋42.3×60.6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林逋《手札二帖》李东阳跋 42.3×60.6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林逋《手札二帖》沈周跋42.3×60.6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林逋《手札二帖》上可见沈周的两位好友李东阳与吴宽的题跋,二人都形成了较成熟的而带有自身个性的书风。而沈周于49岁所书题跋依然以台阁体书风为主,从个别字中却可以看出沈周下笔的犹豫,以及这种犹豫所带来的字体结构的不协调。沈周似乎欲尝试新的风格却处于徘徊阶段,如第一行“古”字,字轴向右倾而与整行行气不一致;又如第五行“特”、“借”二字,第七行“所”字,都可到看沈周下笔时的犹豫不决,似乎是在旧习的台阁体与新书体的尝试之间寻找平衡。其中有些字舒展的笔画似乎学黄,但“庵…‘风”等字撇画又是从米芾而来。沈周的尝试并未达到很好的效果,这种不成熟的做法最后形成了一种生硬的书风。因为黄庭坚的笔法严谨,字的结构却是向外伸展和缠结的;米芾虽结构严谨,但其笔法中却含有一种外向和开朗的热忱。沈周要调和两者,必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明 沈周《参天特秀图》(局部)156×67.1cm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在中期不稳定的书法风格反映了沈周对宋代书法各类传统的学习借鉴,进而不断摸索、完善自身风格的过程。而这种求索,大概到54岁之后,才基本稳定在黄庭坚一路,完成了从早年受家学影响的台阁体书风转而师法宋人,最后独入黄体的过程。沈周59岁时所作的《参天特秀图》上的第二段题跋,相较于6年前53岁时所作的第一段题跋,可以很容易比较出沈周在这段时间巨大的书风转变。台阁体风格基本消失,稚拙的尝试走向统一与和谐。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的做法是:创设情境,尝试探索,发散思维。    一、创设情境    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课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
【摘要】考试是民办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国民办高校现行的考核方式存在模式单一、教师自由发展空间小等弊端,对民办高校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产生了阻力。民办高校考试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树立正确的考试目标,丰富考试形式,更新考试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民办高校 考试模式 改革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474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为办学理念的民办高校遇到了改革发展的
摘要: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概念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利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多启发学生,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把它们真正弄懂、记住并会使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概念教学; 猜想;自主探索;联系实际;概括  中图分类号:G623.5  概念是人们对客观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识字教学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培养学生浓厚的汉字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任务。因此,提升识字教学有效性,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亟需改善的环节之一,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提升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3.2  1 引言  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识字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期刊
摘要:阅读作为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起到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读本并不能完全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所以,本文将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从小学生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方面入手,进一步分析提高其阅读能力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3  一、引言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智力发展的
谢无量(1884—1964)  如果要评20世纪的十位或二十位代表性书法家,其中一定有他的名字。可是,是否会有人相信,就在全国第一届书展的布展过程中,竟有多位老先生不同意他的作品参展?在常规书法家的眼里,他那种歪歪斜斜似不经意的作品确实难觅“颜筋柳骨”式的功力、法度,与未曾受过书写训练的“孩儿体”无异。实事上,这位书家——谢无量,其书法也确实与“孩儿体”难以脱开干系。谢无量先生在书房  不久前在校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中,一切皆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小学人教版数学课程突出的就是课堂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原有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的中心思想。本文以探究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探讨为主题,对人教版小学数学进行简单阐述。  【关键词】小学;人教版;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人教版小学数学是以传统教学为核心基础与实际
在当今的书法收藏市场上,名人书法备受藏家青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学者朱浩云说:“名人的名望在藏家的心目中非常重要,名望越大价值越高,这是不变的法则。”经考察,不管是拍卖市场上出手阔绰的收藏家,还是工薪阶层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在对待书法艺术品上都存在这种名人现象。这出于以下几种原因:对人品的景仰而名  出于对名人人品的景仰而收藏其人的书法作品,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喜爱名人书法的主要原因之一。历史上,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