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部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滞后,产业层次偏低,同时受自身条件约束和外部环境限制,从内部挖掘潜力重新构建新的产业结构不太现实。本文借助SWOT模型,分析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竞争实力,说明中部地区应该借助东部地区产业升级,通过接受转移产业的方法,实现自身产业层次的较大提升,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进步。
[关键词]产业转移 中部地区 竞争力 SWOT模型分析
近年来,东部沿海外向型产业在国际国内双重不利因素冲击下遭遇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实现产业升级。这一时期,也将是中部地区抓住历史机遇,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好时机。东部遇困,迫切需要走产业升级,寻求突破,中西部稳步增长,急需产业拉动,在此情况下推进产业转移对东部走出困境和实现中原崛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转移及SWOT模型介绍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在统一的大市场下,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必然发生的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经济行为,其根本动力是资源禀斌差异决定的区域比较成本优势,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企业。
SWOT模型分析是伦德等提出的一种全面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从而寻找适宜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的满意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其中SWOT是英文“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字的缩写,代表了组织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应该考虑的四个方面因素。
二、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SWOT模型分析
下面将使用SWOT模型对产业转移中中部省份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实行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1、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内部优势
(1)廉价劳动力(s1)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农民生存压力加大,众多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以缓解家庭生活压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3亿人,而这部分中的大多数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用工需求有限而供给数目巨大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的廉价。他们将为中部迎接产业转移增添重要砝码。
(2)优越的区位优势(S2)
以河南省交通区位优势为例: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共有京广、陇海、京九等九条铁路干线和洛宜、汤鹤等四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汇;200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居全国第一位;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省内拥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通航10个国家和地区;新郑国际机场是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改建后年旅客吞吐量达1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s万吨;“西气东输”一线主管道有306公里途径河南,沙颖河实现了季节性通航。
(3)扎实的基础产业(s3)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部地区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壮大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由慢变快;初步形成了聚集度高、配套完善、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些基础产业的茁壮成长为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做好了准备。
2、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内部劣势
(1)制度制约(w1)
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体制与制度改革相对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在解放思想、政府执政效能、法制环境、信息系统、社会诚信、市场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本地经济突破性前进的同时也阻碍了优秀产业的转移进入。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在制度环境方面的差距致使中西部要素供给方面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和体现,还会导致产业转移成本和运行成本过高,减缓甚至阻碍东部地区优秀产业的转移。
(2)集群欠缺(w2)
目前在中部省份,多数地区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长远规划,各地方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导致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化”和“低度化”,制约了产业聚集的资源集成效应,阻碍了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的过渡,难以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即使在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形成的部分产业聚集区也只是自发形成、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对外部产业没有充分吸引力的中低端产业带。
(3)要素偏弱(w4)
中东部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充足,价格低廉,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对落后,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廉价工人的熟练程度要求。同时受环境封闭、经济落后、改革滞后、观念陈旧的制约,申西部职工在纪律性、积极性、规则性、效率性都难以与东部职工相比。此外,中西部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受过基础教育或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多年来通过劳动要素自由流动的加强大量转移到东部地区,使中西部的人力资源处于结构劣化状态。
3、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外部环境机会
(1)东部产业升级(O1)
随着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许多城市和地区在水、生产成本方面快速上升,由此导致能源紧缺、用地紧张、劳动力成本升值以及原材料上涨的巨大压力使得多数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性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要素成本的大幅提升成为东部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在全球东南沿海出口受限,从而使更多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实行产业升级、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东部地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2)外出民工返乡(O9)
由于东南沿海中小型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使订单减少、出口锐减、生存遇险而不得不停业、歇业甚至倒闭破产,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被迫返乡。与外出到东部相比,他们更愿意在本地工作有更加稳定的环境和生活保障。同时因为在东部地区长时间工作,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管理技能和技术水平,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政府能够抓住机遇,对农民工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改造,加大引导产业转移的力度,返乡农民工必将成为来自外部的一大优势资源。
(3)国家产业振兴规划(O3)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涉及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石油化工、轻工业、造船、能源、物流等十大行业。这些振兴规划的出台为我国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中西部省份,更应该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规划为蓝本发展适合本区域特色的产业以实现本地区经济新发展。
4、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外部环境威胁
(1)转出地的保护主义(T1) 尽管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由于缺乏具体政策指导、力度不足等原因,目前东部地区一直处于“消极怠工”状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对就业的庞大吸收、对本地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使得转出地政府不愿意放弃业已存在的“优势”产业。
(2)东部地区的自身转移(T2)
虽然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上与中部地区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但东部省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例如江苏省的苏南与苏北、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地区相比,经济发展差距很大。这些地区在产业转移中具有与转出地空间距离短、为同一行政区划、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承接本省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
(3)社会网络制约严重(T3)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活动不是纯市场活动,而是构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之下。社会网络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并由此产生集体效率。因此,社会网络中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相近的社会关系以及共同的社会准则在企业间建立信任,强化个体间的正式与非正式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社会网络还对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
三、中西部地区迎接产业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以下以中部省份河南省为例,对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部省份如何充分准备、周密考虑,尽快实现产业转移提供参考意见与针对性的建议:第一,解放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与计划经济观念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实力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与经济全球化的观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及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原则。第二,优化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中部省份需要一方面加快体制政务环境对接: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提高政务服务的透明度与效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民营与非公有制经;另一方面要加快政策环境对接:根据新形势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区自身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和完善投资、融资法规及招商引资政策。第三,集群建设。为克服和超越单凭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引资竞争的局限性,适应国内外资本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的新趋势,中部地区有必要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外产业集群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本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同时,为避免盲目重复和不经济竞争,中西部集群的产业选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专业化特色,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轻工业、加工制造业与矿产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集群,塑造专业化竞争优势。第四,发展第三产业。要善于借助外力发展新型流通组织和现代物流业,提高流通的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根据市场经济与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整顿发展会计级、法律、咨询、信心等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和培植更高层次、具有更高专业化水准的招商中介组织,强化金融、证券、物流、财会等方面咨询的市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第五,提高劳动力要素素质。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低的劳动成本只有与高的生产率相结合,才能产生强的竞争力。对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都必须以人力资本投入增长为前提。中部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调教育服务的区域指向,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重点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适用性人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创新,改善西部人力资源结构。
[关键词]产业转移 中部地区 竞争力 SWOT模型分析
近年来,东部沿海外向型产业在国际国内双重不利因素冲击下遭遇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实现产业升级。这一时期,也将是中部地区抓住历史机遇,通过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崛起的大好时机。东部遇困,迫切需要走产业升级,寻求突破,中西部稳步增长,急需产业拉动,在此情况下推进产业转移对东部走出困境和实现中原崛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转移及SWOT模型介绍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在统一的大市场下,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必然发生的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经济行为,其根本动力是资源禀斌差异决定的区域比较成本优势,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型企业。
SWOT模型分析是伦德等提出的一种全面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从而寻找适宜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的满意战略组合的一种分析工具。其中SWOT是英文“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字的缩写,代表了组织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应该考虑的四个方面因素。
二、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SWOT模型分析
下面将使用SWOT模型对产业转移中中部省份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实行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1、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内部优势
(1)廉价劳动力(s1)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同时由于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农民生存压力加大,众多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选择了外出打工,以缓解家庭生活压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到2.3亿人,而这部分中的大多数来自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用工需求有限而供给数目巨大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的廉价。他们将为中部迎接产业转移增添重要砝码。
(2)优越的区位优势(S2)
以河南省交通区位优势为例: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共有京广、陇海、京九等九条铁路干线和洛宜、汤鹤等四条铁路支线在河南境内交汇;200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556公里、居全国第一位;航空运输快速发展,省内拥有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通航10个国家和地区;新郑国际机场是4E级机场和国内一类航空口岸,改建后年旅客吞吐量达1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3s万吨;“西气东输”一线主管道有306公里途径河南,沙颖河实现了季节性通航。
(3)扎实的基础产业(s3)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部地区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壮大食品、有色金属、石油和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大力发展金融、旅游、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由慢变快;初步形成了聚集度高、配套完善、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些基础产业的茁壮成长为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做好了准备。
2、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内部劣势
(1)制度制约(w1)
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体制与制度改革相对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在解放思想、政府执政效能、法制环境、信息系统、社会诚信、市场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本地经济突破性前进的同时也阻碍了优秀产业的转移进入。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中部地区在制度环境方面的差距致使中西部要素供给方面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和体现,还会导致产业转移成本和运行成本过高,减缓甚至阻碍东部地区优秀产业的转移。
(2)集群欠缺(w2)
目前在中部省份,多数地区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长远规划,各地方缺乏有效的合作博弈关系,导致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同构化”和“低度化”,制约了产业聚集的资源集成效应,阻碍了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的过渡,难以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即使在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形成的部分产业聚集区也只是自发形成、规模较小、技术含量较低、对外部产业没有充分吸引力的中低端产业带。
(3)要素偏弱(w4)
中东部地区虽然劳动力资源充足,价格低廉,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相对落后,难以满足转移企业对廉价工人的熟练程度要求。同时受环境封闭、经济落后、改革滞后、观念陈旧的制约,申西部职工在纪律性、积极性、规则性、效率性都难以与东部职工相比。此外,中西部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受过基础教育或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多年来通过劳动要素自由流动的加强大量转移到东部地区,使中西部的人力资源处于结构劣化状态。
3、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外部环境机会
(1)东部产业升级(O1)
随着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许多城市和地区在水、生产成本方面快速上升,由此导致能源紧缺、用地紧张、劳动力成本升值以及原材料上涨的巨大压力使得多数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性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要素成本的大幅提升成为东部产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在全球东南沿海出口受限,从而使更多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因此,实行产业升级、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已经成为东部地区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
(2)外出民工返乡(O9)
由于东南沿海中小型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使订单减少、出口锐减、生存遇险而不得不停业、歇业甚至倒闭破产,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被迫返乡。与外出到东部相比,他们更愿意在本地工作有更加稳定的环境和生活保障。同时因为在东部地区长时间工作,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较强的管理技能和技术水平,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政府能够抓住机遇,对农民工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改造,加大引导产业转移的力度,返乡农民工必将成为来自外部的一大优势资源。
(3)国家产业振兴规划(O3)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涉及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石油化工、轻工业、造船、能源、物流等十大行业。这些振兴规划的出台为我国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中西部省份,更应该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规划为蓝本发展适合本区域特色的产业以实现本地区经济新发展。
4、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中的外部环境威胁
(1)转出地的保护主义(T1) 尽管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由于缺乏具体政策指导、力度不足等原因,目前东部地区一直处于“消极怠工”状态。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对就业的庞大吸收、对本地社会生活的积极影响使得转出地政府不愿意放弃业已存在的“优势”产业。
(2)东部地区的自身转移(T2)
虽然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上与中部地区相比具有较大优势,但东部省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例如江苏省的苏南与苏北、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与粤北地区相比,经济发展差距很大。这些地区在产业转移中具有与转出地空间距离短、为同一行政区划、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承接本省份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
(3)社会网络制约严重(T3)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活动不是纯市场活动,而是构建在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之下。社会网络是企业间合作的基础,并由此产生集体效率。因此,社会网络中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相近的社会关系以及共同的社会准则在企业间建立信任,强化个体间的正式与非正式合作,降低交易成本。社会网络还对技术发展、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和自我加强的放大效应。
三、中西部地区迎接产业转移的对策与建议
以下以中部省份河南省为例,对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部省份如何充分准备、周密考虑,尽快实现产业转移提供参考意见与针对性的建议:第一,解放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与计划经济观念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实力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信用观念与经济全球化的观念,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及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原则。第二,优化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中部省份需要一方面加快体制政务环境对接: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与管理方式,提高政务服务的透明度与效率,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大力发展民营与非公有制经;另一方面要加快政策环境对接:根据新形势要求制定符合本地区自身实际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和完善投资、融资法规及招商引资政策。第三,集群建设。为克服和超越单凭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引资竞争的局限性,适应国内外资本向产业集群方向转移的新趋势,中部地区有必要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外产业集群建设的成功经验,制定本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策略。同时,为避免盲目重复和不经济竞争,中西部集群的产业选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专业化特色,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轻工业、加工制造业与矿产资源开发等特色产业集群,塑造专业化竞争优势。第四,发展第三产业。要善于借助外力发展新型流通组织和现代物流业,提高流通的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根据市场经济与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整顿发展会计级、法律、咨询、信心等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和培植更高层次、具有更高专业化水准的招商中介组织,强化金融、证券、物流、财会等方面咨询的市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第五,提高劳动力要素素质。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在市场化、全球化背景下,低的劳动成本只有与高的生产率相结合,才能产生强的竞争力。对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都必须以人力资本投入增长为前提。中部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强调教育服务的区域指向,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重点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适用性人才;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创新,改善西部人力资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