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共识: 迫切需要“无用之用”的时候到了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andrat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不久前,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科学与社会》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认为,基础研究就像是一种“无用之用”。
  “基础研究是‘无用之用’,它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在周向宇看来,科学知识体系是现代物质文明的基础,其中“无用之用”科学体系的构建,其本身就是一种“用”。
  周向宇用自己的研究领域——数学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了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之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基础。
  “从科学史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基础科研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的实用,但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周向宇说。
  对此,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表示,我国重大科学和前沿技术取得了不少突破,这说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但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出发,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上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出更多成果的时候了。
  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基础研究领域有哪些不足?不少科技界人士表示,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是一个主要问题。
  相关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占总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究与开发)的5.2%,系10年來最高水平。但与发达国家对R&D的投入占GDP的15%~20%相比,中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仍远远不足。
  叶玉江表示,基础研究投入的结构不合理体现在我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缺了很多块儿”。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基础研究投入主要来自中央本级财政,其在全国基础研究总投入中占比达90%以上,在一些发达国家,地方政府也会承担支持基础研究的一部分责任,一些企业在基础研究总支出中的贡献至少会达到20%。
  “美国联邦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占一半,而我们占到了90%;我国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占7%,而美国是接近20%,还有提升空间;美国的社会资金占总投入的20%,对于支持非共识项目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的企业投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此可见,我们的投入结构比例是有问题的。”叶玉江说。
  今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要优化基础研究的投入结构,“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此外,有科学家指出,以往国家资助科学研究的方向总是向着高而大迈进,却往往忽略了一些小团队、小方向上可能出现的成果。
  对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童金南表示,自己所在的研究学科比较小众,不能纳入基础研究重大专项,发表论文时的影响因子上不去,极大影响了年轻人的发展。“很多基础研究学科都是这样,一个学科的培养需要10年,年轻人留不住就造成了学科发展的新断层,我希望设立专项支持小众学科,设置专项保护小众学科的人才队伍”。
  基础研究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在基础研究领域,如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建立适合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科学与社会》杂志的相关文章中,两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王越教授表示,对基础研究的成果如何总体评价,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这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评价是绝对地只看成功的一面,这是有偏颇的。”王越指出,纯基础研究,特别是重要的创新,失败是成功之母,“譬如,数学中的一个基本的简单代数问题,四次方程以上是没有根式解的。这个问题曾有四代科学家开展研究,但我们不能否认前几代科学家的贡献,包括阿贝尔,他马上就快成功了,却死于疟疾,该怎么评价他的贡献呢?所以自然科学研究中,应该不计失败,失败是正常的。”
  对于目前的基础研究领域,叶玉江表示,目前我国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科学理论和原创思想非常少,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特别是缺乏能够心无旁鹜、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队伍和人才,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未来,我们对于基础研究的人才评价体系一定要具体化,单靠论文进行评价是不科学的。”叶玉江说。
  对此,《意见》指出,要突出以人为导向,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营造宽松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潜心、长期从事基础研究。完善分类评价机制,调动科学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有科学家建议,当下社会各界对基础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仍有待提升。周向宇认为,首先在国家层面倡导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强国,将其明确列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一项战略目标;再者,提升科学知识体系构建者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此外,加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做“无用之用”研究很光荣的社会氛围。
其他文献
人人是巧工,个个有绝活儿。近日,首届“北京大工匠”荣誉称号,花落10位身怀绝技的产业工人。市总工会将给予每人3万元奖励,以及在研修学习、疗休养等方面与市劳模同等的待遇;支持他们设立“工匠创新工作室”,连续3年,每年划拨10万元资金补贴。实实在在的奖励,让许多人眼前一亮。这些以往大多只在学术研究领域出现的嘉奖,如今也进入了工匠们的世界,释放出强烈的信号:职业没有高低之别,能工巧匠和科研尖兵,都能够得
期刊
新华社电 记者张辛欣 “无人”驾驶迎来全国性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4月12日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上路测试的一系列要求以及交通违法处理依据。  随着道路测试放开,产业发展也“驶入”新的里程。“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还需“驶过”哪些“关口”?  “无人”驾驶“驶向”发展快车道  12日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对测试主体、测
期刊
在山西大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数控车间里,留着板寸、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有些书生气的樊丽兵正盯着数控机床上的显示器,豆大的汗珠滴答滴答地滚落,他丝毫没有理会,仍一心一意地操作着。每次只要遇到难活、急活,樊丽兵总能一一攻克,他也因精品率百分之百被同事们戏称“小樊飞刀百发百中”。  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地走过,樊丽兵蹲守在数控机床前一刻都不敢松懈,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下来。在旁人看来,智能
期刊
生活中,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一直备受诟病。而业界,也始终在寻找能够替代抗生素的产品,其中抗菌肽是目前公认最具潜力的。抗菌肽是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细菌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尤其是对某些耐药性病原菌的杀灭作用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然而,由于提取极为昂贵,大大限制了其在医药、农业、工业上的应用。“我们所做的就是利用基因技术和发酵技术使抗菌肽的成本比直提模式
期刊
4月11日,浙江省颁发2017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由浙江重点培育发展的信息、制造、大健康领域项目占获奖项目7成以上。据悉,2017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颁出286项科研成果。据了解,这些科研成果普遍取得了較好经济社会效益,近3年通过直接应用或推广转化累计实现新增销售收入达1950.7亿元。
期刊
我是在1992年来到半导体所的,随后在王启明院士的带领下开展工作二十余年,并在他的指导下攻读在职博士学位。王老师既是我的领导、同事,也是我的恩师,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对我的学业和事业的帮助也非常大。  其实,刚来王老师课题组里工作时,我对管理,特别是课题组的管理是没有多少经验的,是王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来管理课题组。他曾说,要做好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立好规章制度,所以后来当我接任课题组组长的时候,他就时
期刊
欧洲专利局近日发布的2017年度报告显示,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再创新高。在总共收到的165590份国际专利申请中,中国递交的专利申请数量达8330份,同比增长16.6%,这使得中国首次成为欧洲专利局五大申请国之一。  不独欧洲专利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几年也指出,中国正逐渐占领全球技术创新和品牌的领导地位。2016年世界知识产权统计数据显示,从受理专利申请的国家和地区有关数量来看,中国
期刊
4月9日,笔者获悉,山西省将围绕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四大领域,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开发应用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全年推进108个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年内42个重点项目投产或部分投產。
期刊
加强智库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进一步加强党委政府和专家智库的联系,有助于智库专业人才走出书斋和“象牙塔”,广泛了解实践当中的鲜活信息,切实回应党委政府的决策咨询需求,不断提高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能力。智库专业人才的成长需要党委政府为之提供参与决策过程的机会,创造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的条件。人才总是在使用中得到成长的,智库专业人才也是如此。  培育和繁荣思想产品的现实需要。专家
期刊
筆者获悉,天津大学在全球率先成立的“新工科教育中心”正式揭牌,此为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交流基地,吹响了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集结号,标志着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从“浅水”走向“深蓝”,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