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常见于病程超过10年的糖尿病患者,是终末期肾病最常见的原因,也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约30%的1型糖尿病、20%~5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随着年龄及病程的增加,糖尿病肾病患病率逐渐增高,病程20年为患病高峰,最终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一旦发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透析的占2/3,需要肾移植的占1/3,因此,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压力。在世界肾病日来临之际,我刊特邀专家谈谈糖尿病肾病的相关知识。
糖糖尿病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有的研究揭示了糖尿病肾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对肾脏损伤的结果,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甚至可能是启动因素。长期高血糖作用下肾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和血流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蛋白尿。此外,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从而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严重损伤;炎症因子也与该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我国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现状
我国糖尿病肾病存在“两高三低”的情况,“两高”指患病率高、危害大,“三低”指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控制率低。
1.患病率高
我国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全国性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结果尚未发布。
通过既往文献推断,我国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为30%~40%。并且自2011年起,糖尿病肾病在慢性肾脏病中的比例超过肾小球肾炎相关肾病,并且差距不断增大,这似乎说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比例有增加趋势。
2.危害大
糖尿病肾病不仅是发生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还会大幅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总的来说,一旦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患者寿命缩短。
3.知晓率低
目前还未有相关研究数据揭示我国人群糖尿病肾病的知晓率,国外数据可以作为参考。研究表明,1—3期糖尿病肾病的筛查率均不到20%,糖尿病腎病的知晓率大约为17.8%。源于国外糖尿病肾病筛查率水平,我国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肾病的知晓率也不会太高。
4.治疗率低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强调早期综合管理(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以及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常规治疗方法。一旦糖尿病肾病形成,常规治疗方法疗效非常有限,中晚期难以逆转,只能对症治疗。
5.控制率低
我国糖尿病肾病控制现状不容乐观,研究显示,通过对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我国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综合达标率仅为3.6%。其中仅36.0%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仅20.8%的患者血压<130/80毫米汞柱,仅36.1%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毫摩/升的目标。
糖尿病肾病在传统医学中归属
糖尿病肾病在传统医学中归属于“消渴病”范畴,虽然在中医古籍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圣济总录》等医书中可见相关描述,如“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小便至甜,有膏”。且根据其临床表现多认为属“水肿”“尿浊”“关格”等范畴,吕仁和教授据多年经验将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定为“消渴病肾病”,也有学者将糖尿病肾病归为“脾瘅肾病”和“消瘅肾病”。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或房劳失度所伤,致阴液耗伤、燥热偏盛,病机为本虚标实,责之于肺、胃及肾,本虚为气(肺气虚、脾气虚)阴(肾阴亏损虚)两虚,燥热血瘀为标。
本病早期多见肾阴虚;阴虚日久耗气,致肾气阴两虚;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伤及心脾,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液潴留;晚期可见肾阳衰败,浊毒内停,血行不畅,血脉瘀滞,发为血瘀。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控制血糖
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始终。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对糖尿病的早期病理改变是可逆的,可降低增加的肾小球滤过率,使增大的肾脏缩小,减少微量白蛋白尿。血糖控制可通过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调节、药物(不加重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联合治疗。
2.控制血压
血压虽不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但其可加速糖尿病的进展和恶化。抗高血压治疗在糖尿病早期可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目前,常用于糖尿病降压治疗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
3.降低血脂
以胆固醇增高为主,可选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除通过降低血脂间接保护肾脏外,还可通过影响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生,以及肾小管间质炎症和纤维化,而对肾脏疾病进展有重要影响。以三酰甘油为主,可选用纤维酸类药物。
4.低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可增加肾小球的血流量和压力,加重高血糖引起的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一旦发生蛋白尿,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应加以限制。
5.改善高血液黏度
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6.胍类复合物
一些胍类复合物(氨基胍)比蛋白质中赖氨酸e氨基更活跃,与早期糖基化蛋白质形成一种不活跃物质,代替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阻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血管壁上的积聚,同时抑制醛糖还原酶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
二、中医治疗
1.中成药
糖脉康的主要成分为黄芪、生地、丹参、牛膝、地黄、桑叶、赤芍、黄连、黄精、葛根、淫羊藿,具有养阴清热、益气固肾、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糖脉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纤溶酶活性、抗血小板凝聚、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因此,糖脉康可通过上述机制改善肾小球内微循环,降低球内压,清除自由基,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肾小球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蛋白尿的排泄。 糖脉康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
(1)胱抑素C的改善 胱抑素C是肾脏受损的早期敏感指标。
(2)微量白蛋白尿的改善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经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疾病逆转或延缓其进展。
2.中药
黄芪、党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牡丹皮、茯苓和泽泻等药物配合使用,能够达到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和血脂,治疗患者糖尿病肾病,达到改善肾脏功能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黄芪含大量的多糖以及皂苷,这些成分能加速脂质代谢,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蛋白水平;党参则可以使得外周血管扩张度增加,从而降低患者的血压,缓解胰岛素的抵抗功能;另外,研究还发现,山药和山茱萸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生地黄能够显著降低血压,降低血液的黏稠度;牡丹皮、茯苓和泽泻则具有促进利尿,降低血压血脂,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3.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疏畅血脉、祛除瘀血及补气滋阴的基本思路,近年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4.针灸
针灸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精华,以阴阳调和经络理论为基础,具有统一和辨证的思想。针灸对治疗很多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认可。针灸对于糖尿病肾病亦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近年来,已有学者报道过通过针刺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韧带外侧凹陷,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曲池穴(曲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與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支沟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的后缘)、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跖骨接合部的后凹陷处)、天枢穴(位于腹部,脐中旁开2寸)、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侧二横指)、地机穴(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和白环俞穴(位于骶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四骶后孔)等穴位,可以达到健脾益肾、缓解糖尿病症状的目的。
此外,针灸疗法也经常和一些传统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联合使用,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疗效。
近年来,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而且不良反应小,相对安全,前景十分广阔。
链接: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饮食上少吃糖类,减少蛋白质摄入,这样既能减轻肾病的负担,又可以减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以身体微微出汗为标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洗澡、洗脚的时候水温不能太高,防止烫伤,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存在使机体对温度的感觉迟钝,所以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烫伤。
禁止吸烟,限制饮酒,维持正常体重。如果有水肿和高血压,应当限制水和盐的摄入。如果有贫血,可以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枣。如果出现肾衰竭,则应当尽量少食含钾较高的食物,比如番茄、菠菜、香蕉,以免引起血钾升高。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擦洗,保持皮肤卫生。并经常按摩受压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止局部血液因受阻而发生压疮。要积极预防感染,包括尿路感染、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
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疗粥
糖尿病肾病大多有肾脏损害,患者从排尿中会持续丢失大量蛋白。以下介绍两种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疗方。
黄芪粥
生黄芪30~60克,粳米60克,陈皮末10克。先将黄芪煎汤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粥成后加入陈皮末即可。改善肾脏功能,消除蛋白尿,增强体质。
枸杞子粥
枸杞子30克,粳米50克。二物同煮成粥,早晚食用。具有补肾健脾、消除蛋白尿的作用。
专家简介
方朝晖,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糖尿病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学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卫生厅“江淮名中医”培养对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5项,主编医学专著3部,参编医学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来获国家专利4项,获第十一届“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进步奖2项、科学普及金话筒奖1项、“科技之星”1项及“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等荣誉称号,获安徽省高等院校科技进步奖4项。
糖糖尿病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有的研究揭示了糖尿病肾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对肾脏损伤的结果,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甚至可能是启动因素。长期高血糖作用下肾毛细血管血压增高和血流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蛋白尿。此外,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从而对患者的肾脏造成严重损伤;炎症因子也与该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我国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现状
我国糖尿病肾病存在“两高三低”的情况,“两高”指患病率高、危害大,“三低”指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以及控制率低。
1.患病率高
我国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全国性糖尿病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结果尚未发布。
通过既往文献推断,我国糖尿病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比例为30%~40%。并且自2011年起,糖尿病肾病在慢性肾脏病中的比例超过肾小球肾炎相关肾病,并且差距不断增大,这似乎说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比例有增加趋势。
2.危害大
糖尿病肾病不仅是发生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还会大幅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总的来说,一旦发展为糖尿病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患者寿命缩短。
3.知晓率低
目前还未有相关研究数据揭示我国人群糖尿病肾病的知晓率,国外数据可以作为参考。研究表明,1—3期糖尿病肾病的筛查率均不到20%,糖尿病腎病的知晓率大约为17.8%。源于国外糖尿病肾病筛查率水平,我国糖尿病人群糖尿病肾病的知晓率也不会太高。
4.治疗率低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强调早期综合管理(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结合降血糖、降血压、调血脂)以及国内外指南推荐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常规治疗方法。一旦糖尿病肾病形成,常规治疗方法疗效非常有限,中晚期难以逆转,只能对症治疗。
5.控制率低
我国糖尿病肾病控制现状不容乐观,研究显示,通过对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综合分析,我国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综合达标率仅为3.6%。其中仅36.0%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仅20.8%的患者血压<130/80毫米汞柱,仅36.1%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6毫摩/升的目标。
糖尿病肾病在传统医学中归属
糖尿病肾病在传统医学中归属于“消渴病”范畴,虽然在中医古籍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圣济总录》等医书中可见相关描述,如“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衰,小便至甜,有膏”。且根据其临床表现多认为属“水肿”“尿浊”“关格”等范畴,吕仁和教授据多年经验将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定为“消渴病肾病”,也有学者将糖尿病肾病归为“脾瘅肾病”和“消瘅肾病”。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或房劳失度所伤,致阴液耗伤、燥热偏盛,病机为本虚标实,责之于肺、胃及肾,本虚为气(肺气虚、脾气虚)阴(肾阴亏损虚)两虚,燥热血瘀为标。
本病早期多见肾阴虚;阴虚日久耗气,致肾气阴两虚;后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伤及心脾,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液潴留;晚期可见肾阳衰败,浊毒内停,血行不畅,血脉瘀滞,发为血瘀。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控制血糖
高血糖对肾脏的损害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始终。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对糖尿病的早期病理改变是可逆的,可降低增加的肾小球滤过率,使增大的肾脏缩小,减少微量白蛋白尿。血糖控制可通过糖尿病教育、饮食运动调节、药物(不加重肾脏损害的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联合治疗。
2.控制血压
血压虽不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但其可加速糖尿病的进展和恶化。抗高血压治疗在糖尿病早期可减少蛋白尿和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目前,常用于糖尿病降压治疗的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和钙离子拮抗剂等。
3.降低血脂
以胆固醇增高为主,可选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除通过降低血脂间接保护肾脏外,还可通过影响系膜细胞增殖和系膜基质增生,以及肾小管间质炎症和纤维化,而对肾脏疾病进展有重要影响。以三酰甘油为主,可选用纤维酸类药物。
4.低蛋白饮食
高蛋白饮食可增加肾小球的血流量和压力,加重高血糖引起的肾血流动力学改变。一旦发生蛋白尿,患者每日蛋白质的摄入应加以限制。
5.改善高血液黏度
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6.胍类复合物
一些胍类复合物(氨基胍)比蛋白质中赖氨酸e氨基更活跃,与早期糖基化蛋白质形成一种不活跃物质,代替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阻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在血管壁上的积聚,同时抑制醛糖还原酶及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
二、中医治疗
1.中成药
糖脉康的主要成分为黄芪、生地、丹参、牛膝、地黄、桑叶、赤芍、黄连、黄精、葛根、淫羊藿,具有养阴清热、益气固肾、活血化瘀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糖脉康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提高纤溶酶活性、抗血小板凝聚、清除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因此,糖脉康可通过上述机制改善肾小球内微循环,降低球内压,清除自由基,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肾小球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蛋白尿的排泄。 糖脉康用于早期糖尿病肾病:
(1)胱抑素C的改善 胱抑素C是肾脏受损的早期敏感指标。
(2)微量白蛋白尿的改善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经过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使疾病逆转或延缓其进展。
2.中药
黄芪、党参、山药、山茱萸、生地黄、牡丹皮、茯苓和泽泻等药物配合使用,能够达到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和血脂,治疗患者糖尿病肾病,达到改善肾脏功能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黄芪含大量的多糖以及皂苷,这些成分能加速脂质代谢,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浆蛋白水平;党参则可以使得外周血管扩张度增加,从而降低患者的血压,缓解胰岛素的抵抗功能;另外,研究还发现,山药和山茱萸能够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并增强患者的免疫力;生地黄能够显著降低血压,降低血液的黏稠度;牡丹皮、茯苓和泽泻则具有促进利尿,降低血压血脂,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3.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主要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疏畅血脉、祛除瘀血及补气滋阴的基本思路,近年来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4.针灸
针灸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精华,以阴阳调和经络理论为基础,具有统一和辨证的思想。针灸对治疗很多疾病有很好的疗效,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认可。针灸对于糖尿病肾病亦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近年来,已有学者报道过通过针刺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韧带外侧凹陷,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曲池穴(曲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與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支沟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在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处)、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当胫骨内侧面的后缘)、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中极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跖骨接合部的后凹陷处)、天枢穴(位于腹部,脐中旁开2寸)、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侧二横指)、地机穴(位于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和白环俞穴(位于骶部,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四骶后孔)等穴位,可以达到健脾益肾、缓解糖尿病症状的目的。
此外,针灸疗法也经常和一些传统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联合使用,并取得了一些较好的疗效。
近年来,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而且不良反应小,相对安全,前景十分广阔。
链接: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
饮食上少吃糖类,减少蛋白质摄入,这样既能减轻肾病的负担,又可以减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以身体微微出汗为标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洗澡、洗脚的时候水温不能太高,防止烫伤,因为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存在使机体对温度的感觉迟钝,所以水温过高容易导致烫伤。
禁止吸烟,限制饮酒,维持正常体重。如果有水肿和高血压,应当限制水和盐的摄入。如果有贫血,可以选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红枣。如果出现肾衰竭,则应当尽量少食含钾较高的食物,比如番茄、菠菜、香蕉,以免引起血钾升高。
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擦洗,保持皮肤卫生。并经常按摩受压的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以防止局部血液因受阻而发生压疮。要积极预防感染,包括尿路感染、皮肤感染、消化道感染。
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疗粥
糖尿病肾病大多有肾脏损害,患者从排尿中会持续丢失大量蛋白。以下介绍两种糖尿病肾病患者食疗方。
黄芪粥
生黄芪30~60克,粳米60克,陈皮末10克。先将黄芪煎汤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煮成粥,粥成后加入陈皮末即可。改善肾脏功能,消除蛋白尿,增强体质。
枸杞子粥
枸杞子30克,粳米50克。二物同煮成粥,早晚食用。具有补肾健脾、消除蛋白尿的作用。
专家简介
方朝晖,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研究病种——糖尿病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学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省卫生厅“江淮名中医”培养对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课题8项,省部级课题15项,主编医学专著3部,参编医学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近年来获国家专利4项,获第十一届“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进步奖2项、科学普及金话筒奖1项、“科技之星”1项及“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等荣誉称号,获安徽省高等院校科技进步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