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形材料为根本,激活学生无形思维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shi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要能够内化和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平方数的相差关系”的教学为例,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形的学习材料,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即借助有形的学习材料,完成学生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
  [关键词]数学思维;平方数的相差关系;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5-0028-02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于抽象思维能力,如果离开了有形的学习素材,那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就成了无本之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有形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完成外在和内隐的数学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以“平方数的相差关系”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方式。
  一、回顾旧知,激发参与动力
  师(出示平方数:32,52,62,352,642,652):请读一读,并说一说这些数字的含义。
  师(揭示课题,出示例子“52-22”):两个平方数之间加一个减号,那么这个平方数就建立了相差关系。
  师: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哪一个知识点是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数相乘,得到的积就是结果呢?
  通过启发,学生很快想到求正方形的面积就是边长乘边长,即两个数相乘。由此,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探索平方数的相差关系。
  二、展开新知探究,引导概念建构
  1.借助格子图,直观感知
  師(出示一张格子图,如图1):仔细找一找,你能看出4的平方和3的平方的差别是怎样的吗?把相差的部分涂上颜色。
  2.自主探索
  师(出示几组具有相差关系的平方数:52-32 , 72-42,42-32,652-352):选择其中1到2个算式,在对应的格子图中表示出这两个平方数相差的关系,并用颜色涂出这两个平方数相差的部分。根据等级变形的规律,运用平移、割补等方法,把两个平方数相差的部分转化成为规则图形,并用示意图表示出来,最后再用一个算式表示。
  3.成果交流
  学生探索成果(如图3所示):
  三、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数学规律
  呈现成果:
  师:在这些等式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发现规律:
  42-32=7×1=(4 3)(4-3);
  52-32=8×2=(5 3)(5-3);
  72-42= 11×3=(7 4) (7-4);
  652-352=100×30=(65 35)(65-35);
  师:你能结合图片说出等式左右两边式子中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吗?(如图5)
  师:这些数字可不可以用字母表示?
  生:大正方形的边长用字母a表示,小正方形的边长用字母b表示,这样就可以把这些算式用一般的字母形式表示出来,得到
  【教学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进行数学思维活动时,由于形象思维发展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因此,需要一些有形的数学信息来作为支撑。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以有形的学习材料作为根本,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1.数形结合,提供“可视化”的观察信息
  笔者在这一课中,进行了分层设置,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观察信息:第一个层次,在黑板上出示几组具有相差关系的平方数,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后展开探索。学生借助格子图这个直观几何图形,就能够用算式(数)来表示相差部分的大小,由此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为进一步理解平方数的相差关系做好了铺垫。第二个层次:将学生的图示作品展示出来,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个交流的过程当中,学生都获得了有形的信息材料。另外,学生通过展示作品,交流讨论,就能够用完整的语言将自己的选择和探索的过程,以及结果表达出来,由此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第三个层次:将学生的作品完整呈现并进行梳理,能够让学生获得完整的有形信息材料,为下一步深入探索并总结规律做好准备。
  在这个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给学生呈现“可视化”的数学材料,让学生由此展开自主探索和思考,从而打开数学思维之门。
  2.立足感性,设置“可比较”的材料
  有比较才有区别,“可比较”的材料能够帮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节节攀升,因此,教师要设置“可比较”的教学素材,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作为比较载体,带领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和思考。
  我在这一课中进行了如下设置:其一,先给学生呈现自主探索的活动成果,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获取直观的感知;其二,让学生借助观察和思考,发现这些可视化信息背后的规律,有了这些直观的形象材料,就激发了学生抽象概括平方数相差关系这一内在规律的动力;其三,对比有形的感性材料,抽象出数学规律。
  有了“可比较”的材料,学生就有了充足可靠的有形材料的感性支撑,也就能够深入数学活动之中,获得有效的抽象思维的发展。
  3.分层活动,完善“可概括”的条件
  学生数学概括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充分的数学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完善概括所需的条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概括。
  在这一课中,我将学生自主感悟平方数相差关系的规律的数学活动分成了四个层次:层次一,直观呈现学生的成果,提供丰富的感官材料;层次二,引导学生观察,自主探索平方数相差关系的一般性规律;层次三,让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规律进行比较,让平方数相差关系的一般性规律更加直观形象;层次四,引导学生概括,在比较化的感性认知下,抽象出平方数相差关系的一般性规律。
  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是层层递进、步步向上的。学生只有通过几组不同的学习活动,获取有形的成果材料,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才能促进思维品质和数学素养的提升,这也是完善学生“可概括”条件的关键所在。
  4.深入经历,把握“可抽象”的时机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抽象是学习活动的最高阶段,其中所经历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经验积累、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
  在这一课中,我为了让学生能够抽象出一般性的数学规律,特意让学生深入数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在学生经历了信息感知、自主观察、对应互联三个层次的经验积累之后,就可顺势让学生抽象出平方差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数学归纳过程,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丰富和深刻。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 要]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应先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最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基于经验,生成模型;把准目标,关注模型;突出本质,聚焦模型;优化材料,支撑模型;借助直观,提炼模型”的步骤,提高学生
[摘 要]数形结合既是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常用的数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长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就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画图 填表 数形结合 规律 方案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5-017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编者按:用联系的眼光、系统的思维,从整体建构的视角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不是什么新课题。然而,长期以来,数学碎片化教学非常普遍且根深蒂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数学本质的理解、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行为的改进等方面联合用力,打出“组合拳”。本期推出的许卫兵名师团队成员三篇文章(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指向整体建构的小学数学简约教学资源建设”(课题批准号:DHA19045
[摘 要]在“理性化”的数学学习中,学生通常需要一个理解数学知识的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是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包括蕴涵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事例、生活表达等。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适时去到生活的源头处,找寻数学与生活的关联,找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让知识进入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显本真。  [关键词]支点;生活原型;圆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题,童真课堂就是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教学为例,主张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然后乐学,进而会学;力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顺应学生的思考路径,关注学生的思维疑点,改变练习的呈现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童真课堂; 尚本; 快乐;求真 
一、案例描述  出示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2页练习三第14题:(1)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每支12元。一共用了多少元?(2)学校买了3盒钢笔,每盒10支,一共用了360元。平均每支钢笔多少元?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这一道题目,看看哪一位同学解答得既正确又有速度。(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独立解答,教师巡视,4分钟过后,已有多个学生做完在座位上玩耍起来)  师:请已经做完的同学认真
[摘 要]小学数学解题常常会涉及数学思想,要重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渗透和运用,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以鸡兔同笼问题基础上衍生出的“三者同笼”问题为例,从数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了“三者同笼”问题的解法。  [关键词]数学思想 “三者同笼”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53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
[摘 要]基于学生学习生成的课堂,是以生为本,师让位于生,唤醒学生交流、创造和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课堂。以“认识小数”一课为例,呈现一节基于学生学习生成的课堂及思考。  [关键词]认识小数 课堂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7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第一节。  [教学实录]  1
[摘 要]理解为先的课程逆向设计即美国教学改革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倡导的UbD模式。逆向设计是一种设计过程,即先确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达到理解的目标,然后再考虑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学生确实掌握和理解了相关的内容,最后,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活动来达到目标。逆向设计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即要求学生应该知道能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去理解,我们所追求的持久性理解的东西是什么。第二阶
[摘 要]基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目标下的“微课题作业”能有效地评价学生领悟思想方法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效度。作业的过程也是对策略性经验的进一步提炼,直至把这些经验“加工”成真正沉淀于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方法、一种策略、一种数学思想。研究方法的经验模型的更大影响在于提升后续数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关键词]微课题作业;策略思考经验;研究方法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