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炒掉英国巴克莱投行
今年26岁的孙一帆,出生在济南市一个普通职工家庭。17岁以全额奖学金得主的身份,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应用数学系,双辅修经济和科技创业管理。
在大学四年里,她曾经靠自己打工赚的钱周游30多个国家,关注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2011年,孙一帆大学毕业后,就在英国巴克莱投资银行找到了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刚入职时公司甚至给她发了5000新币的新人奖金(约合25000人民币),意思是,“你就安心来我们公司,别去找其他工作了!”
投行,这个热门度高但争议很大的职业,外人眼中的银行家都是拼命工作,一心赚钱。而一帆则是看重了投行人脉广,学习平台大,同事优秀薪水高,为她做慈善事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是,2013年12月31日,她却出人意料地从巴克莱投资银行辞职了。
对一帆来说,这算不上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在投行的时候,不能做回真正的自我。”她是作为管理培训生被招进公司的,这是一个培养公司未来管理者的项目,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先是在英国总部培训两个月,然后在新加坡公司,每9个月轮一次岗。
“每天都要穿得很正式,化着精致的妆容,说话也要拿捏着。我性格直率,所以觉得憋得慌。而且每天干的事情都是关注细节的那种枯燥的工作,我不是那种能特别关注细节的人,所以就很痛苦。”而且投行高管们那种“拿捏”也让一帆看不惯。
她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优化流程,要找相关员工一个一个地聊,本来应该聊目前流程是怎样的,应该优化成怎样的。但孙一帆聊不了半个小时就一定会问,“你工作得开不开心?能不能按时回家照顾小孩啊?”她总是觉得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比工作效率更重要。
“我想给自己一年时间,去做一些之前没有时间、没有钱做的事情。哪怕将来我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我现在输得起。我不想到40岁的时候再为年轻时没有做这些事情而遗憾。”
她写了一封长长的告别信,发给她认识的公司同事。“写了三段,第一段说我想有更多时间陪陪家人,第二段说我想做一些从前想做没做的事儿,我想去中东、中亚旅行,想去考哈佛,想去做公益。第三段说我想去做一些禅修。我觉得一个人不停地追求外在的东西,是永远没法快乐的。我想更了解自己的内心。”
没想到,她的这封告别信在公司里被疯狂转发,伦敦总部那边也收到了。甚至好多不认识的同事都给她回信,一个日本女生写道:“一帆,如果不是你,我已经忘记了我曾经有过做心理医生的梦想了。”女生说,她在投行过得也不快乐,她也计划辞职,去念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将来开心理诊所,过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
甚至那些在一帆眼里很能“端着”、很能“装”的公司高管也非常真诚地对她说:“去吧,小姑娘,其实我真羡慕你,我要是像你这么年轻,我早就辞职去旅行了!”这让她发现,其实在不同的外表下面,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样的,追求快乐的有意义的生活。
因为老叔
筑起“环游世界梦”
大学期间,孙一帆曾收到老叔的一封来信,说最近他正在送一批西藏山区的孩子徒步回家。女孩说,叔叔颇有才华,绘画、篆刻、书法、写作,样样精通。从小他就是个乖孩子,顺父母的意愿读书、进国企,又转去北京打拼,在一家大型文化集团公司里任高管,年纪轻轻有车有房。
一次他跟公司资产上亿的老总喝酒,酒醉后老总流下了眼泪:“你知道吗?每天我早上来到办公室,家里保姆还睡着;每天下班回家,保姆都睡熟了。我挣那么多钱,却没有时间陪陪妻子;明明知道她外面有人,却无能为力。”
叔叔突然惊醒,那么自己呢?他也从未为自己而活,而是一直被父母、学校和社会推着走,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一个被条条框框捆住的华丽箱子里。外人艳羡,自己心中却冰冷麻木,无力挣脱。那年他辞去了工作,把财产留给了家人,除了身上的T恤,什么都没有带走。
他先是在北京开始了文学艺术创作,加入了一个诗人与艺术家的“后小组”。后来叔叔又去了云南,在乡村扶贫两年。他还骑单车走遍中国8000公里海岸线,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冬,只身骑行“圈阅”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他告诉侄女,那途中,怕的不是饥寒交迫,而是连续很多天见不到一个人影,没人能跟他说几句话。
最近几年叔叔在海南隐居,轮滑了海南岛一圈,又策划了海南第一届轮滑节。同时他还游走于海南的诸多山林之间,考察即将灭绝的物种,留下第一手资料。那段时间,他被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
到英国投行工作后,一帆曾去海南拜访叔叔。他所谓的“清贫生活”在侄女看来简直就是穷困潦倒,家中简单得只有一个用来搞创作的破旧台式电脑,一个背包,几件衣服,一口锅,一双轮滑鞋和一辆尘泥满布的自行车。反正在他看来,“人真正需要的并不多”。期间,他常带一帆在日落时分去海边,用便宜得惊人的价格,从刚出海归来的渔民手里买回各种海鲜,然后去偏僻的小饭馆里,让厨师把海味炒了,一盘不过才两块钱。
有时一帆也会好奇,自己那颗不安分、需要跳得更强烈的心是不是从叔叔那里继承来的,还是说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未必要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案例。“趁着年轻,抓紧做梦。”后来叔叔来信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她有些触动,于是就有了“环游世界”的梦想。
此后,一帆的脚印遍布大半个地球。提起漫长而惊险刺激的旅途,女孩滔滔不绝:“我相信我看过世界最美丽的角落。”她曾在撒哈拉沙漠中蜷在睡袋里看繁星满天,也坐着热气球从空中俯视埃及克所上千年的寺庙遗迹。
她去希腊的圣岛看世界上最美的日落,也在泰国的山谷里和音乐家们一起白天徒步山林泡温泉,晚上围在溪边搭起帐篷唱歌跳舞;她在维也纳旅居半年时几乎每天去排音乐会的站票,她去菲律宾度假时竞在大海里和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一起游泳;在美国农场学习朴门农业;在秘鲁拿到瑜伽老师资格证书,并寻找萨满巫师学习灵性植物;在洪都拉斯学习自由潜水,在古巴和哥伦比亚学跳Salsa舞……其间,这位山东大妞住过尼姑庵,亲吻过两个月大的小老虎,也和不少旅行者成了朋友。 问起她最爱的国家,一帆毫不犹豫:“印度和朝鲜。”印度她去过两次,可是还想再去。在印度,同一条街上,有贫穷到吃住都在大街上、所有的家当就是一条裹身的被子的人,也有富裕的庄园园主佣人成群的走过。
人们看到和自己肤色不一样的人会感到惊讶与好奇,但是印度的地铁也建得干净漂亮……在一帆眼里,印度是个有着独特文化和矛盾社会的国家,印度的瑜伽、纱丽(印度传统服饰)、音乐、饮食都让她觉得好奇与喜爱。一帆说,如果有机会,她愿意再去印度多待一段时间,也许去寺院里上一次长期的冥想课或者瑜珈课。
说起朝鲜,一帆一直觉得那是一个神秘的国家。然而她在网上多次呼朋引伴都没有人愿意一同前往。最后,还是一帆的妈妈自告奋勇陪她一起去。母女俩趁着春节的假期踏入了那里,“仿佛进入了几十年前的中国”。一帆觉得看到了长辈们年轻时候的生活状态,而这样的社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回不去的状态,包括如今的中国。
“世界是我念过的最好的大学”
女孩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钱从哪来的?一帆都是自信一笑:我自己赚到的。为了赚到旅费,她教过钢琴、辅导过数学和中文、在五星级酒店做过服务员、倒卖过孤独星球系列书,在大学里还曾做过四份实习。
更重要的是孙一帆会巧妙地省钱,她从来不跟团旅游,而是通过到国外去做义工旅行,比如当个沙发客,她曾借宿过20多个陌生人的家。女孩调侃说,英语不好也无所谓,没有钱也不要紧,只要你有梦想有护照,迈开脚就可以上路了。
“我去过50多个国家,这是我用了过去8年的时间慢慢走的,其实我父母不过是普通工人,我18岁后就没怎么拿过家里的钱了。”
孙一帆说,刚开始出国旅行,只是想出去走走看看,没想到旅行改变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到达过很多国家后,平日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忧愁都变得微不足道,她的个性也越来越洒脱。在非洲、在尼泊尔、在一些山上,她看到许多人住在茅草屋里却十分快乐,而她身边的许多朋友已经非常有钱了,但仍然有很多烦恼,总是计算着何时才能买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和钻戒。“幸福是期望值与得到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越小,你就越幸福。我希望日后的自己即使工作久了工资高了,也不会被一些浮华的东西腐蚀了内心。”孙一帆认为幸福感与金钱无关。
一帆还有一个公益梦。长久以来,她一直被罗素的那句话深深打动:“三种单纯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的怜悯。”
她曾经只身一人去肯尼亚的孤儿院做义工,两个星期在首都内罗毕的孤儿院,她要照顾20多个孤儿。后来在马赛原始部落,她负责教村里的孩子学英语和数学。村里没有水没有电,她被虫子咬得浑身是包,痒得晚上睡不着觉,至今身上都留着被简陋木板床上的臭虫叮咬得浑身都是的疤痕。但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和快乐的笑容让孙一帆感到充实而快乐。她还时常去城里给村里的孩子们买铅笔和糖果,离开的时候女孩还买了一把吉他送给了让她居住的那家人。接着,她又带着一个公益团队到尼泊尔支教。
有趣的是,孙一帆虽不是摄影师,两年前,却和朋友一起在新加坡和济南举办摄影展,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和感悟,并用这次机会为津巴布韦的孩子们筹集善款建学校。当时通过义卖摄影作品和明信片等方式募集了5万多元人民币,总算圆了另一个“公益梦”。
摄影展过后,一帆还在微博上收到磨铁出版公司的来信,问她是否有写书意向。那一刻,女孩几近热泪盈眶。因为写书,是在她19岁那年于博客里记录下的“白日梦”清单里的其中一条!于是,2014年10月1日,她就出版了《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而且一下就成了畅销书。
对于不安分的女儿,父母总是很牵挂。孙一帆总是这样宽慰妈妈:“别着急,我还年轻呢,等我世界各地都跑遍了,我愿意稳定下来相夫教子。”
2015年3月接受记者采访时,女孩说现在她仍在追梦的路上。“剑桥大学也是我的一个白日梦,我想去世界最古老、拥有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里认真地学习心理学与教育学,并希望有朝一日能把我学到的东西带回给国内的孩子们,创办一个教育中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孙一帆说,她特别喜欢《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那句话:“告诉你的心,害怕受伤比伤害本身更糟,而且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
今年26岁的孙一帆,出生在济南市一个普通职工家庭。17岁以全额奖学金得主的身份,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应用数学系,双辅修经济和科技创业管理。
在大学四年里,她曾经靠自己打工赚的钱周游30多个国家,关注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2011年,孙一帆大学毕业后,就在英国巴克莱投资银行找到了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刚入职时公司甚至给她发了5000新币的新人奖金(约合25000人民币),意思是,“你就安心来我们公司,别去找其他工作了!”
投行,这个热门度高但争议很大的职业,外人眼中的银行家都是拼命工作,一心赚钱。而一帆则是看重了投行人脉广,学习平台大,同事优秀薪水高,为她做慈善事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是,2013年12月31日,她却出人意料地从巴克莱投资银行辞职了。
对一帆来说,这算不上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我在投行的时候,不能做回真正的自我。”她是作为管理培训生被招进公司的,这是一个培养公司未来管理者的项目,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培训,先是在英国总部培训两个月,然后在新加坡公司,每9个月轮一次岗。
“每天都要穿得很正式,化着精致的妆容,说话也要拿捏着。我性格直率,所以觉得憋得慌。而且每天干的事情都是关注细节的那种枯燥的工作,我不是那种能特别关注细节的人,所以就很痛苦。”而且投行高管们那种“拿捏”也让一帆看不惯。
她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优化流程,要找相关员工一个一个地聊,本来应该聊目前流程是怎样的,应该优化成怎样的。但孙一帆聊不了半个小时就一定会问,“你工作得开不开心?能不能按时回家照顾小孩啊?”她总是觉得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比工作效率更重要。
“我想给自己一年时间,去做一些之前没有时间、没有钱做的事情。哪怕将来我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我现在输得起。我不想到40岁的时候再为年轻时没有做这些事情而遗憾。”
她写了一封长长的告别信,发给她认识的公司同事。“写了三段,第一段说我想有更多时间陪陪家人,第二段说我想做一些从前想做没做的事儿,我想去中东、中亚旅行,想去考哈佛,想去做公益。第三段说我想去做一些禅修。我觉得一个人不停地追求外在的东西,是永远没法快乐的。我想更了解自己的内心。”
没想到,她的这封告别信在公司里被疯狂转发,伦敦总部那边也收到了。甚至好多不认识的同事都给她回信,一个日本女生写道:“一帆,如果不是你,我已经忘记了我曾经有过做心理医生的梦想了。”女生说,她在投行过得也不快乐,她也计划辞职,去念一个心理学研究生,将来开心理诊所,过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
甚至那些在一帆眼里很能“端着”、很能“装”的公司高管也非常真诚地对她说:“去吧,小姑娘,其实我真羡慕你,我要是像你这么年轻,我早就辞职去旅行了!”这让她发现,其实在不同的外表下面,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样的,追求快乐的有意义的生活。
因为老叔
筑起“环游世界梦”
大学期间,孙一帆曾收到老叔的一封来信,说最近他正在送一批西藏山区的孩子徒步回家。女孩说,叔叔颇有才华,绘画、篆刻、书法、写作,样样精通。从小他就是个乖孩子,顺父母的意愿读书、进国企,又转去北京打拼,在一家大型文化集团公司里任高管,年纪轻轻有车有房。
一次他跟公司资产上亿的老总喝酒,酒醉后老总流下了眼泪:“你知道吗?每天我早上来到办公室,家里保姆还睡着;每天下班回家,保姆都睡熟了。我挣那么多钱,却没有时间陪陪妻子;明明知道她外面有人,却无能为力。”
叔叔突然惊醒,那么自己呢?他也从未为自己而活,而是一直被父母、学校和社会推着走,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一个被条条框框捆住的华丽箱子里。外人艳羡,自己心中却冰冷麻木,无力挣脱。那年他辞去了工作,把财产留给了家人,除了身上的T恤,什么都没有带走。
他先是在北京开始了文学艺术创作,加入了一个诗人与艺术家的“后小组”。后来叔叔又去了云南,在乡村扶贫两年。他还骑单车走遍中国8000公里海岸线,并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冬,只身骑行“圈阅”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他告诉侄女,那途中,怕的不是饥寒交迫,而是连续很多天见不到一个人影,没人能跟他说几句话。
最近几年叔叔在海南隐居,轮滑了海南岛一圈,又策划了海南第一届轮滑节。同时他还游走于海南的诸多山林之间,考察即将灭绝的物种,留下第一手资料。那段时间,他被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
到英国投行工作后,一帆曾去海南拜访叔叔。他所谓的“清贫生活”在侄女看来简直就是穷困潦倒,家中简单得只有一个用来搞创作的破旧台式电脑,一个背包,几件衣服,一口锅,一双轮滑鞋和一辆尘泥满布的自行车。反正在他看来,“人真正需要的并不多”。期间,他常带一帆在日落时分去海边,用便宜得惊人的价格,从刚出海归来的渔民手里买回各种海鲜,然后去偏僻的小饭馆里,让厨师把海味炒了,一盘不过才两块钱。
有时一帆也会好奇,自己那颗不安分、需要跳得更强烈的心是不是从叔叔那里继承来的,还是说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未必要循规蹈矩、随波逐流的案例。“趁着年轻,抓紧做梦。”后来叔叔来信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她有些触动,于是就有了“环游世界”的梦想。
此后,一帆的脚印遍布大半个地球。提起漫长而惊险刺激的旅途,女孩滔滔不绝:“我相信我看过世界最美丽的角落。”她曾在撒哈拉沙漠中蜷在睡袋里看繁星满天,也坐着热气球从空中俯视埃及克所上千年的寺庙遗迹。
她去希腊的圣岛看世界上最美的日落,也在泰国的山谷里和音乐家们一起白天徒步山林泡温泉,晚上围在溪边搭起帐篷唱歌跳舞;她在维也纳旅居半年时几乎每天去排音乐会的站票,她去菲律宾度假时竞在大海里和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鲨一起游泳;在美国农场学习朴门农业;在秘鲁拿到瑜伽老师资格证书,并寻找萨满巫师学习灵性植物;在洪都拉斯学习自由潜水,在古巴和哥伦比亚学跳Salsa舞……其间,这位山东大妞住过尼姑庵,亲吻过两个月大的小老虎,也和不少旅行者成了朋友。 问起她最爱的国家,一帆毫不犹豫:“印度和朝鲜。”印度她去过两次,可是还想再去。在印度,同一条街上,有贫穷到吃住都在大街上、所有的家当就是一条裹身的被子的人,也有富裕的庄园园主佣人成群的走过。
人们看到和自己肤色不一样的人会感到惊讶与好奇,但是印度的地铁也建得干净漂亮……在一帆眼里,印度是个有着独特文化和矛盾社会的国家,印度的瑜伽、纱丽(印度传统服饰)、音乐、饮食都让她觉得好奇与喜爱。一帆说,如果有机会,她愿意再去印度多待一段时间,也许去寺院里上一次长期的冥想课或者瑜珈课。
说起朝鲜,一帆一直觉得那是一个神秘的国家。然而她在网上多次呼朋引伴都没有人愿意一同前往。最后,还是一帆的妈妈自告奋勇陪她一起去。母女俩趁着春节的假期踏入了那里,“仿佛进入了几十年前的中国”。一帆觉得看到了长辈们年轻时候的生活状态,而这样的社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回不去的状态,包括如今的中国。
“世界是我念过的最好的大学”
女孩最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钱从哪来的?一帆都是自信一笑:我自己赚到的。为了赚到旅费,她教过钢琴、辅导过数学和中文、在五星级酒店做过服务员、倒卖过孤独星球系列书,在大学里还曾做过四份实习。
更重要的是孙一帆会巧妙地省钱,她从来不跟团旅游,而是通过到国外去做义工旅行,比如当个沙发客,她曾借宿过20多个陌生人的家。女孩调侃说,英语不好也无所谓,没有钱也不要紧,只要你有梦想有护照,迈开脚就可以上路了。
“我去过50多个国家,这是我用了过去8年的时间慢慢走的,其实我父母不过是普通工人,我18岁后就没怎么拿过家里的钱了。”
孙一帆说,刚开始出国旅行,只是想出去走走看看,没想到旅行改变了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到达过很多国家后,平日生活中的一些烦恼忧愁都变得微不足道,她的个性也越来越洒脱。在非洲、在尼泊尔、在一些山上,她看到许多人住在茅草屋里却十分快乐,而她身边的许多朋友已经非常有钱了,但仍然有很多烦恼,总是计算着何时才能买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和钻戒。“幸福是期望值与得到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越小,你就越幸福。我希望日后的自己即使工作久了工资高了,也不会被一些浮华的东西腐蚀了内心。”孙一帆认为幸福感与金钱无关。
一帆还有一个公益梦。长久以来,她一直被罗素的那句话深深打动:“三种单纯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的怜悯。”
她曾经只身一人去肯尼亚的孤儿院做义工,两个星期在首都内罗毕的孤儿院,她要照顾20多个孤儿。后来在马赛原始部落,她负责教村里的孩子学英语和数学。村里没有水没有电,她被虫子咬得浑身是包,痒得晚上睡不着觉,至今身上都留着被简陋木板床上的臭虫叮咬得浑身都是的疤痕。但孩子们纯净的眼神和快乐的笑容让孙一帆感到充实而快乐。她还时常去城里给村里的孩子们买铅笔和糖果,离开的时候女孩还买了一把吉他送给了让她居住的那家人。接着,她又带着一个公益团队到尼泊尔支教。
有趣的是,孙一帆虽不是摄影师,两年前,却和朋友一起在新加坡和济南举办摄影展,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和感悟,并用这次机会为津巴布韦的孩子们筹集善款建学校。当时通过义卖摄影作品和明信片等方式募集了5万多元人民币,总算圆了另一个“公益梦”。
摄影展过后,一帆还在微博上收到磨铁出版公司的来信,问她是否有写书意向。那一刻,女孩几近热泪盈眶。因为写书,是在她19岁那年于博客里记录下的“白日梦”清单里的其中一条!于是,2014年10月1日,她就出版了《世界是我念过最好的大学》,而且一下就成了畅销书。
对于不安分的女儿,父母总是很牵挂。孙一帆总是这样宽慰妈妈:“别着急,我还年轻呢,等我世界各地都跑遍了,我愿意稳定下来相夫教子。”
2015年3月接受记者采访时,女孩说现在她仍在追梦的路上。“剑桥大学也是我的一个白日梦,我想去世界最古老、拥有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里认真地学习心理学与教育学,并希望有朝一日能把我学到的东西带回给国内的孩子们,创办一个教育中心,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孙一帆说,她特别喜欢《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的那句话:“告诉你的心,害怕受伤比伤害本身更糟,而且没有一颗心会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