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墨子》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涵蓋了政治、军事、科技等众多学科,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化瑰宝。《墨子》的英译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它可以让更多外国读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本文对国内《墨子》英译的概况进行了简单梳理,发现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译本的梳理和译本的对比这两块。
关键词:《墨子》英译;综述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典籍英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墨子》作为我国重要的典籍作品之一,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墨子》的英译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符合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趋势,因此国内学者纷纷对《墨子》进行了英译研究。
二、国内《墨子》英译研究状况
《墨子》精研宏论,哲理深邃,中国文化底蕴极其丰厚,是不可多得的典籍珍宝。相较于国外较多的《墨子》英译本,国内目前仅有一个英文全译本,那就是2006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墨子>英译全译本》(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Mozi),该译本由我国典籍翻译专家汪榕培和王宏翻译完成,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墨子》的英文全译本。该译作作为《大中华文库》的系列作品,虽没有在海外出版,却在《墨子》英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尽管国内《墨子》英译本数量不多,但是国内学者对《墨子》英译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对《墨子》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译本的梳理和译本的对比这两块。蔡美娴(2016)对《墨子》英译的海外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欧美学者在墨学上的成就以及在墨学研究上的不足。邹素(2019)对《墨子》的英译本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墨子》英译的现状以及《墨子》英译存在的问题。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墨子》英译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有用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以后《墨子》英译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对《墨子》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墨子》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典籍英译。吴丹(2016)选取了《墨子·兼爱(下)》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讨典籍英译的特征和应对策略;王宏(2006)通过对墨子现有英译本的比读分析,来探讨文本考辨在典籍英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典籍英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对《墨子》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典籍复译, 推进典籍英译的发展,王宏(2013)通过对《墨子》现有译本的比读分析及墨子复译的说明,提出了典籍英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把握这些原则;刘立胜(2017)以《墨子》在历时语境中的两种复译本为例,从传播学五要素探析中外复译者在话语权建构策略上的异同及深层次原因,综合考虑译者话语权建构的效果及影响来评价典籍复译,为当下国学典籍的海外英译提供启示与借鉴。这些研究可以启发一些对于典籍英译的思考,从而促进典籍英译的发展。另一类则是通过《墨子》英译本的对比,对英译本中的某一具体对象进行探讨。郑侠、宋娇(2015)基于《墨子》的两个英译本,对《墨子》的修辞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邹素(2017)则对《墨子·号令》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词的英译错位进行了研究。这些《墨子》中具体的翻译对象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墨子》的英译研究。
三、总结
《墨子》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墨子》的英译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墨学的重要窗口,因此研究《墨子》的英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墨子》英译的简要梳理,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现国内《墨子》英译研究的情况,从而吸引国内更多学者对于《墨子》英译的关注,不断拓展《墨子》英译的研究范畴,丰富《墨子》英译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美娴.墨子海外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6(34):68-70.
[2] 刘立胜.《墨子》复译与译者话语权建构策略比较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1):75-81.
[3]王宏.《墨子》英译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55-60.
[4]王宏.《墨子》英译比读及复译说明[J].上海翻译, 2013(02):57-61.
[5]吴丹.从《墨子·兼爱(下)》三种译本分析看典籍英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05):117-119.
[6]邹素.《墨子》英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06):11-13.
[7] 邹素.《墨子·号令》中称谓词的英译错位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 (02):147-148.
[8] 郑侠,宋娇.《墨子》的修辞特点及其英译[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1):104-107.
作者简介:
王敏(1996—),女,汉,湖南醴陵,学历:在读研究生,学校: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汉翻译与文化。
关键词:《墨子》英译;综述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典籍英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墨子》作为我国重要的典籍作品之一,在弘扬中国文化方面有着非凡的意义。《墨子》的英译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符合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趋势,因此国内学者纷纷对《墨子》进行了英译研究。
二、国内《墨子》英译研究状况
《墨子》精研宏论,哲理深邃,中国文化底蕴极其丰厚,是不可多得的典籍珍宝。相较于国外较多的《墨子》英译本,国内目前仅有一个英文全译本,那就是2006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的《<墨子>英译全译本》(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Mozi),该译本由我国典籍翻译专家汪榕培和王宏翻译完成,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墨子》的英文全译本。该译作作为《大中华文库》的系列作品,虽没有在海外出版,却在《墨子》英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尽管国内《墨子》英译本数量不多,但是国内学者对《墨子》英译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对《墨子》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对译本的梳理和译本的对比这两块。蔡美娴(2016)对《墨子》英译的海外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欧美学者在墨学上的成就以及在墨学研究上的不足。邹素(2019)对《墨子》的英译本进行了梳理,阐述了《墨子》英译的现状以及《墨子》英译存在的问题。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墨子》英译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有用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以后《墨子》英译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方向。对《墨子》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墨子》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典籍英译。吴丹(2016)选取了《墨子·兼爱(下)》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试图探讨典籍英译的特征和应对策略;王宏(2006)通过对墨子现有英译本的比读分析,来探讨文本考辨在典籍英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典籍英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对《墨子》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来探讨典籍复译, 推进典籍英译的发展,王宏(2013)通过对《墨子》现有译本的比读分析及墨子复译的说明,提出了典籍英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把握这些原则;刘立胜(2017)以《墨子》在历时语境中的两种复译本为例,从传播学五要素探析中外复译者在话语权建构策略上的异同及深层次原因,综合考虑译者话语权建构的效果及影响来评价典籍复译,为当下国学典籍的海外英译提供启示与借鉴。这些研究可以启发一些对于典籍英译的思考,从而促进典籍英译的发展。另一类则是通过《墨子》英译本的对比,对英译本中的某一具体对象进行探讨。郑侠、宋娇(2015)基于《墨子》的两个英译本,对《墨子》的修辞特点进行比较分析;邹素(2017)则对《墨子·号令》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词的英译错位进行了研究。这些《墨子》中具体的翻译对象的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墨子》的英译研究。
三、总结
《墨子》作为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墨子》的英译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墨学的重要窗口,因此研究《墨子》的英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希望通过对国内《墨子》英译的简要梳理,能够较为清晰地展现国内《墨子》英译研究的情况,从而吸引国内更多学者对于《墨子》英译的关注,不断拓展《墨子》英译的研究范畴,丰富《墨子》英译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美娴.墨子海外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6(34):68-70.
[2] 刘立胜.《墨子》复译与译者话语权建构策略比较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01):75-81.
[3]王宏.《墨子》英译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6):55-60.
[4]王宏.《墨子》英译比读及复译说明[J].上海翻译, 2013(02):57-61.
[5]吴丹.从《墨子·兼爱(下)》三种译本分析看典籍英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05):117-119.
[6]邹素.《墨子》英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06):11-13.
[7] 邹素.《墨子·号令》中称谓词的英译错位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 (02):147-148.
[8] 郑侠,宋娇.《墨子》的修辞特点及其英译[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01):104-107.
作者简介:
王敏(1996—),女,汉,湖南醴陵,学历:在读研究生,学校: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汉翻译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