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及HER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sy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准确进行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前提和依据,但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结果受诸多因素干扰,严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准确制定与实施[1-2].如何把控乳腺癌ER、PR及HER2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质量,本文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其他文献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较为独特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类型,临床进展快,常规治疗不理想,预后较差[1-4].深入探讨原发中枢神经系统DLBCL的临床与病理特征,寻找治疗的新切入点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稳定的脑肿瘤模型无疑是研究该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各种生物学行为必要和必需的条件.为此,我们参照于宝
期刊
患者男,55岁,因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肿块1个月余于2010年8月4日人院.门诊以"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收入口腔科治疗,入院后行右颈部肿物穿刺术,提示为"肉芽肿性病变,不除外恶性的可能",在全麻下行局部包块肿块切除,术后确诊为"指状树突细胞肉瘤(IDCS)".出院后未做任何辅助治疗,术后不足5个月,即2010年12月21日因咽喉部不适又以"扁桃体赘生物性质待查"收入耳鼻喉科,再次行右侧扁桃体及其赘生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病理这一领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为了让广大病理工作者及时了解数字化病理领域的新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数字化病理应用与发展学术研讨会”拟于2012年9月21至24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病理学家作专题演讲,主要介绍数字化病理的新进展、数字化病理切片在远
患儿女,4岁.近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痛、呕吐,近1周加重,于2010年2月18日入院.查体欠合作,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5分,病理反射阴性.MRI示小脑和第四脑室下角见大小5.4 cm×3.2 cm异常信号影,T1WI呈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囊变区及小血管影。
期刊
2011年1月29日8时30分,我们的前总编辑佘铭鹏教授走了.他刚刚给<中华病理学杂志>审改过的英文摘要还放在编辑们的案头,就带着对人生和病理学事业的眷恋,匆匆而去.惊闻噩耗,熟知他的人们都扼腕长叹,惋惜不已。
期刊
患者男,36岁.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阴囊内有一肿物,花生粒大小,无触痛,肿物逐渐增大,偶有隐痛不适及下坠感,患者无发热消瘦.经抗感染治疗后不见好转,于2010年5月20日就诊于当地医院,左睾丸可触及一肿物,约核桃大小,质地硬,有触痛.于当地医院行左睾丸单纯切除术.当地医院病理诊断:考虑睾丸精原细胞瘤,建议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术后未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及其他治疗.近期发现左腹股沟区肿物,于2010年11
期刊
数字病理切片(digital slide of pathology)又称虚拟病理切片( virtual slide of pathology),是一种现代数字系统与传统光学放大装置有机结合的技术.它将传统的玻璃病理切片通过全自动显微镜或光学放大系统扫描采集得到高分辨数字图像,再应用计算机对得到的图像自动进行高精度多视野无缝隙拼接和处理,获得优质的可视化数据以应用于病理学的各个领域。
期刊
患者男,33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上腹部胀满不适,吞咽困难,有时出现进食后呕吐.当时未予重视,曾于当地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时轻时重,近2个月症状明显加重,吞咽困难明显,有时反酸、烧心,于2011年8月15日来本院进一步治疗.胃镜示:距门齿38 cm右前壁见两个0.3 cm×0.3 cm×0.3 cm憩室,39~40 cm处见1.0cm×1.0cm×0.8cm憩室,黏膜光滑。
期刊
在肿瘤病理诊断工作中,主质(肿瘤细胞)固然是肿瘤性质和起源的决定性因素,但间质的改变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血管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间质中最为主要的成分,它们表现出丰富的形式,常见的血管形态可概括为以下5种:微血管增生、致密的分支状毛细血管(鸡爪样血管,chicken-wire vasculature)、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血管透明变
期刊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良性涎腺肿瘤,1943年,Dockerty和Mayo才强调了该肿瘤的恶性本质[1].不同部位的ACC发病率、年龄、性别甚至生物学行为上均有一定差异[2-3],大涎腺的ACC由于病例数相对较多已经得到了关注,而大涎腺外的ACC较为少见,人们对其研究较少,在此作者复习了相关文献并分别按部位综述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