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茶具:兼收并蓄、吐故纳新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在茶饮习俗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上层社会沿袭宋朝的末茶法,皇室所需茶叶仍以龙团凤饼为主,继续由贡焙生产进奉,只是宫廷皇族更喜欢的是加料茶饮,茶叶烹煮时可加进各种辅料,另一方面,作为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看不惯宋人优游文雅之风。更反对靡费巨资的团茶制作,因此,在民间倡饮沸水直接冲泡芽茶的茶饮方式。末茶法正逐渐被全叶冲泡的芽茶法所替代。对茶业和茶文化而言,元代是一个“上承唐宋、下启明清”,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一变革及至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2年)九月,诏下:“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算是告一段落。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元代的茶具也呈现出一派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进程。
  
  唐宋茶具的孑遗
  
  元代,倡饮散茶,唐宋以来的炙、碾、罗、煮等造茶器具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由于朝廷贡茶未废团饼,末茶法在上层社会仍有一定的存在空间,因此,一些前朝茶具依然在使用之中,在元人的文学作品中,偶尔还能见到描述烹点末茶和使用唐宋茶器的诗篇。
  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是契丹皇族子孙,著名的政治家,精通汉学,爱茶。他在《西域从王君玉乞茶》一诗中写道: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窍黄尘塞五车。
  碧玉瓯中思雪浪。黄金碾畔忆雷芽。
  卢仝七碗诗难得,谂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兴绕烟霞。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红炉石鼎烹团月,一碗和香吸碧霞。
  玉屑三瓯烹嫩蕊,青旗一叶碾新芽。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建溪茶(武夷产饼茶)的无限思慕之情以及对昔日烹点新茶场景的美好回忆。诗中出现的“碧玉瓯”、“黄金碾”、“玉杵”、“红炉”、“石鼎”等均是烹点末茶的茶具。
  元人李德载的《赠茶肆》散曲十首。也保留了上承唐宋茶俗、使用兔毫盏茶具的珍贵史料:
  “黄金碾畔香尘细,碧玉瓯中白雪飞,扫醒破闷和脾胃。风韵美。唤醒睡希夷。”
  “一瓯佳味侵诗楚,七碗清香胜碧简,竹炉汤沸火初红。两腋风。人在广寒宫”
  “兔毫盏内新尝罢。留得余香在齿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风韵煞。到底属陶家。”
  诚然。在元人遗作中,记述末茶茶事的诗文已属凤毛麟角,所记碾、杵、罗、煮等茶具。在出土文物中也罕有发现。
  
  去繁从简的元代茶具
  
  元代,风靡于民间的饮茶习俗是用沸水直接冲泡芽茶的散茶法。喝散茶,节省了备茶过程的许多繁文缛节,也大大简约了所需茶具。元人已开始将采摘和加工茶叶的器具排除在茶具之外,此时常用的茶具仅有执壶(贮汤冲泡)、高足杯(碗)、盏、盏托、碗(饮具)、盖罐(贮茶具)等。
  
  《童子侍茶图》中的茶具
  山西大同西郊,元代道士冯道真壁画墓中出土的《童子侍茶图》壁画。是反映元代民间饮茶习俗的重要文物证据。壁画描绘一个头梳双髻、身着袍服的童子在庭院中奉盏(带盏托)侍茶的场景。童子身后左侧的桌上是备茶的一应茶具,有成叠扣放的瓷盏、叠放的盏托、冲泡茶汤的大碗、贮放散茶的盖罐等。这一场景与宋、辽壁画墓中的备茶图明显有别,往日习见于宋、辽人茶室中的加工、烹点饼茶的器具如碾、罗、风炉、汤瓶等均不见踪迹。
  
  异军突起的元青花茶具
  考古发掘资料显示,随着末茶法的式微,元代瓷茶具中黑釉盏明显减少,而各地方名窑烧制的青瓷和青白釉茶盏、高足杯数量明显增加。在北方,有各地窑口继续大量仿制宋定、钧、汝、耀州等名窑的白瓷、青白瓷茶具。在南方。烧制茶具的则有景德镇、龙泉、德化等窑口。其中,以景德镇窑烧制的元青花瓷器以其硕大、敦朴、美轮美奂的造型和装饰工艺,被誉为中国瓷器又一划时代的杰作,深受世人喜爱。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1980年江西高安出土239件窖藏元代瓷器。其中有元青花瓷器19件。高安出土元青花瓷器不乏大器且釉面莹润如新。是20世纪元青花瓷考古的重大发现。高安也因此成为仅次于土耳其、伊朗之后世界第三大元青花瓷收藏单位。
  高安出土和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收藏的元青花执壶、高足杯、碗、盏、盏托、盖罐等茶具系元代常见的泡饮散茶的茶具。
  
  元青花缠枝花卉纹盏托
  盏造型小巧雅致。由盏与托两部分组成,盏敞口、深腹,孤壁平底、胎质细密,釉色青白光润,盏内沿、盏心、外沿、腹部以及托盘分别饰卷草、缠枝莲、菊花、钱纹、蕉叶等多层纹饰,元青花瓷器装饰层次多,主次纹饰层层相接。可达8~9层,但层次多寡与器形体量成正比。
  
  元青花凤凰牡丹纹执壶
  此壶直口、溜肩、垂腹下鼓。矮圈足微外撇。梨状器身两侧对称连接曲形管状流和带钮如意形柄。圆饼状带钮盖。器身施青白釉,绘青花纹饰。有凤戏牡丹、银锭、宝钗、火珠、竹石、莲瓣等。元代执壶上承宋代汤瓶的造型,只是腹部修长、重心下移。器流从唐宋期按在肩部改置为腹部。流长而曲,流口峻削,增加了沸水冲泡芽茶的力度。壶口小而加盖,则便于保持水温。把、流大致与口齐平,是元代执壶的另一造型特征。
  
  青花八棱执壶
  此壶造型与凤凰牡丹壶造型大同小异。区别在于壶口形呈喇叭状,鼓顶八棱形盖,颈细长,壶身呈八棱形,流、颈之间有S形饰件相连。质地细腻、釉莹润而呈蛋青色。通器满施青花纹饰。色略暗淡,由主纹与辅纹构成,有蕉叶、莲瓣、回纹、折技花卉、卷云、卷草、火焰宝珠等。造型优美典雅、纹饰繁而不乱。元青花执壶壶身多为玉壶春瓶式,长流与壶颈间则以S形饰件相连,此类茶具造型直沿用至明清,且款式更加丰富。
  
  青花云龙纹荷叶式盖罐
  胎坚、质密。白釉闪青、釉层肥厚莹润,大口、短颈、溜肩、圆腹、浅圈足,荷叶形盖。青花成色青翠,从盖至足分别由五组纹饰组成。盖呈莲叶状,莲茎状钮,盖面叶脉毕张,其间游戈鳜鱼、青鱼、鲶鱼、螃蟹,活脱脱的一幅荷塘清趣图。颈部饰古钱纹一周,肩部饰缠枝牡丹纹。腹部上下留白,中间绘主题纹饰双龙戏珠纹。下腹部近圈足处施仰莲纹一周。造型浑厚、纹饰精美、色泽清新悦目。同类盖罐见于冯道真壁画墓的《童子侍茶图》,应是贮茶器具,或谓茶叶罐。
  
  青花釉里红开光缕花罐
  1964年出土于河北保定元代窖藏。此罐覆盆式狮钮盖,器身满绘花纹,有垂云、水波、白莲、卷草、牡丹、石榴、莲瓣等,腹部以双勾菱花串珠纹开光,内雕缕红色花卉、石头等图案。青花色泽艳丽、纹饰典雅、层次分明且有浅浮雕效果,是元青花瓷器中的上品。类此造型茶叶盖罐。各地窑口多有烧制,明、清时代沿袭其造型或稍作改变,如将军罐。
  
  高足杯、高足碗
  高足杯与高足碗同为为元、明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霍县窑、德化窑等均有烧造。其造型为敞口深腹、竹节状高圈足。元代青花高足杯垂腹较浅,竹节状高长圈足,便于把持。
  
  民族色彩的创新茶具
  
  元朝为游牧民族的政权,除了受汉族文化传统影响外,也保留不少契丹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反映在茶文化中,此间创烧了一些有浓厚民族色彩、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型茶具:
  
  红釉云龙纹梨壶
  圆形盖,顶有宝珠钮。短颈、长弯流、如意形柄、圆腹、矮圈足。通体施红釉,腹部刻暗云龙纹。梨壶以形状似梨而得名。创烧于元,盛于明,其型制精巧、纹饰细腻。
  
  多穆壶
  元创烧茶具之一,由蒙藏民族贮放奶茶的壶具(金属或木质)演变而来。现藏首都博物馆的影青釉多穆壶属景德镇窑烧造,胎质洁白,釉色青白。筒武器身,上收下敞,口沿后半凸起如意云头式档。盖面凸印莲花纹。扁形曲柄、方形壶流、柄两端有卷云状装饰,壶身有仿皮革带和铆钉状装饰,反映草原民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精湛的工艺作风。
  
  僧帽壶
  因壶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曲柄、束颈、鼓腹。圈足。现藏首都博物馆的元青白釉僧帽壶,胎白质细。淡青釉匀净莹润,造型敦厚、朴实,颈较粗、流略短,极富少教民族风格,为元代创新产品。此类壶亦外销,菲律宾曾出土元青花僧帽壶。自古“茶禅一家”。以壶口作僧冠形,深含茶文化意蕴,不失为匠心独运。明代仿品造型益加秀美,比例更加合理,以永乐、宣德的红釉、甜白釉制品最为珍贵。
其他文献
一日的午后。正恹恹欲睡,忽然接到电话“吕礼臻老师要来老舍茶馆喝茶”,一下子清醒了且精神百倍。久仰台湾茶人吕礼臻的大名,却从未得见,也没想过有一天竟有机会可以和他坐在一起品茗论茶。  初见吕老师,鹤发童颜,一袭红色麻制宽大袍袖的衣裳,在瑟瑟冬日里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感觉;一个鼓鼓的双肩背包,像随时准备抛掉一切将要出发的旅人。我心中不禁有些忐忑了,如此有名望的茶界前辈,会理我这样一个初学者吗?  坐定。泡
期刊
与女子一出发去曼谷晃荡,她的计划是到TCDC巡游,该处是泰国创意设计中心的资源库,拥有亚洲最大的设计图书馆和最前卫的材料实验室,非常大手笔的一个地方。连连惊艳。  原本我打算吃吃喝喝之余顺道也找点事情来做做,或许在当地找找有关喝茶的田野史事。但因为人生地不熟。完全没办法取得联络方式,最后决定碰运气,遇见什么是什么。  如今出门,公事固然离不了茶,私房钱上路,冥冥中也有一道旨意驱使我往茶路钻营,女子
期刊
从虞山东麓上山,经辛峰,穿越巍峨的“虞山门”,抵达茶园。虽是冬季,可茶叶青葱依然,更有茶花幽芬轻逸,令人陶醉。  唐代,常熟乡邑常达诗曰:“啜茶思好水,对月数诸峰。”明代黄叔扬诗云:“仆子扣钟迎上客,诗僧分茗话玄机。”而虞山茶最佳出处,无疑是剑门绝顶。浮想间,已到维摩。小径斜指,路口有石,镌刻着“小香雪”字样,原来右边是梅林。时令尚早,梅萼还在孕育中,但似已有清韵几分。思想霏雪飘舞,梅花傲霜独放,
期刊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窗外飘起了久违的雨丝,滋润着干旱许久的土地,满目绿意皆在烟雨朦胧中。  晴暖了几目的天气。竟然宛如初夏,不曾想因为这一场春雨。气温骤降,从窗外窜入的寒风也似严冬那样冷。我想在这样天气喝红茶是最适合不过了。拿了一只西施壶,泡上武夷山朋友胡君5年前送的正山小种陈茶。在早春二月,还不能喝到新茶。干脆喝陈茶。一种久远的陈香弥散开来,心中升起了温暖。  正喝着茶,茶友黄慧带着一身寒气闯入
期刊
凤凰单丛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那棵宋种一号,生长在海拔约1150米的乌岽山上,它有着600年的茶龄。喝茶的人都相信,饮到某一种茶。皆是一种茶缘,这种茶缘所带来的甘香将会不断地延续流传……    缘结宋种单丛    很早就有到潮州实地考察工夫茶的想法,可惜一直未能实现。此次有机会来到潮州,也算了了多年心愿吧。  在潮州期间,我还拜访了著名茶文化专家陈香白先生,参观了开元古寺,处处都能感受潮州浓郁的茶文
期刊
恍如品读时间的滋味,在这些茶叶的背后,隐藏着那些被时光堆积而蕴积发酵的情感。  在一家珍藏有许多老茶的普洱茶庄,我们正在品饮一道陈年的生茶。历来我对生普比较挑剔,比如干净而纯洁的滋味,比较凛烈的茶气,醇厚、甘柔以及对身体的冲击力等等。  据茶庄主人介绍,这是一款有着48年茶龄的老茶,当初茶的来历也有一番故事。先不管这些,无论茶的外形与包装是如何动人,我相信最重要的是茶的内质。在这样一个晴好的春日之
期刊
遍地“空降”茶博会    “现在各种类型的茶博会越来越多了,好像每个月都有(茶博会),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好几个去哪里哪里参加茶博会的电话,有时候传真机里吐出来的茶博会邀请函都是长长的一大卷,像浙江、江苏、湖北等地经常都在举办什么名茶展、茶文化节之类的,真是太多太多了!”漳州雅之道的陈雅蓉一脸无奈地说道。作为一个新成长起来的茶企掌门人,她自从2005年在上海绿博会(全称是中国绿色食品上海博览会)参展
期刊
现代紫砂壶的风格式样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创新的形制层出不穷。造型可分为几何形(圆器、方器)、自然形(花货)、筋纹器等等。其中的筋纹器是依据大自然中的瓜果、植物花形提炼加工而成。筋纹器凹凸有致,规范整齐,其制作难度较高,要求纹饰通体自钮顶至心贯气如一。整齐、秀美、明快并富有节奏感。若说起筋纹器的制作大师,非王寅春莫属。他在筋纹器和方器上的造诣,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出师上袁    上袁村
期刊
私人茶室慢慢地已经成为不少都市爱茶人的家装新理念,把家中一角打造成自己理想的茶室风格,犹如把一个完美的茶馆搬回家中。  在家庭茶室中,除了装修设计,茶具的选择也是非常关键的,其中茶盘作为茶具的主角,其材质、造型甚至是尺寸都直接影响整个茶室的美观和实用效果。近年来,实木硬木茶盘以其独有的天然色彩和纹路备受茶人的喜爱,但在与茶友分享茶室的布置心得时,最常听见茶友抱怨的就是茶盘的选择和保养的问题。带着这
期刊
2009年12月27日,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香传十五年·儒士盛典”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隆重举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全国侨联主席林军、原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原武警部队隋绳武中将等领导及中国茶业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詹立锬等行业协会领导与华祥苑众多荣誉客户、加盟合作伙伴等400多人共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国内知名茶业品牌的荣耀时刻。  此次盛典。华祥苑不仅向社会各界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