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渗透式语法教学与中考考点有效链接的思考

来源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99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教学地位。文章以课堂实录“赏动词之妙用”教学为例,呈现了初中语文渗透式语法教学方法的研究,课堂的主要环节分为导入新课、任务实施、作业布置。设计了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播放语法微课让学生形成初步的了解,接着结合教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赏析动词之妙,借助中考题型和作业完成巩固练习,增强学生语法知识实际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渗透式语法教学;考点链接;动词妙用
  初高中教师认为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教学地位,但学生的语法水平总体较低。由于新课标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初中语文教师虽然知道语法知识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性,但不少教师抱着语法“考试无用”的心态,忽视语法教学,导致学生掌握的语法知识非常有限。但在中考时,直接或间接考语法知识的题目频繁出现,对语法的考查实际上渗透在试题中,如写对联、辨析、修改病句、仿写句子和修改应用文等,通过各式的题目来考查学生是否能掌握并运用语法。
  渗透式语法教学是一种以自然的、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语法知识,增强学生语法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方式。如何在初中语文渗透式语法教学中与中考考点进行有效链接呢?本课题组致力于初中语文渗透式语法教学方法的研究,下面呈现的是课题成果推广课的课堂实录“赏动词之妙用”。课堂的主要环节为:导入新课、任务实施、作业布置。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播放语法微课,回顾“动词”语法知识
  活动二:体会歌曲中的“动词”之妙
  (播放歌曲《好汉歌》,同时屏幕显示歌词。)
  (学生不由自主跟唱,气氛高涨。)
  师:《好汉歌》突出了水浒众多英雄好汉的群体形象,节奏感强,情感激昂。同学们想一想歌词中哪两个动词最能体现这种感情基调呢?
  生1:“吼”。
  生2:“闯”!
  师:没错,“吼”和“闯”这两个动词彰显了好汉们的刚毅之美与激昂之情。
  师:同学们,看似简單的动词在文学作品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动词之妙。
  二、任务实施
  (一)探寻动词之妙
  活动一:引导学生赏动词之妙
  师:同学们,请大家齐读《背影》中的以下段落,文中用到了哪些动词描写父亲的动作呢?
  (屏幕显示):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生:“穿过”“爬上”“攀”“缩”“倾”。
  师:从这几个动词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生1:可以看出父亲很爱自己的儿子。
  生2:表现了伟大的父爱。
  师:对了,可见妙用动词,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屏幕显示):妙用动词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大家再来看看以下文段,来选一选哪些动词最准确。
  (屏幕显示):选一选
  刘姥姥到了荣府大门前石狮子旁,只见满门口的轿马。刘姥姥不敢过去,_____衣服,又_______了板儿几句话,然后______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边,说东谈西的。刘姥姥只得______上来问:“大爷们纳福。”(曹雪芹《红楼梦》)
  A. 拍拍、说、走、跟  B. 理理、训、跑、走
  C. 掸掸、教、溜、蹭  D. 打打、唠、来、跑
  生:选C。因为我觉得“蹭”字很符合刘姥姥卑微的身份。
  师:对的。“挺胸叠肚”者高人一等,与刘姥姥“掸”“教”“溜”“蹭”等动作形成对比,鲜明地揭示了刘姥姥身份地位的卑微低下及谄媚的心理。可见,妙用动词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
  (屏幕显示):妙用动词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
  师:(小结)妙用动词可以:1. 定人物的性格特征;2. 定人物的身份地位、心理。
  活动二:指导学生用好动词
  师:同学们比一比,看看谁选用的动词更妙!
  (屏幕显示):清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苏东坡:摇、映   苏小妹:扶、失
  生1:我觉得苏东坡用的动词更妙,因为“摇”字能写出柳树被风吹时的状态;“映”字也能写出月色朦胧的特点。
  生2:我觉得苏小妹用的“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显现出轻风的温柔和细柳被轻拂的形态。
  生3:“失”字表现出月梅花的特征,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师:三位同学都说得有道理,可见,选准“动词”,能为动词赋能增值呢!
  (屏幕显示):“三大法宝”之一:选准“动词”。
  师:我们再来比一比,看谁选用的修饰语更好!
  (屏幕显示):动词前加上适当修饰,形象会更生动。(怎样使一个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呢?)
  天啊!要迟到了。我_______踹开被子,_______跳下床来, ______拽过校服,________蹬上鞋子……
  生1:“马上”“飞快”“立刻”“迅速”。
  生2:“急忙”“慌张”“一把”“飞快”。
  生3:“狠狠地”“慌张”“一把”“飞速”。
  师:我觉得用“狠狠地”“慌张”“一把”“飞速”修饰更能显现出人物慌张失措的心情。可见,修饰好“动词”,也能为动词赋能增值呢!
  (屏幕显示):“三大法宝”之二:修饰好“动词”。
  师:除了以上两大“法宝”,巧借“修辞”,也能增动词表达效果!   (屏幕显示):刘翔疾如炸雷,快如电光,展现出无人能及的起跑速度。只见他的双腿在栏架上方迅速地跨越,他的双臂奋力地摆动,手臂上的肌肉也在不停地颤抖,全身充满了力量……
  师:上文描写刘翔跨栏的动作,除了准确的动词,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展现出“飞人”的英姿。
  (屏幕显示):“三大法宝”之三:巧借“修辞”增动词表达之效。
  (二)中考考点链接
  考点链接之一:关键词分析之“动词”的赏析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利用对这三大法宝的理解走进中考题。
  (屏幕显示):2020年广东17题
  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她)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2)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
  师小结(屏幕显示):答题格式:解释→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内容)→表现了(品质或情感)。
  (1)“攥住”即“握住”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被扎伤时的疼痛,表现了母亲坚韧能干的品格。(品质)
  (2)“搂住”即“抱住”的意思,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看见母亲手被扎伤时的心痛,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心。(品质)
  (屏幕显示):福楼拜的教诲:“你要描写一个动作,就要找到那个唯一的动词。”
  考点链接二:写作升格之“动词”的运用
  师:请选择PPT所展示图片,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动作描写技巧,描写他(她)做某事的动作片断。
  (教师利用屏幕展示以下评价标准,后请学生小组交流分享。)
  1. 动词运用准确、生动,能表现人物的性格及精神面貌。(40分)
  2. 能运用修饰语及修辞手法。(40分)
  3. 能结合其他描写方法。(20分)
  三、作业布置
  作文升格训练:根据本节课所选,对作文片段升格,每小组选出一篇优秀作品在班上交流展示。
  四、课例评析
  课题组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渗透式语法教学更贴近学情,更好地为学生学好语文提供支援。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比较薄弱或难以突破的考点与语法教学进行链接就是其中一种比较直接有效的方式,效果呈现更为显性。
  “赏动词之妙用”这一课,将动词的语法教学与考试中常见的两方面考点进行了融合设计:一方面选择了在文本类阅读考题中经常会出现的重点字词赏析,另一方面是写作教学中词语的准确使用。鉴于此,本文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 体会“动词”的妙处;2. 学会为动词赋能增值的“三大法宝”;3. 中考链接:赏析“动词”的表达效果。三个教学目标环环相扣,逐步进阶。
  第一个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激趣的方法来实现,课堂一开始,播放学生熟知的《好汉歌》,通过赏析其中的“吼”和“闯”这两个动词,英雄好汉刚毅之美的形象跃然纸上。“动词”的教学,在此刻很自然进入课堂。
  第二个教学目標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和更好地使用动词。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先插播了3分钟语法微课,让学生了解动词的语法特点和使用规律,然后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赏文学作品的动词之妙;二是指导学生用好动词。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对词性认知,又让学习与有效知识运用真正发生。教师通过选用教材中《背影》和《刘姥姥进大观园》两篇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将动词的语法教学与教材文本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在文本中找到动词使用的特点,体会到准确使用动词能深入地表达文章情感的妙处。
  有了前两个环节的铺垫,教学目标三就自然而然寻到了突破口。考点主要从阅读和写作两方面的突破去考虑。在文本类阅读中,对关键词的赏析是一个必考点,而动词因其表达的丰富性成为考试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语,因此,教师带着学生对三大法宝的理解走进这一类中考考题,借助2020年广东17题的词语赏析题,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在写作板块中,通过片段写作来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语言的魅力。
  观之,本课能紧紧围绕所预设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任务,在进阶过程中让学生品味了动词的妙用,掌握了动词使用的规律,是从语法角度助力突破中考考点的一次有益尝试。
其他文献
在太极拳经典文献中,有关松腰的论述有许多,如“腰为驱使”、“源动腰脊转股肱”、“刻意留心在腰间”、“诀窍以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关键枢纽”等。  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口述、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太极拳术十要》中,松腰被作为很重要的要点来阐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义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由腰腿求之也。”  由此可以看出,
期刊
摘 要: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从最初的关注知识和技能向注重能力发展转变。近年来,再由关注能力向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方面转变。因此,课堂教学也应从单一的任务训练,向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模块整体设计转变。模块整体教学设计,就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遵循语言习得规律,以教学目标为
期刊
2007年11月11日,第九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行。本届比赛为“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的资格赛,共吸引了8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参加,是历届世锦赛中参赛国家和地区及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本届比赛共设套路比赛22项、散手比赛18个级别,决出40枚金牌。中国作为东道主,派出19名运动员参加其中的19项角逐。  据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中国
期刊
《致语文教师》一书是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智慧分享,全书从“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方面,提炼出关于语文教师成长的40项基本修炼。细细读之,一位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学者形象总会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中。“见贤思齐”,我想,不少教育者,尤其是年轻教师,渴望自己也能像余映潮老师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教学状况,用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能将教学变为一门赏心悦目的艺术吧。通读《致语文教师》一书,我们不难找到余映潮
期刊
翻开余映潮老师的这本《致语文教师》,书中的文字没有阳春白雪似的华丽辞藻,也没有说教式的高谈阔论,有的只有一位长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向你娓娓道来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作为一名颇负盛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曾给了无数初入教学生涯的语文教师启发和鼓励。余映潮老师也在书中表达了对语文老师的期望和关心。而现在,我作为一名教师杂志的编辑,慕名而来,打开这本《致语文教师》,那些朴素却有温度的文字同
期刊
冰心奶奶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语文老师对她的影响,她写道:“下课以后我去找他谈话,他还给我介绍许多课外的书籍。那一年,我看的书最多了,课内的古典文学,像《琵琶行》,我到现在还能背。”可以说,语文老师是我们文学兴趣的启蒙者。  余映潮老师所写的《致语文教师》一书,跟读者分享了他做语文老师以来的一些见解跟心得,书本主要分为成长智慧、教学智慧和治学智慧三大部分,正如余映潮老师在主书中所写: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
期刊
余映潮老师在《致语文教师》这本书中真挚地分享关于语文教师成长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阅读交流后,现结合“成长智慧”“教学智慧”“治学智慧”三个章节谈谈阅读体会。  在第一章节“成长智慧”中,余映潮老师谈到“练好基本功”。在编辑工作中,练好基本功是做好工作必不可少的因素和条件。对此,我们不仅要以《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为依据,在字形、词形、注音、释义等方面都遵从通行标准或通用原则,力求规范化。还有从实践
期刊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不断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为自身能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余映潮老师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将真实高效的教师发展之道集于《致语文教师》一书之中,每字每句都充分展示着其对教育事业的透彻了解和深度思考,这些养分亦可帮助我们从中汲取能量,注入教育编辑行业中。  谈教育,亦是在谈论教师成长、教学技能、治学策略。一个人的成长从来离不开坚毅的精神,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同
期刊
摘要:针对初中名著阅读复习课针对性不强、目标不明确、方法指导不到位等问题,笔者尝试开展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名著阅读专题复习课。一是分析学习起点:课前小测,批阅统计,明确复习课的学习目标;二是关注学习状态:分析案例,梳理标准,构建模板,引导学生学会解题方法;三是评估学习结果:展示交流,对标评价,总结步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学情分析;名著阅读;专题复习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系统复习知识、掌握
期刊
摘 要: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心智活动,能帮助儿童将杂乱无章的外部信息经过比较、分析、推断、归纳等方式处理和加工,并促进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思维品质的发展。文章以低年段的故事类绘本阅读教学为例,从运用“观察”这一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封面信息、绘本插图、文本结构、人物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观察;阅读教学;思维品质  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