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音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liz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音乐教学中,审美基础、审美反应、审美过程、审美差异都影响学生欣赏时美感的获得。教师要引导学生讲究审美方法,懂得欣赏音乐,从而获得美感。
  关键词: 审美 音乐欣赏 美感培养
  音乐欣赏,是指人能通过欣赏音乐进入音乐作品的意境,从而发挥想象感受美并陶醉在音乐的海洋里,与创作者一起品味作品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创作音乐的人都希望写的作品有很多人喜欢、欣赏,而欣赏音乐的人都想成为音乐作品的知音人,从而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和愉快的心情。但在现实欣赏过程中,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些优秀的作品往往少有问津,一些经典之作往往缺少共鸣,究竟原因何在呢?
  世间万物,风景各异。然奇山异水,才会吸引众多游者领略欣赏。同样道理,一部音乐作品必须通过音响媒介,传达给欣赏者。只要作品真的存在美,就会被欣赏者喜欢。由此可见,创作与欣赏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果学生有了科学的审美方法,但缺少作品的美因基础,最终难以达到欣赏的目的。如果学生听一些优秀作品甚至世界名曲时还无动于衷,或不得要领,就只能说明欣赏水平不高。
  审美内容很复杂,无论其中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学生欣赏受限。一切热爱音乐的人大都喜爱欣赏,学生也都盼望能听懂音乐,从中品出一些味道。我在假定作品中确实存在美因基础的前提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讲究审美方法,成为高雅的欣赏者。我认为学生欣赏音乐时美感的获得和审美领域中的四方面因素有关。
  一、与审美基础有关
  欣赏一曲好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仔细感受,有的学生会随着优雅的旋律陶醉其中,有的则不屑一听甚至显得很厌烦,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由于学生审美基础的差异造成的。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境界方面:在生活中爱和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个人都是以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立场观点欣赏音乐,但只有具备高尚的思想、科学的态度,才能从中获得美感,从而懂得欣赏。
  2.生活经验方面:优秀作品的音乐形象都是从社会生活、民间风俗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对于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学生来说,或者对作品表达的生活环境陌生,都很难产生共鸣,因而不懂得欣赏。尤其让学生欣赏充满戏剧性矛盾的西洋歌剧音乐时,由于缺少对歌剧情节的了解,更难以听懂音乐,更不要谈细细欣赏作品了。
  3.音乐修养方面:欣赏音乐要具有一定的乐理知识,就好像要读懂书先要识字一样。音乐修养的内涵较丰富,如能识谱,有音高、调性感觉,懂得运用节奏、拍子,还有各种声音,如人声、各种乐器的音色,知道各种音乐语言和结构、体裁的特点,等等。只有具备了有关音乐知识,才有可能深入理解音乐。
  4.心理条件方面:学生的审美心理其实都带有新鲜的、求不同的因子,标新立异的作品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反之,思想保守的人是絕不可能被那些新手法、新角度、新音调、新节奏所打动的。
  学生要会欣赏音乐首先要有一定的思想境界、丰富的生活经验、全面的音乐修养和求新的心理条件等审美基础。
  二、与审美反应有关
  同一部音乐作品,有的学生听了之后非常开心,愉悦都写在脸上。有的听了之后很平静,有的半途而废、无精打采,有的甚至显得非常厌恶。这些截然不同的反应,与以下审美反应的三方面特征有关。
  1.直觉方面:欣赏过程中的美感首先是凭直觉感觉,有的作品一听倾心。这种灵敏的直观性要靠平时丰富的知识和大脑记忆完成。当生动的音乐形象传入耳膜时,就会唤起早已储存的审美经验,产生直觉的美感。反之,没有丰富知识的学生,是不可能产生直觉的美感的。如有些学生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时,引子还未奏完,反应迟钝,没有感觉到旋律的优美、动听,而兴趣乏乏。
  2.感情方面:审美过程总是充满情感色彩的,一般都会随着旋律的起伏而表现出快乐或悲伤。感情丰富、对音乐变化反应灵敏的学生,能听出音乐的真谛;情感冷漠、对音乐高低、长短、强弱、快慢、明暗反应迟钝的学生,再优美动听的音乐也只能不动声色,毫无感慨。
  3.目的性方面:欣赏音乐能够获得娱乐、休闲、陶冶情操、渲染气氛、背景衬托、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每部音乐作品都有特定的表现功能,学生可根据具体的需求,有的放矢地欣赏音乐,犹如品尝一杯咖啡,让人回味,就会从中获得美感。如果不是有针对性地欣赏音乐,就会产生反感。
  审美反应中不同的直觉性、感情性和目的性制约着对音乐作品的欣赏。
  三、与审美过程有关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审美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因为欣赏一部作品都会出现不同的感受,有的欣喜若狂,有的思绪万千,有的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其实审美全过程大致经历以下阶段。
  1.感知:当学生的听觉器官接触到音响时,便会产生感知。这种感知往往来自作品中新奇的音响、亲切的音调、生动的节奏、巧妙的结构。如初听《天路》时,就会被那种细腻抒情、典雅优美的民族风旋律所吸引,这是对作品的第一感知。
  2.想象:欣赏音乐作品时,欣赏者头脑中进行创造性再现。音乐情景开启了学生的记忆,拨动了感情琴弦,突破了空间界限,发挥了想象,沉浸在美感之中,如痴如醉地在音乐作品的意境中翱翔。
  3.共鸣:指欣赏者因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境界而产生的情感共识,是审美过程的最高阶段。表现出疯狂的倾倒、真诚的敬爱,随着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而心潮澎湃。
  同一部作品虽然有许多爱好者,但爱的程度深浅不一样,由于学生进入审美过程的阶段不同,欣赏层次自然有差异。
  四、与审美差异有关
  每个学生的涵养、兴趣、心境、性格、爱好不同,决定了审美效应的不同,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环境下,对同一审美对象的感应也不同。
  1.因人而异: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美感效应也存在差异。有的人喜欢听快节奏的歌,有的人喜欢听抒情优美的歌,有的人听得懂歌曲而听不懂音乐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某些优秀作品少了一些知音。如优美动听的《梁祝》,在追求狂热的新潮青年的面前,可能会有太慢、太温、太伤感的感觉。
  2.因时而异:由于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时间中的欣赏结果不一样。当学生心情不好时听一首欢快的乐曲,共鸣程度不言而喻。曾经让人振奋的曲子现在再听可能会感觉“今不如昔”。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流行的《保卫黄河》,曾鼓舞无数热血青年奔赴抗日前线与侵略者浴血奋斗,在当前和平环境中让学生听这首歌,激动程度会差很多。
  3.因地而异:学生对于自己民族的音乐比较容易接受和感知,地域、地点的差异在欣赏时会制约情感的获得。如西洋歌剧,对于大多数习惯于民族小调的学生来说,可能不容易被感染。
  由于审美差异的存在,学生欣赏时的美感获得并非与审美质量成正比。只有选对适合的优秀作品,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欣赏。
  音乐教师必须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深刻、准确地领会作品的感情内涵,真正懂得欣赏,细细欣赏,欣赏世界万象,欣赏人生真谛。
  参考文献:
  [1]刘智强.音乐与人生.
  [2]音乐欣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91.
其他文献
“孩子学业负担重”问题已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中小学生“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谈谈我校近几年减负的实践探索.rn一
我休完产假正好公婆退休,就把他们接到身边帮忙带孩子。春节前我和老公商量,年夜饭去饭店吃。理由是,过去回家和公婆一起过年时,公公总是提前把肉菜一样样买好,婆婆每天大部分时间忙做饭。尤其是年夜饭,我和婆婆从早忙到晚,感觉很劳累。老人帮着带孩子做家务已经很辛苦了,春节应该放个假轻松一下。  就这样,刚进腊月饭店打出醒目的年夜饭广告时,我和老公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家中档饭店。这家饭店服务热情周到,饭菜味道鲜美
兰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与兰州中通环境技术公司成功研制出了稳态二氧化氯消毒投加器,投入使用将饮用水水质得到全面改善。rn 二氧化氯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安全有效的饮水消
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
凡事有主则高.树有主干而能参天,视为乔木,反之灌木也.人有脊柱,并能直立行走会劳动,视为动物之最.做事亦然,教学更是如此,特别是数学教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课本是教学
随着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高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如何构建一个安定有序、民主法制、公平高效、科学发展、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反腐倡廉工作,对营造
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英语教学还是大多数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去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去调动学生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从而导
目的:探索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在企业的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多样,各类影响因素互相作用,给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基层党组织在面临
由江苏省南京市大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成功的群控电子镇流器,增加了反馈控制等附加电路,完善了调光控制功能,并配备了单片机联机控制,使得一只镇流器能够驱动点亮15只~20只40W的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