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能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吗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l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工作琐碎而日常,教育效果又具有滞后性,于是,总有些耐不住寂寞且急需政绩的学校管理者在课程方面大做文章——将学校的课程归归类,开设一些选修课;或者到学校历史的故纸堆中寻章摘句,美其名曰“继承传统”;或者到理论研究的热点中搜寻挂靠,称为“与时俱进”,冠之以各种堂皇的名头,宣称构建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这样通过“整词儿”构建的课程体系在各级教学成果奖中并不鲜见。那么,中小学真的有权力、有能力、有必要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吗?
  中小学构建本校课程体系发端于“三级课程”的说法,而该说法在提出后处于不断修正之中。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是“三级课程”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国家文件之中。此后,全国不少学校掀起了校本课程建设的热潮。2001年6月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则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由是观之,国家强调的重点是学校在课程管理中的责任,而不是全面开发所谓的校本课程。在之后发布的文件中,三级课程管理的概念延续下来。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规定:“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由此可见,负责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学校课程的本真意蕴,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独立于国家课程方案创造自己的课程体系,这是不被国家有关课程文件所允许的行为。
  学校课程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文化课程或学科课程,这些课程与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教材是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从课程编制的逻辑顺序来看,首先需要确定培养目标。而制定培养目标时要考虑“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培养目标体现的是国家意志,而不是学校管理者的个人理解或理想。有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才能确定课程目标,进而确定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写教材,最后才是教材的审定与选用。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编写什么样的教材、构建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深刻影响着国家人才培养,是国家事权。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的通知》,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教材建设被提高到国家事权的高度,学校的课程建设恐怕也得转轨,各中小学构建的真假存疑的课程体系也应该适时进行调整了。
  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校课程开设的依据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从这两个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在选修课方面可以有些作为,在课程实施上也有一定自主权,但操作空间都不大。《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规定“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共占总课时的16%—20%”,其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再加上地方课程占据的课时,留给学校自主支配的课时数不会太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规定:“校本课程不少于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类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8学分还不到高中总学分的6%,操作空间有限,构造课程体系就是扯淡。国家出台的有关文件为学校课程的开设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依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三年各学科课程,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从国家层面来看,学校除了开足开齐国家课程之外,还可以多多组织活动类课程,对国家课程进行必要的补充。
  学校课程体系是根据教育目的,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各类课程的总和。无论中外,学校的课程体系都是几代人长期实践和探索的成果,靠一所学校、几个人去构建所谓的课程体系,基本上不可能。我國现行的学校课程体系是经过长期探索而确定的,是面向未来的,是顶层设计的成果,不是几个校长舞文弄墨、闭门造车的结果,更不可能通过对学校课程的简单归类就构造出反映时代发展和人类文明成就、具有某个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这些所谓的课程体系个人色彩过于浓厚,多半落得个人走政息的下场。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承担着一定的任务,学生在不断地学习,在与世界的不断互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确定自己的志趣。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是非定向、非专门的教育,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目标,其教育对象——中小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学校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打好知识基础和身体基础,保护他们对世界和自然的好奇心。因此,与其打造浮夸的课程体系,还不如给学生留些户外活动的时间——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完成自己的社会化。
  学校管理者对学校课程主要行使管理权力,确保国家课程开足开齐、保质保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校应依据国家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制订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实施规划。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开足规定的课时,如果确有需要,可适当调整课堂教学时长,但应保证科目教学时间总量不变。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反观现在的中小学校,尤其是有升学压力的初中和高中,鲜有不提前完成课业的,鲜有不压缩毕业年级学生锻炼时间的,鲜有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的。这正应了那句话——“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很多学校所谓的课程体系还停留在文字阶段——“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或者停留在各种汇报的PPT中,抑或停留在各种论坛、会议的演讲中。
  学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很难有大的作为,但让国家课程体系更丰富、更具有适应性,学校却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广义的课程建设行为包括对国家课程的适切性的校本化改造,但这应该在落实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前提之下操作,而不是另起炉灶、另立山头。被赋予有限权限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多应该在各类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上下功夫,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人生不能重来,把人作为实验的对象、作为个人野心的注脚是不道德的,也正因为如此,教育领域的许多改革都进行得非常缓慢、非常小心。那些热衷于创立各种课程体系的学校领导者,应该静下心来,多听听课,多研究一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多探讨些少教多学、轻负高效的法门,这才是学校管理者的正业和主业。课程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国运兴衰,不可不慎重。
  (作者单位:吴克勇,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蔡子华,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洁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此,在这一时期,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此,教师必须善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发挥家校合作的促进作用,借助家校合作活动形式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获得持续健康的成长。本文主要结合本地区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策略展开论述。
The existence of outliers can seriously influence the analysis of variational data assimilation.Quality control allows us to effectively eliminate or absorb these outliers to produce better analysis fields.In particular,variational quality control(VarQC)
基于现代学徒制学生学情特点,以“酒店服务礼仪”课程为例,以情境学习理论为指导,探索“校企协同、线上线下融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课程教学团队以酒店前厅、客房、餐饮、会务等岗位服务礼仪标准和规范为学习主线,借助云班课、师训宝直播、录播等线上教学平台和资源,校企教学场所和设备等线下教学资源,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教学团队,形成了课前线上拓展、课中教学做一体化、课后岗位培养的“校企协同、线上线下融通”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实现了课程教学目标。
进入21世纪,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尤为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学习再也不能局限在一本小小、薄薄的语文书上了,而是要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语文是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品味,激发情感,感受文字之美。小学语文与地理、历史、科学等学科相融合的教学,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要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情境,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成长,发展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文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创设以及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探究,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与生活实践的融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心理健康始终是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热议课题,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以及高尚道德的关键时期,虽然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尚未成型,但是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心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通过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语言环境的创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教育界提出了采用情景教学法指导阅读教学的方式。情景教学法是基于教学内容创建一种语言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本文探讨了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的对策,仅供参考。
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质量,在组织开展德育工作时,需要结合学校学生德育素养培养情况进行设计。本文从引导模式不合理、学校不够重视两个角度对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现状进行了总结。并从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德育形式、提高学校重视程度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教育者提供参考。
有人说,2020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远远超乎我們的想象,它可能是一条巨大的分水岭,将21世纪分为前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是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面对的劫后时代。疫情加速锻造着中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加速重构着中国教育的生态。作为教育人,我们需要思考:后疫情时代,学校将何去何从?  从疫情中的“停课不停学”开始,中国教育全面进入“教育+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瞬间置身于超大的线上教
朱永新教授说:教室是根扁担,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最关键的是课程,目的是书写生命的传奇,让所有生命得到最大的舒展。我说:教室就是“生命场”,是学生人格养成的摇篮。生命场里,有孩子,有家长,也有我,有桌椅,有书籍,有喜,有忧,有成功,有失败……点点滴滴皆记录着我们成长的足迹,这正是我守望生命场,静等花开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