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小说《三死》中三种死亡分析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中描写贵夫人玛丽雅·德米特里耶夫娜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丈夫和使女的陪伴下去意大利看病。她对身边健康的人嫉妒不已,埋怨丈夫对自己的病漠不关心。恐惧死亡,最终还是死掉了。
  她死后墓地上盖起小教堂。农夫费多尔病倒在驿站的床上等待死亡,他为占着这个地方而过意不去,弥留之际把自己脚上一双新靴子送给了年轻的车夫谢廖加。谢廖加允诺给费多尔买一块墓碑,但一直没有买。他到树林里想砍下一棵树先做个十字架。一棵树在斧头下倒下来。对于这篇小说的写作题旨,作家在创作时所写的一封信里,用了很长的一段话专门作出了解释:我的想法是:“三个生命死去了,——一位贵夫人、一个农民和一株树。贵夫人既可怜又可厌,因为她一辈子撒谎,直到临终还仍然在撒谎。她理解的基督教并不能为她解决生和死的问题。当想要活下去的时候为什么要死去呢?。当想要活下去的时候为什么要死去呢?她头脑中凭着想象对基督教所应许的未来信以为真,而她的整个身心却极力反对,可另外的(除了虚假基督教的)安慰却没有地方容纳了。她可厌又可怜。农民死得很平静,就因为他不是一个基督徒。他信奉的是另外的宗教,尽管他按照习惯奉行基督教的一些仪轨。他的宗教是与他终生相伴的大自然。他自己伐树、种黑麦、收割,宰杀过羊,家里羊繁衍成群,孩子们出生,老人们去世,他清楚地知道这一规律。他像贵夫人一样,从来没有对这一规律不理不睬,只不过直面这一规律。您说,这是动物,但动物不好在哪呢?动物是幸福和美的,是跟整个世界和谐相处的,不像贵夫人,她跟整个世界格格不入,那树死的平静、诚实、漂亮,因为它既不撒谎,也不做作。这就是我的想法”
  小说中描写了三中死亡,贵妇人,马车夫以及树。托尔斯泰将一个人面对死亡通过贵妇人的形象所展现。死亡到来的时候,即使你拥有万贯家财,名声多么显赫,在死亡面前这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毫无意义。贵妇人面对死亡时充满恐惧,这种恐惧是大多数人面对死亡都有的。无论在哪里都是这样,人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没有什么比别人正遭受生命危险更能激起我们最强烈的关注,死亡是如影随形,任何人都无法回避。
  贵妇人面临死亡,医生已经确认她无法得救了,只能等待死亡的到来。但她不愿意接近死亡来临的这一现实。她苦苦挣扎,试图挽回自己生存的权利,她无法承受出国治病途中的颠簸。医生也不建议她出国治病,无论家人和医生如何劝说,她还信心地制定国外生活的计划。丈夫建议她在等一个月,等身体好转带孩子一起去。但她无法接受这个建议。极力反对。她认为如果失去生命,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将会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她一直拒绝死亡,抵抗死亡。但这种死亡的恐惧一直让贵妇人不得安宁。她一直在极力争取生命的时限,生存的可能。小说中写到“在家里又怎么样,在家里等死么?......但是死这个字眼把她吓住了,病人的嘴突然像孩子似地撇了一下,眼泪落下来,丈夫用手帕捂着脸,默默地从轿式马车走开了”面对死亡,贵妇人内心充满恐惧,哪怕是平时说话也不能提死这个字眼。因为这是不吉利的象征。实际上,越是临近死亡的人越是害怕提及死亡。但是在死亡面前,任何事物任何人都起不了作用,一切都显得那么渺小。而眼泪是对死亡的哭诉,可是它也一样无济于事。
  小说描写了三种时间,三种死亡,发生在不同的情况之下,揭示出三种死亡的共同现象-即机体自身的破坏。在贵妇人和马车夫的死中,作者给读者展现了相反的形象,如果比较一下死亡的描绘,第一次作家注重的是思想与情感的内在发展,而第二次注重的是外部环境以及马車夫与其他同事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死亡的描写中,环境并不起什么作用,它不会增加病人的痛苦。不能幫读者看清贵夫人的内心世界。所有矛盾都集中在她的内心之中。斗争也源自她的内心。贵妇人并不想死,她还年轻,还有权利去享受生活,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没有享受到。她尽力去扑捉任何希望。她不敢去面对死亡,即使在弥留之际还对自己的生命抱有希望。“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些医生什么也不懂,到是有些很平常的女郎中,她们治好了不少人。你瞧,神父说过,有个做小买卖的,把他找来吧”而她知道死亡就要临近了,这不能让她平静下来,她害怕死,闭上眼睛,因为内心渗透着忧郁的情感。她的情感非常虚弱。她甚至会害怕死亡的存在。
  第二种死亡写的是车夫的死亡,他倒在病床上已经一个多月了,他把自己的新靴子给了更需要的车夫,他生活贫穷,正好的贵妇人形成对比,拉车人没有家庭,死于他处,在拉车人的生活当中,环境是与贵妇人完全不同的,而环境的不同引起两个病人在小说中的形象大相径庭。贵妇人周围有人照料他。她可以提出各种要求,虽然不是每个事情都让他满意,而拉车人正好相反,他经历着痛苦,但依旧沉默着。他因为占有别人的位置而不自由。周围人对他的痛苦也很冷漠。虽然是这种情况,但是病人并不怕死,至少是没有表现出来害怕死亡。他没有经历道德上的惩罚,病人怕让健康人不安,怕让他们有负担,自己认为在健康人面前是有罪的。因为病人害怕挤到别人。这和贵妇人正好相反,贵妇人是不断地要求健康人。从这个比较中可展示出社会阶层的不同,对待他人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这就是不同社会阶层的行为区别。从这两次死亡的描写中还可以看出第一次死亡的描写关注的是思想与情感的内在联系,第二次重视的是外部环境以及其他人对病人的态度。
  小说的第三种死亡是树的死亡,谢列加为了给拉车人用树做个十字架,亲手砍死了一棵树,很显然,树的死是由人的手即人为造成的。托尔斯泰善于描写大自然,他注重的是两个阶级的对立,以及人与自然王国的关系,托尔斯泰赋予树生命,小说的最后写了植物树的死亡,它的意义我们从四点来加以说明:
  第三,树的死亡体现了万物有灵论,即植物也是有生命的,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三种,植物的灵魂,只有增长的灵魂,动物有感性的灵魂,而人有理智的灵魂。灵魂等级越来越高。三死中他,她及它的死概括了所有生命必定走向死亡的这一客观规律。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才经济是人才与经济的对接,是人才建立在经济学的视角上形成的复合概念,是高级的、知识化的形态经济。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经济的发展必不可少。以深圳经济特区为例,其市政府与国内最著名的大学合作,引入了研究生教育资源,由此建立了深圳大学城,这是在办学层次与水平上的跨越式发展,其一流的教学资源所培养出来的高精尖人才对于人才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期刊
我们说,学习初中数学不同于学习其它的学科偏重于记忆,如果学习数学偏重于死记硬背,那么要学习好数学则是很难的。我们要引导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初中学生学习好数学一定要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我们经过数学实践,发现学生如果具有了探究性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能力就会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创新能力就会提高。  一、和谐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本
期刊
摘 要: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更好的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几种有效的高中体育创新教学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体育;有效性;体育教学;创新方法  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很多方面,不仅要有大量的知识,而且要有强健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课堂教学的形式虽然与其他学科教学的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然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期刊
摘 要:伴随社会经济、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群众逐渐重视起环境以及保护问题。然而,绿色化学的理念能够较好的反馈出社会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在初中化学的教育之中它是基础课程之一,在新时期下要求不断挖掘与渗透这一绿色化学的重要理念,主要是在化学实验之中进行有效性渗透,以减少由于化学实验对环境造成的差异性污染,文章对初中化学的教育渗透具有绿色性化学重要理念展开分析。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育;渗透;绿色
期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学者朱熹极富自然哲理的诗句,我颇受这充满自然理趣的诗行的感化。从事少先队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多年,我觉得这句诗是少先队活动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时的极好写照。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技术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而网络技术环境为少先队活动能生动活泼地开展提供了一片沃土,一汪活水,不管承认与否,网络技术环境下的少先队活动,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其形式更是五花八门了,网络技
期刊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设备的有效运用,可以创设出丰富的画面、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背景,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课本和板书时的枯燥与乏味,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具体课例,对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设备;课堂教学;有效运用  如今,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课堂上重要的辅助工具,
期刊
摘 要:做个合格的咨询人》是一本比较贴近咨询师生活工作的书籍,笔者在阅读该书之后,对于咨询人的角色和自我觉察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和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将个人所想进行书写,希望给同行一个参考。  关键词:咨询人;自我觉察;读后感  《做个合格的咨询人》是邱珍琬结合自己的咨询成长经历所进行的关于咨询师角色的一种反思。在序言中,她就指出:“身为一位以协助他人为本位的辅导咨询人员,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她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艺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作为几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建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由于古代人文、地理历史环境、文化的特殊性,木雕艺术与建筑完美地结合,并显示出一个文化大国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木雕的镂空技术方面,可谓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学会把镂空这种雕塑语言运用到现代雕塑中,并从中学会学习、借鉴、继承、发扬中国文化精髓、理清时代背景,甚至整个民族的特殊性。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木雕;
期刊
摘 要:述了丁玲在上世纪20、30、40这三个不同年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其中以梦珂、莎菲、丽嘉到贞贞、陆萍等女性形象的塑造为代表,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丁玲这三个时期的作品。但综观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却不止文中所述诸方面,而所论述之各方面,也仅供以后的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丁玲;三个时期;三种女性  一、苦闷叛逆的20年代  1927年丁玲初登文坛。第一代五四女作家创作相继陷入沉寂,丁玲的《梦珂》、《
期刊
骄阳似火,只有胡杨树下有些许阴凉。  驼铃声叮叮咚咚……  随着商旅渐渐远去,这荒漠中又只剩下了炎热。当然在短时间内,还有骆驼的足印。  几片羽毛从驼背上的包裹中飘落下来,随风而动,不时和细小的沙礫卷在一起。  “羽毛啊羽毛,你是这样的轻盈美丽,为什么不和驼队去西方过精彩的生活?”沙砾。  “我,不过是他们用来换钱的货物,生来就是轻贱之物。”羽毛。  “货物也有自身的价值,怎么就断定自己就是轻贱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