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罗德之死”的历史省思——兼论法国与清政府在“华洋会剿”中的关系

来源 :清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yr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法国派其首任驻华分舰队司令卜罗德指挥镇压太平军的"华洋会剿"。在1862年的南桥之役中,卜罗德中枪身亡,成为被太平军击毙的最高级别外国将领。本文详细考察了中外不同视角下的"卜罗德之死"及其死后各方的反应,指出各方高规格祭奠卜罗德系出于各自不同目的。清方希望换取法方在镇压太平天国方面的继续合作,法方则将卜罗德视为拿破仑三世远东战略的执行者。分析卜罗德来华的具体作为和对中国政局的影响,可以深入揭示法国与清政府在"华洋会剿"中各自的利益考量和彼此间的微妙关系。
其他文献
清末“预备立宪,百度更新”,清廷认为只有“竭力劝勉官吏,使之讲求法治之原理,以为推行之准则”,新政方有制度之根。对于“未服官之人”,各省法政学堂已开设正科、别科等进行西式法政知识的教育。而如何向庞大的在职官员推广西式法政知识,则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湖南法政官校设立自修科,让候补官员领取法政学堂校外讲义,自行研读并加以考核。宪政编查馆对这一学习模式加以变通,将适用对象推广于在职官员,并咨令各省法政学堂一体遵行。法政学堂自修科的设立,有助于清末政府官员完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这一群体适应新颁法律的需要。
王思治(1929--2012)是清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以有生之年对清前期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以及相关制度的系列研究,为中国的清史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借鉴前辈治学经验的角度看,不啻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期刊
为了探讨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面临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推动城市科学发展,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面向国内外关注城市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围绕“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开展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征集评选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将于2013年9月在北京共同主办“第八届中国博士后经济学论坛”。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共同承办,主题为“挖掘人口红利”。
清至民国婺源县的乡村社会中,神会"会产"已经具备了"土地"的基本性质,不仅可以出租、买卖、继承、抵押,还可把"会权"分割为两部分,即"使用权"(会权,"做会"的权益)和"所有权"(会产,土地本身)。"神会"会产运作中,一块土地可被精细地分割成多份,可以有"四地主"、"五地主"、"六地主"乃至更多"地主"。神会组织在清代以来大量出现,反映出中国小农已经发展出非常灵活处理财产的方式——各家各户零散的资金通过"做会"的方式集中起来投资于土地等不动产,并获得收益。清代至民国,乡村土地物理形状的"零碎化"、土地表述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及相关的指标体系,是世界各国经过政治磋商达成的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偏好。它奠定了监测和评估发展进程的一个基准。据此观察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与农村相关联的社会群体,在享有必需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服务、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利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农村居民和迁移劳动者中,穷人、妇女、老人、残疾人和少数族群遭遇社会排斥的可能性更大。为了扭转这种状况,需要把社会均衡机制的建立纳入发展计划和政策。
对中国近代史学界来说,福久其人其事及"福久新闻事件"一直是谜。借助新发现的史料,此谜终得破解。袁世凯以维护清韩宗藩关系为己任,与主张朝鲜独立自主的美国驻韩临时代办福久经常针锋相对。为保护国家利益,袁世凯以"福久新闻事件"为契机,与朝鲜官员联袂,巧妙利用条约条款,施展外交智慧,取得时任美国国务卿首肯,最终迫使福久离开朝鲜。
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月,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率领诸多随从二千余人,不远万里从札什伦布寺启程,参加乾隆皇帝七十大寿,历时一年多。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二十一日到达承德,九月初二到达北京,居住在西黄寺。期间与乾隆皇帝多次会晤,商讨事宜。同时,在皇六子永2)的陪同下,瞻拜京城寺院、名胜古迹。十一月二日,六世班禅因患"天花",
南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口科学》杂志社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人口普查同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月8~9日在香港召开。会议旨在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人口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探讨人口变化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