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推动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最常用的教学技巧之一。语文教学中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开动脑筋,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1 熟悉学生,吃透教材,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
教师在准备问题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必须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相关联,又要高于他们原有的层面。就像让他们摘苹果一样,要让他们跳起来能够到,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准备问题时要充分透彻地研究教材,提问要难易适度。这就要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发挥不了提问的效果,所以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深化认识和强化记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 课堂提问要有目标明确,紧扣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针对教学内容,紧扣文本的中心、重点、难点设置问题,让学生感悟文字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讲授《春》时,教师根据《春》的特点,请学生欣赏课文录音思考:“你能概括出每段的内容吗?”自读第二遍,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结合结构总结出全文的内容吗?”等等。教师接着进行深层问题设计:“你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由于教师紧紧扣住该文的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设计几个密切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系统问题,促进学生深入读书、感知语言文字、深入思考,从而掌握了《春》的教学内容。
3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注意提问的表情和方式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得太简单,又提不起学生兴趣。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动以后才能有所得。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全面性,应该控制在班级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回答上来的范围内。要让提问为大多数学生服务,而不仅仅是少数好学生。
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并不是难点,根据文中的外貌描写、片段描写、直接和间接描写,学生通过个人思考或是小组讨论能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可是孔乙己性格形成的原因就是文章教学的难点,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范进中举》一课,和学生共同回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何等之深;再想想鲁迅笔下《故乡》中的闰土,那毕恭毕敬称“我”为“老爷”的奴性性格,在他的心中等级观念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乙己会形成这样的性格:是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一下子明朗了。
4 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中去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提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提问,让学生个体把自己在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到课堂上来,看其他学生能否为其解决;另外就是小组讨论,找出组内提出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提到课堂上来,看其他小组能否解决。比较普遍性的难题,教师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又锻炼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学生提问也是课堂提问的很好的一种方式。
5 主观问题的答案要灵活,不要一刀切
在语文课上,教师为了得到教参上的所谓“标准答案”,不惜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循循善诱”、连连追问,直到认为的唯一答案的得出。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百害而无一利。坚持答案的多维性,即不统一、不规定答案和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又一村”,只要答案是合理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正确的,而且他又能自圆其说,那就要对他们的思考结果给予肯定。
6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评价
教师简单的几句评判,像“很好”“正确”“你的回答太精彩了”等,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肯定不仅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感到自豪,也激发其他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评价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对于那些说错了的学生,不能轻易下“不正确”等结论,不能说伤害其自尊心的话,或是发怒,大声呵斥,而应以鼓励为主,让其明白为什么错误。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
1 熟悉学生,吃透教材,做好课堂提问的准备
教师在准备问题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必须与学生的原有知识相关联,又要高于他们原有的层面。就像让他们摘苹果一样,要让他们跳起来能够到,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在准备问题时要充分透彻地研究教材,提问要难易适度。这就要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做到重点突出。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发挥不了提问的效果,所以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深化认识和强化记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2 课堂提问要有目标明确,紧扣教材的重难点
教师应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针对教学内容,紧扣文本的中心、重点、难点设置问题,让学生感悟文字语言,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如讲授《春》时,教师根据《春》的特点,请学生欣赏课文录音思考:“你能概括出每段的内容吗?”自读第二遍,提出第二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结合结构总结出全文的内容吗?”等等。教师接着进行深层问题设计:“你从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由于教师紧紧扣住该文的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设计几个密切相连、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系统问题,促进学生深入读书、感知语言文字、深入思考,从而掌握了《春》的教学内容。
3 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注意提问的表情和方式
在教学中常常发现:问得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得太简单,又提不起学生兴趣。要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动以后才能有所得。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全面性,应该控制在班级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都能回答上来的范围内。要让提问为大多数学生服务,而不仅仅是少数好学生。
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并不是难点,根据文中的外貌描写、片段描写、直接和间接描写,学生通过个人思考或是小组讨论能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可是孔乙己性格形成的原因就是文章教学的难点,此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范进中举》一课,和学生共同回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何等之深;再想想鲁迅笔下《故乡》中的闰土,那毕恭毕敬称“我”为“老爷”的奴性性格,在他的心中等级观念是何等的根深蒂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孔乙己会形成这样的性格:是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一下子明朗了。
4 提问形式要灵活多样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的循环中去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提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独提问,让学生个体把自己在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到课堂上来,看其他学生能否为其解决;另外就是小组讨论,找出组内提出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提到课堂上来,看其他小组能否解决。比较普遍性的难题,教师给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又锻炼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学生提问也是课堂提问的很好的一种方式。
5 主观问题的答案要灵活,不要一刀切
在语文课上,教师为了得到教参上的所谓“标准答案”,不惜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循循善诱”、连连追问,直到认为的唯一答案的得出。这种做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百害而无一利。坚持答案的多维性,即不统一、不规定答案和结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又一村”,只要答案是合理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正确的,而且他又能自圆其说,那就要对他们的思考结果给予肯定。
6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评价
教师简单的几句评判,像“很好”“正确”“你的回答太精彩了”等,却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肯定不仅让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足,感到自豪,也激发其他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的课堂评价应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对于那些说错了的学生,不能轻易下“不正确”等结论,不能说伤害其自尊心的话,或是发怒,大声呵斥,而应以鼓励为主,让其明白为什么错误。
(作者单位:山东省寿光市圣城街道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