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初中历史课堂,不仅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从学生综合发展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基于此,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实践操作中提高获取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体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正所谓:“爱为学问之始。”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根据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让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改变被动倾听的传统模式,真正融入课堂探究,促使教学不断深入。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下产生情感共鸣,将教学落到实处。考虑到历史叙述的是已发生的事件,距离现代社会较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求知中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
如在教学有关唐朝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影视材料,选择优质的片段播放,并引导学生在观看中发现唐朝时期人们发饰、服装、生活起居等与现代人的不同。围绕这一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认知。这样一来,创设情境就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是课堂延伸的契机。
在课后探究过程中,出于对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学生会用心搜集相关资料。这一过程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获得更加独特的学习体验,最终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不断趋向高效,达到预期效果。
二、交流——开展合作,发散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新课程改革中突出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愉悦体验,以此调动学习欲望。
结合已有经验,笔者认为相比于个体式的独立自主学习,学生更喜欢合作探究,他们会在轻松氛围的感染下更加投入,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讨论,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从过程性评价的角度多给予学生激励,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分组,以便学生更好地讨论。
如在教学《明朝的灭亡》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明朝会灭亡?请你结合多个方面谈谈看法。”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交流环节,教师要充分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看法提供建议,帮助他们明确思路。借助这一教学设计,教师能利用探究性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不断深入探讨中提高学生对文本核心问题的认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探究——加强引导,提升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只有引导有方,学生才能学之有效。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逐步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不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以至于弱化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加强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资料搜集任务,指导学生在众多的资料中寻找到可靠的内容,并学会筛选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素材引入探究的主题,从现实出发思考文本,结合要点展开充分思考,以此落实教学任务,让课堂活跃起来。
四、结语
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是改善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多元的活动、科学的方法及良好的情境中展开思考,在无形中提升创新思维,最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
一、体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正所谓:“爱为学问之始。”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材,根据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让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改变被动倾听的传统模式,真正融入课堂探究,促使教学不断深入。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加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氛围的感染下产生情感共鸣,将教学落到实处。考虑到历史叙述的是已发生的事件,距离现代社会较远,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求知中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
如在教学有关唐朝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上网搜集相关的影视材料,选择优质的片段播放,并引导学生在观看中发现唐朝时期人们发饰、服装、生活起居等与现代人的不同。围绕这一點,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认知。这样一来,创设情境就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是课堂延伸的契机。
在课后探究过程中,出于对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学生会用心搜集相关资料。这一过程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获得更加独特的学习体验,最终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不断趋向高效,达到预期效果。
二、交流——开展合作,发散思维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要注重培养新课程改革中突出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等。对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愉悦体验,以此调动学习欲望。
结合已有经验,笔者认为相比于个体式的独立自主学习,学生更喜欢合作探究,他们会在轻松氛围的感染下更加投入,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初中历史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教师可有选择性地开展主题讨论,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从过程性评价的角度多给予学生激励,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分组,以便学生更好地讨论。
如在教学《明朝的灭亡》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设问:“为什么明朝会灭亡?请你结合多个方面谈谈看法。”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并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交流环节,教师要充分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看法提供建议,帮助他们明确思路。借助这一教学设计,教师能利用探究性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不断深入探讨中提高学生对文本核心问题的认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探究——加强引导,提升素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只有引导有方,学生才能学之有效。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逐步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教师都不关注学生的探究学习,以至于弱化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加强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资料搜集任务,指导学生在众多的资料中寻找到可靠的内容,并学会筛选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素材引入探究的主题,从现实出发思考文本,结合要点展开充分思考,以此落实教学任务,让课堂活跃起来。
四、结语
探究性学习的运用是改善当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多元的活动、科学的方法及良好的情境中展开思考,在无形中提升创新思维,最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海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