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参与、愿参与、有效参与,运用生动的教学艺术,让学生不自觉地卷入学习过程,享受“学”的乐趣,掌握“学”的方法,生成“学”的能力,养成高效学习的习惯,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生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提供形象可感的生活场景,扩大参与面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多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数学化的操作过程中,既获得数学知识,又习得数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
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我首先出示了不同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告诉学生一些有趣的图形就藏在我们的生活物品中,如果认真观察,就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发现者。在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某些物体的面的形状后,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呢?”学生一听,还能把这些面留下来,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学生有的说可把物体平放在纸上,沿边描一描,就能画出平面图形;有的想沿物体边缘剪下;有的想用桌上的印泥印下某个面的形状;有的想把纸放在物体上,沿边缘压一压,在纸上留下痕迹,得到一些平面图形;还有的想把物体放在玻璃上,用刻刀刻下来……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己去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去操作、去思考,在实践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制作出了自己需要的平面图形,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二、创设生动可知的问题情境,提高参与度
“情境”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直接相关。现行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有生动的童话、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等,美丽的图画中蕴含着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呈现方式使得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创设“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孙悟空回到了风景秀丽的花果山,在果园里分桃子给小猴子吃。悟空说:‘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们活听了直嚷嚷:‘太少!太少!’悟空又说:‘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小猴们听了还是嫌少,试探地问:‘大王,再多给一点行不行?’悟空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地说:‘那就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吃,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们都笑了,孙悟空也笑了。”讲到这里,教师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你们说谁的一笑是聪明的一笑?”教师就这样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搭建互动可探的活动平台,提升研究的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获取知识。
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由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后,把探究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每个学习小组来完成,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产生了“点数”“接着数”“凑十”等多种计算方法。接着,请各组向全班学生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学生了解别人跟自己找到的方法不同,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同时在交流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欣赏本组的成果、欣赏全班发现的多种方法,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施行弹性可变的教学方案,培育发展的势
教学过程不可能按照教师的预设一成不变,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与“意外”。教学中,教师面对不期而遇的问题,应善于倾听,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及时应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真正融入弹性可变的课堂中,随时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这样一题:“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12厘米,圆锥的高是()。”这时,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说:“我们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的体重相等,那么胖子的个子一定比瘦子要矮;假设把这个瘦子比作圆锥,把这个胖子比作圆柱,如果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都相等的话,那么圆锥的高肯定比圆柱的高要高,所以求圆锥的高用圆柱的高乘3。”全班学生都被他的“胖子和瘦子理论”逗笑了,我也笑了,那么抽象的知识被他这么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其他学生在笑过之后恍然大悟。把圆柱和圆锥看成“胖子和瘦子”虽然有些不符逻辑,但这不正是从生活中寻找原型来解释数学现象吗?这一亮点,在我的敏锐把握之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放飞的时空,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责编杜华)
一、提供形象可感的生活场景,扩大参与面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多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数学化的操作过程中,既获得数学知识,又习得数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
如在教学“有趣的图形”时,我首先出示了不同形状的日常生活用品,告诉学生一些有趣的图形就藏在我们的生活物品中,如果认真观察,就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发现者。在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发现了某些物体的面的形状后,提问:“怎样才能把这些面的形状留下来呢?”学生一听,还能把这些面留下来,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学生有的说可把物体平放在纸上,沿边描一描,就能画出平面图形;有的想沿物体边缘剪下;有的想用桌上的印泥印下某个面的形状;有的想把纸放在物体上,沿边缘压一压,在纸上留下痕迹,得到一些平面图形;还有的想把物体放在玻璃上,用刻刀刻下来……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自己去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去操作、去思考,在实践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制作出了自己需要的平面图形,实现了数学的再创造。
二、创设生动可知的问题情境,提高参与度
“情境”与学生的数学学习直接相关。现行教材为学生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有生动的童话、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等,美丽的图画中蕴含着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这样的呈现方式使得问题更接近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创设“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孙悟空回到了风景秀丽的花果山,在果园里分桃子给小猴子吃。悟空说:‘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们活听了直嚷嚷:‘太少!太少!’悟空又说:‘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小猴们听了还是嫌少,试探地问:‘大王,再多给一点行不行?’悟空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地说:‘那就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吃,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们都笑了,孙悟空也笑了。”讲到这里,教师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你们说谁的一笑是聪明的一笑?”教师就这样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搭建互动可探的活动平台,提升研究的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获取知识。
如教学“9加几”时,教师由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后,把探究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每个学习小组来完成,先让他们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产生了“点数”“接着数”“凑十”等多种计算方法。接着,请各组向全班学生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学生了解别人跟自己找到的方法不同,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同时在交流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欣赏本组的成果、欣赏全班发现的多种方法,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施行弹性可变的教学方案,培育发展的势
教学过程不可能按照教师的预设一成不变,肯定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可能”与“意外”。教学中,教师面对不期而遇的问题,应善于倾听,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及时应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真正融入弹性可变的课堂中,随时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有这样一题:“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底面积也相等,如果圆柱的高是12厘米,圆锥的高是()。”这时,一个男生迫不及待地举手说:“我们可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假如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的体重相等,那么胖子的个子一定比瘦子要矮;假设把这个瘦子比作圆锥,把这个胖子比作圆柱,如果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都相等的话,那么圆锥的高肯定比圆柱的高要高,所以求圆锥的高用圆柱的高乘3。”全班学生都被他的“胖子和瘦子理论”逗笑了,我也笑了,那么抽象的知识被他这么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其他学生在笑过之后恍然大悟。把圆柱和圆锥看成“胖子和瘦子”虽然有些不符逻辑,但这不正是从生活中寻找原型来解释数学现象吗?这一亮点,在我的敏锐把握之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放飞的时空,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营造了广阔的空间。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