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是民族化。这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各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必然
  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470(2010)03-0004-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疑首先是民族化。这既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于各民族国家具体实际的必然
  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基本经验。所
  谓民族化,内涵也很丰富。根据中国共产党走过的
  近90年的历程来看,它至少应当包括:研究民族
  的现实斗争内容;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创造
  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风格。上面讲的
  国情问题,换一个视角来看,就是民族的现实内
  容。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的现状、民族的形式和民族
  的内容是很难割裂的,不认真地研究民族的现实
  斗争内容,必然不会认真地研究与创造马克思主
  义民族形式有密切关联的民族历史。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既需要研究这两个方面。也需要将这两个
  方面结合好。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马克思主义
  的民族形式,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
  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形态,要
  求并能够吸纳中国优秀历史文化
  
  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也是文化形态。作
  为意识形态,它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一
  个完全崭新的世界观。它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无产阶
  级的意识形态,首先因为它是继承了人类文明一切
  优秀成果的最先进的文化形态。列宁说:“马克思主
  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
  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
  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
  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2000多年来人类思
  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最重要的是
  吸收和改造了资产阶级时代多方面最宝贵的思想
  文化成就,首先是被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三
  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吸收和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
  第二个来源是吸收和改造了以英国的亚当·斯密
  和大卫·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
  经济学。第三个来源是吸收和改造了以法国的圣
  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19世纪空想
  社会主义。
  一些学者还根据恩格斯讲的“随着自然科学
  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
  改变自己的形式”思想和《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又
  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的
  重要思想理论来源之一。还有些学者将法国波旁
  王朝复辟时期以梯也里、基佐和米涅为代表的历
  
  史学家,在探索历史哲学方面的重要贡献,即开始
  突破英雄史观,明确提出在历史研究中应重视人
  民群众(主要指新兴资产阶级)的首创精神;对阶
  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作了考察,初步揭示了阶级斗
  争和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试图证明财产关系是
  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思想的现实基础等,
  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第五大思想理论来源。这些都
  说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离开世界文明发展的轨
  道,而且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
  是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当然继承者”。
  中国共产党人既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其作为
  指导思想。又由于是吮吸中华文明的乳汁成长的,
  因而不能不担当中华文明的传人。这样,将马克思
  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责
  任,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肩上。
  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过: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
  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
  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
  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
  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
  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用以帮助指
  导当前的伟大革命运动。1943年整风运动期间,中
  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国际解散的文件中指出:中国
  共产党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因为马克思列宁
  主义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继续根据
  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
  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
  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
  大。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
  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
  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对于实
  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这是一个重要内涵。
  
  二、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国优秀
  历史文化的光荣传统
  
  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
  程中,很注重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党的早期
  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等都谙熟中国历史文化。有
  极其深厚的“国学”底蕴,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就在
  探寻如何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问题。但是。纵
  观近90年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在党的领导层中,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结合得最
  好、成就最为突出者,非毛泽东莫属。
  毛泽东的许多著作在创造民族形式,形成中
  国特性、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方面,为中国共产党
  开创新文风树立了榜样。“一个报告”(《湖南农民
  运动考察报告》),“反对两个主义”(《反对本本主
  义》、《反对自由主义》),关于战争的“三论”(《中国
  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
  题》、《论持久战》),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著述中书名
  的“论”字居后的“后三论”(《实践论》、《矛盾论》、
  《新民主主义论》),还有书名“论”字居前的“前三
  论”(《论新阶段》、《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
  政》),以及“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
  务》、《愚公移山》),整风“三论”(《改造我们的学
  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两个讲
  话”(《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
  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和“五评白皮书”(《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
  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
  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著作,都不仅
  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结合达到了
  水乳交融的地步,而且开创了一代新的文体,成为
  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风的范文。事实上,我们
  至今常用的许多话语都源于毛泽东的科学著作。
  我们至今的许多观念和认知方式也源于作为文化
  形态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创
  造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高度发展。
  正如刘少奇所说,它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
  学方法。概括中国历史、社会及全部革命斗争经验
  而创造出来”,“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
  论上的最高概括”。因而它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
  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
  变为中国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
  型”。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
  期,邓小平作为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又
  
  一个深刻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十分强调“要懂
  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基于这个观念。他积极主张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
  文化。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个思
  想集中地展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明确提出“中
  国特色”概念,反复宣传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要
  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
  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
  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
  义”。二是如前所述,进一步提升了被毛泽东赋予
  新意的“实事求是”思想的作用,认为它是整个马
  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
  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毛泽东所以“能把中国革命
  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这不仅将
  “实事求是”提升到过去从未有过的高度,而且使
  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更具民族形式,更加“中
  国化”。三是以“猫论”和“摸论”来探索改革开放的
  艰难道路。一个时期的舆论对这“两论”有很多曲
  解,实际上无论“猫论”还是“摸论”,都是坚持从实
  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说法不过是让
  老百姓听得懂的形象通俗的表达,它植根于广大
  群众之中。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大众化特色。四是
  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吸纳
  中国历史文化精华。他认为,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
  主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在坚决反对封建
  主义影响的同时要吸收和发展民族文化中一切好
  的东西,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
  “四有”干部。要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五是赋予传统文化中
  的“小康”思想以全新的时代内涵,把建设“小康社
  会”作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这
  个目标在20世纪末已经初步实现,目前正在为实
  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而奋斗。这个古
  为今用的“新概念”,对于鼓舞全国人民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起了极大的动员作用。邓小平以自
  己的质朴风格,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浓郁
  的民族形式和鲜明的特色风格方面,同样为中国
  共产党树立了典范。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党的十六大召开前,以
  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也十分重视继承和弘
  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将其视为发展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以丰富治党治国经验。这
  个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即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这既是对毛泽东讲的新
  民主主义文化内涵的延伸,又赋予其与时俱进的
  新要求和新内容,进一步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
  印。二是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并概括了其丰
  富的内涵。江泽民在多次讲话中说:民族精神是一
  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
  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
  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不断地增强全民族的精
  神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千年之
  精华,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
  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是中华民族生命
  机体的灵魂。这个民族精神,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
  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
  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
  强大精神动力。三是提出“以德治国”与坚持依法
  治国相结合,将传统的道德力量作为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封建社会有讲
  法治和德治的传统。江泽民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
  历史借鉴。他认为: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
  的。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同
  时要充分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两
  方面的工作都抓好,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和
  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些思想对于使马克思主义具
  有民族形式、形成民族特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
  党中央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也作了巨大努力。比如,强
  调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和谐”,乃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的脉
  根: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以新的内涵,强
  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使全
  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强调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要加强修养,
  
  即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等等。这些都说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完
  全继承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一些新的马
  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观点的中国历史文化色彩愈加
  浓郁,更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近90年来,我们党正是这样一代代地薪火相
  传,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相融合,
  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这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结果,完全变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
  中国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历史文化
  的基本原则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与不同文明的冲突相伴随
  的。自西方文化在近代进入中国以来,东西方文化
  的交流、融合一直在相互冲撞中展开,其中一个核
  心问题是如何对待中国历史文化。马克思主义传
  人中国后,与中国历史文化也有一个遭遇抗拒、逐
  渐接受、相互渗透、吸纳融合的过程。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典范,而且在相结合而实
  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中国化的过程中,提出并实
  践了正确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极其丰富,但这些文化
  主要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因而也异常
  庞杂、精华和糟粕并存,有其阶级的、历史的局限
  性。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非
  常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但
  是中国共产党人不能继承和吸收任何封建性的毒
  素,对历史文化也不能不加区分地兼收并蓄。他们
  信奉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最优秀成果的继承
  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所区别地加以分析,汲取最
  优秀的部分来丰富和营养自己。这种对中国历史
  文化采取分析态度的思想,不是别人,正是酷爱中
  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指出:
  中国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有很多好东西,但也有许
  多毒素和糟粕。这些东西对于今天的中国不仅不
  适用而且有害,必须抛弃。清理古代文化遗产,“剔
  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
  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这里
  讲的“封建性的糟粕”,就是那些毒害青少年、毒害
  人民的迷信文化、腐朽文化、邪恶文化和反动文化
  等;“民主性的精华”,主要是那些属于“真、善、
  美”,对人民有益无害的文化;要发展的“民族新文
  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
  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先进文化)。这样的新文化,无疑是“提高民
  族自信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的必要条件。这一条是正确对待中国历史文化的
  首要基本原则。
  
  (二)批判改造,推陈出新
  对于历史文化中那些属于“民主性的精华”的
  许多好的东西,是否就可以照抄照搬了呢?也不能
  简单地“继承”,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造,即“批判的
  继承”。毛泽东说:“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
  地利用,批判地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
  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
  用。”这个“批判地利用”,也就是他讲的“推陈出
  新”。怎么“批判地利用”或“推陈出新”?他不是说
  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吗?他
  本人对孔夫子给予的总结,为“批判地利用”历史
  文化中的“民主性的精华”。或使它“推陈出新”,提
  供了很好的借鉴。
  毛泽东对孔子的认识尽管有过变化,但在“文
  化大革命”以前总的来说是持肯定态度的。毛泽东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搞“批林批孔”、“评法批儒”,
  说“孔学名高实秕糠”,儒家为满口仁义道德等,对
  孔子大加鞭挞,应另作别论。一方面,毛泽东认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孔子
  出身贫寒,放过羊,当过吹鼓手,还做过会计,会弹
  琴、射箭、驾车子,学会了“六艺”,把音乐列为六门
  课程中的第二门。孔子办过多年的学校。教出了许
  多有才干的学生,培养出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
  大贤人。孔子还写过历史著作,著有《春秋》。毛泽
  东说:孔子参加造反,“周游列国,就是哪里造反他
  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
  不可一笔抹煞,不能简单地就是‘打倒孔家店’”。
  “我们共产党看孔夫子,他当然是有地位的,因为
  
  我们是历史主义者。但说是圣人,我们也是不承认
  的。”“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
  看法。”另一方面,毛泽东一是认为孔子有不少缺
  点,如不大注意人民的经济生活,不民主,没有自
  我批评精神,有些恶霸作风、法西斯气味;二是不
  赞成孔子的许多思想,但又不是简单地否定,而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泽东在1939年曾专门讲过
  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思想:
  第一,认为孔子的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所
  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从哲学上
  说是唯心论。如果将“名不正”改为“实不名则名不
  正”,承认“实”为根本就不是唯心论了。“正名”的
  工作,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
  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孔子是名为主,我们是实为
  主,区别就在这里。毛泽东同时指出:唯心论哲学
  有一个长处,就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孔子正是这
  样,所以能得到拥护。机械唯物论不能克服唯心
  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忽视主观能动性。对孔子这
  方面的长处我们应该予以肯定。
  第二,认为对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
  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在毛泽东看来,孔子讲的
  “知仁勇”,其“知”(理论)是不基于客观事实的,是
  独断的,唯心论的;则其见之于“仁勇”(实践),也
  必是“仁”于统治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其“勇”
  是“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
  “勇”于为人民服务的。“知仁勇”被称为“三达德”,
  是历来的糊涂观念。“知”是理论,是思想,是计划,
  是方案、政策;“仁勇”是拿理论、政策等见之于实
  践而应取的一种态度。“仁”像现在说的“亲爱团
  结”,“勇”像现在说的“克服困难”了(现在我们说
  的“亲爱团结”、“克服困难”,都是唯物论的,而孔
  子的“知仁勇”则一概是主观的)。但还有别的更重
  要的态度,如像“忠实”,如果做事不忠实,那“知”
  只是言而无信,“仁”只是假仁,“勇”只是白勇。还
  有“仁义”问题,所谓“义者事之宜”,可说是“知”的
  范畴内事,而“仁”不过是实践时的态度之一,却放
  在“义”之上,成为唯心论的思想。“仁”在孔子以后
  的2000多年来,为唯心论的思想家所利用,闹得
  一塌糊涂,真是害人不浅。对“孔子的这类道德范
  畴,应给以历史的唯物论的批判,将其放在恰当的
  位置”。
  第三,认为孔子基本上是形而上学的,又有若
  干辩证法因素。毛泽东对“中庸”思想作过详细分
  析。他指出:依照我们的观点说来,“过与不及”乃
  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
  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
  质,这就是“中”或“中庸”。说这个事物已经不是这
  种状态而进到别种状态了,这就是另一种质,就是
  “过”或“左”倾了。说这个事物还停止在原来状态
  并无发展,就是老的事物,是概念停滞,是守旧顽
  固,是右倾,是“不及”。孔子的中庸观念没有这种
  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己说的意思为
  多,然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定质而反对“左”右
  倾则是无疑的。这个思想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
  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毛泽东还认为,“孔子在认识论上与社会论上的基
  本的形而上学之外,有它的辩证法的许多因素,例
  如孔子对名与事,文与质,言与行等等关系的说
  明”。
  对于历史文化中的“民主性的精华”应该如何
  “批判的继承”,经过改造后“充分地利用”,是长期
  困扰学界的一个难点。就学术研究而言。或简单化
  地“一分为二”,或贴标签后全盘肯定的现象比较
  多。像毛泽东这样深入地分析,丝丝入扣地讲道
  理、进行剥离,实在太罕见了。即使对毛泽东关于
  孔子的个别观点在学界可能还有不同意见,但这
  种分析问题的辩证方法运用得这样炉火纯青,是
  以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历史文化的学者们也不能不
  叹服的。只有这样,才能既做到对历史文化的“充
  分地利用”,又能使马克思主义更加中国化、民族
  化。
  
  (三)古为今用,百花百家
  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文化采取这样深入分析
  的态度,固然是其科学精神的体现。但是,这里也
  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作
  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政党,集革命精神与科学
  精神于一身,对历史文化也是努力将革命性与科
  学性统一起来。毛泽东指出:对中国的优良的历史
  传统,“我们是要继承的,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人
  民大众”。对于过去时代的历史文化形式,“我们
  
  也并不拒绝利用,但这些旧形式到了我们手里,给
  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民服
  务的东西了”。因此,他明确提出“古为今用”原
  则。当然,对这个原则要有一个科学理解,既不能
  搞实用主义的简单化,也不能搞形而上学的片面
  性。一个时期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倾向是对
  这个原则的误解和曲解,不符合他本人最初提出
  的原意。
  应当说,“古为今用”是总原则、总要求,而要
  体现这个原则、这个要求,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
  式。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古
  为今用也是适用的。其实,“双百方针”的提出,本
  身就是古为今用的绝佳体现。“百花齐放”指各种
  花同时开放,出自清代章回小说《镜花缘》。该书第
  三回中讲道:“百花仙子只顾在此著棋,那知下界
  帝王忽有御旨命他百花齐放。”毛泽东用此语比
  喻,提倡艺术上应有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本来是说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
  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有儒、道、法、墨、阴阳、
  名、纵横、杂、农等各家,著书讲学,展开争论,呈现
  出空前的繁荣景象。后世称这个时代的学术氛围
  为“百家争鸣”,毛泽东用此语也是以此比喻学术
  上的不同学派应当自由争论。他在1956年提出
  “双百方针”时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
  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有必要的。现在春
  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
  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2000年以前那个时
  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
  们也需要这个。当然,这个方针在后来的实践中没
  有得到很好的贯彻,那是另一个问题,但这个思想
  和方针是正确的。
  毛泽东具体运用历史文化来“古为今用”的例
  子也有很多。比如他对枚乘《七发》的阐发就很典
  型。枚乘是苏北淮阴人,西汉文学家,擅长辞赋,汉
  文帝时为吴王刘濞的文学侍从之臣。《七发》是写
  给吴国的贵族们看的。毛泽东认为这是一篇很好
  的骚体文,并有所创发: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
  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
  首。《七发》开篇“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一
  开头就痛骂上层统治阶级的腐化,抨击其骄奢淫
  逸的生活是生病之根由。“且夫出舆人辇,命日蹶痿
  之机。洞房清宫,命日寒热之媒。皓齿娥眉,命日伐
  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日腐肠之药。”毛泽东认为应
  当引以为鉴戒,并古为今用地说:“这些话一万年还
  将是真理。现在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无论是知识
  分子,党、政、军工作人员,一定要做些劳动。”毛
  泽东对历史文化在学术方面做这样古为今用发挥
  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政治方面借古说今也是信手
  拈来,将其要说明的问题阐释得明白透彻。能起到
  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体上正
  是践行了这些原则,从而成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优秀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使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民族化大放异彩。
  
  
其他文献
回顾2007年。我国彩电市场仍继续保持LCD电视、PDP电视、CRT电视的多元化格局;LCD和PDP的争战、平板电视和CRT的争战,推动和促进了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平板电视日益普及。并逐渐走向成熟。在全球平板电视供销两旺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彩电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液晶电视    2007年,液晶电视持续热销,市场对液晶电视的需求日益扩大,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各电
期刊
“奥运是个大蛋糕,但中国的彩电企业能否分得一块,很难说。”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说。想必中国彩电企业的老板们都没法回避这个问题,而答案却是“苦在心头口难开”。2007年的中国彩电产业可以用“悲壮”二字形容,当液晶电视的销售收入首次超过彩电行业总收入的50%,中国的彩电企业也随着CRT时代的逝去而日渐式微:占据液晶电视70%成本的面板,几乎完全受制于人;已经颇受争议的家电渠道,正在进一步加剧垄断;而外
期刊
摘要:党内权力源自党员授权,党内权力向党员权利回归符合党内权力的本质属性,具有坚实的法理基础。党内权力向党员权利回归的实质是在实体和程序上保证党内权力运行受制于党员权利,服务于党员权利;在实体和程序上保障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关键词:党员权利;党内权力;党内民主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0)02-0066-04    从
期刊
摘要:互联网络在当代的发展与普及,极大地拓展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场域,并缔造了人的虚拟发展这一人类发展的全新方式。近年来,人的虚拟生存和发展问题得到7国内外学界的积极回应,并在对其研究中提出7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其中曾令辉教授的《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将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的研究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入学的高度来认识和研究,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当代性的理解,这种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期刊
70年前,在抗日战争的最重要时刻,毛泽东发表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最成熟、最有价值的理论著  作《新民主主义论》。这篇名著原本是毛泽东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  大会上的讲话,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为名载于同年2月出版的《中国文化》创  刊号上,之后《解放》杂志登载时,改称《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在这个讲话中,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  反共宣传,为解除群众的疑虑
期刊
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后的拉美主要国家则陷入“拉美陷阱”。二者出现如此巨大的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不断创新的发展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拉美主要国家则过度依赖西方,以新自由主义作为其改革的指导思想。中国道路的成功和拉美模式的困境表明,国外任何所谓“成功”的模式或“先进”理论,只有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成功,否则就会走上迷途或落入陷
期刊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工会20年来在发展道路上作出了以下重大选择:面对西方国家大力推行的“华盛顿共识”,中国工会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面对资本在全球化进程中日趋明显的主导地位,中国工会选择了走出去的方针,以开放的姿态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面对用工制度改革对劳动者的冲击,中国工会明确以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为其基本职能;面对劳动力市场
期刊
摘要:“两个必然”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论断之一。《共产党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坚不可摧,成为自觉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两个必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0)02-0104-04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摘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除了弄清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之外,还要对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现实有真正了解。这是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付出了沉重代价而获得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中国国情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0)02-0004-07    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除了弄清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之外,还要弄清“中
期刊
摘要:不同于当前研究思路,本文从本体论层面的最高存在、理念、终极观照三个角度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可能。并指出,从本体论层面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帮助我们在实在论层面更好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下中国社会建设,并可有效防止因丧失本体论层面的终极观照而使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趋于庸俗化的流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体论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