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更是高中教育重要组成。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历史在于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进程进行阐述,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与历史意识,最重要使学生学会基于历史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和谐统一价值观念。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策略,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促使学生基于客观和历史角度解析问题,全面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原理,以致于学生也缺乏基于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意识与能力,影响整体水平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往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现代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使学生充分且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并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巧用唯物史观并将此观念作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高中历史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应注重坚持唯物史观史学观点并将其作为教学基本论。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形成,对历史教学也产生相应影响。教师在新形势下必然会面临很多教学问题,例如如何把握价值观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因而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应注重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纵观当前高中生学习历史情况,普遍存在唯物史观意识不足现状。例如教师设置以下问题:“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围绕中国经济因列强侵略得到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朝着近代化方向不断过渡,上述回答无疑较为片面,甚至错误,严重忽视列强侵略对中国人民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长期的经济负面影响,如严重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中国也从独立自主的国家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高中生之所以这样回答,多和缺少足够的唯物史观,更无法做到基于唯物史观或辩证角度分析问题有关。部分学生认为部分城市交通、服饰、通讯等变化和通商口岸发展均为近代西方国家带来的工业文明气象,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朝着近现代转变,或只是单方面认为中国因列强侵略带来进步,并非从本质层面认识到通商口岸开放反映近代社会的嬗变。事实上,当前高中历史面临的重大问题即客观且全面地认识唯物史观价值导向。高中历史教师需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并形成正确历史思想观念,而教师自身在此方面需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自身要理解唯物史观,更好信仰唯物史观并善于为学生讲解唯物史观。如果要达到上述境界,需要师生共同积累,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余应积极阅读与历史有关的研究,深化对历史史观理解,并为学生传导这种科学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解治外法权丧失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知识时,引用相关经典史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唯物史观见解和领悟,从而学会应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学习历史并非简单之事,评价历史是历史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学习中如何学会发现历史规律,需要学生认真探索和辨析。历史评价自身附带的主观色彩较强,大部分历史事件受当时立场因素、社会环境等影响,十分容易出现评价偏颇现象。高中生在学习一段历史时要贯彻唯物史观中强调的以实际为中心原则,了解历史时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始终坚持就事论事原则,看待历史制度和事件时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态度,有针对性评价历史教材中每个时期提出的制度与政治形态。例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从客观角度着手,所谓客观分析原则即摒除主观意识,在评价中不掺杂个人偏见。著名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在围绕自身,这种意识则是处于已有的关系范围和历史条件内。正因如此,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分析历史问题会会下意识融入自身思想观念,无法做到客观分析。高中历史在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需基于客观角度,由此一来才能毫无偏见以及公平公正的了解和认识历史人物。人类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而历史则是一种客观存在事物,必须以事实为出发点认识和研究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但历史资料容量大且复杂,如何准确辨别历史资料成为学生学习重要问题之一。通常选取历史资料时要注重其权威性,换言之借助准确性和丰富的材料分析和把握历史事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内在联系,由此一来才能透过历史现象明确历史主流与本质,从而切实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上述则是评价历史人物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历史和其他学科相比十分注重实事求是,其逻辑思维性与实证性在一定程度与数学学科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若初期搜集的材料为错误虚假的,那么得出的历史结论也存在问题。
唯物史观下,生产关系的变革在不打破原有事物基本框架上会持续下去并积累到相应阶段,直至演变为革命。革命有多种方式,如工业革命为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各种起义则属于制度层面。革命本质在于淘汰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物质,因而这种淘汰必然是彻底的。例如近代史“洋务运动”,虽然洋务运动目的在于想要打破传统体制,但从本质层面分析,该运动依旧服务于封建王朝。洋务运动目的并非彻底改变近现代社会无法接受的封建体制,通过更新和修改体制内相关细节达到延长封建王朝寿命作用,因而不能洋务运动称之为革命,只能看作对当时政治改革。相比之下,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发起的反帝制运动则在于彻底打破原有框架,促使社会朝着全新发展方向前进。高中生需基于发展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先建立符合历史事件联系和发现角度并基于此开始追诉,深入分析历史问题并紧紧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由此一来学生才能紧抓历史进程变革与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三、强化课后反馈评价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评价优势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调整自身教学方案存在不足,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当前高中历史针对唯物史观评价多存在方式单一、目标狭窄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评价效果。对此,历史教师应运用多元化和综合性强的评价体系。其中综合即評价目标并非集中于考试成绩,应在评价目标中纳入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例如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课堂表现、学案编写参与度、家国情怀提升等 通过多元且综合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在具体评价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确定评价目标,根据目标展开评价;确定评价目标在于提升教学评价效果。有效目标基于具体明确且操作性较强的目标基础上,整个评价过程需围绕教学目标并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只有使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相一致,才能使目标更具有导向性,提高教学效果。针对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教学评价,如果想要顺利开展那么就需确定目标,由此一来整个课堂教学和评价才不会陷入盲目。事实上,确立目标本质在于解决什么问题,遵循全面性、针对性、确定性等原则确定评价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时应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指导精神,结合学业质量水平考察评价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以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结合学业质量要求评价学生唯物史观形成程度;高中历史需全面且深刻地學习历史核心素养内涵,明确基于学业质量水平所描述的学生唯物史观素养展现特征,合理运用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并根据学业质量水平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和相关评价。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为例,历史教师可根据唯物史观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学生应用音像、图像、口述、实物、文献、数字等各种类型史料论述工业革命前后期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世界市场形成,逐渐发展的资本主义、高涨的工人运动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等。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时应注重考察学生是否准确了解工业革命时空背景,以及是否能运用相关史料为自身观点提供论据,是否理解生产力发展是决定历史发展主要因素,是否能基于大历史角度认识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过渡至工业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以及是否能正确认识工业革命对国内阶级关系、社会变化等造成的各种影响,是否能明确认识工业革命产生的世界性影响等。
结束语
总之,当前经济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期,多种史学思想观点相互碰撞。高中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关键时期,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并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人文素质和历史意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和学科特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引领学生在唯物观指导下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历史问题,提升综合素质,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红玉.浅谈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026(046):21.
[2]姚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
[3]王红银.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之刍议[J].新丝路:中旬,2019,000(006):P.1-1.
[4]徐贵亮.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思考—以秦汉史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9,000(005):37-41.
[5]赵红.立足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唯物史观[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10).
[6]陈贞.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0(17).
关键词: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促使学生基于客观和历史角度解析问题,全面理解历史和认识世界原理,以致于学生也缺乏基于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意识与能力,影响整体水平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以往教学方式已不适用于现代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使学生充分且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并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巧用唯物史观并将此观念作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重要思想,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高中历史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应注重坚持唯物史观史学观点并将其作为教学基本论。随着世界经济格局一体化形成,对历史教学也产生相应影响。教师在新形势下必然会面临很多教学问题,例如如何把握价值观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因而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应注重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纵观当前高中生学习历史情况,普遍存在唯物史观意识不足现状。例如教师设置以下问题:“近代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大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围绕中国经济因列强侵略得到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朝着近代化方向不断过渡,上述回答无疑较为片面,甚至错误,严重忽视列强侵略对中国人民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长期的经济负面影响,如严重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中国也从独立自主的国家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高中生之所以这样回答,多和缺少足够的唯物史观,更无法做到基于唯物史观或辩证角度分析问题有关。部分学生认为部分城市交通、服饰、通讯等变化和通商口岸发展均为近代西方国家带来的工业文明气象,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朝着近现代转变,或只是单方面认为中国因列强侵略带来进步,并非从本质层面认识到通商口岸开放反映近代社会的嬗变。事实上,当前高中历史面临的重大问题即客观且全面地认识唯物史观价值导向。高中历史教师需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唯物史观并形成正确历史思想观念,而教师自身在此方面需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日常教学中历史教师自身要理解唯物史观,更好信仰唯物史观并善于为学生讲解唯物史观。如果要达到上述境界,需要师生共同积累,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之余应积极阅读与历史有关的研究,深化对历史史观理解,并为学生传导这种科学认知,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解治外法权丧失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知识时,引用相关经典史料,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唯物史观见解和领悟,从而学会应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二、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学习历史并非简单之事,评价历史是历史学科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学习中如何学会发现历史规律,需要学生认真探索和辨析。历史评价自身附带的主观色彩较强,大部分历史事件受当时立场因素、社会环境等影响,十分容易出现评价偏颇现象。高中生在学习一段历史时要贯彻唯物史观中强调的以实际为中心原则,了解历史时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始终坚持就事论事原则,看待历史制度和事件时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态度,有针对性评价历史教材中每个时期提出的制度与政治形态。例如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从客观角度着手,所谓客观分析原则即摒除主观意识,在评价中不掺杂个人偏见。著名哲学家马克思曾说过,每个人的出发点总是在围绕自身,这种意识则是处于已有的关系范围和历史条件内。正因如此,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分析历史问题会会下意识融入自身思想观念,无法做到客观分析。高中历史在指导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时需基于客观角度,由此一来才能毫无偏见以及公平公正的了解和认识历史人物。人类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而历史则是一种客观存在事物,必须以事实为出发点认识和研究历史,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但历史资料容量大且复杂,如何准确辨别历史资料成为学生学习重要问题之一。通常选取历史资料时要注重其权威性,换言之借助准确性和丰富的材料分析和把握历史事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内在联系,由此一来才能透过历史现象明确历史主流与本质,从而切实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上述则是评价历史人物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历史和其他学科相比十分注重实事求是,其逻辑思维性与实证性在一定程度与数学学科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若初期搜集的材料为错误虚假的,那么得出的历史结论也存在问题。
唯物史观下,生产关系的变革在不打破原有事物基本框架上会持续下去并积累到相应阶段,直至演变为革命。革命有多种方式,如工业革命为技术层面,历史上的各种起义则属于制度层面。革命本质在于淘汰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物质,因而这种淘汰必然是彻底的。例如近代史“洋务运动”,虽然洋务运动目的在于想要打破传统体制,但从本质层面分析,该运动依旧服务于封建王朝。洋务运动目的并非彻底改变近现代社会无法接受的封建体制,通过更新和修改体制内相关细节达到延长封建王朝寿命作用,因而不能洋务运动称之为革命,只能看作对当时政治改革。相比之下,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发起的反帝制运动则在于彻底打破原有框架,促使社会朝着全新发展方向前进。高中生需基于发展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先建立符合历史事件联系和发现角度并基于此开始追诉,深入分析历史问题并紧紧把握历史发展脉络,由此一来学生才能紧抓历史进程变革与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三、强化课后反馈评价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评价优势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调整自身教学方案存在不足,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当前高中历史针对唯物史观评价多存在方式单一、目标狭窄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评价效果。对此,历史教师应运用多元化和综合性强的评价体系。其中综合即評价目标并非集中于考试成绩,应在评价目标中纳入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例如知识技能掌握程度、课堂表现、学案编写参与度、家国情怀提升等 通过多元且综合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在具体评价中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确定评价目标,根据目标展开评价;确定评价目标在于提升教学评价效果。有效目标基于具体明确且操作性较强的目标基础上,整个评价过程需围绕教学目标并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只有使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相一致,才能使目标更具有导向性,提高教学效果。针对高中历史唯物史观教学评价,如果想要顺利开展那么就需确定目标,由此一来整个课堂教学和评价才不会陷入盲目。事实上,确立目标本质在于解决什么问题,遵循全面性、针对性、确定性等原则确定评价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对学生实施评价时应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理念和指导精神,结合学业质量水平考察评价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唯物史观以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结合学业质量要求评价学生唯物史观形成程度;高中历史需全面且深刻地學习历史核心素养内涵,明确基于学业质量水平所描述的学生唯物史观素养展现特征,合理运用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并根据学业质量水平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历史教学和相关评价。以“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为例,历史教师可根据唯物史观学业质量水平要求学生应用音像、图像、口述、实物、文献、数字等各种类型史料论述工业革命前后期生产力发展状况,以及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世界市场形成,逐渐发展的资本主义、高涨的工人运动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等。高中历史教师在评价时应注重考察学生是否准确了解工业革命时空背景,以及是否能运用相关史料为自身观点提供论据,是否理解生产力发展是决定历史发展主要因素,是否能基于大历史角度认识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过渡至工业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以及是否能正确认识工业革命对国内阶级关系、社会变化等造成的各种影响,是否能明确认识工业革命产生的世界性影响等。
结束语
总之,当前经济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期,多种史学思想观点相互碰撞。高中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关键时期,历史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从多角度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并学会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人文素质和历史意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和学科特征,积极优化教学方式,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引领学生在唯物观指导下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历史问题,提升综合素质,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红玉.浅谈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9,026(046):21.
[2]姚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1).
[3]王红银.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之刍议[J].新丝路:中旬,2019,000(006):P.1-1.
[4]徐贵亮.基于唯物史观的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思考—以秦汉史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9,000(005):37-41.
[5]赵红.立足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学生唯物史观[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10).
[6]陈贞.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