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ou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然无为”思想是老子思想观念的核心,自然无为并不是说无所作为,而是在自然的不违背本心的情况下,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状态,老子身处乱世,他提出的“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思想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社会危机,对现在社会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的自然主义哲学不仅对当代美学有重要影响对现在的教育也有重要意义。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观念对我们也有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自然无为;无为而治;现代意义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子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则是他的自然无为,“自然”一词在《老子》一书中凡五见,其中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考察大化宇宙、人类社会观念体系中的核心命题。所谓“道法自然”,即是指道以顺应自然为法则。[1]老子身处乱世,饱受战乱之苦,引起他对统治阶级的厌恶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在短短五千言的《道德经》中,他以其独特的见解,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一、“自然无为”的含义
  人们常用“自然无为”来概括老子的思想。“自然无为”包含着“自然”与“无为”两层内容。“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和价值观,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自然”与“无为”是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老子的“自然”并不是现代人所讲的“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指一种不受强制力量控制而顺应自然的一种状态,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思想,在老子看来,宇宙是一个和谐的、平衡的整体,这种和谐、平衡的状态就是万事万物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都能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并且能与周围其他事物保持着良好关系,从而达到了和谐与平衡,发挥出最大的功能。[2]这就是老子所谓的“自然”。老子的“无为”,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不要有任何作为。“无为”的涵义,一是指顺着事物的自然走向,二是指排斥不必要的作为或不妄为。万物的生成变化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外力的参与和干预都是不必要的。只有不妄为,顺其自然,让事物自由发展,才是唯一合理的态度。
  二、“自然无为”思想的内容分析
  1、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绝不是消极被动的无所作为、无所事事,而是不做违反自然的事或胡作妄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老子所处春秋末期,正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一方面是统治者的豪华奢侈,争权夺利,残酷压榨,不断发动兼并战争;另一方面是人民的含辛茹苦、饥寒交迫,生活朝不保夕。老子认识到统治者为了自身私利而态意妄为是政治腐败、社会混乱的根源,为此,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老子强调顺应客观规律,顺从民意而为,不过多干预老百姓的活动,我们应该吸取这些积极的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而且完全有可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按照人民意愿治理我们的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已经证明,在顺从民意、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进步,人民生活富足,国家繁荣稳定;反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多年计划经济造成的限制过死、条块分割、政企不分、无偿调拨等管理经济的办法,既违反经济运行的规律,也不符合人民的意愿。从80年代开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破除各种束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致力于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理顺价格,正是顺从民意、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发展,其中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按经济规律办事,按人民意愿办事。这一点在农村改革中显得尤为突出。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粮食的迅速增产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大发展积累了资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农村改革的成功,为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经济二十多年的大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导。老子开创的道家学说提供了与儒家不同的修身之道,这种修身之道以自然为重心和目标,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性情修养,都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贯穿了自然主义的精神。见素抱朴是老子针对当时社会的道德状况提出来的,是一种矫正时弊的自我修养法。老子看到,仁义等道德观念本来是用以劝导人的善行的,如今却流于矫揉造作、弄虚作假,有人更假借仁义之名以窃取名利,他们在夺权取职之后,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一代道德大师,把仁义一类的没命放入口袋随意运用。所以老子认为不如抛弃这些被人利用的外壳,而恢复人们天性自然的道德。人性本是朴素自然的,并不受也无须受任何道德观念的制约,甚至也不知道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为何物。人的行为若是出于这样的本性,便与大道自然相结合,虽不知道德为何物,却又是最道德的。[4]因而,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的道德,老子认为,正是这种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当人们失去了一种本不该失去的东西后,才会真正感到它的可贵。出于对人类纯真朴素的自然天性的挚爱,更出于对于恢复这种自然天性的执着,老子视“朴”为一种美德,赋予它极高的价值。向真朴的自然之性的复归,是老子修身之道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
  3、自然主义的美学观点
  从美学角度说,“自然”不仅是老子思想的基本观点,也是其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老子一方面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审美对象的本质就是遵循自然主义,这就是说创造主体在审美创作中必须使自己体味审美对象的本质,把握其本质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既符合主体目的性又合乎客观规律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实现了一般性和个别性、主体性和客观性的高度统一,可以被大众审美主体广泛接受,这样的作品体现了自然的特征,是自然而然的。[3]这种自然而然的审美思想也启示艺术创作者在运用艺术创作技巧时,不要沉迷对技巧的依赖而失去艺术最本真的东西:自然。否则艺术创作将失去其本色,进入一种物非物的混乱状态,为避免这种处境,就要不能滥用技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然”的艺术水平。
其他文献
【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智慧的象征,他的自然无为思想影响至今。老子认为,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祸害,要使百姓无知无欲、自然淳朴。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据对春秋乱世的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后得到的思想精华。统治者和老百姓的有为造成了国家动乱,只有圣人有圣人之智,百姓有百姓之愚,才能根本上实现天下太平。  【关键词】:老子;愚;智;无为  1.老子所谓的“愚”与“智”  老子在《道
期刊
【摘要】:历史观是由一个时代以及其所特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是人们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历史观的不同反映的是中西方历史发展轨迹的迥异,即历史循环和历史进步的总体发展格局。在中西历史观对比中,以西方概念来观照中国历史观会发现中国历史似乎充斥着退化色彩。另一方面,对比更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历史观背后的古代文化模式,即从群体的人出发,消解人的个性,落脚于社会秩
期刊
【摘要】:中古关系源远流长,从世界上的国家分类情况来看,同是第三世界国家,从执政党上来讲,同是本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上来讲,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古两国的友好往来对于两国各自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有利于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关键词】:中古关系;历史发展;广泛前景;深远影响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古巴在拉丁美洲,但是中国和古巴人民的
期刊
【摘要】:在拉丁舞教学中,不单纯的只是非语言性的教学。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去模仿教师的动作、身体感觉,而是需要结合动作,运用体育舞蹈专业特定的语言、名词、技巧来完成教学。体育舞蹈术语作为一种应用型语言工具,可以准确清晰的说明体育舞蹈动作的特征和技术要素,而且有利于教师直观形象表达动作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功效,为推动业余少儿拉丁舞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术语;业
期刊
【摘要】:名教即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注重人际关系的规范化。当名教沦为工具,旧的社会秩序崩溃,人们便开始反对外在权威,去追求自我人格。溯其源流,我们能发现这一规律。魏晋时期的辨争最为激烈,名士乐广提出“名教之中自有乐地”,从这一论点出发阐述名教与自然的论争过程;其次对乐地进行诠释;最后通过先贤的人生经历体悟追求乐地即为“有为有我”。  【关键词】:名教;自然;乐地  周以宗法制基础,封邦建国
期刊
中国和欧洲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一旦一端有绝对重量,就能撼动整个地球。在地理上,中国和欧洲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在面积上,中国和欧洲的面积相当,中国大陆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欧洲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但是中国和欧洲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  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命运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统一方面:中国从一个个分裂的小国家逐渐走向了统一,并形成了大一
期刊
【摘要】:孟子是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作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人生哲学。他提出的“人性本善”思想一直作为我们行为生活中的准则,也为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论述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不仅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影响,更是有利于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我们的善性,指引着我们前行。  【关键词】:孟子;人性本善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我们在享受网络自由给我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公民的社会生活,显示出巨大杀伤力,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本没有暴力,网络暴力源于网络后面的人和人性”,因此本文的研究视角关注于公民主体道德。只有从内在的根源提高公民主体的道德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网络暴力;网民主体;道德缺失  根据第37次《中国互联
期刊
【摘要】:廖承志、李强、温济泽等一批早期共产党人,怀揣着革命热情和理想聚集在一起,承担着革命者和广播人的双重角色,在摸索中前进,共同筹办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广播电台。本文试图系统梳理1940年—1949年间解放区涌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广播人的群体概貌,还原他们当时的工作状态,进而透视出早期广播人从业背后的承担的历史责任与社会担当。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广播人;历史责任;社会担当  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
期刊
【摘要】:实践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践行方式。它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创造,中国当代的发展道路实际上就是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理念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它对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对于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对于我们中国,我们该如何来看待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我们随着认识的发展来加强对实践唯物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