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欧洲面积相当却有着不同历史命运的原因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t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和欧洲就像是一个天平的两端,一旦一端有绝对重量,就能撼动整个地球。在地理上,中国和欧洲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侧;在面积上,中国和欧洲的面积相当,中国大陆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欧洲有1016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但是中国和欧洲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却有着不同的历史命运。
  中国和欧洲的不同命运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统一方面:中国从一个个分裂的小国家逐渐走向了统一,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局面,中央对地方有绝对的领导权,虽然出现过几次大的分裂但是最终在分裂之后走向统一;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形成于秦汉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王朝是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建立秦朝,书同文,车同轨,推行郡县制,中国开始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一个国家能否保持统一,主要取决有几点,最根本的应该是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文化底蕴作为国家统一的支撑,中国地域辽阔,虽然南北方,汉语言发音有着很差的差异,一个讲着普通话的人到了南方闽南话、粤语的地区,一时语言交流上有困难,但是有汉字来交流,统一的文字对国家统一至关重要,对比欧洲,整个欧洲虽然基本上都在使用字母文字,但是发音不同,文字拼写亦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文字,文化即使暂时用武力征服,也很难维持,相同的文化是国家统一的第一要素,是国家的内在凝聚力,对比欧洲,欧洲历史上也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局部统一,例如,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强盛时候统治了五六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整个地中海都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湖,但是这种统治只维持了四五百年,帝国就逐步分裂瓦解,分崩离析,这种变局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帝国虽然大,但是是用武力强制征服的奴隶制帝国,没有统一的文化共识,思想不统一,帝国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强制划分三六九等,人心不服,这样的强权统治只是暂时的,历史上蒙古大帝国曾经统治330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领土,几乎统治了整个欧亚大陆,最后短短几十年就分裂了,四大汗国各自为政,因为没有统一的文化为纽带支撑。中国境内的元帝国不过统治了97年便被推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实行民族歧视政策,蒙古人的四等人政策,蒙古人第一等人,色目人第二,汉人第三,南人第四,长期的等级压迫,导致南方人怨声载道,有南方汉人最先起义,刘福通的红巾军起义带动了整个长江以南,出自红巾军的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元帝国,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南方统一北方的封建王朝。欧洲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再没有形成过大规模的局部统一,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经想要统一欧洲,但是都以失败告终,都曾经短暂的用武力强制统治过欧洲大部分地区几年,但是都被当地人民的反抗推翻,当地人民认为是侵略战争,极力反抗侵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相同的文化,文化不同就会被认为是异族侵略,激起强烈的防抗,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当时也只有340万平方公里,华夏族由于有了统一的文字文化,民族凝聚力很强,逐渐通过武力和文化吸收融合周围的少数民族,逐渐形成了汉民族,这样才有了今天的疆域和56个少数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中国,五胡乱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除了羌族之外全部融入到华夏族之中,到元朝时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和契丹人、党项人一样全部被称为汉人,至此进过上千年的融合,今天的汉族形成了,胡掳不过百年,入住中原的少数民族无一另外的被汉文化所同化、融合掉,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因此讲文化是国家统一的第一要素。政治上中国有着中央集权制度。中国自古有着从上而下的上下级统治思想,中国上古时代,夏商周三朝,有没有夏朝尚存在历史学界的争议,对于夏朝先不做谈论,商朝是确切无疑的,传说商朝有800诸侯,四方诸侯都臣服于商王,公元前1046年作为下属的周人在武王姬发的带领下会同诸侯的军队推翻商纣王,西周建立,周人在时令、时间、文字等很多方面都和商人极为相似,证明了中央王朝商对地方政权周的影响,可以说明中央控制影响地方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周朝建立之后,实行分封制,流传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等中央统治地方,效忠天子之类的话语,证明了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大一统思想的适用性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证明中国自己就有正统忠君的思想,在中国从上而下的郡县制是可行的,中国可以在思想上维护统一,而欧洲没有形成大一统思想,统一国家的前提。从地理上分析,欧洲多平原丘陵地形,中国以高原山地居多,欧洲平均海拔950米,欧洲要比中国利于形成统一国家,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中国统一居多,而欧洲从未统一过,主要是思想上没有统一的思想基石,中国有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用儒家形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而欧洲没有统一的思想学说学派的出现,追求个性,独立,中国主张孟子的性本善,好和平,欧洲主张性本恶,追求以暴制暴,很难有局部和平统一。还有人种问题,外表看中国人是黄种人,欧洲人是白种人,黄种人由于体质等原因脾气温和,中国人耕种为主的农业,吃熟食。欧洲白种人,民族成分复杂,雅利安人、西哥特、东哥特、拉丁人、斯拉夫人、日耳曼、凯尔特人等等,又细分出许多细小民族,彼此争斗不休,民族尚不能统一,统一国家极难形成,加上中世纪教权凌驾王权之上,国王实力弱小并且多方面掣肘,统一国家难以建立,更别提统一欧洲,白种人畜牧业为主,喜欢吃半熟的食物,体质强,好斗,互相不服气,小规模战斗不断,又很难打破平衡,故而难以统一。欧洲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一个像秦国这个的拥有绝对压倒性优势的国家,没有这样的国家来暴力统一。
  宗教对中国和欧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影响。中国的宗教是被皇权利用,如佛家、道教都是被统治者利用来麻痹群众维护统治的工具,而宗教对于欧洲的君主是截然相反的,特别是中世纪欧洲,自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从公元五六世纪开始,教皇和教会权利迅速膨胀,天主教几乎成了全欧洲的信仰,特别是“丕平献土”之后,教皇国形成,教皇既是宗教首领,又是一国之君,有四万多平方公里的直辖领地,有自己的军队,由于欧洲是由大量小国家组成,而小国家之内又推行封君封臣制度,层层效忠,而欧洲又出现了一个怪圈,和中国西周的分封制截然不同,欧洲封君有时候是自己封臣的封臣,简单来说一块地A,我封给了你,这没有问题,你效忠于我,我把A土地划出一部分土地B给了另一个人,由于欧洲是贵族之间的婚丧嫁娶,圈子很小,原始封主的子孙娶了一个女子陪嫁B土地回来,那这个人的子孙又成了我的封臣A的下属,这样一来权利义务关系全乱套了,几百年下去,欧洲本来就小的主权国家面积越封越小,最后可能到了中国现在的乡镇的实际控制面积,这样教皇国的面积就在欧洲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国,迫于宗教和军事两方面的压力教皇逐渐成为了欧洲的仲裁者。教皇的权利在十二三世纪的时候达到顶峰,教皇甚至有权利废除国王。中欧大国圣神罗马帝国,由于国家被七个大公架空,国家四分五裂,国王的人选总是被罗马教皇操控,国王得罪教皇,甚至要跑到罗马教廷跪上几天求得教皇的谅解,才能勉强保住王位,教权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欧洲的教士阶层就像印度的婆罗门一样,属于第一社会等级,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却颐指气使的受到供养和奴役下层人民,通过法国大革命之前国王路易十六召开的三级会议可以看出,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官吏是第二等级,第一第二等级只占人口的3%,却有着各300票,占人口97%的第三等级有600票,可是三级会议是按照等级分别召开,每个等级1票,结果永远是2比1,人民群众永远没有说话的权利。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就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教会又控制的贵族阶层,可见社会的黑暗和宗教对欧洲中世纪历史进程的影响,宗教对欧洲历史基本上全是负面的影响,各种宗教税巧取豪夺,教士阶层作威作福,压制科学进度,杀害进步人数,例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被绑在十字架上被大火烧死,再如,圣女贞德要帮助法国统一,却被用以宗教的名义处死等等,很难找到中世纪欧洲教会有什么进步作用,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基督教给了欧洲人一个统一的信仰,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宗教自由,为了传播基督教加入了新航路的开辟,把美洲大陆引入了世界历史,从此地球逐渐有了全球史。由于来自国王等统治阶层对教皇和教会不满的加剧,王国逐渐走向统一,国王逐渐有了对抗教皇的实力,例如英国从此红白玫瑰战争之后,英国国王逐渐有了军事实力自保,开始不听罗马教廷的干预,英国创立了新教,英国国王就是新教的首领,断绝与罗马教廷的关系。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开始对天主教会所宣传的世界观产生巨大的质疑。本文主要讨论天主教对欧洲中世界的影响,基督教分类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最强,东正教今天主要在俄罗斯流传,对世界范围影响很小,中世纪基本上也就是东欧的少部分地区,如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帝国,因此主要研究天主教会对欧洲中世界的影响。整个欧洲自从1618到1648年三十年战争之后,教皇对整个欧洲的影响力大为衰落,各种主权国家的新教兴起,欧洲除了少数极为忠于天主教的国家,如西班牙,天主教会对经济文化的影响变得逐渐对历史进程失去了控制了,欧洲开始大规模繁荣复兴,世纪开始逐渐由欧洲控制,到19世纪,整个世界成了欧洲人的历史,欧洲对全球有着绝对的控制力。我们再来研究一下中国的封建社会,宗教为什么没有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宗教一直处于皇权或者王权的控制之下呢?首先我们开研究一下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的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封建社会要比欧洲的封建社会早近千年,中国从不完全意义上讲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有的封建制度,由于春秋末年井田制的瓦解,铁质农具逐渐增多,生产力进步,私田取代公田,鲁国的初税母,郡县制出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大夫取代诸侯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都证明了春秋末年战国初年中国逐渐进入了封建社会,基本以春秋战国的分界点公元前476年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欧洲基本以法兰克王国为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公元486年墨洛温王朝建立,中国和欧洲的封建社会几乎整整差了1000年的产生时间。正是这一千年的时间给中国和欧洲带来了不同的宗教影响,统治欧洲的基督教正是在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的国教,一步步走向强盛,最终控制并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宗教、政治、文化、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对比中国,影响中国的两大宗教,佛教和道教,佛教在西汉末年传人中国,在东汉明帝时期正式开始影响中国,经过东汉末和魏晋南北朝400年间的战乱,佛教传遍中国,大为兴盛。道教形成在东汉的中后期,著名的黄巾起义的领袖张角正式利用道教召集众人起义的,宗教在中国封建社会多次被利用成为发动起义的工具。中国的佛教和道教都是在中国统一之后形成的,而欧洲的基督教是在欧洲没有统一的时候形成的,基督教对欧洲统一应该是一种负面的阻碍作用,本来欧洲就是四分五裂的局面,封君封臣的混乱进一步阻碍了欧洲主权国家的形成,基督教天主教会对欧洲各个君主领主的干预和控制,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分裂和混乱,由于在封建社会时期欧洲没有统一起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文艺复兴,欧洲进入近代社会,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战争伤亡和强度加大,欧洲想要统一更是难上加难,现在欧洲有了欧盟组织,欧洲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欧洲除了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孤立在欧盟体制之外,大部分国家都出现了经济上一体化的趋势,很多人认为欧洲快要统一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英国脱欧事件,出现了逆一体化现象,随后又有五国表示将要进行脱欧公投,欧洲国家用实际事实证明了欧洲想要统一的难度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欧洲想要统一首先先要文化上的统一才行,而这种文化上的统一不是宗教上的统一,而是思想文化上的统一,例如统一文字,语言,只有全欧洲找到一种或者重新创造一种能够通用的文字和发音标准,才能能够实现欧洲统一的第一步,文字上统一,才有文化上的统一,有了统一的文化才能达成我们都是欧洲人的共识,这样才能有统一的共识,另一个难题是欧洲需要寻找一个绝大多数欧洲人能够接受的首都,这个首部不能是现有国家的首都,容易造成其他国家人被统治的负面情绪,可以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地理上位于欧洲的几何中心,容易被接受。中国的宗教产生在中国统一之后容易被皇权所控制和利用,中国历史上也一直是皇权控制压倒教权,当宗教造成社会影响加大,影响统治的时候,政府就会打压宗教,中国的佛教正式如此,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都进行过大规模的灭佛,让寺庙退还耕地,僧人还俗服兵役,化佛像金身铸钱等等,让宗教服务于政权。欧洲则相反,教会占有大量土地,享有免税等特权,征收宗教税,由于欧洲没有一个强大统一的政权来控制天主教,教皇既有着大量的领土、军队,经济军事力量雄厚,欧洲很难找到一个君主有能力制衡教皇,教权统治欧洲好几个世纪,欧洲一千年的中世纪封建社会,教权在绝大多数时间内凌驾在王权之上。由于中国有着大一统的传统,大多数时间地方听命于中央政府,中国人心中形成了一直皇权至上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对于宗教,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只是一种利用或者使用的心态,是一直思想的寄托,很少有为了宗教对抗政府的极端例子,欧洲人则不同,为了所谓的宗教不顾一切,欧洲的中世纪基本上是在打宗教战争,很少有战争不带有宗教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人民的思想,佛教寄希望于来世,今生忍受困难,道教把自己隔绝与世俗之外,修身养性,佛教和道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苦大众对统治剥削阶级的防抗,减少了暴动和战争,在一定意义上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做了贡献。这就是为什么欧洲的基督教和中国的宗教会给彼此的历史带来不同的历史命运和影响。
  进入近代欧洲开始超过并且远远领先中国,中国从世界“领步者”到“东亚病夫”再到“重新站起来”。欧洲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了出来,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人开始拥有世界,进行工业革命,使得欧洲人在生产力水平上统治世界,公元1500年正是世界历史的划时代年,从全球史观出发,欧洲人走向了世界,通向光明,中国正是大明王朝,中国从郑和下西洋之后实行海禁,清朝更是闭关锁国,自行隔绝于世界,明末清初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被封建政府百般打压,文化上八股取士,进行思想禁锢,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从中国和欧洲对于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利用态度上可以看出来,火药,中国人用来制造烟花、炼丹,欧洲人用来制造枪炮、炸药进行战争,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来征服世界;司南(指南针)中国人用来测风水,欧洲人用来航海,开辟新航路,建立近代海军;造纸术,中国人早一千多年拥有造纸术却不用来普及文化,欧洲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却迅速普及科学,这些种种与欧洲兴起的资本主义强国截然相反的政策使得中国远远落后西方。
其他文献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以其中审美主体的确立与建构为研究视角,探讨马克思美学思想中关于审美主体的独特价值,认为马克思的审美主体思想不同于历史上的诸种美学观,它不是孤立地、静态地研究审美主体,而是把审美主体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其置于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关系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并以审美主体的实现程度作为人的本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
期刊
【摘要】:元初汉人所受异族之侵犯惨不忍睹,在元代末年,更是灾荒连年,农民起义不断,饿殍遍地,人吃人的恶性事故屡见不鲜。一些文人雅士受儒家正统教育,胸有万卷诗书,心腹藏良正义无力挽狂澜之能耐,胸中的块垒又无法释放,一吐为文、为诗、为书、为画,这是他们发泄的最佳手段。回归自然的怀抱,这是人性的复苏和觉醒,也是审美趋向的转向。在隐逸中获得心灵的平静,这正是书家所需要的创作心态。  【关键词】:元代;隐逸
期刊
【摘要】:实践证明,政治思想工作是保持企业人际关系的稳定维持、促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企业工作氛围的好坏受其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深入性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大企业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面临着倡导科学、文明和积极态度的新课题。在如今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充分将企业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本文将对加强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浅要
期刊
【摘要】:宗教自古已有之,但宗教学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宗教学的真正建立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如果说,在一段十分长的历史时期,宗教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这是不中肯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先前对于宗教的研究是站在宗教的立场上进行的,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作宗教学的方法,其侧重点在于以宗教研究宗教,其内容包括对神的认识(宇宙论、本体论)、对宗教形式的认识(教理教义、斋醮科仪),以及对宗教规范的认识(制度、戒律)等
期刊
党的十八大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导向。近年来,各地区探索开展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做法。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同步审计内容难以划分、责任难以界定、履职情况难以评价的问题。本文对上述难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开展同步审计的思路。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发展进程  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同步审计最初是一些地区对县委书记和
期刊
【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智慧的象征,他的自然无为思想影响至今。老子认为,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祸害,要使百姓无知无欲、自然淳朴。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根据对春秋乱世的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后得到的思想精华。统治者和老百姓的有为造成了国家动乱,只有圣人有圣人之智,百姓有百姓之愚,才能根本上实现天下太平。  【关键词】:老子;愚;智;无为  1.老子所谓的“愚”与“智”  老子在《道
期刊
【摘要】:历史观是由一个时代以及其所特有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是人们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历史观的不同反映的是中西方历史发展轨迹的迥异,即历史循环和历史进步的总体发展格局。在中西历史观对比中,以西方概念来观照中国历史观会发现中国历史似乎充斥着退化色彩。另一方面,对比更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历史观背后的古代文化模式,即从群体的人出发,消解人的个性,落脚于社会秩
期刊
【摘要】:中古关系源远流长,从世界上的国家分类情况来看,同是第三世界国家,从执政党上来讲,同是本国共产党,从意识形态上来讲,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古两国的友好往来对于两国各自的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有利于加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有利于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  【关键词】:中古关系;历史发展;广泛前景;深远影响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古巴在拉丁美洲,但是中国和古巴人民的
期刊
【摘要】:在拉丁舞教学中,不单纯的只是非语言性的教学。学生也不是单纯的去模仿教师的动作、身体感觉,而是需要结合动作,运用体育舞蹈专业特定的语言、名词、技巧来完成教学。体育舞蹈术语作为一种应用型语言工具,可以准确清晰的说明体育舞蹈动作的特征和技术要素,而且有利于教师直观形象表达动作要求,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功效,为推动业余少儿拉丁舞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术语;业
期刊
【摘要】:名教即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秩序,注重人际关系的规范化。当名教沦为工具,旧的社会秩序崩溃,人们便开始反对外在权威,去追求自我人格。溯其源流,我们能发现这一规律。魏晋时期的辨争最为激烈,名士乐广提出“名教之中自有乐地”,从这一论点出发阐述名教与自然的论争过程;其次对乐地进行诠释;最后通过先贤的人生经历体悟追求乐地即为“有为有我”。  【关键词】:名教;自然;乐地  周以宗法制基础,封邦建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