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古刹遍布类型多样
玉树是全省藏传佛教寺院数量最多的地区。据《玉树州志》(圆园园缘年员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员怨缘愿年全州共有藏传佛教寺院圆园员座,在寺僧尼共圆苑园缘苑人(其中尼姑员缘猿愿人,活佛源源愿名)。教职人员占当时总人口的圆愿.远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相继批准开放员猿怨座寺院和苑处宗教活动点;未经政府批准而自行开放的寺院猿源座、宗教活动点苑处。实际现有宗教活动场所员愿苑处,另有尚不具备恢复条件的寺院圆愿座。截止员怨怨远年,全州实有僧尼远员源缘人(内活佛圆缘源名),占全州总人口的圆.源苑豫。根据笔者与课题组在上世纪怨园年代初的调查,当时玉树地区的寺院教派分布大致如下表:
从上表看出,当时全州共有寺院(包括活动点)员怨怨座,其中噶举派员园怨座,占缘源.愿豫;宁玛派猿缘座,占员苑.远豫;萨迦派猿圆座,占员远.园豫;格鲁派圆猿座,占员员.远豫。全州六县中,囊谦县寺院最多,共愿员座,占全州的源园.苑豫,且各教派均有,最为复杂;玉树县次之,共缘员寺,占圆缘.远豫,除没有巴绒和叶巴噶举派寺院外,其他教派同囊谦县。
综观玉树的藏传佛教寺院,不仅数量多,教派全,而且类型复杂,主要表现在:
员、部分寺院教派混合或僧尼混合。位于今囊谦县吉曲乡桑雄村侧的采芒寺、吉曲乡瓦户村的楞主寺是周巴噶举派僧尼混合寺院,囊谦县的达索改寺和买庆寺是直贡噶举派的僧尼混合寺院(买庆寺现为尼姑寺),囊谦县的热桑寺和噶玛达杰寺是噶玛噶举派僧尼混合寺院,位于今囊谦县香达乡乃嘉玛山腰的代东寺是周巴噶举派和宁玛派僧人合住的寺院,囊谦县的代东寺兼奉宁玛派和周巴噶举派,称之为“宁玛周”,但又十分信奉噶玛噶举派,第十五世噶玛巴活佛卡恰多杰曾为该寺主持过奠基、开光仪式,写过赞颂词。
圆、不少寺院曾是政教合一寺院。旧时,在广大藏区部分藏传佛教寺院曾是当地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中心。玉树地区有不少这类寺院,而且数量多、寺院权力大,政教合一的特点更为突出,最具特色。这些寺院,或活佛即部落头人,或不少出身于头人家族,活佛集政教大权于一身,不仅掌管寺院政教事务,而且管辖千、百户及其所属民众,在该地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寺院可委派代表“喇察布”到所辖部落代表活佛管理属民,甚至可以设置监狱,兼行司法。在玉树,原来的池秀寺、根蚌寺、采久寺、苏莽寺、觉拉寺、拉布寺等都是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
囊谦县的苏莽寺包括苏莽囊杰则寺和苏莽德子堤寺。苏莽囊杰则寺寺主帐玛赛罗舟仁钦的历辈转世称“嘎文”(亦译作“尕旺”)活佛,既是寺主,又是当地苏尔莽部落百户,下辖五名百长;苏莽德子堤寺寺主仲扎哇·贡噶坚赞的历辈转世称“仲巴仓”,也是百长之一。苏尔莽部落在清雍正年间达鼐勘界时即为较大的一个百户部落,驻牧地在子曲河下游地段,东与扎武部落为界,南与西藏昌都地区连接,西与囊谦千户直辖的香达部落接壤,北与拉秀部落毗邻。嘎文活佛在寺内的府邸,名“嘎文颇章”或“囊杰则空”,高5层,极其宏伟。
囊谦县的觉拉寺(亦作觉让寺)原有四个活佛系统,均由该寺创建者隆热帐巴坚赞传出。主系即隆热帐巴坚赞系统,共传16世,其中一至三世师徒相传,从第三世起实行活佛转世制。主系派生出觉让丁宁、喇嘛冬嘎、觉悟让洒嘎3个系统,总称为“洒丁冬松”,即洒嘎、丁宁、冬嘎3支。囊谦王家族分为囊谦和丛洒两支后,丛洒家族子弟多住觉拉寺,该寺成为玉树地区巴绒噶举派的中心寺院之一。明代,朝廷曾册封该寺第六世活佛热旦增松巴·热求鄂赛,赏戴黄白色翎冠,白色代表政,黄色象征教,授权管理觉让寺及其所辖部落政教事务,另管辖今杂多县昂色乡境内的杂结、保热同,囊谦县的香达,玉树县境内的格强玛等地区,寺内设专司政教事务的“巴热丙盖”职务,至公元1958年,共历13任。二十世纪20年代,青海蒙番宣慰使马麒曾任命丁宁喇嘛为百长,后通称百户,集政教权力于一身,管理整个部落的僧俗事务。
拉布寺是称多县境内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该寺住持活佛既是玉树地区最有影响的大活佛,尊称为“拉坚贡”,又为拉布族百户,集政教大权于一身,与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乃至西宁办事大臣衙门等权力机构有着密切联系。如该寺活佛文青·吉热多杰(员愿猿圆—员愿愿愿),清道光皇帝给他赐有清朝官服、官轿,委任拉布族百户的锦缎文书和狮座印章等。清朝皇室和西宁办事大臣为该寺赐有匾额,西藏地方政府和三大寺为该寺活佛曾赐“坚贡”(救世者)的称号。
再如今囊谦县癿扎乡的乜也寺是玉树最古老的直贡噶举派寺院,由撒东肖噶上师建于十二世纪前叶。该寺原为囊谦王(后亦称囊谦千户)直属的四大寺院之一,下辖肖噶寺、巴米寺、龙卡寺等子寺。寺主洛卡恰胸杰,为撒东肖噶的历辈转世,有几世曾转生于囊谦王家族,一直是原囊谦王的灌顶活佛,尤在清代,显赫一时,清廷曾赐有翎帽、印章、灰色旗帜等,原西藏地方政府亦赠有孔雀翎华盖和鞍具、镶金辔头、脖饰等坐骑用具。
猿、尼姑寺院多,规模大。据统计,全州共有尼姑寺院21座,见下表:囊谦县10座:
宁玛派:改加寺、热牙寺、德青改寺
噶玛噶举派:乃艾改寺
巴绒噶举派:买土改寺
直贡噶举派:塔玛寺、买庆寺、扎西寺
周巴噶举派:央贡寺、洒郭改尼姑寺玉树县6座:
宁玛派:东昕改寺、仁者改寺、乃庆改寺
噶玛噶举派:扎西格寺、佐青尼姑寺
周巴噶举派:载空改寺称多县1座:
格鲁派:伊瓦尼姑寺杂多县4座:
宁玛派:桑青尼姑寺、党则尼姑寺
乃多噶举派:秋吉尼姑寺
直贡噶举派:杂龙尼姑寺
以上尼姑寺中,今玉树州囊谦县的改加寺是全省最大的宁玛派尼姑寺院。该寺位于吉尼赛乡境内改雄沟的保佐山腰,由改加·仓央嘉措(1864—1910)在自家牧场建成,为第一世改加活佛。1910年改加·仓央嘉措去世后,该寺认定第二十五代囊谦王、第八代囊谦千户扎喜才旺多杰(1915—1979年)之弟昂文求扎嘉措为第二世改加活佛,从而进一步得到囊谦千户的支持,寺院进一步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有大小殿堂5座、活佛府邸9座、佛塔25座、灵塔9座,以及尼舍等其他建筑300余间,占有耕地300庙、牛1380头、羊3500只、骡马90匹,豪富一方,有尼姑800余人、转世活佛9人。寺主改加,授有“呼图克图”名号;该寺第二世安曲活佛阿旺桑丁南加,原西藏地方政府准许头戴金冠。当时,改加寺有西藏类乌齐县、丁青县、那曲专区、青海境内囊谦县和玉树县境内有20多座属寺。 4、改宗他派的寺院多,一些寺院改宗后仍存原来信仰痕迹。据粗略调查,玉树地区共有32座寺院有教派改宗的记载或传说。
囊谦县11座:尕丁寺(由宁玛派改格鲁派)、德加寺(由巴绒噶举派改格鲁派)、德龙寺(由萨迦派改格鲁派)、赛佐强寺(由叶巴噶举派改噶玛噶举派)、东囊拉钦寺(由巴绒噶举派改噶玛噶举派)、郭欠寺(由乃多噶举派改噶玛噶举派)、尕扎西寺(由叶巴噶举派改直贡噶举派)、多察日寺(由宁玛派改周巴噶举派)达那寺(由苯教改叶巴噶举派)、毕日拉庆寺(由巴绒噶举派改萨迦派)、毕日拉穹寺(由巴绒噶举派改为萨迦派)。
玉树县8座:邦群寺(先由苯教改为宁玛派后又改为格鲁派)、嘎拉寺(由直贡噶举派改为格鲁派)、岗拉寺(由噶玛噶举派改为格鲁派)、让娘寺(由直贡噶举派改为格鲁派)、龙喜寺(先由苯教改为直贡噶举派后改为格鲁派)、唐隆寺(由宁玛派改为萨迦派)、桑周寺(由宁玛派改为萨迦派)、察柔寺(由噶玛噶举派改为萨迦派)。
称多县5座:邦布寺(由噶举派改为格鲁派)、土登寺(由苯教改为萨迦派)、多干寺(由宁玛派改为萨迦派)、赛达寺(由苯教改为萨迦派)、扎西寺(由噶玛噶举派改为直贡噶举派)。
杂多县7座:扎西拉吾寺(由噶玛噶举派改为格鲁派)、白智寺(由格鲁派改为噶玛噶举派)、贡沙寺(由格鲁派改为噶玛噶举派)、日哇巴玛寺(由巴绒噶举派改为噶玛噶举派)、赛朵寺(由宁玛派改为噶玛噶举派)、格纳寺(由巴绒噶举派改为噶玛噶举派)、杂多乃多寺(由宁玛派改为乃多噶举派)。
治多县1座:岗察寺(由直贡噶举派改为格鲁派)。
寺院改宗,多由有影响的高僧活动所致。如玉树县仲达乡的嘎拉寺,始建于公元十三世纪初,为直贡噶举派寺院,由直贡噶举派创始人仁钦贝(1143-1217)的弟子康觉多杰宁保倡建,或云由康觉多杰宁保扩建,规模较大。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成名后,向嘎拉寺活佛康觉索南坚赞赐自画像1幅,劝说改宗。康觉索南坚赞接受劝说,皈依宗喀巴,改嘎拉寺为格鲁派,可以说它是玉树地区最早的一座格鲁派寺院。此后,该寺以西藏色拉寺为母寺,相传还在附近格宗、森宗、达宗三沟交汇处建成纪念改宗的藏娘塔。
许多改宗后的寺院保留有原来教派的信仰痕迹。如嘎拉寺改宗后,一直供奉着原来所宗教派直贡噶举派的护法神阿斯秋吉卓玛的塑像,进行法事活动时所制作的施供食子“多日玛”亦为直贡噶举派的传统样式,是为该寺一大特色。今囊谦县着晓乡境内的然觉寺,初奉香巴噶举派,清乾隆年间改宗乃多噶举派后,仍设香巴噶举派禅堂,内供有创派人琼波南觉的塑像和该派的经卷。今囊谦县香达乡的郭欠寺初奉乃多噶举派,后改奉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是青海境内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座红帽系寺院。清乾隆年间红帽系虽被禁止,但郭欠寺内至今仍供有历辈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的药泥像。现存达那寺经堂,称“叶尔巴经堂”,内供有传为该派祖师桑结叶巴·益希则巴自塑的药泥自身像和该寺早年主供的苯教祖师敦巴辛饶的镀金铜像,高约1尺,这种保持原来信仰特点的寺院在青海其他地区是极为罕见的。
缘、个别寺院并不实行活佛转世制度。藏传佛教自元代噶举派开活佛转世的先河后,各派(包括苯教)尽皆仿效,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但也非尽然,玉树即有特例。囊谦达那寺的住持世代从德高望重、学经优异的寺僧中选取任,称之为“叶尔巴弟子”,至今历20多任亦具特色。
远、个别寺院与藏族史诗人物联系更为紧密。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藏族地区脍炙人口、无人不知。不少地区有有关格萨尔活动的传说,但都不及玉树囊谦县的达那寺那样联系紧密。达那寺认为,他们寺院地处格萨尔生活活动的岭国故土,格萨尔王信奉的是叶尔巴噶举派,在达那寺建有格萨尔殿,殿内塑有9米高的格萨尔身像,两侧分列其部将吉本和贾擦的塑像,塑像前供放着传为格萨尔和贾擦使用过的宝刀。殿内还存放着相传格萨尔之妃珠姆的各式腰带、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兵器、盔甲、衣服等,还有格萨尔念诵过的经卷。西墙门楣两侧塑有珠姆及其妹妹乃琼的身像,墙上挂着传为贾擦从内地换茶所用的虎、豹、熊等动物皮张。在寺院所在的达那山顶有两处有格萨尔及其三十部将的墓葬塔,一处8座,一处27座,全为土木结构。达那寺因与格萨尔的传说密切相关,故也称“岭国寺”。
7、有些寺院教派界限不明显,有无教派倾向。19世纪下半叶,西康德格地区由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秋吉林巴三位大师发起利美运动,认为佛教内部各派都源自同一佛法、教义相通,应不分宗派、相互借鉴,消除教派争议、化解矛盾,共同促进藏传佛教的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不仅利于佛教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都有积极作用。玉树地区地处康区,也是这种无宗派运动的践行地区,在这方面特色明显。如囊谦邦囊寺、洒宗寺均为宁玛派寺院,但却是周巴噶举派采久寺的子寺;改加寺是囊谦最大的宁玛派尼姑寺,但该寺创建者(1893年建寺)第一世改加仓央嘉措却是采久寺措尼活佛的弟子:囊谦叶文寺为噶玛噶举派寺院却以叶巴噶举派的达那寺为母寺,而达那寺的活佛安盖丁桑却是周巴噶举派采久寺措尼活佛的弟子;杂多县日哇多玛寺为噶玛噶举派寺院,却是囊谦巴绒噶举派觉拉寺的子寺;称多县巴干寺为直贡噶举派寺院,在大经堂却主供着宁玛派的祖师莲花生大师和噶玛噶举派的历辈噶玛巴活佛;旧时,囊谦千户直属的四大寺院,根蚌寺和采久寺是周巴噶举派,乜也寺是直贡噶举派,杂毛寺是巴绒噶举派。广大信众景仰的第十世班禅大师更是利美运动的践行者,他对佛教各教派,乃至苯教一视同仁、同样关怀,在玉树也有很多事迹,如1952年,他亲临曲麻莱县的宁玛派大寺河啦嘛寺,亲自主持过开光安神仪式。
8、与康藏许多寺院宗教关系密切。玉树地处青川藏三省区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玉树各寺院与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地区的许多寺院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一是寺院的形成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如玉树的不少宁玛派寺院是由甘孜德格一带的佐钦寺、噶陀寺、白玉寺等寺发展而来,不少萨迦派寺院与西藏的萨迦寺、俄尔寺密切相关,许多噶举派寺院是西藏各教派形成时由教派创始人或其弟子直接兴建的。二是寺院互有隶属关系,如玉树县安冲乡的罗热噶巴寺是著名的周巴噶举派寺院,该寺由康区周巴噶举派名僧康巴·噶玛丹佩的弟子孜噶·索南江措建于1678年。孜噶·索南江措为德格孜噶寺活佛,因此罗热噶巴寺一直以德格孜噶寺为母寺。三是玉树地区僧人多去康藏母寺学经深造,母寺名僧也多来玉树地区讲经传教。 四、地灵人杰才俊辈出
如果说青藏高原是神佛的世界,那么玉树则是神佛的天堂。这里天高境远、佛光萦绕,山皆神山、水皆圣水,山山水水都有神灵仙气。它不仅吸引着众多信徒顶礼膜拜,也培育出英俊、多才、豪放、勇武的康巴藏族,使玉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综观玉树藏传佛教史,出现过许多有佛学造诣、知识渊博、学有专长、很有影响的人物。兹举数例如下:
直希热巴(1128—1201)法名喜饶僧格,青海巴绒噶举派的主要传播者。疑为囊谦人。15岁师事塔波拉杰的弟子巴绒噶举派创始人达玛旺秋,苦学噶举派法要,成为其心传弟子,30多岁时已颇有声名。约在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应西夏王之请去西夏长期传教,主持修建了曲希藏洒寺(地望待考,现状不详),曾为西夏王灌顶上师,地位崇高。十二世纪末叶,直希热巴携其西夏高徒勒巴尕布两次到今囊谦县境内各地讲经传法。直希热巴师徒在囊谦传法,在囊谦王直哇阿鲁的支持下,在今香达乡北5公里处的杂毛山麓创建了杂毛寺,一度是囊谦地区巴绒噶举派的活动中心,西藏噶举派的著名人物都松钦巴、帕摩竹巴等据说都亲临过此寺。十四世纪觉让寺建成后,杂毛寺成为觉让寺属寺,住持由觉让寺活佛委派。在今着晓乡巴尕村南两公里处还创建了毕日拉庆寺,后来改宗了萨迦派。勒巴尕布一度长住王府,于今香达乡倡建了根蚌寺,曾是囊谦王家寺,最有影响。直希热巴在玉树有许多亲传弟子,其中弟子释迦多杰倡建了今杂多县苏鲁乡的邦囊寺。
直贡巴·仁钦贝(1143—1217)直贡噶举派创始人。玉树宗俄仲切(今结古镇附近西航村)人,家族世代信奉宁玛派。仁钦贝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曾师事达玛堪布和热振禅师,通达佛典,有许多神奇传说。2源岁时,前往丹萨梯寺向帕摩竹巴学法,成为其弟子。他极具慧根,颇有悟性,虽师事帕摩竹巴时间不长,却能深悟佛家因果教理,通达“诸法真实智慧”,达到很高境界,在信徒中获有相当声望。帕摩竹巴圆寂后,他返回故乡传教,约在十二世纪60年代,他以布施收入为资金,在今玉树县巴塘乡卓玛邦杂地方建成卓玛邦杂寺。“卓玛邦杂”意为度母岩根,得名于左面峭壁上传有噶举派护法神阿斯秋吉卓玛的自然显像,并传说在寺院东南侧石崖上有21尊天然的度母石像。该寺建成10余年后,毁于与萨迦派的教派之争。寺院被毁后,仁钦贝带着80余僧逃往西藏,于 1179年在今墨竹工卡县建直贡梯寺,并从这里发展出直贡噶举派,称仁钦贝为“直贡巴”,尊称为“觉巴”(意味拯救者)。因此,青海玉树的卓玛邦杂寺当为该派的第一源头寺院,历史上也称“直贡顶洒寺”,意为直贡噶举派的根基寺院。据当地口传,初建的卓玛邦杂寺沿山崖建有三层楼高的大经堂一座,崖前平地上有殿堂两座,亦规模可观。寺院被毁后当地僧徒重建,但规模不及从前。1958年前,该寺有大经堂、小佛堂、护法殿、讲经院等各1座,僧舍56间、僧侣40人,活佛1人,为仁钦贝的转世系统。现有小经堂1座、僧舍13间,僧9人。经堂内主供有阿斯秋吉卓玛护法神和六臂怙主等的塑像。该寺后山有一山洞,深邃莫测,相传卓玛邦杂寺被毁后,仁钦贝去西藏之前,将不少法器、经典密藏洞内。仁钦贝著有《修菩提心》等佛学著作缘卷,以“修行五法”为直贡噶举派根本教义。
胆巴·衮噶扎巴(1230—1303)元代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弟子,元朝国师。南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出生于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乡上庄,藏族,祖姓噶氏,幼孤,由其叔父抚养。南宋淳元年(公元1241年)离家到西藏萨迦寺学经,由萨班·贡嘎坚赞剃度出家。他聪明勤奋,学业突出。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时年24岁,受八思巴派遣,往西印度参礼高僧古达麻室利学佛,广参名师,游学各大佛教圣地,学成后返乡。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正式建立,立年号“至元”。继设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领总制院事。约在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八思巴奉忽必烈命,与其弟恰那多吉一起返回萨迦处理西藏事务。八思巴一行经甘肃临洮、青海玉树等地回藏,途经今称多县噶哇隆巴时,胆巴组织带领当地僧俗民众隆重欢迎,举行有万余名信众参加的盛大法会,请八思巴灌顶传法,后称该地为“称多”,为万人聚会意,并成为这一地区的总名。当时,八思巴正式接收胆巴为弟子,赐名衮噶扎巴,译言“庆喜称”,并作为随行弟子,同往萨迦。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胆巴奉八思巴命返回故乡建寺弘法。胆巴回到称多后,利用八思巴和他本人在当地的影响,筹措资金在今称多县称文乡境内称文沟建成尕藏寺。这是称多县境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萨迦派寺院。寺院建成后,胆巴任住持,八思巴赐象牙章和白檀木章各一枚,命他管理当地政教事务。此后,胆巴再奉八思巴法旨,建今称多县的邦夏寺、玉树县的隆庆寺等,并派弟子昂卡拉巴建成玉树达杰寺。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八思巴带胆巴到大都,举荐给忽必烈。自此,胆巴常住元廷,多次参加或主持朝廷的各种佛事活动,并曾奉诏去山西五台山,居住寿宁寺,建立道场,传授藏密金刚乘大法,主持祭祀佛教战神“摩诃伽喇”,为忽必烈武力统一中国作宗教宣传和精神准备。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八思巴出居临洮,将朝廷的宗教事务交给胆巴代管。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胆巴奉忽必烈之命,赴长春宫参加佛道《老子化胡经》真伪的辩论。翌年,为配合元朝对朵甘思地区用兵,胆巴奉忽必烈之命,在元朝军队护送下到今四川甘孜、德格、炉霍一带。他在这里活动6年有余,利用其崇高的佛教地位和渊博的佛学知识,修建寺院,讲经传法,安抚人心,巩固元朝对康区藏族的统治。相传他在这些地区共修建了大小108座佛殿,各佛殿均饰以鹏头飞檐,殿内供有佛像和藏文大藏经等。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十月,曾为胆巴弟子的桑哥被忽必烈任命为尚书丞相,兼总制院士。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桑哥奏请忽必烈从朵甘思召胆巴回京,继续在朝廷主持佛事和其他宗教事务。此后,胆巴获罪朝廷,被只身流放到广东沿海,一度住居潮州开元寺,颇受湿热瘴疠之苦。不久,胆巴复被召回大都。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忽必烈病重,召胆巴至皇宫建观音狮子吼道场祈禳。翌年四月,元成宗铁穆耳继位,更加崇敬胆巴,其地位与帝师相若。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元成宗命胆巴住大护国仁王寺,令太府具驾前仪仗,百官护送。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二月,元成宗出巡至柳州时患病,命胆巴赶到柳州修法七昼夜,成宗病愈命天下僧人普读藏经,大赦天下。皇帝和皇后向胆巴布施自己佩戴的七宝牌、宝珠璎珞等,并赐车辇、骡马、白玉鞍辔、金制曼荼罗、黄金等,派御前校尉10人给他做出行时的前导。三月,元成宗继续出巡,命胆巴乘大象走在皇帝车驾之前,卫护皇帝的安全。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夏,胆巴于上都(今内蒙多伦县西北)患病,成宗曾派御医诊视,五月终因不治去世,终年74岁。 胆巴去世后,元成宗赐沉香及檀香木等火化遗体,并命大都留守送其舍利至大都,于大护国仁王寺庆安塔中供放。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元廷又追封他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书《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简称《胆巴碑》,是公认的书法珍品,流布甚广。碑文赞扬他“行秘密咒法,作诸佛事,祠祭摩诃伽刺,持戒甚严,昼夜不懈,屡彰神异,赫然流闻”,“德业隆盛,人天归敬”。并云当时上至皇帝、太后,下至诸王将相,皆从受戒法,执弟子礼,认为“西蕃上师至中国不绝,操行谨严、具智慧神通无如师者”。
嘉那·多德松却帕旺结古寺第一世嘉那活佛,明代萨迦派高僧。昌都囊同人,青年时期学经于西藏、印度,后往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等地修学20余年,精通藏、汉两文,有“汉地圣者菩萨”之称。后受师父叶喜巴邦指点,云游到玉树结古森赛(今新寨村),于藏历员圆月圆缘日发现一块相传自显有观音六字真言的嘛呢石,立志在此建造嘛呢石堆。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员苑员缘年),他被当地扎武部落所辖结古寺认定为结古寺活佛,通称“嘉那朱古”(意为汉活佛)。嘉那·多德松却帕旺多才多艺,曾创民间舞蹈100多种,玉树地区至今流传的著名的“卓舞”多源于此。晚年常静居今结古镇东面的新寨村东面山坡,并在这里堆放嘛呢石堆,被人们称之为“嘉那嘛呢”。该嘛呢石堆由刻有藏文观音六字真言和其他佛教真言、佛像的嘛呢石垒成,信徒们历年添加,体积越来越大,为当今藏区最大的嘛呢石堆。嘉那嘛呢石堆处每年举行庆典活动,称为“嘉那帮琼”,后从庆典日发展成庆典月,谓之“嘉那帮琼达娃”。
池秀·巴丹晋美才旺赤列(员愿员圆—员愿缘员)第五世池秀活佛,亦称“阿德”。出生于囊谦千户家,父索南求培为第二十一代囊谦王,母拉毛班藏,系拉达百户之女。自幼在囊谦千户府所在的囊谦喀一经堂(后形成采久寺)习经,成年后,学识渊博,人称“班智达”(大学者),与章嘉国师意希丹贝坚赞过从甚密,通过章嘉,与达赖喇嘛和青海蒙古王公建立有广泛联系。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五世池秀巴丹晋美才旺赤列在拉萨拜会章嘉。章嘉回京后奏封囊谦王索南求培为“布政使”,授亲王爵位,赐赠蒙古王爷服饰,向池秀五世赐赠写有“诺们汗呼图克图”字样的诏书、乌金印章以及写在缎面上的封诰等。公元1830年囊谦千户索南求培去世后,池秀五世一度掌管囊谦部落的政教事务。自池秀五世受封起,采久寺地位陡增,成为千户府所辖各寺院之首,原作为母寺的池秀寺变为采久寺的子寺。历史上,采久寺所辖子寺员园余座,分布在囊谦和昌都类乌齐等地。
拉坚贡·江永洛桑嘉措(员愿愿怨—员怨源源)称多拉布寺代玛堪钦系统的第十三代转世活佛,拉布族百户。祖籍西藏。自幼聪颖,受过系统的佛学教育。他乐善好施,思想解放,鼓励农耕,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活佛。他善于吸收内地先进生产技术,鼓励信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将弘扬佛法的一些法会发展为集民间贸易和文体活动为一体的集会,促进商贸流通;成立拉布寺商队,往返于康藏、川和湟源、西宁之间,经营农畜产品、藏医药品和生产生活用品,进而创办“吉索”、“拉斯吉索”、“霍仓吉索”、“公巴逊”4处商号,发展商业,积累财资。从员怨园远年起,他学习北京等地街道建筑方式,在故乡改造溪水,整治河床,修筑河堤,重新规划道路和居民建筑,重修寺院围墙、山门,并从西宁、湟中驮运来树苗,在玉树、称多等地试种,曾栽植出苑处白杨园林,使拉司通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他还从北京请来工匠,就地烧制砖瓦、石灰,培养当地技术人才。他心胸开阔,收容各教派僧侣和穷人,扩大寺院规模,扩建经堂,新建辩经院,使拉布寺有了新的发展。
噶玛谢珠秋杰尼玛(员怨园圆—员怨缘猿)禅古寺第八世禅来坚贡活佛。四川甘孜德格县人。他继承前世精心管理本寺和文成公主庙寺务。员怨源远年,他主持重修文成公主庙,拆除后建的庙宇,挖掘清理出埋在砂土中原来的地基、浮雕等,恢复原有的庙宇面积,然后在此基础上重建,挖深坑,填巨石,疏浚地下水,在庙宇上方岩壁上凿石挖槽,排泄山水。另外,增修了水力转动的大经轮房。庙宇告竣后,对庙内主供的大日如来佛像和八大菩萨重新敷金彩绘,并绘制禅来坚贡画像,寺周修建了供僧人闭关修行的禅房和信众的闭斋诵经房。从而再现了文成公主庙的历史原貌,并更加光彩夺目。
喇嘛日霍结古寺名僧,著名学者。擅长史学,著有《大日如来佛堂志》、《藏区文物志》等。
阿庆·赤列更恰(1940—1990)囊谦采久寺活佛,青海囊谦县人,精通佛学和藏族传统文化,擅长藏文书法、藏医、绘画,历任青海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玉树州政协副主席和玉树州佛协副会长等职。曾一度应邀赴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进行康巴藏族历史和佛学研究,并执教于青海民族学院,长期搜集整理玉树地区的文史资料,参与编写《玉树藏族自治州概况》。
此外,玛久拉仲(1049—1144)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大师,希解觉域教法的传出者。对其出生地有些文献无载,德吉卓玛所著《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称是西藏山南的措美地方。2010年4月14日年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笔者曾赴玉树考察寺院毁坏情况,在称多县拉布寺调研时,当地一些老者皆言玛久拉仲是称多拉布地方人。对此,笔者尚未及研究,仅在此提出,希后来学者研究时参考。
五、多彩艺术魅力无限
玉树藏传佛教寺院,多建于名山风景区,一般依山势而建,形成栉次鳞比、错落有致的壮丽景观。一座座古刹,都是荟萃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员、建筑艺术特色鲜明。建筑风格以藏式大墙面碉房式建筑为主。一般由经堂、佛殿、扎仓、佛塔、活佛府邸、大厨房、僧舍、转经轮房等组成。建筑多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栉次鳞比的艺术效果。当你乘车进入玉树称多县歇武境内,首先看到路边立于山坡之上的歇武多干寺,给人留下第一个别样的印象;再看到坐落于结古镇木它梅玛山上的结古寺,给人以多层楼阁耸立云端的感觉,尤其近年新建的大经堂和塑立的大佛像,雄立山头,更为壮观。一些寺院白色的墙面,特别是萨迦派寺院围墙上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条图案,在青海其他地区是难以看到的。 旧时,称多拉布寺建筑宏伟,为人称道。民国年间周希武(公元1885-1928年)所著《玉树调查记》称,玉树25座寺院,以拉布寺最为壮丽。该书据《游拉布寺记》,详细描述出拉布寺的景观、建筑、布置等如下:
拉布寺在通天河东,拉布曲水之滨,西负绝巘,东带小溪,南北长里许,东西二百步。有千佛阁,南北长二十五间,中供大小佛、菩萨三千尊,皆铜铸,鎏以金。有护法殿,中供韦陀铜像,高三丈余,穿轩(王逸《楚词注》:轩,楼版也)而立,自顶至胸在轩上,自腹至足在轩下。有阴司,中立泥塑胡鬼,面目狰狞,手执蒺藜、五爪、绳索之类,森然欲搏人。门楣之间,悬古甲胃、弓矢、刀剑、戈矛之属。又有一楼,高约五丈许,门楣之间,悬古甲骨文,四壁涂以丹镬,四面包檐之下,有棕色楼缘一层,皆攒木枝,截齐而露其端于外者;椽上有鎏金铜盘,四面各八枚;屋上则金顶辉煌,风铎琅铛(各族寺院经堂建筑之制其外表大略同此)。由正门入楼下,四壁皆供佛像,殊苦黑暗,唯见昏灯明灭而已。中楼有巨物,金光灿烂,穿轩而上,猝不辨其为何物。却出,从旁小门登楼,至中门,朱户金锁,门匡皆金饰,入则栏杆前横,盖楼宽五间,深五间,最中五间,无楼版,环以栏杆,有鎏金巨塔,自地上出,嵌以宝石,维以色帛,塔顶以木作偃月承日状,饰以汞,楼下所见金光灿烂者,即塔之下半也,塔左右有两甬,亦自地上出,色帛层袭,如华盖然,番名摩尼甬。栏杆后,中一间环以木栅,上有天井,以通光线,窗寮嵌以玻璃,棼下承以锦绣(仰而谛视,乃御赐衮龙黄缎袍料)。中栅有鎏金铜轿一,轿柱及楣牙间,皆虬龙,宛转承接,张牙舞爪,中供木雕佛像一,金面金袍趺坐;轿前有香案,案上供张金几、银几、金山、银壶、铜垆、洋灯、爵罄之类;左右有大绣花磁瓶各四,中插石制花卉及如意、贡香之类,共值数千金。楼后楣下,通悬五色帛,织成汉字《心经》,每方二字。傍楼后墙,以木为格,中一间,供古铜菩萨三十六尊,左右各二间,供金佛各五百尊。楼左右墙,阁庋经卷,卷袭以色帛,上充栋宇。栏杆前中一间,有铜制花门,鎏以金,中门悬大铜钹一;门前左右,有长几,几上置净水、铜盂及镫、垆百余枚。几前楼版,以僧徒朝夕膜拜摩掌之故,光明滑浏,履之欲跌。其余僧徒所居,穿廊连庑,层楼复阁,几于千门万户,不能名状云。寺有前清同治十二年,西宁办事大臣锡英所赠匾额,曰普济寺;又有御赐小金匾,在最暗处,仅辨同治三年数字而已。
对拉布寺的描述,具有普遍性,由此可见玉树寺院之一斑。佛塔在玉树寺院建筑中也颇具特色。藏传佛教认为佛塔为“三所依”之一,与佛像和佛经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佛塔有多种,常见的时轮塔,塔身高大,基座平面为四方形,塔身三级或四级,塔腹瓶形,由基座承托,顶部装有仰盘、覆盘及日月宝鉴。藏区多佛塔,外刻佛像,内储佛经,为佛教标志之一,为信众所敬重,每见佛塔,必按顺针方向绕塔一周,手掐念珠,口诵六字真言。桑周寺的藏娘塔,由青石板砌成,依山耸立,殿堂式楼亭,层叠险峻,坚固肃穆,佛堂内供有数百尊佛像,多为镀金青铜像,工艺精湛。达那寺叶尔巴经堂左下四分之一处有一殿堂,内有梵塔,名曰“噶丹塔”,高9米,殿门用紫檀做成,取材于云南纳西族地方,形呈藏、汉、纳西三族传统殿门结合式样,亦很有特色。
圆、珍宝文物琳琅满目。玉树各寺储存了历代藏族人民创造的绝大多数财富,以文物丰富闻名藏区。如结古寺各殿供奉有释迦牟尼、萨迦派历代祖师、莲花生大师、吉祥天女、宝帐怙主、吉祥依怙主、密宗事部三怙主(即佛部文殊、金刚部金刚手和莲花部观世音)、自显度母等的镀金镀像或药尼像数千尊,藏文大藏经等各种佛教经文典籍近万卷,另有相传八思巴时期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唐卡像、用檀香木雕刻的度母像、护法面具、古印度铃杵、胆巴国师用过的牦纛、相传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王用过的钗钹、扎武部落百户家祖传的宝刀(相传从故居香雄地方带来)等许多珍贵文物。
觉让寺保存有创建者直希热巴的印章、传说忽必烈赠给隆热帐巴坚赞的佛陀12岁等身铜像、相传格萨尔王使用过的宝刀、明廷所赐白法螺等,另有18部黑纸金字大藏经、用象牙精雕的金刚亥母像、传说用直希热巴的眼心舌等舍利装藏的佛像等,在历史上颇有名气。
猿、石刻艺术闻名遐迩。藏传教艺术,除前面提到的建筑方面的风格和特色外,还突出表现在绘画、堆绣、雕塑等方面。绘画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壁画、卷轴画、图案画、细纱画、巴扎画等。堆绣是藏传佛教独特的一种寺院文化艺术,各种棉布、绸、缎剪成所要求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在布面或绸缎上,构成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雕塑分泥塑、油塑、雕刻等。泥塑主要用来塑立诸神佛像;油塑主要用于供品。雕刻有木雕、砖雕、石刻等。木雕主要用于门楣、柱头等上的装饰性雕刻和少量木刻佛像。砖雕多见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边、飞檐上的兽吻、墙壁上的浮雕等。
石刻的种类很多,最多见的是经文石刻,称“石经”,嘛呢石刻称“嘛呢石”。石经主要凿刻的是藏文经文,饰以佛像人物和装饰性图案,并多涂色彩,文字线条流畅,字体讲究,浮雕佛像精工细雕,神态逼真。嘛呢石是最常见的文字刻石,嘛呢指用藏文转写的梵文观音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和其他佛教真言,或平行组合排列,或单字竖排,空间用八宝图案装饰,常用红色或彩色涂染,使字体更突出美观。玉树地区的石刻艺术在全省最为有名,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就是现有摩崖石刻,后加盖殿宇,而成寺院。位于通天河畔的勒巴沟,在深约愿公里的沟内,有许多历经千年风尘的唐代佛教摩崖,特别是镌刻在沟口岩壁上的“礼佛图”和沟内猿公里处峭壁上的“转法轮图”,为吐蕃早期的阴线石刻,子琼沟内石头或岩壁上镌刻的各种咒语、经文、佛塔、佛像等,构成了佛教石刻文化的罕见奇观,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结古镇新寨村的嘉那嘛呢石堆,也称“石经城”,占地2.4平方米,高圆米左右,全用嘛呢石垒成。嘛呢石经过圆园园多年的累积,估计有圆缘亿块之多,由无数善男信女亲手雕刻而成,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之称。今玉树县下拉秀乡日直却哇干贝山上的嘛呢和佛经石刻亦颇负盛名,山上依天然洞建有静房,静房附近有大小不等的十三组石块,上面除刻六字真言外,还有藏文《七字明咒》、《百字经》、《无量寿佛经》、《长寿经》、《忏悔经》等,由附近龙喜寺僧人尼多始刻于二十世纪40年代,于1958年完全成。至今,在勒巴沟内,还有专人雕刻嘛呢石,提供给信仰者或收藏者。现在不少人建议,玉树的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文物丰富,完全有资格、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有的作家描写神秘的青藏高原说,“藏地的山和水都是有灵性的,高远圣洁的雪山是神灵居住的世界,深邃湛蓝的湖泊是神仙钟爱的地方,天空中的飞禽、雪山上的走兽,都是神灵的使者;而草原上的牛羊,农田里的庄稼,则是佛菩萨的恩赐。”(丹增《小沙弥》,重庆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玉树正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她面前,人们不仅向往,而且敬畏,人类变得渺小,而心灵却变得纯净。她展现给人们的是云蒸霞蔚的精神天地,这就是千百年来藏传佛教沐浴出的神秘宗教氛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全文完)
玉树是全省藏传佛教寺院数量最多的地区。据《玉树州志》(圆园园缘年员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员怨缘愿年全州共有藏传佛教寺院圆园员座,在寺僧尼共圆苑园缘苑人(其中尼姑员缘猿愿人,活佛源源愿名)。教职人员占当时总人口的圆愿.远豫。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相继批准开放员猿怨座寺院和苑处宗教活动点;未经政府批准而自行开放的寺院猿源座、宗教活动点苑处。实际现有宗教活动场所员愿苑处,另有尚不具备恢复条件的寺院圆愿座。截止员怨怨远年,全州实有僧尼远员源缘人(内活佛圆缘源名),占全州总人口的圆.源苑豫。根据笔者与课题组在上世纪怨园年代初的调查,当时玉树地区的寺院教派分布大致如下表:
从上表看出,当时全州共有寺院(包括活动点)员怨怨座,其中噶举派员园怨座,占缘源.愿豫;宁玛派猿缘座,占员苑.远豫;萨迦派猿圆座,占员远.园豫;格鲁派圆猿座,占员员.远豫。全州六县中,囊谦县寺院最多,共愿员座,占全州的源园.苑豫,且各教派均有,最为复杂;玉树县次之,共缘员寺,占圆缘.远豫,除没有巴绒和叶巴噶举派寺院外,其他教派同囊谦县。
综观玉树的藏传佛教寺院,不仅数量多,教派全,而且类型复杂,主要表现在:
员、部分寺院教派混合或僧尼混合。位于今囊谦县吉曲乡桑雄村侧的采芒寺、吉曲乡瓦户村的楞主寺是周巴噶举派僧尼混合寺院,囊谦县的达索改寺和买庆寺是直贡噶举派的僧尼混合寺院(买庆寺现为尼姑寺),囊谦县的热桑寺和噶玛达杰寺是噶玛噶举派僧尼混合寺院,位于今囊谦县香达乡乃嘉玛山腰的代东寺是周巴噶举派和宁玛派僧人合住的寺院,囊谦县的代东寺兼奉宁玛派和周巴噶举派,称之为“宁玛周”,但又十分信奉噶玛噶举派,第十五世噶玛巴活佛卡恰多杰曾为该寺主持过奠基、开光仪式,写过赞颂词。
圆、不少寺院曾是政教合一寺院。旧时,在广大藏区部分藏传佛教寺院曾是当地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中心。玉树地区有不少这类寺院,而且数量多、寺院权力大,政教合一的特点更为突出,最具特色。这些寺院,或活佛即部落头人,或不少出身于头人家族,活佛集政教大权于一身,不仅掌管寺院政教事务,而且管辖千、百户及其所属民众,在该地区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寺院可委派代表“喇察布”到所辖部落代表活佛管理属民,甚至可以设置监狱,兼行司法。在玉树,原来的池秀寺、根蚌寺、采久寺、苏莽寺、觉拉寺、拉布寺等都是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
囊谦县的苏莽寺包括苏莽囊杰则寺和苏莽德子堤寺。苏莽囊杰则寺寺主帐玛赛罗舟仁钦的历辈转世称“嘎文”(亦译作“尕旺”)活佛,既是寺主,又是当地苏尔莽部落百户,下辖五名百长;苏莽德子堤寺寺主仲扎哇·贡噶坚赞的历辈转世称“仲巴仓”,也是百长之一。苏尔莽部落在清雍正年间达鼐勘界时即为较大的一个百户部落,驻牧地在子曲河下游地段,东与扎武部落为界,南与西藏昌都地区连接,西与囊谦千户直辖的香达部落接壤,北与拉秀部落毗邻。嘎文活佛在寺内的府邸,名“嘎文颇章”或“囊杰则空”,高5层,极其宏伟。
囊谦县的觉拉寺(亦作觉让寺)原有四个活佛系统,均由该寺创建者隆热帐巴坚赞传出。主系即隆热帐巴坚赞系统,共传16世,其中一至三世师徒相传,从第三世起实行活佛转世制。主系派生出觉让丁宁、喇嘛冬嘎、觉悟让洒嘎3个系统,总称为“洒丁冬松”,即洒嘎、丁宁、冬嘎3支。囊谦王家族分为囊谦和丛洒两支后,丛洒家族子弟多住觉拉寺,该寺成为玉树地区巴绒噶举派的中心寺院之一。明代,朝廷曾册封该寺第六世活佛热旦增松巴·热求鄂赛,赏戴黄白色翎冠,白色代表政,黄色象征教,授权管理觉让寺及其所辖部落政教事务,另管辖今杂多县昂色乡境内的杂结、保热同,囊谦县的香达,玉树县境内的格强玛等地区,寺内设专司政教事务的“巴热丙盖”职务,至公元1958年,共历13任。二十世纪20年代,青海蒙番宣慰使马麒曾任命丁宁喇嘛为百长,后通称百户,集政教权力于一身,管理整个部落的僧俗事务。
拉布寺是称多县境内著名的政教合一寺院。该寺住持活佛既是玉树地区最有影响的大活佛,尊称为“拉坚贡”,又为拉布族百户,集政教大权于一身,与中央政府、西藏地方政府、乃至西宁办事大臣衙门等权力机构有着密切联系。如该寺活佛文青·吉热多杰(员愿猿圆—员愿愿愿),清道光皇帝给他赐有清朝官服、官轿,委任拉布族百户的锦缎文书和狮座印章等。清朝皇室和西宁办事大臣为该寺赐有匾额,西藏地方政府和三大寺为该寺活佛曾赐“坚贡”(救世者)的称号。
再如今囊谦县癿扎乡的乜也寺是玉树最古老的直贡噶举派寺院,由撒东肖噶上师建于十二世纪前叶。该寺原为囊谦王(后亦称囊谦千户)直属的四大寺院之一,下辖肖噶寺、巴米寺、龙卡寺等子寺。寺主洛卡恰胸杰,为撒东肖噶的历辈转世,有几世曾转生于囊谦王家族,一直是原囊谦王的灌顶活佛,尤在清代,显赫一时,清廷曾赐有翎帽、印章、灰色旗帜等,原西藏地方政府亦赠有孔雀翎华盖和鞍具、镶金辔头、脖饰等坐骑用具。
猿、尼姑寺院多,规模大。据统计,全州共有尼姑寺院21座,见下表:囊谦县10座:
宁玛派:改加寺、热牙寺、德青改寺
噶玛噶举派:乃艾改寺
巴绒噶举派:买土改寺
直贡噶举派:塔玛寺、买庆寺、扎西寺
周巴噶举派:央贡寺、洒郭改尼姑寺玉树县6座:
宁玛派:东昕改寺、仁者改寺、乃庆改寺
噶玛噶举派:扎西格寺、佐青尼姑寺
周巴噶举派:载空改寺称多县1座:
格鲁派:伊瓦尼姑寺杂多县4座:
宁玛派:桑青尼姑寺、党则尼姑寺
乃多噶举派:秋吉尼姑寺
直贡噶举派:杂龙尼姑寺
以上尼姑寺中,今玉树州囊谦县的改加寺是全省最大的宁玛派尼姑寺院。该寺位于吉尼赛乡境内改雄沟的保佐山腰,由改加·仓央嘉措(1864—1910)在自家牧场建成,为第一世改加活佛。1910年改加·仓央嘉措去世后,该寺认定第二十五代囊谦王、第八代囊谦千户扎喜才旺多杰(1915—1979年)之弟昂文求扎嘉措为第二世改加活佛,从而进一步得到囊谦千户的支持,寺院进一步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有大小殿堂5座、活佛府邸9座、佛塔25座、灵塔9座,以及尼舍等其他建筑300余间,占有耕地300庙、牛1380头、羊3500只、骡马90匹,豪富一方,有尼姑800余人、转世活佛9人。寺主改加,授有“呼图克图”名号;该寺第二世安曲活佛阿旺桑丁南加,原西藏地方政府准许头戴金冠。当时,改加寺有西藏类乌齐县、丁青县、那曲专区、青海境内囊谦县和玉树县境内有20多座属寺。 4、改宗他派的寺院多,一些寺院改宗后仍存原来信仰痕迹。据粗略调查,玉树地区共有32座寺院有教派改宗的记载或传说。
囊谦县11座:尕丁寺(由宁玛派改格鲁派)、德加寺(由巴绒噶举派改格鲁派)、德龙寺(由萨迦派改格鲁派)、赛佐强寺(由叶巴噶举派改噶玛噶举派)、东囊拉钦寺(由巴绒噶举派改噶玛噶举派)、郭欠寺(由乃多噶举派改噶玛噶举派)、尕扎西寺(由叶巴噶举派改直贡噶举派)、多察日寺(由宁玛派改周巴噶举派)达那寺(由苯教改叶巴噶举派)、毕日拉庆寺(由巴绒噶举派改萨迦派)、毕日拉穹寺(由巴绒噶举派改为萨迦派)。
玉树县8座:邦群寺(先由苯教改为宁玛派后又改为格鲁派)、嘎拉寺(由直贡噶举派改为格鲁派)、岗拉寺(由噶玛噶举派改为格鲁派)、让娘寺(由直贡噶举派改为格鲁派)、龙喜寺(先由苯教改为直贡噶举派后改为格鲁派)、唐隆寺(由宁玛派改为萨迦派)、桑周寺(由宁玛派改为萨迦派)、察柔寺(由噶玛噶举派改为萨迦派)。
称多县5座:邦布寺(由噶举派改为格鲁派)、土登寺(由苯教改为萨迦派)、多干寺(由宁玛派改为萨迦派)、赛达寺(由苯教改为萨迦派)、扎西寺(由噶玛噶举派改为直贡噶举派)。
杂多县7座:扎西拉吾寺(由噶玛噶举派改为格鲁派)、白智寺(由格鲁派改为噶玛噶举派)、贡沙寺(由格鲁派改为噶玛噶举派)、日哇巴玛寺(由巴绒噶举派改为噶玛噶举派)、赛朵寺(由宁玛派改为噶玛噶举派)、格纳寺(由巴绒噶举派改为噶玛噶举派)、杂多乃多寺(由宁玛派改为乃多噶举派)。
治多县1座:岗察寺(由直贡噶举派改为格鲁派)。
寺院改宗,多由有影响的高僧活动所致。如玉树县仲达乡的嘎拉寺,始建于公元十三世纪初,为直贡噶举派寺院,由直贡噶举派创始人仁钦贝(1143-1217)的弟子康觉多杰宁保倡建,或云由康觉多杰宁保扩建,规模较大。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成名后,向嘎拉寺活佛康觉索南坚赞赐自画像1幅,劝说改宗。康觉索南坚赞接受劝说,皈依宗喀巴,改嘎拉寺为格鲁派,可以说它是玉树地区最早的一座格鲁派寺院。此后,该寺以西藏色拉寺为母寺,相传还在附近格宗、森宗、达宗三沟交汇处建成纪念改宗的藏娘塔。
许多改宗后的寺院保留有原来教派的信仰痕迹。如嘎拉寺改宗后,一直供奉着原来所宗教派直贡噶举派的护法神阿斯秋吉卓玛的塑像,进行法事活动时所制作的施供食子“多日玛”亦为直贡噶举派的传统样式,是为该寺一大特色。今囊谦县着晓乡境内的然觉寺,初奉香巴噶举派,清乾隆年间改宗乃多噶举派后,仍设香巴噶举派禅堂,内供有创派人琼波南觉的塑像和该派的经卷。今囊谦县香达乡的郭欠寺初奉乃多噶举派,后改奉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是青海境内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座红帽系寺院。清乾隆年间红帽系虽被禁止,但郭欠寺内至今仍供有历辈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活佛的药泥像。现存达那寺经堂,称“叶尔巴经堂”,内供有传为该派祖师桑结叶巴·益希则巴自塑的药泥自身像和该寺早年主供的苯教祖师敦巴辛饶的镀金铜像,高约1尺,这种保持原来信仰特点的寺院在青海其他地区是极为罕见的。
缘、个别寺院并不实行活佛转世制度。藏传佛教自元代噶举派开活佛转世的先河后,各派(包括苯教)尽皆仿效,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但也非尽然,玉树即有特例。囊谦达那寺的住持世代从德高望重、学经优异的寺僧中选取任,称之为“叶尔巴弟子”,至今历20多任亦具特色。
远、个别寺院与藏族史诗人物联系更为紧密。藏族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在藏族地区脍炙人口、无人不知。不少地区有有关格萨尔活动的传说,但都不及玉树囊谦县的达那寺那样联系紧密。达那寺认为,他们寺院地处格萨尔生活活动的岭国故土,格萨尔王信奉的是叶尔巴噶举派,在达那寺建有格萨尔殿,殿内塑有9米高的格萨尔身像,两侧分列其部将吉本和贾擦的塑像,塑像前供放着传为格萨尔和贾擦使用过的宝刀。殿内还存放着相传格萨尔之妃珠姆的各式腰带、格萨尔及其部将的兵器、盔甲、衣服等,还有格萨尔念诵过的经卷。西墙门楣两侧塑有珠姆及其妹妹乃琼的身像,墙上挂着传为贾擦从内地换茶所用的虎、豹、熊等动物皮张。在寺院所在的达那山顶有两处有格萨尔及其三十部将的墓葬塔,一处8座,一处27座,全为土木结构。达那寺因与格萨尔的传说密切相关,故也称“岭国寺”。
7、有些寺院教派界限不明显,有无教派倾向。19世纪下半叶,西康德格地区由蒋扬钦哲旺波、蒋贡康楚、秋吉林巴三位大师发起利美运动,认为佛教内部各派都源自同一佛法、教义相通,应不分宗派、相互借鉴,消除教派争议、化解矛盾,共同促进藏传佛教的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不仅利于佛教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都有积极作用。玉树地区地处康区,也是这种无宗派运动的践行地区,在这方面特色明显。如囊谦邦囊寺、洒宗寺均为宁玛派寺院,但却是周巴噶举派采久寺的子寺;改加寺是囊谦最大的宁玛派尼姑寺,但该寺创建者(1893年建寺)第一世改加仓央嘉措却是采久寺措尼活佛的弟子:囊谦叶文寺为噶玛噶举派寺院却以叶巴噶举派的达那寺为母寺,而达那寺的活佛安盖丁桑却是周巴噶举派采久寺措尼活佛的弟子;杂多县日哇多玛寺为噶玛噶举派寺院,却是囊谦巴绒噶举派觉拉寺的子寺;称多县巴干寺为直贡噶举派寺院,在大经堂却主供着宁玛派的祖师莲花生大师和噶玛噶举派的历辈噶玛巴活佛;旧时,囊谦千户直属的四大寺院,根蚌寺和采久寺是周巴噶举派,乜也寺是直贡噶举派,杂毛寺是巴绒噶举派。广大信众景仰的第十世班禅大师更是利美运动的践行者,他对佛教各教派,乃至苯教一视同仁、同样关怀,在玉树也有很多事迹,如1952年,他亲临曲麻莱县的宁玛派大寺河啦嘛寺,亲自主持过开光安神仪式。
8、与康藏许多寺院宗教关系密切。玉树地处青川藏三省区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玉树各寺院与西藏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地区的许多寺院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一是寺院的形成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如玉树的不少宁玛派寺院是由甘孜德格一带的佐钦寺、噶陀寺、白玉寺等寺发展而来,不少萨迦派寺院与西藏的萨迦寺、俄尔寺密切相关,许多噶举派寺院是西藏各教派形成时由教派创始人或其弟子直接兴建的。二是寺院互有隶属关系,如玉树县安冲乡的罗热噶巴寺是著名的周巴噶举派寺院,该寺由康区周巴噶举派名僧康巴·噶玛丹佩的弟子孜噶·索南江措建于1678年。孜噶·索南江措为德格孜噶寺活佛,因此罗热噶巴寺一直以德格孜噶寺为母寺。三是玉树地区僧人多去康藏母寺学经深造,母寺名僧也多来玉树地区讲经传教。 四、地灵人杰才俊辈出
如果说青藏高原是神佛的世界,那么玉树则是神佛的天堂。这里天高境远、佛光萦绕,山皆神山、水皆圣水,山山水水都有神灵仙气。它不仅吸引着众多信徒顶礼膜拜,也培育出英俊、多才、豪放、勇武的康巴藏族,使玉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综观玉树藏传佛教史,出现过许多有佛学造诣、知识渊博、学有专长、很有影响的人物。兹举数例如下:
直希热巴(1128—1201)法名喜饶僧格,青海巴绒噶举派的主要传播者。疑为囊谦人。15岁师事塔波拉杰的弟子巴绒噶举派创始人达玛旺秋,苦学噶举派法要,成为其心传弟子,30多岁时已颇有声名。约在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应西夏王之请去西夏长期传教,主持修建了曲希藏洒寺(地望待考,现状不详),曾为西夏王灌顶上师,地位崇高。十二世纪末叶,直希热巴携其西夏高徒勒巴尕布两次到今囊谦县境内各地讲经传法。直希热巴师徒在囊谦传法,在囊谦王直哇阿鲁的支持下,在今香达乡北5公里处的杂毛山麓创建了杂毛寺,一度是囊谦地区巴绒噶举派的活动中心,西藏噶举派的著名人物都松钦巴、帕摩竹巴等据说都亲临过此寺。十四世纪觉让寺建成后,杂毛寺成为觉让寺属寺,住持由觉让寺活佛委派。在今着晓乡巴尕村南两公里处还创建了毕日拉庆寺,后来改宗了萨迦派。勒巴尕布一度长住王府,于今香达乡倡建了根蚌寺,曾是囊谦王家寺,最有影响。直希热巴在玉树有许多亲传弟子,其中弟子释迦多杰倡建了今杂多县苏鲁乡的邦囊寺。
直贡巴·仁钦贝(1143—1217)直贡噶举派创始人。玉树宗俄仲切(今结古镇附近西航村)人,家族世代信奉宁玛派。仁钦贝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曾师事达玛堪布和热振禅师,通达佛典,有许多神奇传说。2源岁时,前往丹萨梯寺向帕摩竹巴学法,成为其弟子。他极具慧根,颇有悟性,虽师事帕摩竹巴时间不长,却能深悟佛家因果教理,通达“诸法真实智慧”,达到很高境界,在信徒中获有相当声望。帕摩竹巴圆寂后,他返回故乡传教,约在十二世纪60年代,他以布施收入为资金,在今玉树县巴塘乡卓玛邦杂地方建成卓玛邦杂寺。“卓玛邦杂”意为度母岩根,得名于左面峭壁上传有噶举派护法神阿斯秋吉卓玛的自然显像,并传说在寺院东南侧石崖上有21尊天然的度母石像。该寺建成10余年后,毁于与萨迦派的教派之争。寺院被毁后,仁钦贝带着80余僧逃往西藏,于 1179年在今墨竹工卡县建直贡梯寺,并从这里发展出直贡噶举派,称仁钦贝为“直贡巴”,尊称为“觉巴”(意味拯救者)。因此,青海玉树的卓玛邦杂寺当为该派的第一源头寺院,历史上也称“直贡顶洒寺”,意为直贡噶举派的根基寺院。据当地口传,初建的卓玛邦杂寺沿山崖建有三层楼高的大经堂一座,崖前平地上有殿堂两座,亦规模可观。寺院被毁后当地僧徒重建,但规模不及从前。1958年前,该寺有大经堂、小佛堂、护法殿、讲经院等各1座,僧舍56间、僧侣40人,活佛1人,为仁钦贝的转世系统。现有小经堂1座、僧舍13间,僧9人。经堂内主供有阿斯秋吉卓玛护法神和六臂怙主等的塑像。该寺后山有一山洞,深邃莫测,相传卓玛邦杂寺被毁后,仁钦贝去西藏之前,将不少法器、经典密藏洞内。仁钦贝著有《修菩提心》等佛学著作缘卷,以“修行五法”为直贡噶举派根本教义。
胆巴·衮噶扎巴(1230—1303)元代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弟子,元朝国师。南宋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出生于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乡上庄,藏族,祖姓噶氏,幼孤,由其叔父抚养。南宋淳元年(公元1241年)离家到西藏萨迦寺学经,由萨班·贡嘎坚赞剃度出家。他聪明勤奋,学业突出。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时年24岁,受八思巴派遣,往西印度参礼高僧古达麻室利学佛,广参名师,游学各大佛教圣地,学成后返乡。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元朝正式建立,立年号“至元”。继设总制院,命八思巴以国师领总制院事。约在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八思巴奉忽必烈命,与其弟恰那多吉一起返回萨迦处理西藏事务。八思巴一行经甘肃临洮、青海玉树等地回藏,途经今称多县噶哇隆巴时,胆巴组织带领当地僧俗民众隆重欢迎,举行有万余名信众参加的盛大法会,请八思巴灌顶传法,后称该地为“称多”,为万人聚会意,并成为这一地区的总名。当时,八思巴正式接收胆巴为弟子,赐名衮噶扎巴,译言“庆喜称”,并作为随行弟子,同往萨迦。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胆巴奉八思巴命返回故乡建寺弘法。胆巴回到称多后,利用八思巴和他本人在当地的影响,筹措资金在今称多县称文乡境内称文沟建成尕藏寺。这是称多县境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萨迦派寺院。寺院建成后,胆巴任住持,八思巴赐象牙章和白檀木章各一枚,命他管理当地政教事务。此后,胆巴再奉八思巴法旨,建今称多县的邦夏寺、玉树县的隆庆寺等,并派弟子昂卡拉巴建成玉树达杰寺。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八思巴带胆巴到大都,举荐给忽必烈。自此,胆巴常住元廷,多次参加或主持朝廷的各种佛事活动,并曾奉诏去山西五台山,居住寿宁寺,建立道场,传授藏密金刚乘大法,主持祭祀佛教战神“摩诃伽喇”,为忽必烈武力统一中国作宗教宣传和精神准备。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八思巴出居临洮,将朝廷的宗教事务交给胆巴代管。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胆巴奉忽必烈之命,赴长春宫参加佛道《老子化胡经》真伪的辩论。翌年,为配合元朝对朵甘思地区用兵,胆巴奉忽必烈之命,在元朝军队护送下到今四川甘孜、德格、炉霍一带。他在这里活动6年有余,利用其崇高的佛教地位和渊博的佛学知识,修建寺院,讲经传法,安抚人心,巩固元朝对康区藏族的统治。相传他在这些地区共修建了大小108座佛殿,各佛殿均饰以鹏头飞檐,殿内供有佛像和藏文大藏经等。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十月,曾为胆巴弟子的桑哥被忽必烈任命为尚书丞相,兼总制院士。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桑哥奏请忽必烈从朵甘思召胆巴回京,继续在朝廷主持佛事和其他宗教事务。此后,胆巴获罪朝廷,被只身流放到广东沿海,一度住居潮州开元寺,颇受湿热瘴疠之苦。不久,胆巴复被召回大都。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忽必烈病重,召胆巴至皇宫建观音狮子吼道场祈禳。翌年四月,元成宗铁穆耳继位,更加崇敬胆巴,其地位与帝师相若。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元成宗命胆巴住大护国仁王寺,令太府具驾前仪仗,百官护送。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二月,元成宗出巡至柳州时患病,命胆巴赶到柳州修法七昼夜,成宗病愈命天下僧人普读藏经,大赦天下。皇帝和皇后向胆巴布施自己佩戴的七宝牌、宝珠璎珞等,并赐车辇、骡马、白玉鞍辔、金制曼荼罗、黄金等,派御前校尉10人给他做出行时的前导。三月,元成宗继续出巡,命胆巴乘大象走在皇帝车驾之前,卫护皇帝的安全。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夏,胆巴于上都(今内蒙多伦县西北)患病,成宗曾派御医诊视,五月终因不治去世,终年74岁。 胆巴去世后,元成宗赐沉香及檀香木等火化遗体,并命大都留守送其舍利至大都,于大护国仁王寺庆安塔中供放。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元廷又追封他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曾书《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简称《胆巴碑》,是公认的书法珍品,流布甚广。碑文赞扬他“行秘密咒法,作诸佛事,祠祭摩诃伽刺,持戒甚严,昼夜不懈,屡彰神异,赫然流闻”,“德业隆盛,人天归敬”。并云当时上至皇帝、太后,下至诸王将相,皆从受戒法,执弟子礼,认为“西蕃上师至中国不绝,操行谨严、具智慧神通无如师者”。
嘉那·多德松却帕旺结古寺第一世嘉那活佛,明代萨迦派高僧。昌都囊同人,青年时期学经于西藏、印度,后往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等地修学20余年,精通藏、汉两文,有“汉地圣者菩萨”之称。后受师父叶喜巴邦指点,云游到玉树结古森赛(今新寨村),于藏历员圆月圆缘日发现一块相传自显有观音六字真言的嘛呢石,立志在此建造嘛呢石堆。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员苑员缘年),他被当地扎武部落所辖结古寺认定为结古寺活佛,通称“嘉那朱古”(意为汉活佛)。嘉那·多德松却帕旺多才多艺,曾创民间舞蹈100多种,玉树地区至今流传的著名的“卓舞”多源于此。晚年常静居今结古镇东面的新寨村东面山坡,并在这里堆放嘛呢石堆,被人们称之为“嘉那嘛呢”。该嘛呢石堆由刻有藏文观音六字真言和其他佛教真言、佛像的嘛呢石垒成,信徒们历年添加,体积越来越大,为当今藏区最大的嘛呢石堆。嘉那嘛呢石堆处每年举行庆典活动,称为“嘉那帮琼”,后从庆典日发展成庆典月,谓之“嘉那帮琼达娃”。
池秀·巴丹晋美才旺赤列(员愿员圆—员愿缘员)第五世池秀活佛,亦称“阿德”。出生于囊谦千户家,父索南求培为第二十一代囊谦王,母拉毛班藏,系拉达百户之女。自幼在囊谦千户府所在的囊谦喀一经堂(后形成采久寺)习经,成年后,学识渊博,人称“班智达”(大学者),与章嘉国师意希丹贝坚赞过从甚密,通过章嘉,与达赖喇嘛和青海蒙古王公建立有广泛联系。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五世池秀巴丹晋美才旺赤列在拉萨拜会章嘉。章嘉回京后奏封囊谦王索南求培为“布政使”,授亲王爵位,赐赠蒙古王爷服饰,向池秀五世赐赠写有“诺们汗呼图克图”字样的诏书、乌金印章以及写在缎面上的封诰等。公元1830年囊谦千户索南求培去世后,池秀五世一度掌管囊谦部落的政教事务。自池秀五世受封起,采久寺地位陡增,成为千户府所辖各寺院之首,原作为母寺的池秀寺变为采久寺的子寺。历史上,采久寺所辖子寺员园余座,分布在囊谦和昌都类乌齐等地。
拉坚贡·江永洛桑嘉措(员愿愿怨—员怨源源)称多拉布寺代玛堪钦系统的第十三代转世活佛,拉布族百户。祖籍西藏。自幼聪颖,受过系统的佛学教育。他乐善好施,思想解放,鼓励农耕,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活佛。他善于吸收内地先进生产技术,鼓励信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将弘扬佛法的一些法会发展为集民间贸易和文体活动为一体的集会,促进商贸流通;成立拉布寺商队,往返于康藏、川和湟源、西宁之间,经营农畜产品、藏医药品和生产生活用品,进而创办“吉索”、“拉斯吉索”、“霍仓吉索”、“公巴逊”4处商号,发展商业,积累财资。从员怨园远年起,他学习北京等地街道建筑方式,在故乡改造溪水,整治河床,修筑河堤,重新规划道路和居民建筑,重修寺院围墙、山门,并从西宁、湟中驮运来树苗,在玉树、称多等地试种,曾栽植出苑处白杨园林,使拉司通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他还从北京请来工匠,就地烧制砖瓦、石灰,培养当地技术人才。他心胸开阔,收容各教派僧侣和穷人,扩大寺院规模,扩建经堂,新建辩经院,使拉布寺有了新的发展。
噶玛谢珠秋杰尼玛(员怨园圆—员怨缘猿)禅古寺第八世禅来坚贡活佛。四川甘孜德格县人。他继承前世精心管理本寺和文成公主庙寺务。员怨源远年,他主持重修文成公主庙,拆除后建的庙宇,挖掘清理出埋在砂土中原来的地基、浮雕等,恢复原有的庙宇面积,然后在此基础上重建,挖深坑,填巨石,疏浚地下水,在庙宇上方岩壁上凿石挖槽,排泄山水。另外,增修了水力转动的大经轮房。庙宇告竣后,对庙内主供的大日如来佛像和八大菩萨重新敷金彩绘,并绘制禅来坚贡画像,寺周修建了供僧人闭关修行的禅房和信众的闭斋诵经房。从而再现了文成公主庙的历史原貌,并更加光彩夺目。
喇嘛日霍结古寺名僧,著名学者。擅长史学,著有《大日如来佛堂志》、《藏区文物志》等。
阿庆·赤列更恰(1940—1990)囊谦采久寺活佛,青海囊谦县人,精通佛学和藏族传统文化,擅长藏文书法、藏医、绘画,历任青海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玉树州政协副主席和玉树州佛协副会长等职。曾一度应邀赴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进行康巴藏族历史和佛学研究,并执教于青海民族学院,长期搜集整理玉树地区的文史资料,参与编写《玉树藏族自治州概况》。
此外,玛久拉仲(1049—1144)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密宗大师,希解觉域教法的传出者。对其出生地有些文献无载,德吉卓玛所著《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称是西藏山南的措美地方。2010年4月14日年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笔者曾赴玉树考察寺院毁坏情况,在称多县拉布寺调研时,当地一些老者皆言玛久拉仲是称多拉布地方人。对此,笔者尚未及研究,仅在此提出,希后来学者研究时参考。
五、多彩艺术魅力无限
玉树藏传佛教寺院,多建于名山风景区,一般依山势而建,形成栉次鳞比、错落有致的壮丽景观。一座座古刹,都是荟萃佛教艺术的宝库。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员、建筑艺术特色鲜明。建筑风格以藏式大墙面碉房式建筑为主。一般由经堂、佛殿、扎仓、佛塔、活佛府邸、大厨房、僧舍、转经轮房等组成。建筑多依山而建,形成错落有致、栉次鳞比的艺术效果。当你乘车进入玉树称多县歇武境内,首先看到路边立于山坡之上的歇武多干寺,给人留下第一个别样的印象;再看到坐落于结古镇木它梅玛山上的结古寺,给人以多层楼阁耸立云端的感觉,尤其近年新建的大经堂和塑立的大佛像,雄立山头,更为壮观。一些寺院白色的墙面,特别是萨迦派寺院围墙上象征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条图案,在青海其他地区是难以看到的。 旧时,称多拉布寺建筑宏伟,为人称道。民国年间周希武(公元1885-1928年)所著《玉树调查记》称,玉树25座寺院,以拉布寺最为壮丽。该书据《游拉布寺记》,详细描述出拉布寺的景观、建筑、布置等如下:
拉布寺在通天河东,拉布曲水之滨,西负绝巘,东带小溪,南北长里许,东西二百步。有千佛阁,南北长二十五间,中供大小佛、菩萨三千尊,皆铜铸,鎏以金。有护法殿,中供韦陀铜像,高三丈余,穿轩(王逸《楚词注》:轩,楼版也)而立,自顶至胸在轩上,自腹至足在轩下。有阴司,中立泥塑胡鬼,面目狰狞,手执蒺藜、五爪、绳索之类,森然欲搏人。门楣之间,悬古甲胃、弓矢、刀剑、戈矛之属。又有一楼,高约五丈许,门楣之间,悬古甲骨文,四壁涂以丹镬,四面包檐之下,有棕色楼缘一层,皆攒木枝,截齐而露其端于外者;椽上有鎏金铜盘,四面各八枚;屋上则金顶辉煌,风铎琅铛(各族寺院经堂建筑之制其外表大略同此)。由正门入楼下,四壁皆供佛像,殊苦黑暗,唯见昏灯明灭而已。中楼有巨物,金光灿烂,穿轩而上,猝不辨其为何物。却出,从旁小门登楼,至中门,朱户金锁,门匡皆金饰,入则栏杆前横,盖楼宽五间,深五间,最中五间,无楼版,环以栏杆,有鎏金巨塔,自地上出,嵌以宝石,维以色帛,塔顶以木作偃月承日状,饰以汞,楼下所见金光灿烂者,即塔之下半也,塔左右有两甬,亦自地上出,色帛层袭,如华盖然,番名摩尼甬。栏杆后,中一间环以木栅,上有天井,以通光线,窗寮嵌以玻璃,棼下承以锦绣(仰而谛视,乃御赐衮龙黄缎袍料)。中栅有鎏金铜轿一,轿柱及楣牙间,皆虬龙,宛转承接,张牙舞爪,中供木雕佛像一,金面金袍趺坐;轿前有香案,案上供张金几、银几、金山、银壶、铜垆、洋灯、爵罄之类;左右有大绣花磁瓶各四,中插石制花卉及如意、贡香之类,共值数千金。楼后楣下,通悬五色帛,织成汉字《心经》,每方二字。傍楼后墙,以木为格,中一间,供古铜菩萨三十六尊,左右各二间,供金佛各五百尊。楼左右墙,阁庋经卷,卷袭以色帛,上充栋宇。栏杆前中一间,有铜制花门,鎏以金,中门悬大铜钹一;门前左右,有长几,几上置净水、铜盂及镫、垆百余枚。几前楼版,以僧徒朝夕膜拜摩掌之故,光明滑浏,履之欲跌。其余僧徒所居,穿廊连庑,层楼复阁,几于千门万户,不能名状云。寺有前清同治十二年,西宁办事大臣锡英所赠匾额,曰普济寺;又有御赐小金匾,在最暗处,仅辨同治三年数字而已。
对拉布寺的描述,具有普遍性,由此可见玉树寺院之一斑。佛塔在玉树寺院建筑中也颇具特色。藏传佛教认为佛塔为“三所依”之一,与佛像和佛经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佛塔有多种,常见的时轮塔,塔身高大,基座平面为四方形,塔身三级或四级,塔腹瓶形,由基座承托,顶部装有仰盘、覆盘及日月宝鉴。藏区多佛塔,外刻佛像,内储佛经,为佛教标志之一,为信众所敬重,每见佛塔,必按顺针方向绕塔一周,手掐念珠,口诵六字真言。桑周寺的藏娘塔,由青石板砌成,依山耸立,殿堂式楼亭,层叠险峻,坚固肃穆,佛堂内供有数百尊佛像,多为镀金青铜像,工艺精湛。达那寺叶尔巴经堂左下四分之一处有一殿堂,内有梵塔,名曰“噶丹塔”,高9米,殿门用紫檀做成,取材于云南纳西族地方,形呈藏、汉、纳西三族传统殿门结合式样,亦很有特色。
圆、珍宝文物琳琅满目。玉树各寺储存了历代藏族人民创造的绝大多数财富,以文物丰富闻名藏区。如结古寺各殿供奉有释迦牟尼、萨迦派历代祖师、莲花生大师、吉祥天女、宝帐怙主、吉祥依怙主、密宗事部三怙主(即佛部文殊、金刚部金刚手和莲花部观世音)、自显度母等的镀金镀像或药尼像数千尊,藏文大藏经等各种佛教经文典籍近万卷,另有相传八思巴时期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唐卡像、用檀香木雕刻的度母像、护法面具、古印度铃杵、胆巴国师用过的牦纛、相传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王用过的钗钹、扎武部落百户家祖传的宝刀(相传从故居香雄地方带来)等许多珍贵文物。
觉让寺保存有创建者直希热巴的印章、传说忽必烈赠给隆热帐巴坚赞的佛陀12岁等身铜像、相传格萨尔王使用过的宝刀、明廷所赐白法螺等,另有18部黑纸金字大藏经、用象牙精雕的金刚亥母像、传说用直希热巴的眼心舌等舍利装藏的佛像等,在历史上颇有名气。
猿、石刻艺术闻名遐迩。藏传教艺术,除前面提到的建筑方面的风格和特色外,还突出表现在绘画、堆绣、雕塑等方面。绘画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壁画、卷轴画、图案画、细纱画、巴扎画等。堆绣是藏传佛教独特的一种寺院文化艺术,各种棉布、绸、缎剪成所要求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在布面或绸缎上,构成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雕塑分泥塑、油塑、雕刻等。泥塑主要用来塑立诸神佛像;油塑主要用于供品。雕刻有木雕、砖雕、石刻等。木雕主要用于门楣、柱头等上的装饰性雕刻和少量木刻佛像。砖雕多见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边、飞檐上的兽吻、墙壁上的浮雕等。
石刻的种类很多,最多见的是经文石刻,称“石经”,嘛呢石刻称“嘛呢石”。石经主要凿刻的是藏文经文,饰以佛像人物和装饰性图案,并多涂色彩,文字线条流畅,字体讲究,浮雕佛像精工细雕,神态逼真。嘛呢石是最常见的文字刻石,嘛呢指用藏文转写的梵文观音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和其他佛教真言,或平行组合排列,或单字竖排,空间用八宝图案装饰,常用红色或彩色涂染,使字体更突出美观。玉树地区的石刻艺术在全省最为有名,著名的文成公主庙就是现有摩崖石刻,后加盖殿宇,而成寺院。位于通天河畔的勒巴沟,在深约愿公里的沟内,有许多历经千年风尘的唐代佛教摩崖,特别是镌刻在沟口岩壁上的“礼佛图”和沟内猿公里处峭壁上的“转法轮图”,为吐蕃早期的阴线石刻,子琼沟内石头或岩壁上镌刻的各种咒语、经文、佛塔、佛像等,构成了佛教石刻文化的罕见奇观,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结古镇新寨村的嘉那嘛呢石堆,也称“石经城”,占地2.4平方米,高圆米左右,全用嘛呢石垒成。嘛呢石经过圆园园多年的累积,估计有圆缘亿块之多,由无数善男信女亲手雕刻而成,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之称。今玉树县下拉秀乡日直却哇干贝山上的嘛呢和佛经石刻亦颇负盛名,山上依天然洞建有静房,静房附近有大小不等的十三组石块,上面除刻六字真言外,还有藏文《七字明咒》、《百字经》、《无量寿佛经》、《长寿经》、《忏悔经》等,由附近龙喜寺僧人尼多始刻于二十世纪40年代,于1958年完全成。至今,在勒巴沟内,还有专人雕刻嘛呢石,提供给信仰者或收藏者。现在不少人建议,玉树的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文物丰富,完全有资格、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有的作家描写神秘的青藏高原说,“藏地的山和水都是有灵性的,高远圣洁的雪山是神灵居住的世界,深邃湛蓝的湖泊是神仙钟爱的地方,天空中的飞禽、雪山上的走兽,都是神灵的使者;而草原上的牛羊,农田里的庄稼,则是佛菩萨的恩赐。”(丹增《小沙弥》,重庆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玉树正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在她面前,人们不仅向往,而且敬畏,人类变得渺小,而心灵却变得纯净。她展现给人们的是云蒸霞蔚的精神天地,这就是千百年来藏传佛教沐浴出的神秘宗教氛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