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世界玻璃艺术五千年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gverger3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是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它给了我们太多的幻象与错觉,晶莹剔透也好,温润如玉也罢,只不过是玻璃材料众多属性中的寥寥几种,正是千变万化的材料设计赋予了玻璃无与伦比的魅力,使人们探寻至今。文章中,我将带领读者对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幕拉诺玻璃博物馆以及上海玻璃博物馆中馆藏的经典玻璃艺术品进行一次生动的实物研究。
  玻璃是生活中最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它默默地伴随着人类的文明与发展,是如此的低调、静谧。
  十多年前的一次偶然邂逅,当代玻璃艺术的流光溢彩让我印象深刻,竟成为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那一抹神秘。于是玻璃艺术从此成为了我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它就仿佛是我呼吸的空气,是我血液中流淌的那股激情。
  为了这一生的追求我踏上了英伦求学之路,去探索千百年来世界玻璃艺术的轨迹。从小到大,博物馆对我而言是神秘的代名词,留学的经历赋予了我游历各国博物馆的自由和意志,那些散失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玻璃艺术品也就成为了孤寂求学生活的精神鸦片。它们的美、它们的故事以及每件艺术品中蕴含的智慧时时感动着我的心灵,解读每一件作品都会使我对玻璃艺术有新的认知与理解。
  我的博士生导师Keith Cummings教授最常提起的关于玻璃材料的描述是:“玻璃材料其实是没有自然属性的,有的只是通过组成和熔铸材料的合成设计。”对于如此深奥奇特的论述最初我很是纳闷,还以为是老教授的故弄玄虚,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每个事物都有其固定的自然属性和特征,“玻璃没有自然属性”简直有些不可思议?!慢慢的,随着知识的积累,我体会到了其中的真理,的确,玻璃给了我们太多的幻象与错觉,晶莹剔透也好,温润如玉也罢,只不过是玻璃材料众多属性中的寥寥几种,正是千变万化的材料设计赋予了玻璃无与伦比的魅力,使人们探寻至今。下面我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次奇妙的世界玻璃艺术之旅。
  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中的玻璃馆藏足以让喜爱玻璃艺术的人热血沸腾,其中最为特别的是一件保存完好、由内核成型法制作的、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公元前1390-1352)的双耳油膏瓶,物件虽小,但独立陈列的方式足以体现它的弥足珍贵。蓝、白、黄梳花纹装饰纹样虽已经历了三千多年,至今仍然颜色艳丽、光泽依旧、栩栩如生,不免赞叹当时古埃及人高超的玻璃制作、成型和装饰技术。上世纪末西方学术界为了研究而复制埃及内核成型玻璃器,最终也只能在工艺上进行还原,至于颜色、装饰等却无法与之媲美。
  在古埃及,由于玻璃材料珍贵,并且制作工艺复杂,因此玻璃与黄金等价,今天,玻璃材料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何尝想过,玻璃曾有如此高贵的价值,是皇室贵族的专属品。
  此物件虽小,却美不胜收,留恋往返之间,仿佛能感受到残留瓶中那淡淡的香油味。
  大英博物馆古代罗马馆中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波特兰玻璃花瓶(Portland Vase)是玻璃家族中价值最高、工艺最精湛的珍品,由于存世量极少,堪比陶瓷世界中的汝窑。高24.8厘米的花瓶主体由蓝底加白的两层套色吹制而成,后采用车刻的冷加工方式呈现白色浮雕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关于爱情的描绘。直到17世纪早期,在庞贝古城沉睡了千百年的波特兰玻璃花瓶才重见天日,1633年它被当时著名的车刻大师Bernardino Capitelli誉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发明吹制玻璃工艺之后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享有很高的地位。
  波特兰花瓶不仅因为其繁复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为其增添更多神秘色彩的是它迷离的身世以及碎裂之后多次的修复经历。它起先被罗马的一贵族收藏,后经历了坎坷辗转到了英伦,先后有过多个主人,1784年被波特兰公爵和公爵夫人收藏,由此而得名。波特兰花瓶被挖掘时因存放着罗马皇帝Al e x a n d e rSeverus(AD222-35)的骨灰而令学者们对于该瓶的制作目的和用途产生了分歧意见,很多学者认为它是基督诞生时候的产物,制作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存放东西,因为复杂精美的浮雕装饰赋予了这件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也许这也就是罗马皇帝将其陪葬的原因,为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波特兰花瓶始终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前往,更为艺术家、诗人、科学家、手工艺人和学者提供了无限灵感,尤其是在后来的19世纪深深地影响了英国的玻璃工业,掀起了在玻璃和陶瓷材料表面进行浮雕装饰的风尚。
  由于花瓶精美无比,因此每每去大英博物馆,我都要在它之前顿足留连,然而却又耿耿于怀它的残缺。询问了工作人员才得知,1845年存放于大英博物馆中的波特兰花瓶遭到了一名醉汉的袭击而破裂成百余块碎片,今天我们在博物馆中所见的波特兰花瓶共进行了三次修复,其中1987年的修复工作历时数月之久,可见人们对于它的重视程度以及修复工作的艰难。至此,我们不禁要为波特兰花瓶精美绝伦的艺术价值而折服,同时也不免感叹其坎坷曲折的经历,多少有些时过境迁,世事无情的无奈与黯然。
  玻璃艺术仿佛与意大利这片国土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正是由于这份渊源,我踏上了幕拉诺岛Murano去感受五个世纪前威尼斯玻璃制作的辉煌。从古罗马帝国繁荣的吹制工业到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玻璃一统天下,手工艺人不断地为玻璃艺术发展史谱写新的篇章。现存于幕拉诺玻璃博物馆的一件船型大口玻璃杯,是16世纪中期威尼斯玻璃发展巅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稀有存世品。当时人们利用本土资源改良和精炼了烧制玻璃的配方,创造了更加晶莹剔透的新玻璃品种,称之为“水晶玻璃Cristallo”,可见它的纯净质地堪与天然水晶匹敌。新的玻璃品质将本来已经发展了千余年的吹制技艺推向了极致,威尼斯人不断地挑战着玻璃材料和吹制工艺的极限,不但拓展了玻璃器的造型,使之更加复杂、夸张,而且添加了繁复多样的装饰部件,尤其是对于玻璃酒杯茎部的装饰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博物馆中所有那一时期的作品无不展示了威尼斯人纯熟的玻璃制作和吹制技艺,更为我们展现了15、16世纪玻璃作为奢侈品的社会风尚和地位。以至于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欧洲各国都不断地争相模仿制造类似的玻璃制品,拥有威尼斯风格的玻璃器成为了时尚潮流。
  曾今辉煌的世界玻璃制作中心威尼斯今天已成为了热爱玻璃艺术者们的朝圣之地。如今的慕拉诺岛上,这些手工艺人为人们奉献的不仅是赏心悦目的玻璃吹制表演,更演绎着传统吹制技艺代代相传、悠远流长的神话。
  地中海湛蓝的海水拍打着安静的小岛,暖暖的阳光照射在玻璃表面,闪烁着光与影的浪漫与和谐。
  玻璃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总是发生在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的时期,罗马帝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以及当代玻璃艺术无不例外。开端于美国的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已经在短短的五十年中迅速发展到了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并在本世纪初登陆中国。
  由旧玻璃厂房改建的上海玻璃博物馆陈列着当代世界各国知名玻璃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将玻璃材料从传统手工艺推向纯艺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莫过于捷克当代玻璃艺术家StanislavLibensky及其夫人Jaroslava Brychtová创作的大型玻璃雕塑作品。
  Libensky夫妇是捷克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先驱,由于受到了当时盛行的立体主义以及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思潮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常以抽象几何形体的面貌出现,造型简约却体现着玻璃与光影的微妙关系,营造真实与虚幻,正与负的空间,巨大的体积以及厚与薄的对比不仅挑战了窑制铸造玻璃的技术难度,而且具有机械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被人们定义为“玻璃雕塑艺术”。更为人称颂的是,Libensky夫妇在玻璃艺术创作中近50载的合作成为了当代玻璃艺术实践中的美谈,实在令人羡慕不已。
  追溯上海玻璃博物馆的过去,这里曾经有过令人骄傲的玻璃制造业,曾经火与热交融的熔炉车间如今成为了容纳世界当代玻璃艺术品的非凡空间,它完成的是一种蜕变——从平凡到华丽的转变,讲述的是玻璃材料和工艺多变魔幻的故事,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注定了只有这一个主题。
  今天散失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古代优秀玻璃艺术品为我们记录着玻璃发展史的各个章节,而完成这些作品的制作者却鲜为人知,不经意间,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他们的存在。需要牢记的是,没有他们的智慧,玻璃艺术的发展历史将黯然失色。如今,玻璃成为了纯艺术表达媒介中的一员,玻璃艺术家的名字将伴随着他们的作品被永录史册。
其他文献
成立于1979年的“瓷扬窑”是台湾当代书画家创作陶瓷画重要的据点,30年间往来于瓷扬窑的艺术家不下二百人,瓷扬窑也成为众艺术家创作陶瓷画的共同画室,闻名于台湾陶艺界。  一般书画创作在作者停笔签名之后,便算完成创作,而陶瓷绘画则必须经过窑烧才能完成,同时釉彩也非寻常墨汁颜料,必须专人调配、试验才得以使用。因此,绘制陶瓷画的事先准备与事后处理,都须要有专人打点,而在瓷扬窑处理这些繁杂事务的人便是窑厂
期刊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一般的极重实际,但又能摆脱外面种种手续与堆砌,超脱一切的束缚,用空灵渊微的方式直入深处.他们一片天机,自由自在,是人生的艺术化。”这是钱穆先生所言。老先生熟识了中国文化的根柢,看透了中国艺术人生的本质。在他看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抑或工艺美术,都是在一片天机中追求自由自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交融。  为此,中国的画家往往是画山未必是山,画水未必是水,他们画画往往是为写胸中逸气,或为
期刊
2012年末,上海工艺美院举办了“璀璨纷繁——吴智苗族银饰大师作品展”。展出的作品有三个部分:一是吴智大师三年来在学院制作的苗族传统银饰作品;二是吴大师的小儿子吴国荣的作品;三是学院首饰专业学生在吴大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这也是来自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吴智大师第一个作品展,参观者被这些精美的银饰作品深深吸引,赞叹不已。展览体现了工艺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和努力,也引出了对工艺文化传承的思考。  吴智,苗族人
期刊
瓯江之畔、鹤城青田,青山碧翠、溪流环绕,令世人所瞩目的青田石即产于斯。神奇美妙的青田石,造就了一代石雕名家,浙江省玉雕大师,上海青上阁艺术馆馆长吴松标就是其中一位。  位于上海浦建路620号二楼的青上阁石雕艺术馆,是吴松标在上海的工作室及展示室之一。作为上海传统工艺美术中的一项重要技艺,近年来吴松标在石雕领域中辛勤开拓耕耘,创作了不少好的作品。吴松标与其兄吴松林合作设计创作的“五千年华夏文化系列石
期刊
《易经》中有一卦,名“涣”,即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风水之流转,形成自然妙盛的肌理,非人工所相及。在龙泉有一位艺术家叫陈爱明,把陶瓷修坯的工具行走在泥土之上,形成“自然”的纹理,这些纹理或如清泉石上,不濯不惊;或如鱼翔浅底,嬉若游龙;陈爱明赋予泥土以自然的生命,在泥上留下了痕迹,有形与无形的,带着生命,带着呼吸的痕迹。刀在陈爱明的手中不再是一把平常的工具,而是一把可以创造自然与生命的工具,刀与泥土形
期刊
近日读过日本著名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写得很好:“拥抱过去,你需要分析;拥抱未来,你得创意。”对于一个当代陶艺创作者来说,辉煌的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留给我们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精髓并从中吸收养分。真正的创造,并不是对传统的否定,相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去谋求健康的发展,使传统的精髓得到更深的活用。“走得进,出得来”运用现代艺术的创作理念,突破旧有形态的承载表现方
期刊
雕塑家的创作灵感及冲动源于自然,人们习惯把人之外的一切事物看作是自然,虽然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却往往被人们忘却或忽略。说雕塑源于自然如同艺术源于自然是一回事,但有妄念的人往往对此理不屑一顾。其实,艺术源于自然原是一件非常明白的事,不妨从远古人类的各种活动说起。  汉语言文字是源于自然的艺术抽象。“鱼”、“鸟”、“马”、“象”、“人”、“母”;“日”、“月”、“山”、“水”、“木”、“车”,在古文
期刊
大金刚般若波罗密舍利紫砂壶的诞生,可谓在紫砂壶创制领域里是一大奇迹。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壶顶那颗直径约1.6公分、重13.25克的洁白浑圆的“舍利子”球,在用黄金镂空莲花瓣的镶托中璀璨夺目、熠熠生辉,如果用强光照射,这颗洁白的“舍利子”球就会发出如扇面状由里向外层层耀眼的丝状白光,升腾起七彩佛光,十分奥妙神奇,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佛光普照现象,真是令人观后惊叹不已。  大金刚般若波罗密舍利紫砂壶的设计,
期刊
纤维艺术的图形学研究  从阴形在哪里到阴形的意义两个方面解释说明纤维艺术中的阴形,通过对纤维艺术装饰内容的分析解释阴形存在的四个方面,理解阴形来思考纤维艺术的艺术现象。用阴形的概念丰富纤维艺术的新内涵,提出纤维艺术的独特性质,有助于探索纤维艺术的发展动态。  阴形,不仅包含纤维艺术中装饰内容构成的负形,如二维的平面中,同时也包括环境空间中的负形和装饰的韵律等。阴形是从纤维艺术的图形学研究中所抽象出
期刊
以村上隆的作品为例,探讨时尚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以及当代艺术对于时尚的体现,总结出当代艺术与时尚的边际模糊趋势。  1、时尚与当代艺术的碰撞  在过去,就在工业革命之前,艺术给人感觉总是精英的、高雅的、高于生活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作为引领各个消费行业的一个重要名词,逐步渗透了各个领域,也不可避免地与艺术产生碰撞。  1.1时尚的概念:何为时尚?  时尚通常被指代为仅仅是被一些人使用的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