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人才是高校最主要最重要的功能,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符合现实实践需要,同时应兼顾所面临的时代要求,采取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发展空间。本文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育实验学院为例探索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效和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 实验班 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当今国内很多高校基于不同的培养方向相继创办了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实验班,比如“创新班”、“试点班”和“实验班”等等。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实验班”培养模式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高校普遍探索与实践的做法。
教育实验学院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2007年初步探索建立理论班的基础上,于2009年正式成立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特色,按大学科门类开设了石工类实验班、机械类实验班、信息类实验班和俄语强化班。教育实验学院作为该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点”,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创新与改革,构建了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自主学习,后期专业培养、导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为特征的四年贯通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教育实验学院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1.1 培养定位
基于学科平台确立多维度的培养目标,设立不同类型的实验班形式,定位 “高素质”、“復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建设创新型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理论班的办班模式基础上,通过三种模式进行培养。一是全校按学科大类性质的试验班,通过两年基础学习,大三起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入所在学科学习。这种实验班一方面能为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后期专业学习做好基础准备;第二种模式是根据学校所含有的专业特色举办特色专业试验班,如油气储运实验班、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班、过程控制与装备工程实验班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第三种模式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专业与国际化发展接轨,开设了俄语强化班,如油气储运俄语强化班、化学工程与工艺俄语强化班,这种实验班主要是为学生面向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竞争力做准备,同时也为企业做好订单式培养。
1.2 遴选方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班组建的模式,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绩效,采取淘汰补入机制,在实验班的生源选拔上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新生入校时进行选拔,对高考分数在一批、二批不同线之上及有特长的考生,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基础上,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实验班的选拔考试,通过数学、英语考试选拔产生;第二,每学期实验班将进行末位淘汰,根据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排名、发展意向及在校表现等选拔学生。
1.3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拟订经过学校教育教学专家组的充分论证,依照具体的培养定位,秉承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想。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四年贯通制”的培养模式,经过实验班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优秀的创新素质。
1.4 师资队伍
在学生1-2年级聘请优秀基础课教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科基础。在3-4年级聘请知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担任导师,实现“一生一师”。由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和生涯规划,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5 配套政策
学校出台各类配套政策,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平台与条件的理念;以及在资金的支持、师资队伍、学生选课、资助奖励,学校各项政策给予学院、学生极大的“自由度”。
2 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初见成效
2.1 创新应用能力
2011年,教育实验学院07、08级学生共有5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12年,教育实验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共22项,其中重点赛事获奖7项,省级获奖18项,共215人次获奖,2013年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有45部学生作品成功立项。
2.2 学风建设氛围
教育实验学院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面旗帜。学院成立来,教育实验学院精英学子勤奋刻苦,成绩卓越。2007级实验班同学大一时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目前六级累计通过率达到90%;2008级实验班同学大一时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95.67%,六级累计通过率81%;2009级、2010级在校生四级通过率100%。教育实验学院在校内外的影响愈来愈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教育实验学院学习成长。
2.3 毕业发展方向
2011年毕业的70名学生中有30名考取了研究生,2012年毕业的82名学生中有28名考取了研究生,考研率均占全校第一,2013年毕业生截止目前初步统计共有48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另外有两名同学考取了国外的高校研究生,如Northeastern University和爱丁堡大学。教育实验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上也有极大的优势,在企业招聘中,教育实验学院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就业率高达100%,雄踞全校第一。
3 目前实验班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3.1 完善实验班教学模式
3.1.1 优化课程体系
实验班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重心所在,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验班的课程体系不仅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考虑第二阶段的专业选择,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目标,应多开设讨论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综合实验课程,要依托该校已有的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避免加开过多课程,加重学生负担,从而减少创新科研活动等实践活动的时间。 3.1.2 改革教学方式
在学习专业阶段采取小班制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课后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模拟各类科技竞赛撰写小论文、小报告,并交流有创意的想法,作为一项考核内容。
3.1.3 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方式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有效途径。比如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科研基地等实习基地,对实验班的学生开放各类实验室,负责科研课题的教师积极组织实验班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究活动、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和学术科技活动等。
3.2 完善实验班管理模式
3.2.1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实验班的选拔、淘汰、激励机制主要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指标,这种“唯分论”的单一评价指标,不利于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员选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群体对创新、科研等课外活动的充分重视。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参与的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等多元化评价指标纳入到实验班选拔、淘汰、激励体系中,更强调素质与创新,对专业学有特长,科研竞赛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要给予更高评价,为他们才能的发挥起到引领。
3.2.2 优化培养团队
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只局限于少数教师,而需要组成责任感强的育人团队。实验班的学生肩负着比一般学生更多更难的课程,再加上严格的淘汰机制,心理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实验班学生虽通过选拔进入新的班级进行学习,但寝室还是在原专业原班级,对这种新旧交替的环境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有些学生心理会感到矛盾。在专业上对实验班的学生已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重点强化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应在日常管理中配备优秀教师为其班主任,为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学习计划;根据课题项目与科研训练方向配备优秀的研究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建立各年级实验班梯次配置的研究性学习团队,形成新老队员的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活和心理辅导方面配备专职辅导员,加强实验班学生的人格、道德、行为、健康等方面的人文教育。
3.2.3 探索多维度的立体式培养
探索多维度的立体式培养方式在强调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全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新生进校伊始,每学期不间断地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多维度培养。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考研、留学、就业等,跟踪学生发展轨迹与发展方向的表现,由此来持续检验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
3.3 整合优势资源,提供优质管理与服务
首先学校领导与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组织专家与企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为实验班配备具有教学科研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高职称教师任课;其次全校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平台与条件;给实验班足够的经费支持,用于聘请师资、学术讲座、学生资助、设立专项奖学金、开展特色活动等;要为学生争取更多参与教师承担的课题与科研项目和到企业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伟祖,徐定华,郑旭明.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2,27(1):18-21.
[2]郑海涛,魏法杰.关于高校实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8(6):74-76.
[3]扶慧娟,辛勇.理工实验班与拔尖創新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98-199.
[4]张树永,梅强,等.山东大学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学生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6):111-114.
关键词:高校 实验班 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要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当今国内很多高校基于不同的培养方向相继创办了符合自己办学特色的实验班,比如“创新班”、“试点班”和“实验班”等等。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实验班”培养模式选拔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高校普遍探索与实践的做法。
教育实验学院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2007年初步探索建立理论班的基础上,于2009年正式成立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特色,按大学科门类开设了石工类实验班、机械类实验班、信息类实验班和俄语强化班。教育实验学院作为该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点”,通过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育人环境、选拔机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体系、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创新与改革,构建了以实验班为依托,以“前期强化基础、复合交叉、自主学习,后期专业培养、导师指导、创新创业训练”为特征的四年贯通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教育实验学院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1.1 培养定位
基于学科平台确立多维度的培养目标,设立不同类型的实验班形式,定位 “高素质”、“復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建设创新型素质教育的需要,在理论班的办班模式基础上,通过三种模式进行培养。一是全校按学科大类性质的试验班,通过两年基础学习,大三起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入所在学科学习。这种实验班一方面能为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后期专业学习做好基础准备;第二种模式是根据学校所含有的专业特色举办特色专业试验班,如油气储运实验班、化学工程与工艺实验班、过程控制与装备工程实验班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第三种模式是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专业与国际化发展接轨,开设了俄语强化班,如油气储运俄语强化班、化学工程与工艺俄语强化班,这种实验班主要是为学生面向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竞争力做准备,同时也为企业做好订单式培养。
1.2 遴选方式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班组建的模式,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绩效,采取淘汰补入机制,在实验班的生源选拔上采取两种方式:第一,新生入校时进行选拔,对高考分数在一批、二批不同线之上及有特长的考生,在尊重学生志愿的基础上,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实验班的选拔考试,通过数学、英语考试选拔产生;第二,每学期实验班将进行末位淘汰,根据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排名、发展意向及在校表现等选拔学生。
1.3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拟订经过学校教育教学专家组的充分论证,依照具体的培养定位,秉承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思想。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四年贯通制”的培养模式,经过实验班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优秀的创新素质。
1.4 师资队伍
在学生1-2年级聘请优秀基础课教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科基础。在3-4年级聘请知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担任导师,实现“一生一师”。由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和生涯规划,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1.5 配套政策
学校出台各类配套政策,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平台与条件的理念;以及在资金的支持、师资队伍、学生选课、资助奖励,学校各项政策给予学院、学生极大的“自由度”。
2 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初见成效
2.1 创新应用能力
2011年,教育实验学院07、08级学生共有50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2012年,教育实验学院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共22项,其中重点赛事获奖7项,省级获奖18项,共215人次获奖,2013年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有45部学生作品成功立项。
2.2 学风建设氛围
教育实验学院是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风建设的一面旗帜。学院成立来,教育实验学院精英学子勤奋刻苦,成绩卓越。2007级实验班同学大一时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100%,目前六级累计通过率达到90%;2008级实验班同学大一时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95.67%,六级累计通过率81%;2009级、2010级在校生四级通过率100%。教育实验学院在校内外的影响愈来愈大,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教育实验学院学习成长。
2.3 毕业发展方向
2011年毕业的70名学生中有30名考取了研究生,2012年毕业的82名学生中有28名考取了研究生,考研率均占全校第一,2013年毕业生截止目前初步统计共有48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另外有两名同学考取了国外的高校研究生,如Northeastern University和爱丁堡大学。教育实验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上也有极大的优势,在企业招聘中,教育实验学院的学生更受企业的青睐,就业率高达100%,雄踞全校第一。
3 目前实验班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3.1 完善实验班教学模式
3.1.1 优化课程体系
实验班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的重心所在,因此要科学合理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实验班的课程体系不仅使学生掌握宽厚的基本理论,同时应考虑第二阶段的专业选择,实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目标,应多开设讨论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综合实验课程,要依托该校已有的精品课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同时避免加开过多课程,加重学生负担,从而减少创新科研活动等实践活动的时间。 3.1.2 改革教学方式
在学习专业阶段采取小班制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空间。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课后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模拟各类科技竞赛撰写小论文、小报告,并交流有创意的想法,作为一项考核内容。
3.1.3 探索多样化的课程实践方式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有效途径。比如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科研基地等实习基地,对实验班的学生开放各类实验室,负责科研课题的教师积极组织实验班学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究活动、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和学术科技活动等。
3.2 完善实验班管理模式
3.2.1 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实验班的选拔、淘汰、激励机制主要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指标,这种“唯分论”的单一评价指标,不利于一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员选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群体对创新、科研等课外活动的充分重视。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参与的科技竞赛、科研项目等多元化评价指标纳入到实验班选拔、淘汰、激励体系中,更强调素质与创新,对专业学有特长,科研竞赛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要给予更高评价,为他们才能的发挥起到引领。
3.2.2 优化培养团队
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只局限于少数教师,而需要组成责任感强的育人团队。实验班的学生肩负着比一般学生更多更难的课程,再加上严格的淘汰机制,心理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实验班学生虽通过选拔进入新的班级进行学习,但寝室还是在原专业原班级,对这种新旧交替的环境需要一个较长的磨合期,有些学生心理会感到矛盾。在专业上对实验班的学生已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重点强化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应在日常管理中配备优秀教师为其班主任,为学生制定培养计划和学习计划;根据课题项目与科研训练方向配备优秀的研究生与高年级的学生,建立各年级实验班梯次配置的研究性学习团队,形成新老队员的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活和心理辅导方面配备专职辅导员,加强实验班学生的人格、道德、行为、健康等方面的人文教育。
3.2.3 探索多维度的立体式培养
探索多维度的立体式培养方式在强调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全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新生进校伊始,每学期不间断地在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多维度培养。通过参加科技竞赛、考研、留学、就业等,跟踪学生发展轨迹与发展方向的表现,由此来持续检验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效果。
3.3 整合优势资源,提供优质管理与服务
首先学校领导与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组织专家与企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要为实验班配备具有教学科研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高职称教师任课;其次全校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平台与条件;给实验班足够的经费支持,用于聘请师资、学术讲座、学生资助、设立专项奖学金、开展特色活动等;要为学生争取更多参与教师承担的课题与科研项目和到企业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伟祖,徐定华,郑旭明.大众化教育阶段拔尖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2,27(1):18-21.
[2]郑海涛,魏法杰.关于高校实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8(6):74-76.
[3]扶慧娟,辛勇.理工实验班与拔尖創新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98-199.
[4]张树永,梅强,等.山东大学多种模式培养拔尖学生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6):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