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顾准

来源 :名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dong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他酷刑中的眼光投向我们。
  穿过病房、围墙、铁丝网和
  真理被过度消耗的稀薄空气中
  仍开得璀璨的白色夹竹桃花。
  他不会想到,
  有人将以诗歌来残忍地谈论这一切。
  我们相隔39年。
  他死去,只为了剩下我们
  这是一个以充分蹂躏换取
  充分怀疑的时代。
  就像此刻,我读着文革时期史料
  脖子上总有剃刀掠过的沁凉。
  屋内一切都如此可疑:
  旧台灯里藏着密信?
  地上绳子,仿佛随时直立起来
  拧成绞索,
  将我吊死。
  如果我呼救,圆月将从窗口扑进来堵我的嘴
  逃到公园
  每一角落都有隐形人
  冲出来向我问好
  要么像老舍那样投身湖下,
  头顶几片枯荷下下棋、听听琴?
  可刽子手
  也喜欢到水下踱步。
  制度从不饶恕任何一个激进的地址。
  1974年,这个火热的人死于国家对他的拒绝
  或者,正相反—
  用细节复述一具肉身的离去已毫无意义。
  1975年,当河南板桥水库垮坝
  瞬间到来的24万冤魂
  愿意举着灯为他的话作出注释。
  我常想
  最纯粹的镜像仅能在污秽中生成,而
  当世只配享有杰克逊那样的病态天才。
  忆顾准,
  是否意味着我一样的沉疴在身?
  但我已学会了从遮蔽中捕获微妙的营养。
  说起来这也不算啥稀奇的事儿
  我所求不多
  只愿一碗稀粥伴我至晚年
  粥中漂着的三、两个孤魂也伴我至晚年
其他文献
6月13日-7月15日,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将推出日本平面设计的领军人物原研哉的首次大型个展“设计的设计”。这也是国内首次以设计品实物与图书文献、全方位呈现原研哉及其所处时代日本顶尖设计文化探索与成果的特展。  原研哉是谁?用“大师”来形容这个满头白发的男人一点也不为过。  越来越多的日本设计师进入中国艺术爱好者的视野,但原研哉永远是最受嘱目的一个。之所以受嘱目,具有个人风格和文化气质的设计当
期刊
很多人喜欢现代舞,因为它“很难理解”——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扭曲自己的身体,然后用似是而非的动作,演绎许多光怪陆离的片段。舞蹈演员的身体成为台下观众和故事讲速者的媒介,以不发声的姿态,讲速表面难以企及的思想核心。但有几个人能毫不费力气地解读皮娜·鲍什呢?让舞台表演回归到简明易懂的形式,成为许多对高雅艺术又爱又恨的市民大众的心声。于是,新马戏进入大家的视野。  传统的马戏以娱乐性和观赏性为主,新马戏则力
期刊
2007年10月,美国印地安纳州的计算机程序师约翰·布林创建了Freerice.com——“免费的大米”这—具有在线游戏性质的英文测试网站,以帮助儿子准备大学入学考试。为了提升儿子的学习兴趣,约翰‘布林为测验加入了一个特殊环节:每答对一道题,该网站便为儿子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捐出10粒大米。  网站上线不久,其学习与公益融于一体的模式便吸引了众多玩家。三个月后,网站在一天之中的参与者就
期刊
2011年的秋冬,我们发现男装未必是沉闷稳重的,它也可以是色彩斑斓的。亮橙明黄、天青蓝,这些原本专属于春夏的色彩也被使用到了今季男装的设计上。
期刊
曾有人这样描速“香港三大词人”:林夕多情,黄伟文摩登,周耀辉另类。  在二十多年前首度填词时,周耀辉就顶着“另类”的标签。1989年,周耀辉为达明一派创作了《爱在瘟疫蔓延时》,开始一鸣惊人。此后,在达明一派《意难平》专辑中,周耀辉写了《忘记他是她》、《天花乱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建立自己批判现实题材的独特风格。周耀辉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认为创作NT靠天分外,还要遇上赏识自己的伯乐。1990年
期刊
2012~ 眺望  “未来已经是现实,只是还没有成为普遍的现实”。的确如此,想要知道未来怎么样,只需要足够认真的观察现在。    今日中国,尽管大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离奢侈品的世界尚有一定距离,然而位于财富金字塔上层的人群,足够撑起奢侈品消费的昂贵市场。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富有人群在财富量和人数上的不断扩展,对奢侈品的追求将不再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一个普遍的、大众化的奢侈消费时代将会来临。    奢
期刊
早上7点起床遛一会儿狗,吃简单的早饭,上一会儿微博看一会儿书,吃简单的午饭,下午再上一会儿微博看一会儿书,吃简单的晚饭,遛狗,回家看一会儿美剧,睡觉。  如果没有朋友力邀出门,现在的谢文每一天都基本这样度过,“基本是个书生的生活方式。”过去的这一年,他发了近1万条微博,看了150本书,去了南美,去了马达加斯加。这样的生活,对一个当过七、八个CEO的55岁职业经理人来说不可思议。“我做人、做事有自己
期刊
一年过去,一年又来。春节的时候,清理了一下书架,发现这一年来买了不少书,却有很多本连包装的塑料纸都没拆过,最要命的是,好些书竟然想了半天,也始终回忆不起当时是因何要买它。我把这些新书打开来,逐一翻阅,看看究竟里面潜藏着哪些我当时购买它的秘密:是它的开头的几句话?—这一向是我决定买与不买的重要依据。很多年来,我一直对书有洁癖,倘若一本书在它开始的时候不吸引我,那么我基本上不会去看它。我相信直觉,相信
期刊
几年前,李小牧的餐厅刚在日本开起来,相熟的文化人经常带着朋友来捧场。一天,他们把一个年轻人带到了店里,并对李小牧说,这个人也写字。李小牧后来回想,却总是记不住那个年轻人的长相——他看上去很普通,像千千万万个日本的小青年一样。  让李小牧留下印象的是,这个大眼睛的年轻人对他说:“我知道你是在日本很厉害的中国人。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在中国做比你还强的日本人,这就是李小牧和加藤嘉一的第一次见面。    
期刊
一位精通日本的中国人和一位熟稔中国的日本人,两个文化人,两个精壮男子,请他俩对中日两国在有关性、婚恋和男女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一下畅谈一番。  一个是在日本写专栏的中国人,一个是在中国写专栏的日本人。  中国人日日流连于歌舞伎町,和黑白两道称兄道弟,和媒体人政治家把酒言欢。上电视、拍电影,在日本混得风生水起。他的新书叫《日本有病》,透过被称为是日本社会缩影的歌舞伎町,由表及里,以辛辣的笔调,全面剖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