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化学教学中实验的启发性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j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虽然初中化学新教材安排的实验数量有所增加。但有些教师还是按验证性的实验进行教学。验证性的实验内容上课比较平淡,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师生做实验目的只是为简单化地验证化学原理。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学生不能主动思考问题。不能联系实验过程与所学知识理论的关系,达不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陷入被动的境地。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趣味性。关键在于实验教学中要多一些启发性和探索性。
  
  一、倡导自由与开放式的追问风气。进行启发式教学
  
  教师应仔细研究初中化学教材里的实验,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做一些改进革新,增添趣味性,则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实验的动力。
  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按部就班地规范操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要防止试管炸裂。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试管炸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只能按照教师的说法强记,其实他们很想看到炸裂的现象过程。这时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安排时间,不妨故意设计—个试管炸裂的破坏性实验。 器材:玻璃片(若干)、试管夹、试管(一只)、单孔橡皮塞、玻璃导管、乳胶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水槽、水。
  实验过程:将玻璃片蘸上水,不擦干,用试管夹夹持加热,观察是否炸裂。试管夹夹持干玻璃片加热后。滴上几滴水,观察是否炸裂。将连好玻璃导管、乳胶管和单孔橡皮塞的试管安放在铁架台上,导管末端浸入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先撤酒精灯,后慢慢地撤导管,观察水槽中的冷水是否倒吸到热试管中。引发炸裂。
  实验前不少人缺乏生活常识,以为“炸裂”等同于“爆炸”,现在明白这只是热量传导不均匀热胀冷缩的物理变化,原先错误的先觉经验得以更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此实验可安排在制氧气实验之前。也可安排在后面的实验仪器介绍中。
  推导燃烧两个条件的演示实验时。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放个红铜片。将两小块白磷分别放在水中和铜片一端,取一小块红磷放在铜片另一端。实验中只有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里的氧气充分接触又吸热。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其他两个都缺少一个燃烧条件。而不能燃烧。得出结论是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二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一些爱动脑的学生可能联想到实验室制氧的实验。提出向热水中吹氧气使白磷燃烧的大胆假设。其实这一设想以前的习题里出现过,但一直没人重视也没人做过实验。我们可将书上的实验拓展。设计一个制氧气和白磷自燃的联合实验。
  器材:实验室制氧气全套装置、烧杯、乳胶管、三角漏斗、塑料眼药水瓶、玻璃支管、锥子、白磷。
  操作过程:
  (1)用玻璃导管直接向热水里的白磷吹氧气。发现热水里白磷已熔化成极易流动的液滴。氧气气泡没等遇到白磷,白磷就移动了,无法与氧气充分接触。不能燃烧。
  (2)启发学生针对白磷液滴易流动逃逸的特点。怎样才能使两者充分接触。
  可能学生提议将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连接在乳胶管上后倒置于盛有热水的烧杯内,这样可产生比较大的气泡,增加与白磷接触的面积,只要水温达到着火点以上,就可燃烧。实验证明不可行。气泡大导致水流动显著。白磷流动加剧,无法与氧气接触。
  也可能有学生提议将乳胶管接在三角漏斗的下端管口。漏斗里注入一半热水,放入一块稍大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可能要浮动,但由于漏斗内壁是光滑斜面,它还会落到管口处,再与氧气接触,反复循环,就可断断续续地燃烧。通过实验证明可行,白磷能时断时续地燃烧。
  有的学生另辟蹊径,取一只塑料眼药水瓶,表面刺满小孔,底部挖个能放进白磷的空洞,白磷放入其内,瓶口连上导管。然后倒置热水里,通氧气,果然白磷运动空间狭小,与气泡相遇机会增多,时断时续地燃烧了。还有学生提出用金属螺母限制白磷的移动范围,用导管向螺母中央通氧气,非常简便。实验获得较好的效果。
  虽然教师实验课备课量多了些,但对每个学生来说是受益匪浅,学到了追求科学真理的方法。
  
  二、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研究实验气氛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演示实验是说明探究式教学优越性的好例子。
  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作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物,而不用其他的物质呢?学生会觉得问题很难。不过教师再提示学生以前学习过哪些产物有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回忆学过的方程式。教师让学生总结出如下反应: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单质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还有即将学习的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学生会认为它们都行,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一排除,碱式碳酸铜生成二氧化碳须加热,碳酸本身不稳定,单质碳和甲烷燃烧产物一定混有空气、氧气杂质,煅烧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需要高温,条件苛刻实验室实现不了。相比之下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不须加热,室温反应,反应前没有气体,产物的气体只是二氧化碳,容易净化。
  又提问此实验采用石灰石能不能用纯净的碳酸钙粉末、碳酸钠、草木灰等代替,稀盐酸能用稀硫酸代替吗?教师找若干名学生到前台协助完成下步实验。
  每人发一只试管,分别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儿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再同时滴入稀盐酸。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其他学生也全神贯注,看到只有石灰石固体反应速率较适中,容易控制,其他的反应太剧烈无法控制,甚至溶液溢出试管。
  每人再发一只试管,同样放入等量少量的如下药品:块状儿石灰石、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同时滴入稀硫酸,同样看到粉末状的碳酸钙、碳酸钠固体、碳酸钠粉末等反应速率过快。剧烈无法控制,但石灰石固体反应表面生成许多白色固体,一段时间后反应中止。学生感到困惑不解,同样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为什么一个顺利进行,另一个反应中止呢?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个解释的草图,说明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时。生成一种难溶的化合物硫酸钙覆盖在表面,慢慢积累,内部的石灰石跟外部的稀硫酸隔绝。故反应中止。
  由此得出反应物应当采用块状儿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
  既然此反应是在常温进行的,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反应发生仪器装置呢?教师让学生回忆实验室制氧和制氢的装置有哪些区别。也可在前边挂出两者的装置图以示区别。学生能答出制氧气时,反应物都是固体,须加热,采用大试管和酒精灯;而制氢气时,反应物有固体和溶液,不须加热,采用启普发生器或带长颈漏斗的大试管。
  学生对比发现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和制氢气的装置类同,因为都是块状固体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说明反应不能生成沉淀,否则反应可能中止,气体也不能极易溶于水,否则收集不到气体。然后,请一名学生在前台选择仪器并连接成制二氧化碳装置。
  结合实验特点。让学生思考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行的替代装置方案?集思广益,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几种方案。教师也可展示教参上的几种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探讨研究的平和气氛中,蕴涵着无穷趣味,在教师的一步步的严谨逻辑关系引导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联想的思维流畅性,学生的智能得到健康发展。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三、主动设计趣味性实验。用实验解决问题
  
  其实化学实验具有趣味性的例子很多,像根据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利用蛋壳、漏斗、试管等器材设计实验,制取二氧化碳:一只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到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分析静置一段时间后的实验现象;在铁盘上涂上一层蜡烛油。中间插上一根浸滞蜡油绵线作灯芯。将装置平稳浮在水面上,并点燃棉线。过一会儿,向水里放入少量的硝酸铵。水温急剧下降,将蜡油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火焰熄灭。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只要仔细琢磨研究。就会发现趣味化学充溢我们的身边。
  上实验课时学生往往积极性都是很高的,说明学生还是喜欢实验这个实践活动。挖掘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与探究性。对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其他文献
一、认识什么是“诬蔑”师:今天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为例作质疑性教学,意在传递这样几个信息:做事情的智慧,特别是团结人的问题;质疑的意识,即独立分析、不盲从的意识;写
<正> 1980年10月,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长沙火车新站附近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土坑竖穴木椁墓,出土一批较为精美的文物,其中有一件彩绘漆虎子为前所未见。此墓未经扰乱,除棺椁顶部腐朽外,底板及壁板尚存。墓中出土文物四十多件,有铭文为"单(立昔)讨((音又))作用戈"的铜戈、金银错戈鐏、铜剑及完整的漆剑鞘等;陶器包括鼎、敦、壶、盒、钫等,是长沙地区战国
一一般认为,崔颢的《黄鹤楼》表现的是浓重的“思乡”情怀,由诗的末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可见。这样说,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无法对诗人黄鹤咏叹的作用做出合理
作文教学历来是我们语文教师头疼的问题,也是学生讨厌的学习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写作都成为了考查的重中之重,这不得不让我们教师对作文教学重新
文言诗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实效性的体现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一个棘手的难题,从中也延伸出我们该如何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
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中国,母语都是学校开设的众多科目中最具魅力、最富争议、最有挑战性的教学科目。这里的母语,是针对多民族国家之各民族共同、共通的广义母语而言,绝不是狭义
<正> 《苏州博物馆藏画集》第七十五图清谢璞画《补衮图》,上有禹之鼎题跋。由于谢璞生卒年不详,对此画年代之断定,若依据禹题,则出现画晚干跋的矛盾,因而认为禹题署年有误。对此,笔者谨作小考,以探讨之。谢璞又书谢楼,字广勤,号嘉玉,江苏常熟人,生卒年月不详,明末清初画家,擅山水人物,工写照,尤长仕女,笔法工细纤
第十四章英语能力的评价《英国合格教师职业标准》相关要求2007年9月颁布实施的《英国合格教师职业标准》规定,若要达到英国教师资格的最低职业要求,必须满足下述条件:第26条(1)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编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石。”教材对“卷石底以出”作了注释:“卷”,注音为quan,释义为“
《史记&#183;高祖本纪》里沛公见来访的郦食其,原文这样描写:“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对于“摄”字,教材下面的注释和配套用书《精讲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