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把纸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研究,概念形成,习题评讲等方面,引起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引起课程观的改变。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8(X)-0050-2
同学们,在初中物理范围,纸到底能做出多少物理实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下面我们从对纸的开发与利用的几个案例来说明,充分而得体的开发和利用身边材料,如何引起课程实施方式,学习和教学价值取向的改变。
1 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初中物理学习几乎都是从问题开始,传统物理教学的问题常以学科本位出发,忽视学生经历的体会过程,忽视科学探究所透露的科学素质的培养。我们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低成本器材的开发与利用,获得广泛的具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将有利于传统的、单一的知识课程教学向生活化、问题化转变,进而改变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便于启发式、研究性学科教学的开展。
案例:在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课时,我设计用纸折一个三角形,然后一甩,纸发出声响,通过这个举动,引导同学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正当上课时,我却突然忘了怎么折才能甩得响,情急中,我要同学们自己来完成这个举动。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好,并甩得很响。一时间,教室响声起伏。于是我问,在刚才同学们的活动中,能不能想到一些问题,你自己不太明白?我把同学提出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1)发出声音的大小和纸的大小有关吗?
(2)纸的响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3)为什么有时不能发出响声?
(4)发出的响声和纸的软硬有关吗?
(5)为什么要折成一定的形式才能甩响?
(6)哪种材料撞击发出的声音最响?
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解决的初步方案,选择眼下立刻可以解决的问题。使课程得以展开。我们这里用到的教学资源显然有:(1)纸,(2)学生的问题,(3)学生已有的技能。当把这些资源以教学的尺度予以关照时,它将形成一个教学力量,改变着我们教和学的方式,学生与我自然地进入了自主的探究过程。这正是现代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合作的课程观的价值取向。
2 贴近学生,化繁为简
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和学的难点。从实验引出相关概念,历来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但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常常是用来对概念的解释,忽视让同学亲身经历。为了达到化繁为简的教学策略,我们再来看看纸的妙用。
(1)在讲密度概念时,学生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对密度的理解。老师也参与其中,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两个圆,有的同学画大小相同的,有的画大小不同,将另一张纸撕粹。在一个圆里放几片粹纸片,在另一个圆里放很多粹纸片。希望学生对两圆的差异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表述,看谁能说得更清楚。
把物理较专用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等物理语言转化为小实验,形成可感觉的图景,用这样的直观启发,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降低释疑难度。
(2)评讲作业时,要阐明重力与压力的区别。让学生双手水平绷紧纸,纸上放一砝码,静止时,说明重力等于压力;然后双手同时突然迅速向上提动纸,砝码破纸而落,说明压力大于重力。
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不可回避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它们容易混淆,在评讲作业时,可做这个小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3)学习光学时,要区别实象、虚象、影子的概念,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我就用一张纸戳一适当小孔,点燃蜡烛,用另一纸接收实象;将另一纸剪成小人状,挡住蜡烛火光,另一纸上成影;再用平面镜成象,用纸在镜后接收,不能得到象,学生在观察、体验中便理解抽象难懂的概念。
(4)理解惯性概念时,把小纸条压在直立的钢笔帽下端,然后迅速抽动小纸条,钢笔帽仍在原地不动;把小纸条压在直立的钢笔帽下端,慢慢地拉动铁块,可使它由静止变为运动。一个经典的物理概念在现代学生的课桌上,通过亲身经历的小实验让他们体会、感悟其中的物理意义,延长这个经历过程,是教学方式一个重大转变。
3 形成范例,物中悟理
范例是能鲜明生动反映物理图像的物理事实。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也非常重视,也有创新的案例。比如,“水达到沸点,温度不会升高”,“纸盒烧水”的实验,就是过去一直沿用的一个实验。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只是向写生作介绍,但真做一下这个实验,的确会引发学生与自己习惯的冲突,这种感受,是早已熟知这实验的教师不能体验到的。具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简易而生动的物理事实的提取,是物理教师责无旁贷的教学责任。我们再一次用纸作为物理教学的资源:
(1)塑性:将餐巾纸打湿,可以捏成各种形状。这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事实,但在课堂上做这个小实验,能唤起学生认识对事实的重新组织,对习惯经验的重新理解,造成学生认识转变的契机。
(2)分子力:撕开一张纸,撕不开一叠较厚的纸。这一活动,能较容易地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并在假设上建立新的感知,因而分子力的概念也就固着于这个活动与事实之上。
(3)气体压强:气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力量。将一张纸捏成一团,放进一个玻璃小杯底部,使杯倒过来纸不会落下,然后将杯口插入水水槽中,直到杯完全浸没水中。杯中空气被压缩,水不能充满杯内。取出后,纸完全没有被水打湿。
(4)光的直线传播: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不言而喻的动作,在挥手间常常会带来巨大的教学效能。如我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用书挡住双眼,尝试能不能再看见讲台上的老师,这一小小的动作,学生便对光的直线传播心领神会。课堂上,要求学生这么做一做,在课程观念上与口耳向传的讲解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这一小小的动手背后隐藏对新课程深刻解读!课堂中正是这些细微处体现着我们的课程观。一个对教师来说不起眼的实验让学生经历,很可能实现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于初中物理教师就不能轻易放过这些看似简单的学生经历,也许在那恰好是一次有着深刻教学价值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动鲜活的物理实验中得以充分渗透和落实。而这种渗透必然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也就必然要开发与利用身边俯首即是的身边材料来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剑虹. 三种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 2007.(7) 9-10
[2]袁维新. 论基于概念重建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课程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8(X)-0050-2
同学们,在初中物理范围,纸到底能做出多少物理实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下面我们从对纸的开发与利用的几个案例来说明,充分而得体的开发和利用身边材料,如何引起课程实施方式,学习和教学价值取向的改变。
1 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初中物理学习几乎都是从问题开始,传统物理教学的问题常以学科本位出发,忽视学生经历的体会过程,忽视科学探究所透露的科学素质的培养。我们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低成本器材的开发与利用,获得广泛的具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将有利于传统的、单一的知识课程教学向生活化、问题化转变,进而改变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便于启发式、研究性学科教学的开展。
案例:在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课时,我设计用纸折一个三角形,然后一甩,纸发出声响,通过这个举动,引导同学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正当上课时,我却突然忘了怎么折才能甩得响,情急中,我要同学们自己来完成这个举动。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好,并甩得很响。一时间,教室响声起伏。于是我问,在刚才同学们的活动中,能不能想到一些问题,你自己不太明白?我把同学提出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1)发出声音的大小和纸的大小有关吗?
(2)纸的响声是怎么发出来的?
(3)为什么有时不能发出响声?
(4)发出的响声和纸的软硬有关吗?
(5)为什么要折成一定的形式才能甩响?
(6)哪种材料撞击发出的声音最响?
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作出解决的初步方案,选择眼下立刻可以解决的问题。使课程得以展开。我们这里用到的教学资源显然有:(1)纸,(2)学生的问题,(3)学生已有的技能。当把这些资源以教学的尺度予以关照时,它将形成一个教学力量,改变着我们教和学的方式,学生与我自然地进入了自主的探究过程。这正是现代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合作的课程观的价值取向。
2 贴近学生,化繁为简
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和学的难点。从实验引出相关概念,历来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但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常常是用来对概念的解释,忽视让同学亲身经历。为了达到化繁为简的教学策略,我们再来看看纸的妙用。
(1)在讲密度概念时,学生举了许多例子说明对密度的理解。老师也参与其中,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画出两个圆,有的同学画大小相同的,有的画大小不同,将另一张纸撕粹。在一个圆里放几片粹纸片,在另一个圆里放很多粹纸片。希望学生对两圆的差异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表述,看谁能说得更清楚。
把物理较专用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等物理语言转化为小实验,形成可感觉的图景,用这样的直观启发,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降低释疑难度。
(2)评讲作业时,要阐明重力与压力的区别。让学生双手水平绷紧纸,纸上放一砝码,静止时,说明重力等于压力;然后双手同时突然迅速向上提动纸,砝码破纸而落,说明压力大于重力。
重力和压力的区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是不可回避的。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它们容易混淆,在评讲作业时,可做这个小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3)学习光学时,要区别实象、虚象、影子的概念,学生普遍感到困难。我就用一张纸戳一适当小孔,点燃蜡烛,用另一纸接收实象;将另一纸剪成小人状,挡住蜡烛火光,另一纸上成影;再用平面镜成象,用纸在镜后接收,不能得到象,学生在观察、体验中便理解抽象难懂的概念。
(4)理解惯性概念时,把小纸条压在直立的钢笔帽下端,然后迅速抽动小纸条,钢笔帽仍在原地不动;把小纸条压在直立的钢笔帽下端,慢慢地拉动铁块,可使它由静止变为运动。一个经典的物理概念在现代学生的课桌上,通过亲身经历的小实验让他们体会、感悟其中的物理意义,延长这个经历过程,是教学方式一个重大转变。
3 形成范例,物中悟理
范例是能鲜明生动反映物理图像的物理事实。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也非常重视,也有创新的案例。比如,“水达到沸点,温度不会升高”,“纸盒烧水”的实验,就是过去一直沿用的一个实验。但是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只是向写生作介绍,但真做一下这个实验,的确会引发学生与自己习惯的冲突,这种感受,是早已熟知这实验的教师不能体验到的。具有针对性、具有个性化的、简易而生动的物理事实的提取,是物理教师责无旁贷的教学责任。我们再一次用纸作为物理教学的资源:
(1)塑性:将餐巾纸打湿,可以捏成各种形状。这是学生并不陌生的事实,但在课堂上做这个小实验,能唤起学生认识对事实的重新组织,对习惯经验的重新理解,造成学生认识转变的契机。
(2)分子力:撕开一张纸,撕不开一叠较厚的纸。这一活动,能较容易地引起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并在假设上建立新的感知,因而分子力的概念也就固着于这个活动与事实之上。
(3)气体压强:气体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力量。将一张纸捏成一团,放进一个玻璃小杯底部,使杯倒过来纸不会落下,然后将杯口插入水水槽中,直到杯完全浸没水中。杯中空气被压缩,水不能充满杯内。取出后,纸完全没有被水打湿。
(4)光的直线传播: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些不言而喻的动作,在挥手间常常会带来巨大的教学效能。如我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让学生用书挡住双眼,尝试能不能再看见讲台上的老师,这一小小的动作,学生便对光的直线传播心领神会。课堂上,要求学生这么做一做,在课程观念上与口耳向传的讲解有着本质的不同,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这一小小的动手背后隐藏对新课程深刻解读!课堂中正是这些细微处体现着我们的课程观。一个对教师来说不起眼的实验让学生经历,很可能实现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于初中物理教师就不能轻易放过这些看似简单的学生经历,也许在那恰好是一次有着深刻教学价值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生动鲜活的物理实验中得以充分渗透和落实。而这种渗透必然面向学生,面向生活,也就必然要开发与利用身边俯首即是的身边材料来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剑虹. 三种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J] 2007.(7) 9-10
[2]袁维新. 论基于概念重建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