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数学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生动。教师要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问题生活化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数学问题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下面是两种导入方法,很适合小学课堂使用。
1.设疑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上“找规律”这一内容的导入时,我请5位小朋友(2男3女)上讲台来做一个握手游戏,要求是要两个两个握手,而且一定得是一男一女握手,做完游戏后,我提问:“他们刚刚一共握了几次手?”下面的小朋友都疑惑不解,我就趁机导入新课内容,小朋友为了知道答案,整节课注意力都很集中,课上得很成功。
2.动作操作法
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操作的题目,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进行教学。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把预先做好的8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拿出来,让他们用这些小积木各自摆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我提出如下问题:①你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②你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知道的?③体积的长、宽、高有什么联系?
二、数学例题、练习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儿童用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这些都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些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教学活动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也让学生从多方面“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发现书本上的例题采用的是2005年的日历,我觉得2005年离现在有些远,便准备了2007年的日历。在教学“平年、闰年”时以2008年的日历为例,使学生在探究中更感亲切,探索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解题方法生活化,拓展思维,训练技能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数学源自生活,每个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体会到这一点,并会用“生活化”的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难题。在小学中最突出的主要是应用题的解法。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年、月、日”的练习中,我以暑期的游泳培训为例:“从7月12日起,至8月3日结束,游泳培训班共培训多少天?”这个培训班班里有不少学生参加,因而在说到计算是应把开始和结束的两天都算上时,学生很快便能理解,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说明,这一题的难点便很容易地被学生克服。
四、数学思维训练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的目的。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有意识地创设和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情景:“我和妈妈带着199元到商店购买衣服,先买了一件衬衫79元,再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双99元球鞋,你们想一想?妈妈带的钱够用吗?还可以找回多少钱?怎样算比较简便?”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自然把学生带入生活的空间,在生活中悟理。
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有效、合理地实施“生活数学”的教学模式,让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学得入情入境。
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问题生活化能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数学问题
一堂课要有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演好序幕,一篇新闻要写好导语,一部好乐章要奏好序曲一样重要。开头开得好,就能先声夺人,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下面是两种导入方法,很适合小学课堂使用。
1.设疑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上“找规律”这一内容的导入时,我请5位小朋友(2男3女)上讲台来做一个握手游戏,要求是要两个两个握手,而且一定得是一男一女握手,做完游戏后,我提问:“他们刚刚一共握了几次手?”下面的小朋友都疑惑不解,我就趁机导入新课内容,小朋友为了知道答案,整节课注意力都很集中,课上得很成功。
2.动作操作法
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学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操作的题目,我们在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进行教学。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让学生把预先做好的8个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拿出来,让他们用这些小积木各自摆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我提出如下问题:①你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②你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怎样知道的?③体积的长、宽、高有什么联系?
二、数学例题、练习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提高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儿童用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这些都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些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教学活动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也让学生从多方面“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发现书本上的例题采用的是2005年的日历,我觉得2005年离现在有些远,便准备了2007年的日历。在教学“平年、闰年”时以2008年的日历为例,使学生在探究中更感亲切,探索的兴趣更加浓厚。
三、解题方法生活化,拓展思维,训练技能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数学源自生活,每个数学问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体会到这一点,并会用“生活化”的方法去解决数学中的难题。在小学中最突出的主要是应用题的解法。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年、月、日”的练习中,我以暑期的游泳培训为例:“从7月12日起,至8月3日结束,游泳培训班共培训多少天?”这个培训班班里有不少学生参加,因而在说到计算是应把开始和结束的两天都算上时,学生很快便能理解,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说明,这一题的难点便很容易地被学生克服。
四、数学思维训练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的目的。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有意识地创设和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情景:“我和妈妈带着199元到商店购买衣服,先买了一件衬衫79元,再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双99元球鞋,你们想一想?妈妈带的钱够用吗?还可以找回多少钱?怎样算比较简便?”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自然把学生带入生活的空间,在生活中悟理。
因此,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有效、合理地实施“生活数学”的教学模式,让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学得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