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庾信诗中雁形象的情感意蕴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雁是庾信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意象之一。庾信笔下之雁形态多样,主要有衔芦雁、惊弓雁、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等类型。究其创作主旨,庾信借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抒发乡关之思,托衔芦雁和惊弓雁以表丧乱之哀。诗人的情感寄托其中,使得雁意象更易引起读者共情。
  【关键词】 庾信;雁意象;情感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30-03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具有历史沉积性特点。因雁北迁南归、群飞衔翔等特点,中国古代文人常于诗文中运用雁意象,并借雁来抒发自身思乡念远、忠贞不渝和羁旅愁苦之情。雁意象经过无数文人的锤炼,其愈加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丰盈。在这样普遍的诗文现象中,庾信诸诗亦常写雁,且在雁身上融入了诗人特定的情感和意味,这则为研究庾信诗作提供了切入点。目力所及,尚未有学者对庾信诗中的雁意象进行详细的研究。据统计,庾信诗中共有20首作品涉及到雁描写。诗人借不同类型的雁,表达自身不同的情感,如将自己的乡关之思托之于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又把自己的丧乱之哀诉诸于稻梁雁和衔芦雁。在庾信精心雕琢的诗歌世界里,雁意象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呈现了诗人的情感状态,它值得人们的关注和探讨。
  一、乡关之思
  因归乡无望,庾信流露出特别强烈的思乡情怀。从庾诗的孤雁、衡阳雁和南飞雁等意象描写中,可体会到诗人浓烈的故国之思,这三者表达了诗人殷切的归乡故愿。
  先说孤雁,它又叫失群雁。关于孤雁,庾信在《秋夜望单飞雁》写道:“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①开头两句,凄清的秋夜,孤雁因失群而呜咽,它在月影下孤独地飞翔,其鸣声凄惨。雁是群居动物,它们在迁徙过程中会结伴飞行。然,失群落雁只能独自南飞,独自面对孤寂、寒冷和恐惧。随后两句,由孤雁写到诗人自己:无奈的是,人是有记忆的,不会忘记过去与现在之事,而诗人所念念不忘正是故国与亲人。“今瞑”,意为今天晚上。“将”,是“共”的意思;“渠”,为人称代词,指雁。此句可理解为,诗人和失群之孤雁都将在今夜失眠。失群雁渴望回归雁群,这就像滞北的诗人盼望归乡一样。诗人以孤雁自比,借雁抒己之孤苦与乡思,正如《采菽堂古诗选》言其诗“楚楚清怨” ②。
  再说衡阳雁。关于衡阳雁,东汉张衡已有相关描述,如其《西京赋》:“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 ③南北朝刘孝绰言:“洞庭湖水绿,衡阳旅雁归。差池高复下,欲向龙门飞。” ④以西京为中心,北为雁门,南是衡阳,雁因违寒就温,故上春自衡阳往雁门,季秋从雁门到衡阳。张衡所写的衡阳与雁,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至刘孝绰所言,水绿春时,衡阳旅雁将北反,由“欲向龙门飞”知,衡阳雁为作者欲要建功立业的自拟。而庾信《和侃法师三绝·其二》曰:“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 ⑤“近学”二句,恐谓滞留北方的南人纷纷南返而于己不许。《周书·庾信传》卷四十一曰:“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高祖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还。” ⑥可知当时,北朝应陈之请,释还在北之南朝文士,却不肯放庾信和王褒。
  《周书·武帝纪》卷六曰:“建德四年……秋七月丙辰,行幸云阳宫……甲戌,陈遣使来聘。”又曰:“十二月辛亥朔……丙子,陈遣使来聘。” ⑦《陈书·殷不害传》卷三十二及《南史·殷不害傳》卷七十四曰:“太建七年,自周还朝。” ⑧北周之“建德四年”同于陈之“太建七年”,依史文,殷不害等人可能是在冬时返南。
  又,庾信《和侃法师三绝·其一》曰:“秦关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几人应落泪,看君马向南。”虽侃法师事迹未详,然“看君马向南”一句,可道出对友人南归的不舍与己身北留的凄怆。此季节,此情景,此境遇,庾信欲学“衡阳雁”而终学不得,惟无奈寄托衡阳雁以遥思。
  衡阳雁,指北雁南飞,至衡阳歇翅停回,栖息于回雁峰。诗人以渡河南归的衡阳雁代指友人,他于诗中借衡阳雁表达自己渴望南归的愿望。其羁旅之愁思,思乡之深切,在衡阳雁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庾信诗中的衡阳雁只是单一的往南飞,而非返北。就飞翔方向而言,衡阳雁与南飞雁皆是往南飞。
  关于南飞雁,诗人在《重别周尚书》云:“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⑨由诗题可知,此诗为送别周尚书之作。重别,意为再次送别,这是因为前已有《送别周尚书弘正》。周弘正于梁官职为尚书,故庾信称其为周尚书。题目用“周尚书”来称呼周弘正,细微之处可见庾信对梁、陈不同的情感态度。公元560年至562年,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周。《陈书·周弘正传》卷二十四曰:“天嘉元年,迁侍中、国子祭酒,往长安迎高宗。三年,自周还。” ⑩诗歌开头两句,说到万里阳关道,看不见一人。“阳关”,又代指北周。此两句既有空间的开阔,又隐含着时间的流动,暗指南北隔绝状态。如今,这南归之路将留下周尚书的影子。而诗人却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从走上这南归之路?思及此,诗人悲从中来。于是,庾信想借自由之秋雁,隐喻自己的不自由,道出人不如雁的感慨。同时,这也隐含了诗人的愿望,希望自己可以像那河边的秋雁,可以自由地往南飞,这正如《采菽堂古诗选》所评曰:“唐人纵师其意,不若公处其时,情真语自独艳。” ?
  综上,作为由南入北的文士,庾信深深地眷恋南方故土。庾信所思者,为梁朝故国,而梁朝故国又被陈所代,即“建邺既非梁所有,信遂无所归”。故庾信的乡关之思,如此强烈,原因有二。一则,北朝强羁庾信,致使庾信南返无望。二则,梁朝覆灭,故国终究只能成为回忆。于是乎,庾信羡慕可以自由南飞的大雁。
  透过雁意象,可看出庾信强烈的乡关之思。首先,对于雁来说,南北均为雁之故乡。因南栖衡阳,所以衡阳可看作雁之南乡。衡阳雁尚可回到南乡,而诗人自己却不能归故国,只能徒自羡慕有南乡可回的雁。同时,诗人也希望自己变成那衡阳雁,成为故乡尚存的衡阳雁。其次,诗人借雁之自由飞翔,感叹人不如雁。他希望自己可以如雁一样,自由地飞回南方。其三,长期的羁留生活,让庾信思乡情更切。庾信想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如他在《忽见槟榔》和《望渭水》等诗中借家乡草木表思乡之情。除了雁诗,庾信亦在其他诗作中多次表达其乡关之思,如《怨歌行》“回头望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以女子口吻抒发乡关之思。他心怀故国,身在异朝“终为关外人”,即使南归故国无望如“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他仍存南返的希望,这体现在“一思探禹穴,无用鏖皋兰”“还思建邺水,终忆武昌鱼”等诗句上。   二、丧乱之哀
  侯景之乱和江陵之祸后,庾信经历了亡国破家、流离失所、身仕敌朝等痛苦。丧乱带来的的生灵涂炭,加上自己的亲人在战乱中的相继去世,这些悲惨经历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入北后,庾信又曾被囚三年。即使,庾信在北朝高官显赫,但仍要因北朝内部斗争激烈,而谨言慎行,生怕因做错事和说错话而招来杀身之祸。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庾信通过使用惊弓雁和衔芦雁这两个意象将其巧妙地表现出来。
  衔芦雁意象,典出《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赠弋。” ?晋·崔豹《古今注·鸟兽》载:“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不畏缯缴。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长芦可数寸,以防缯缴焉。” ?诗人在《和宇文京兆游田》中,借衔芦雁充分表达了诗人惴惴不安的心态,曰:“熊饥自舐掌,雁惊独衔枚。” ?“熊饥自舐掌”,典或出《左传》“宰夫胹熊蹯不熟”。诗人通过用晋灵公因宰夫胹熊蹯不熟便杀之的事,隐喻自己的如履薄冰心态。“衔枚”,即衔芦草。一惊一独,生动地表现了大雁旅途中的惊惶无措和孤独无助之感,只能靠衔芦草来躲避捕猎的境况。
  而在《和何仪同讲竟述怀》中,诗人亦借衔芦雁亦表达同样感受:“萤排乱草飞,雁舍断芦飞。” ?这两句诗可理解为,萤火虫在腐烂的杂草上飞行,雁为避矰戈口含断掉的芦草而飞。一“乱”一“断”,极具残破之感:诗人以乱萤暗喻流离漂泊,又以衔芦雁喻指旅途艰辛。以上两首作品中,诗人以衔芦雁隐喻自身处境的艰难,正如雁一般时刻提防潜在的危险,同时,又借以感慨身世飘零、流离劳顿。
  关于惊弓雁意象典故,或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楚策四》言:“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悲鸣。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至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
  庾信有以下几首诗,使用了惊弓雁意象,先看《北园射堂新成》:“轩堂聊可习,仙的不难登。转箭初辟竿,横弓先望堋。惊心一雁落,连臂两猿腾。直知王济巧,谁见魏舒能。空心不死树,无叶未枯藤。择贤方至此,传卮欣得朋。” ?这是庾信参加太祖宇文泰举行的造射堂雁射后写成的。首二句引用《山海经》西王母之轩辕台,称赞造射堂如仙台,庾信从“惊心”句开始连用四典,来称赞造射堂射人射术之高超。乍一看,此诗似乎和乐融融。细究起来,雁之惊心而落,说明其旅途艰险,时刻提心吊胆,精神极度紧张,因而弓箭声一响,便会被吓得掉落。“空心不死树,无叶未枯藤”二句,通过空心树和无叶藤等憔悴而将死之物,营造一种半生半死的残破感。惊弓雁、空心树和无叶藤等景物,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宴射诗表面欢乐,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痛苦。
  又,《和王内史从驾狩》也同样采用了惊弓雁意象:“东狩出离宫,还过猎武功。涧横偏碍马,山虚绝响弓。更羸承落雁,韩卢逗蛰熊。犹开三面网,谁肯一山重。” ?王内史,即王褒,庾信与王褒皆是由南入北之羁臣。此诗内容主要是王褒从猎,前面四句写狩猎的场景。更羸句引用了“惊弓之雁”的典故,“犹开”句,则来源于“三面网”的典故。“三面网”出自《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前用惊弓之雁,后为三面网,诗人用这两个意象来表达其内心的不安,祈求统治者放以生路。细析之,此诗应是诗人感慨自己与王褒的遭遇。正如《采菽堂古诗选》所言:“无句不异,大抵多是寄意。” ?“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化用了涸泽之鱼和惊弓雁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挣脱悲哀境遇的渴望和迁徙途中之惶恐。以上诗句,皆化用了惊弓之雁的典故。庾信借惊弓之雁,巧妙而隐晦地表达自己在北之不安心态。
  概而言之,庾信托雁以言丧乱凄哀。在其雁诗中,庾信还将雁与其他言悲的景象组合在一起表达其内心的悲凉,如“林寒木皮厚,沙迥雁飞低”用“林寒”和“木皮厚”暗喻其内心的痛苦。
  三、结语
  当然,在庾信其他诗作中,秋意象、枯树意象、酒意象等言悲意象同样寄寓了诗人的乡关之思和丧乱之哀,它们与雁意象一道成为了打开庾信心灵之门的钥匙。“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景常与悲联系在一起,而庾信也多次以秋言其悲,他以“搖落秋为气,凄凉多悲情”抒发其丧乱之哀,又在《秋日》“苍茫对落景,羁旅对穷秋”抒发其乡思。枯树意象既含有乡土之意,又有残破之感,如“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表达了诗人南归故国无望之悲。诗人通过“树老半心枯”“空心不死树”等枯树意象,表达流落他乡的羁臣心态:残破压抑、毫无生气。庾信在其酒诗中也常常流露乡关之思,比如“哪能学噀酒,无处似栾巴”等诗句。
  诗人在营构意象时,必然会考虑到此意象能否表达自己的情感。庾信笔下的雁意象,无论是哪种形态的雁,皆体现了诗人的不同情感。雁即诗人之化身,雁之遭遇即诗人遭遇,雁之情感即诗人之情感。同时,作者借助相关典故,隐晦地表达内心之想法的同时,也表明了意象之历史积淀性。经过细析庾信诗中不同之雁,了解隐藏在雁意象之下的诗人情感,那就是乡关之思和丧乱之哀,而雁意象又恰好可以道尽诗人无限的哀怨和满腔悲凉,引起读者的同情。
  注释:
  ①(北周)庾信撰:《庾子山集注》(第1册),中华书局1980版,第385页。
  ②(清)陈祚明、李金松:《采菽堂古诗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2008年版,第1145页。
  ③赵逵夫主编:《历代赋评注2(汉代卷)》,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613页。
  ④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45页。
  ⑤⑨????(北周)庾信撰:《庾子山集注(第1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9页,第370页,第182页,第225页,第276页,第328页。
  ⑥⑦(唐)令狐德棻:《周書》,中华书局1971年版,第734页,第91-92页。
  ⑧(唐)姚思廉:《陈书(一)》,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25页。
  ⑩(唐)姚思廉:《陈书(二)》,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09页。
  ?(清)陈祚明、李金松:《采菽堂古诗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7页。
  ?(汉)刘安著、(汉)许慎注,陈广忠校点:《国学典藏: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489页。
  ?(晋)崔豹撰、牟华林校笺:《<古今注>校笺》,线装书局2015年版,第98页。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1页。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124页。
  ?(清)陈祚明、李金松:《采菽堂古诗选(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0页。
  参考文献:
  [1](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注(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鲁同群.庾信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7.
  [3]徐宝余.庾信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4]陈志平编著.庾信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书局,2017.
  [4]罗宁.继承与新变:上古至中古诗歌中的雁描写和雁诗[J].文学研究,2017,3(02):61-79.
  [5]孟睿.论古代咏雁诗中雁的意象[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80-81.
  [6]王立,刘卫英.雁意象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4,(02):33-37.
  [7]吴巧.衡阳雁意象的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介绍:
  姚君梅,汉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呼啸山庄》的重要组成部分,“风”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功能。它引导读者对小说情节、主题,甚至作者的生命观、自然观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首先以“风”为切入点,分析“风”在小说情节制造中的作用,如对封闭空间的克服和对小说整体情节的推进等。接着,通过“风”的象征意义,分析小说的主题,挖掘小说的核心。最后,基于以上内容,剖析艾米莉·勃朗特的生命观与自然观,以此来探索“风”的成因。  【关键词】 风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强势文化区、弱势文化区及回归强势文化区三方面动态展示了岑参与强、弱势文化的关系。分析岑参文化区转变的原因,进一步解释岑参个人气质与边塞地域风情的融合以及弱势文化区给予岑参的强势馈赠。最后说明西北弱势文化区的现实。  【关键词】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弱势文化;强势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
期刊
【摘要】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以主人公艾米丽为线,通过对她的刻画,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以“创伤”为视角,分析了艾米丽所受到的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创伤,由此来揭露當时腐朽的制度以及对于女性的压迫。并且从爱情和个人意识出发,分析了女主人公进行的各种反抗,但是由于社会环境而最终导致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 艾米丽;创伤;救赎;悲剧  【中图分类号】I7
期刊
【摘要】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小说再现了20世纪70、80年代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贺秀莲和孙少安一样,一生朴素务实,是路遥现实主义观念映射下的典型形象;田晓霞开朗阳光,和孙少平的爱情超越世俗、充满激情,弥漫着独特的浪漫色彩,田晓霞本人也极具浪漫气质。可以说两人的爱情、性格都大相径庭,但却都以悲剧结束了一生。田晓霞的死亡也是一种美,这种美在于路遥给予田晓霞人格、生命上的完美;而贺秀莲的死,
期刊
【摘要】 《蓝衣魔鬼》是当代非裔美国作家沃尔特·莫斯利的经典侦探小说。侦探小说经过了160多年的不断发展,从古典侦探小说的发端到硬汉侦探小说的蜕变,直至今日出现了许多后现代流派的侦探小说。本文将以莫斯利的《蓝衣魔鬼》为研究内容,从侦探小说叙事传统的背景、侦探形象塑造、破案方式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这部作品的硬汉侦探小说特点。  【关键词】 《蓝衣魔鬼》;叙事传统;硬汉侦探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7
期刊
【摘要】 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中成就卓然的女性作家,其作品中刻画的女性形象以悲剧和荒凉著称,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和语调描述了诸多为了生存而不断努力挣扎,却最终在悲剧的命运中被碾碎的特殊女性形象。本文以生活环境的直接影响和爱情婚姻的深刻影响两个维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生成原因,并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和《金锁记》为例,阐述了张爱玲小说女性悲剧色彩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 张爱玲;女性;悲剧
期刊
【摘要】 苏轼在宋代文坛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享有盛誉,其散文《前赤壁赋》也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作品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淡然超脱的思想境界与含蓄典雅的“中和之美”有着很高的契合度。本文试图从文化溯源、文本表征和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 《前赤壁赋》中的“中和之美”。  【关键词】 苏轼;《前赤壁赋》;中和之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
期刊
【摘要】 刘若愚(James J.Y.Liu)是一位著名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者、翻译理论家。在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和解读上,刘若愚以其学贯中西、博览古今的文化底蕴提出非常有开创性的见解和观点。他一生都在探索中西文学和诗学的相互阐发和交汇途径,并构建了中国诗学体系,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文将从其背景介绍、比较实践和理论、诗学研究特点以及其在比较诗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刘若愚的中国比较诗学观,
期刊
【摘要】 “戈尔贡”在希腊语(Γοργ)中意为“可怕的、凶猛的”,这一神话形象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至荷马史诗,她与“恐怖和溃逃之神”曾一同出现在阿伽门农盾牌的配饰中;赫西俄德的笔下,戈尔贡变成了“三姐妹”,年龄最小的被唤作美杜莎,从她被斩断的脖颈中孕育出手持黄金之剑的巨人克律萨俄耳;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借由密涅瓦(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之手将美杜莎转变为蛇发女怪的形象……法国哲学家阿兰曾在
期刊
【摘要】 回文是古今中外的文学、音乐中共有的艺术形式。回文作为一种具体的构思形式在其文字表达中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内涵。书海之中,领略妙趣横生文字的同时,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自娱自乐”。本文着重剖析语言中的回文现象,感受其中的文字乐趣。  【关键词】 修辞;回文;回文诗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026-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