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传奇 这里流行改变世界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昔日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的瑜亮之争,还是如今扎克伯格的孤独求败,硅谷,始终是美国理想主义者心中的英雄之地,这里也诞生了无数个令人激动的创业故事。
  硅谷之名
  是的,硅谷就是Apple、Google等等一大批科技企业的发源地。很多人用着硅谷公司的产品,但其实并不知道硅谷在哪里。那么硅谷到底在哪里?它为什么叫硅谷呢?硅谷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硅谷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北加州,旧金山以南圣何西以北的狭长地带,其间有一系列小城市。硅谷最大的城市是圣何西,也是硅谷的中心。硅谷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不热,但很干燥,冬天不冷,但潮湿多雨。硅谷有美丽的海岸线、森林和国家公园。在成为世界高科技中心之前,硅谷遍布果园、罐头加工厂和牧场。这里曾经牛羊成群,果树遍野。高科技公司兴起后,从旧金山沿加州101号高速公路往南至圣何西,路两旁有成百上千家高科技公司,有些是闻名世界的大公司,最多的是依附大公司制造零部件的中小型公司,它们是硅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硅谷是怎么得名的呢?硅谷原名是圣塔克拉拉谷,由于早期当地企业多从事加工制造高浓度硅的半导体行业和电脑行业而得名硅谷。“硅谷”这一名称因言简意赅、响亮生动而一炮走红,很快风靡美国乃至全球。今天的硅谷已成为一片高科技热土、一处创造神奇的谷底和一群科学怪物聚居地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代名词。
  谁创造了硅谷?
  很多人认为,“硅谷之父”的桂冠应该属于弗里德里克·特曼。特曼是美国著名电子学专家,二战期间,他主持美国电子干扰和雷达欺骗技术研究,令美国至今在这一重要军事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二战结束后,特曼回到母校斯坦福大学任教。
  当时的硅谷还被称为圣塔克拉拉谷,战时和战后这里有许多和美国海、空军及航天部门有密切关系的部门,并没有太多的民用科技企业,但随着战争的结束,军事研究部门大量萎缩。所以,当大批的高材生从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不得不去东海岸的大城市碰运气,很多人选择涌向纽约寻求发展机会。特曼发现了这一点,他认为和平年代科技效益最大化,取决于科技产业化、市场化转化的效率,而让科技最快转化为生产力、商机和利润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将大学、研究院所的科技资源就近产业化,办法就是以学术研究机构为核心,创建让科学家和资本直接“牵手”的创新工业园区。
  特曼看中了圣克拉拉谷集中的高科技资源,他力排众议,在学校里选择了一大片空地来鼓励学生们在当地发展他们的事业。具体来说就是学校给符合要求的创业学生提供边攻读学位边自主创业的机会和便利,还提供相当于学费两倍的创业投资。在这里,他的两个学生比尔·休利特和戴夫·帕卡德 在一间车库里凭着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
  很快,特曼觉得这样的模式仍太过“小打小闹”,他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构想——成立斯坦福研究园区,并将园区里一些较小的工业建筑以低租金租给一些当时的科技初创公司,在当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公司来此安家。实际上,这已经是现在的高科技创业孵化器的雏形。
  今天硅谷的辉煌就是从这里起步,遍布硅谷的大小高科技企业或是“风险投资”所孵化,或是从斯坦福研究园及其无数个复制品起家。不可否认,倘若没有特曼的开辟之功,就不会有硅谷这样一个将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紧密对接的超级创业基地。
  叛逆的传统
  在硅谷如火如荼的创业氛围下,195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搬到了Google目前所在城市的山景城,创立了自己的半导体实验室。尽管他成功地把“硅”和半导体工业带到了这里,但才华横溢的他却性格怪异,恃才傲物、独断专行,很快和同事们的矛盾激化,导致团队八位核心成员的集体离职。愤怒的肖克利为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八叛徒”。1957年,“八叛徒”离开后一起创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也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创新精神的半导体生产企业,并发明了20世纪最重要的电子技术——集成电路。
  肖克利曾预言他们会“不断分裂和叛变”,不幸言中。1967年到1968年,曾经并肩作战的“八叛徒”因利益分配不均不断分化,并先后离职创立了美国国家半导体、超微科技、亚马逊、莲花、英特尔等一系列众所周知鼎鼎大名的公司。肖克利预言这些人“注定失败”看来是大错特错了。
  据统计,从仙童出走的工程师和技术员,在硅谷创立了几百家公司,这些公司被称为仙童的孩子们,也正是他们创造了硅谷。于是,人们也公认地把仙童的创立当做是硅谷诞生的标志了。直到现在,再成功的企业在硅谷都会流失掉一部分管理层去继续创立新的公司,成为了硅谷的一个打不破的定律。
  如今的硅谷,高新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持续繁荣,全世界人都知道,在硅谷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都是平常的事,即使亿万富翁也不是不可能的。
  硅谷之魂
  在有些人看来,硅谷似乎就是一所大学、一个科技园区和资金组合而成。这是一种简单的“三合一体”。实际上这种模式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都能实现和模仿,但这么多年丝没有动摇硅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地位,原因在于,硅谷形成的独特文化是它发展的原生动力。
  自由的体制,开放平等,对创新的尊重和重视以及对失败的宽容等等都是硅谷文化的显著特征。在硅谷流行着一句话:It’s ok to fail即失败没什么。正是硅谷对于失败的平常心,使得人人都想跃跃一试,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硅谷, 知识就是财富。对于所有科技员工来说,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知识更新也是一门必修课。为了跟上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人都不得不废寝忘食,每天的工作和学习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稍有懈怠,明天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
  在硅谷,创业是一种态度。三两个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车库和地下室就可以开启创业之路。从比尔·盖茨到戴尔,从乔布斯到扎克伯格,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敢于对大学说不。
  今天的硅谷是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许多公司欢迎年轻人才,不要求员工获得大学学位。Facebook和Google等公司为青少年提供实习机会。目前在硅谷,集结着美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人以上,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就有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达30多人。硅谷是美国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我国清华、科大和北大理工类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中,许多人的主要目的地是美国,其中就包括硅谷公司。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报道过:“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技术突破,在英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20%,自中国大陆的华人也越来越多。中国主要电视机厂家康佳公司和主要计算机公司联想集团都已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基地。
  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实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经营机制,高学历的专业科技人员往往占公司员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他们在这片科技的乐土,创造着流行,改变了世界。
其他文献
有了春天的绿叶和夏天的红花,秋天留给我们的是沉淀下来的五彩缤纷,充满了成熟和韵味。如果,我们可以保存秋天的绚丽,让它留在身边,在沉闷的冬季一扭头便看到美丽的色彩,这将是一种多么棒的体验啊!  叶  秋天,我们很想留住一片片树叶。因为秋天过后,无论是金黄、火红还是深褐,各种颜色的树叶都要回归大地,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为了能在冬天嗅到叶子的气息,我们开动脑筋把树叶保存下来吧。  ●让书本感受叶的骨感 
期刊
“你永远不能拥有太多的天空。  你可以在天空下睡去,醒来又沉醉。  在你忧伤的时候,天空会给你安慰。  可是忧伤太多,天空不够,蝴蝶也不够,花儿也不够。大多数美的东西都不够。  于是,我们取我们所能取,好好地享用。”  这段让人一见钟情的文字,摘自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芒果街上的小屋》。  这是一个不想归属的女孩讲述的故事。她住在芒果街一所红色的小房子。“她步履沉重地登上楼梯,她悲哀的棕色鞋子带着
期刊
贵阳学院食堂出台了一份“最严食堂赔偿制度”,规定饭菜里有虫可赔款20倍、食材变质则赔50倍,引来网友围观。说起高校食堂,网友没少吐槽,坊间甚至流传着“在食堂里吃出什么都不稀奇”的说法——除了虫子这种“随饭附赠”的高蛋白生物,鱼刺、保鲜膜、螺丝帽、铁丝、钢钉、指甲等也争先在餐桌上与大学生朋友见面,让人不忍直视。  @教育评论员王芒 可以说,“食堂奇遇”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话题。它看似微不足道,实则
期刊
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蟹黄肥。每年九十月,“蟹是母的肥”这个如同咒语一般的句子在每个馋虫食客的耳边不时鸣起。其实螃蟹爬上中国人的餐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古人对螃蟹的鲜美,作诗咏赞者颇多,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到后来,吃蟹、赏菊、饮酒、赋诗四位一体,更是风雅无比。试想,酒香月朗,菊瘦蟹肥,
期刊
雅言姐姐:  你好,我是程成,是一名在校高三生。从初中开始,我总是喜欢坐在教室的后排,因为这个位置既不显眼也不担心被提问。每天早晨,我都可以准时起床,但感觉像一晚上没睡般疲乏;我和所有人一样会同情弱者,但遇到事故从不见义勇为,连围观群众也不会去做;我并不是无情无义,也拥有一颗温柔的心,但在跟父母聊天的时候,找总是不到合适的语言;尽管有时候,我会感觉有些孤独,但我坚信沉默是金。我的形象模糊,有时隐藏
期刊
《太子妃升职记》《余罪》《老九门》《灵魂摆渡》《道士出山》……如果你连它们都没注意过,那你一定来自火星。没错,它们是近来在网络上引得无数年轻人大批量下载的爆款网剧、网络电影。奇幻灵异、侦探推理、惊悚悬疑、热血励志、时空穿越、玄幻修真,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多元题材是它们最惹眼的亮点,快节奏和小成本是它们的制胜法宝。当然了,比起挤破头非要抢着上的“八点黄金档”来争收视的电视剧来说,它们的门槛儿也相对较低
期刊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我们的二中越来越像一座围城。  记得刚考进二中时,我高兴得要死,进来之后我就开始担忧。“围城”里的人按成绩被分成三六九等,尽管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背靠着大树自己却不是大树的滋味也不好受。  学校体贴备至地为我们把小卖部办得有声有色,衣帽鞋袜、图钉、纽扣等应有尽有。学校就这样温柔地一刀斩断了我们所有出校的理由,铁门紧锁,庭院深深深几许,问君能有几多愁,欲语泪先流。  
期刊
“我学化学我纠结,实验报告写到瘸;我学金融我骄傲,赔了期货赔股票;我学旅管我惭愧,导游考试都不会……”对于大学专业,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也有许多专业在解释中蒙冤。对此,大家开启了一场关于大学专业的吐槽。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  自从知道我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每次过年回家都有亲戚朋友来求帮忙:“喂,过来看下吧!我家冰箱、电视、洗衣机、拖拉机又坏掉了!”  真相:我每天在学习工程数学、概率论、小电
期刊
在娱乐圈,所有能为自己增加影响力的都是本钱。艺人的名字当然是重中之重,多少人为了取个叫得响的艺名抓破了脑袋,有时候却不及网友的神来之笔,那些个外号倒成了比本名更红的“代名词”。  “哥、爷、姑”们可以凑一部家族风云  此派别外号的主人,个性特点突出,广大网友根据他们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取外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爷”和“哥”。这俩字都能润物细无声地描绘出明星的个性,让明星们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
期刊
暖湿的气流从遥远海面吹来,翻山越岭到达干燥寒冷的北方,带着鱼的味道和鸟的痕迹,带着所有关于南方和大海的想象。  春雷在云层后面隆隆作响,细雨纷纷扬扬飘洒而下,远处的山峦如烟似雾,被雨渐渐浸染成青黛色,像一幅刚挥笔画就的水墨画,还带着潮湿的柔软。  玉兰迎着暖风开放,枝条撑不住巨大的花苞,发出清脆的“啪”然后折断,一团粉红从空中急坠而下,任性地躺在萌芽了的草地上。  每一个春天翻开世界的时候,总有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