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写作生长在阅读这片土地上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ju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老师的我总是“讥讽”学生的记叙文为“三无产品”。即:无经历叙述,无真情实感,无写作技法。这就是我所任教的农村初中学生的记叙文写作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带领学生去阅读,从阅读中吸取营养,辅助学生记叙文写作。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越多越广,也就越有助于写作能力地提高。学生应从广泛阅读中学习如何积累素材、锤炼语言、模仿技法、注入情感,从而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
  一、阅读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文时最缺的就是写作素材,只能拼接生活片段,简单地概述事件,所写的作文看上去就像流水账。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的确很“穷”,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的作文缺少经历叙述和阅读体验。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行路就是说人要有经历和阅历,有了经历和阅历的人才能有好的写作素材,只有心中有好的写作素材,下笔为文时才能轻松自如。目前,在应试教育形式下,学生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行路”也就很难做到了,只有靠阅读来弥补自己的阅历不足,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改变学生写作素材“穷”的现象。
  在阅读中摘抄妙语、美段,并且做到边读书边思考,写出感受与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实读书重在积累,重在沉淀,这积累和沉淀就形成了写作的素材。写作素材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获得写作素材的积累。只有真正做到厚积,然后才能薄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才能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二、阅读有助于模仿写作技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然而学生记叙文写作中最大的毛病就是“平”,叙述没有波澜像本流水账。优秀的记叙文应做到“尺水兴波”,然而这就需要一些写作方面的技巧。这些技巧从何而来,那就是阅读。学生应该通过阅读经典的短篇小说学习文章结构的构建和写作技法的灵活运用。
  例如在记叙文的叙事上,尝试地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手法;在材料组合上,适当地运用虚实、抑扬、张弛等手法;在情节构建上,有意地运用伏笔、铺垫、烘托等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阅读积累的素材又可以和身边典型事例巧妙地结合并加以简单改造,做到把材料生活化,真实化,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记叙文。
  三、阅读有助于注入写作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记叙文写作中没有灌注真情实感,那么这篇记叙文也就是去了灵魂。然而,我们的学生所写的记叙文就是缺少真情实感,缺少了作文的“魂”。要想让我们学生的记叙文找回灵魂,我们必须从阅读中学习情感的注入。
  比如说写亲情类的,学生的叙述简单直白,表达情感简直可以用“赤裸裸”来形容。口号式的表达让读者感觉到情感的干瘪与牵强,不能使读者感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亲情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学会情感的注入。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描绘了父子车站送别的场景。全文用平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动作,在笨拙甚至有点滑稽的动作中,传达出父子之间的真情。全文并没有说父子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厚,而那种真挚而灼热的感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不言而出,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四、阅读有助于锤炼写作语言
  文情并茂一贯是记叙文写作的要求。文章不仅要有真情实感,还要有一定的文采。优美鲜活的语言可以增加文章的亮点,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优美鲜活的语言在学生的记叙文中并不常见,多数学生叙述直白,语言枯燥乏味,不能给读者美的享受。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应该阅读,阅读有助于锤炼写作语言,让自己的写作语言变得优美鲜活。阅读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是锤炼语言的有效途径,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妙使修饰添色彩,巧用修辞出鲜活,镶嵌名句显积淀,交错句式现灵活。
  例如巧用修辞出鲜活:
  (1)夕阳逐渐收起它如火似血般的余晖,晚风裹挟着桂花浓郁的香气,不停的塞进我的鼻孔,在这花香中,我醉了。(学生作文)
  (2)脸上的五个手指印红得像夕阳,无声地见证着已然发生无可挽回的一切。泪,就这样奔涌而出,没有打一声招呼。(学生作文)
  这些学生的语言并不是多么华美绮丽,而是简单的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就把原本普通的语言变得鲜活形象,使文章增添了许多亮点。所以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锤炼,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使每个个体都能成才的教学理念,是注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寻找素质教育的本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体魄与精神和谐发展的“自然性”教学理念。  所谓自然性,是指在自然环境中自然变化所引起的自然行为,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它以系统优化思想为核心,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从整体上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设计、控制和管理,使课堂教学诸任务、因素之间,有机结合,互相协调,
期刊
做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深深地感到,学生写字水平的低下,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对作文的评价也产生了负面效应,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成绩的提高和语文好习惯的培养。为此,我从初一开始就指导学生钢笔楷书基本功训练。  下面,谈谈我指导初一学生钢笔楷书基本功训练的几点思考。  一、选好钢笔楷书基本功训练字帖  指导初一学生练钢笔字,首先必须使学生完全忘掉以前的字体,从零开始,从最基本的点
期刊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生活无处不在,但生活不一定能直接转化为文章的内容。许多学生一到作文就抱怨没有东西可写,或者写不出什么新意,关键是他们不善于认识生活和提炼生活。认识生活和提炼生活的过程我们姑且将此叫做“激活”的过程。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学会思考,善于发现生活  鲁迅先生强调:“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因为世间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期刊
“梦中的真,真中的梦”,这是一个充满着天真、活泼、阳光般的时代,但在这一个时代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生活、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对社会的影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灵魂工程师”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与关心。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学习成绩不理想。由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绝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正积极主动地“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实践新课标,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新的景观。但正如列宁所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变 成谬误”。在领会新课标“平等对话”精神实质的时候,有些教师往往会走入误区。  误区之一,强调平等对话,抛弃必要的讲授和分析  新课标指出
期刊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不仅体现出他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其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在写作教学中注重从“积累,专项训练,讲评修改”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注重积累,在积累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7-9年级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是实际情况却是:课堂时间有限,不允许教师大包大揽,如果放手把名著阅读全权交给学生,学生漫无目的,完成情况可想而知。在保障基础阅读时间的前提下,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是让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的“催化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我手画我心——让平面文字成立体形象 
期刊
一直以来,我们传统语文教学比较沉闷单调,枯燥乏味,缺乏活力生气,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才能拨动学生心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上积极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把学生教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下面我要谈的是以别开生面的导课引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范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期刊
新课改实施后,许多老师都在尝试着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对课文的教学以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情感为主,对文学常识的教学有所放松。我个人认为在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后加强学生文学常识的教学是很重要的,这有助于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利用小故事,引导学生加强名著、名人的记忆。  我国历史悠久,曾经出现过许多的名人。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他们流传下来的作品就是
期刊
《雪》是作家鲁迅1925年完成的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 文质兼美,形式和内容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是一首动人的散文诗,又是一幅美妙的雪景图。这样一篇佳作应读出神韵,悟出深意,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讨论成了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习这篇课文,围绕重难点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两次有效的讨论。  讨论一:鲁迅先生真的是妙笔成画,让我们为江南雪的那份秀美而心动,为北方雪的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