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按照精准脱贫工作要求, 制定“四个一”目标,围绕“两个需求”,突出“五个创新”,大力推进城乡劳动者和贫困家庭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就业转移脱贫一批的路子,取得初步成效。
一、制定“四个一”目标,精心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马山县国土面积2345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015年期末总人口56.3万,农民人均收入6664元,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根据2015年的精准识别统计,目前仍有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9.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86%。马山具有劳动力输出传统优势,是劳务输出大县之一。2015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16.9万人,其中长年在外务工人数达13.1万人,劳务输出收入超过2.2亿元,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是全县精准脱贫的“短平快”途径。但由于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劳动力接受培训程度低,技能型人才比例低等原因,大量务工人员普遍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效益不明显。
2016年,马山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精准脱贫工作部署,根据自治区“1+20”脱贫攻坚系列文件精神,结合马山县实际,按照“七个一批”“十大行动”的政策要求,精心规划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根据“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的政策,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重新审视全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劳务经济增效问题,决定充分发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帮扶马山县的优势,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抓手,实施“技能人才强县”战略,制定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四个一”工作目标。2016年,全县计划投入1000万元,精心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把提升劳务经济效益作为全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为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顺利推进,该县指定1名县委常委负责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明确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具体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实施,并从各相关部门抽调7名骨干到公共服务专责小组驻组办公。2016年4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汇报工作,得到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今年以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领导多次到马山县开展调研,对马山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贫困家庭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为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两个需求”,破解职业技能培训“两张皮”
长期以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政府培训与群众需求、市场需求脱节的“两张皮”问题。为破解难题,马山县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帮助下,引进第三方,即自治区就业局和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围绕群众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突出群众培训需求。职业技能培训与培训对象的年龄、学历、性别、培训意愿、家庭情况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做到精准培训,该县依托县扶贫信息系统采集平台的相关信息,进行精准分类,按照贫困户劳动力的需求,因人而异拟定培训项目。同时由县扶贫办牵头,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相关部门人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进村入户开展以贫困家庭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和劳动力培训意愿调查,做到不漏一户,准确到人,建立全县贫困户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数据库。按照尊重意愿、分类培训的原则,先后组织多期的种桑养蚕、竹鼠养殖、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班,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技能;6—7月,组织了农家乐家庭旅馆管理、农家乐家庭烹饪培训、特色点心制作、室内外装修等技能培训班。2016年,该县把“两后生”作为新生劳动力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目前,全县已登记15-22岁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对象1226名,其中,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历届“两后生”1058名,2016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37人,2016年度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131人。对2016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该县联合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老师深入学校组织召开座谈会,并登门入户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逐个签订职业技能培训协议,力争这些在校应届“两后生” 9月免试进入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培训,不再流入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负担。
二是突出社会用工需求。切实做好技能培训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免费为培训对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充分利用自治区就业局对接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向群众提供用工需求信息,实行订单式用工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等。今年以来,全县举办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班4期9个班,培训并转移就业279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127人。充分利用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培训的优势,积极与该校对接,邀请学校到县就用工就业需求进行洽谈,探讨促进就业的措施。并联合校方用2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县11个乡镇168名应届“两后生”家庭,宣传职业培训精准扶贫新政策,解读人才市场的就业需求,了解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需求及培训意向。实施技工学校结对帮扶职业培训专项计划,今年9月份起,由广西南宁技工学校对贫困家庭“两后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职业培训,并推荐就业。
三、实施“五个创新”,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实效
马山县以“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四个一”工作目标为导向,坚持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体,坚持“政府推动,技校培训,市场评估,稳定就业”原则,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能力。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首次采用联合职业技能教育机构结对帮扶开展培训新模式。过去该县开展培训都是临时聘请师资,只承担教学任务,形式单一。今年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马山县与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结对帮扶,明确职责,团结协作。4月份以来,双方根据每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派出精干力量,从培训对象的调查、宣传、动员、资助、培训、就业等各个环节全面开展合作,有效提高全县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化、科学化水平。 二是创新调查方法。培训对象精准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过去,多采用传统的办法,由村干部调查统计,工作量大,效率不高,数据不准确。今年,马山县建立了一套扶贫信息系统采集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准确掌握全县贫困户的劳动力详细情况。按群众意愿和市场需求,做到外出劳务输出培训和本县就业创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学历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直接就业培训与预备制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项目和内容,实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如全县15至22岁的“两后生”的信息采集,该县先从系统平台导出数据,再由驻村“第一书记”组织村干入户复核,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高效准确编制出历届和应届“两后生”花名册。
三是创新宣传动员方式。有效的宣传动员是群众参加培训的关键。传统的宣传工作由政府部门采取大水漫灌、铺天盖地的宣传方式,看似力度很大,但缺乏针对性,实际效果不佳。今年该县利用与技工学校结对帮扶的机遇,把宣传动员工作精细化,以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老师为主,县派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配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负责提供名册并带路,技校老师负责介绍培训项目、内容、补助、就业等信息,并与培训对象签订培训意向协议,工作深入,针对性强,可信度高。仅就动员“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专门派车辆、派老师驻县1个多月,深入村屯逐户登门宣传动员。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坚持系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基地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请进来讲与走出去学相结合。坚持“洋土结合”,把每个就业基地、每个产业示范基地都作为培训基地,让“土秀才”“田教授”现身说法,边生产、边示范,边施工、边培训,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总之,以培训实效为目标导向,不论形式,不拘一格,根据贫困户的培训需求和“两后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培训。
五是创新培训效果评价模式。将职业技能鉴定和稳定就业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主要方式,建立“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的培训成效评价模式。凡参加培训并符合职业技能鉴定条件的,在培训结业时都要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经过技能培训后凭证就业,符合单位用人标准,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通过从事技能岗位的工作实现更高更稳定的收入,让农村劳动力真正享受到技能岗位工作带来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劳动力培训、就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吸引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执证—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
一、制定“四个一”目标,精心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马山县国土面积2345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015年期末总人口56.3万,农民人均收入6664元,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根据2015年的精准识别统计,目前仍有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9.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86%。马山具有劳动力输出传统优势,是劳务输出大县之一。2015年,全县外出务工人数达16.9万人,其中长年在外务工人数达13.1万人,劳务输出收入超过2.2亿元,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率超过50%,是全县精准脱贫的“短平快”途径。但由于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低,劳动力接受培训程度低,技能型人才比例低等原因,大量务工人员普遍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不稳定,收入不稳定,效益不明显。
2016年,马山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精准脱贫工作部署,根据自治区“1+20”脱贫攻坚系列文件精神,结合马山县实际,按照“七个一批”“十大行动”的政策要求,精心规划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根据“转移就业扶持一批”的政策,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专题会议研究,重新审视全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和劳务经济增效问题,决定充分发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帮扶马山县的优势,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抓手,实施“技能人才强县”战略,制定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四个一”工作目标。2016年,全县计划投入1000万元,精心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把提升劳务经济效益作为全县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为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顺利推进,该县指定1名县委常委负责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明确由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具体负责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实施,并从各相关部门抽调7名骨干到公共服务专责小组驻组办公。2016年4月,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汇报工作,得到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今年以来,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领导多次到马山县开展调研,对马山县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贫困家庭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以下简称“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为全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两个需求”,破解职业技能培训“两张皮”
长期以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政府培训与群众需求、市场需求脱节的“两张皮”问题。为破解难题,马山县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帮助下,引进第三方,即自治区就业局和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围绕群众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调查摸底,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使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突出群众培训需求。职业技能培训与培训对象的年龄、学历、性别、培训意愿、家庭情况等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做到精准培训,该县依托县扶贫信息系统采集平台的相关信息,进行精准分类,按照贫困户劳动力的需求,因人而异拟定培训项目。同时由县扶贫办牵头,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相关部门人员和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进村入户开展以贫困家庭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宣传和劳动力培训意愿调查,做到不漏一户,准确到人,建立全县贫困户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数据库。按照尊重意愿、分类培训的原则,先后组织多期的种桑养蚕、竹鼠养殖、生猪养殖等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班,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技能;6—7月,组织了农家乐家庭旅馆管理、农家乐家庭烹饪培训、特色点心制作、室内外装修等技能培训班。2016年,该县把“两后生”作为新生劳动力纳入职业技能培训范围。目前,全县已登记15-22岁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对象1226名,其中,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历届“两后生”1058名,2016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37人,2016年度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131人。对2016年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后生”,该县联合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老师深入学校组织召开座谈会,并登门入户做好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逐个签订职业技能培训协议,力争这些在校应届“两后生” 9月免试进入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培训,不再流入社会,成为新的社会负担。
二是突出社会用工需求。切实做好技能培训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大力推行就业导向的培训模式,免费为培训对象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就业岗位。充分利用自治区就业局对接劳动力市场的优势,向群众提供用工需求信息,实行订单式用工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等。今年以来,全县举办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班4期9个班,培训并转移就业279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劳动力127人。充分利用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培训的优势,积极与该校对接,邀请学校到县就用工就业需求进行洽谈,探讨促进就业的措施。并联合校方用2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县11个乡镇168名应届“两后生”家庭,宣传职业培训精准扶贫新政策,解读人才市场的就业需求,了解贫困家庭“两后生”培训需求及培训意向。实施技工学校结对帮扶职业培训专项计划,今年9月份起,由广西南宁技工学校对贫困家庭“两后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职业培训,并推荐就业。
三、实施“五个创新”,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实效
马山县以“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四个一”工作目标为导向,坚持以农村劳动力为主体,坚持“政府推动,技校培训,市场评估,稳定就业”原则,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能力。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首次采用联合职业技能教育机构结对帮扶开展培训新模式。过去该县开展培训都是临时聘请师资,只承担教学任务,形式单一。今年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指导下,马山县与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结对帮扶,明确职责,团结协作。4月份以来,双方根据每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派出精干力量,从培训对象的调查、宣传、动员、资助、培训、就业等各个环节全面开展合作,有效提高全县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化、科学化水平。 二是创新调查方法。培训对象精准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过去,多采用传统的办法,由村干部调查统计,工作量大,效率不高,数据不准确。今年,马山县建立了一套扶贫信息系统采集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准确掌握全县贫困户的劳动力详细情况。按群众意愿和市场需求,做到外出劳务输出培训和本县就业创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学历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直接就业培训与预备制培训相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项目和内容,实现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如全县15至22岁的“两后生”的信息采集,该县先从系统平台导出数据,再由驻村“第一书记”组织村干入户复核,仅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高效准确编制出历届和应届“两后生”花名册。
三是创新宣传动员方式。有效的宣传动员是群众参加培训的关键。传统的宣传工作由政府部门采取大水漫灌、铺天盖地的宣传方式,看似力度很大,但缺乏针对性,实际效果不佳。今年该县利用与技工学校结对帮扶的机遇,把宣传动员工作精细化,以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老师为主,县派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配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负责提供名册并带路,技校老师负责介绍培训项目、内容、补助、就业等信息,并与培训对象签订培训意向协议,工作深入,针对性强,可信度高。仅就动员“两后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西南宁高级技工学校专门派车辆、派老师驻县1个多月,深入村屯逐户登门宣传动员。
四是创新培训方式。坚持系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基地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培训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请进来讲与走出去学相结合。坚持“洋土结合”,把每个就业基地、每个产业示范基地都作为培训基地,让“土秀才”“田教授”现身说法,边生产、边示范,边施工、边培训,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总之,以培训实效为目标导向,不论形式,不拘一格,根据贫困户的培训需求和“两后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培训。
五是创新培训效果评价模式。将职业技能鉴定和稳定就业作为检验培训成效的主要方式,建立“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的培训成效评价模式。凡参加培训并符合职业技能鉴定条件的,在培训结业时都要组织实施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经过技能培训后凭证就业,符合单位用人标准,得到用工单位的认可。通过从事技能岗位的工作实现更高更稳定的收入,让农村劳动力真正享受到技能岗位工作带来的获得感,从而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劳动力培训、就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吸引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执证—就业—增收”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