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永淳:光鲜背后是坚守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ia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郎永淳,中央电视台知名播音员、主持人。曾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1995年起担任央视《新闻30分》主播,10余年间多次主持大型专题类节目。2011年9月加盟《新闻联播》成为“新国脸”。近日,郎永淳在微博上贴出妻子的一则“陪读日记”,感动了无数读者,被赞“平淡而真实的爱情才最动人”。
  最大的优点是执著
  郎永淳1971年生于江苏徐州,小学、初中都在家乡小镇度过。父亲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小时候调皮捣蛋的郎永淳没少挨打。但父母的态度是开明的,等到儿子能够独立思考的时候,便给了他足够的自由空间。这使得他的个性在高中以后便得以充分施展。
  高考那年,因为学的是理科,他报考了南京中医学院。入学后,他对大学古板的教学方式感到厌倦,于是,自小萌生的理想又一次苏醒了。由于他素来喜欢播音,常在学院广播台“练声”,又曾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业余主持节目,毕业前恰逢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招生,郎永淳以专业外考生的身份应试,结果被录取了。从此他开始了全新的荧屏生涯。
  郎永淳认为自己性格里最大的优点在于:执著。只要认定了一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
  平实亲切“说”新闻
  1995年3月,郎永淳在北广学习期间,《新闻30分》栏目组前来物色节目主持人,郎永淳最后一个参加考试,表现惊艳,一举夺魁。
  《新闻30分》是一档直播的新闻节目,这一栏目创办之初就明确了它的风格是“说”新闻,而不是死板的“播”新闻,这考验着主持人的即兴创作能力。郎永淳说,“每次直播都是与自己较量”,怎样让自己和新闻融合到最自然的状态。他经常问自己的一句话是“你的内存还够不够”,他认为一个好的播音员不仅仅是比观众提前几分钟知道新闻,而是比观众知道得更多、更好。于是,他业余时间除了在家静静读书,更利用上网、看球赛等活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多年来,他一直朝着“平实亲切地说”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在他看来,一个主持人的语言魅力首先取决于他能否使观众融入自己的气场,领悟其说话内容,领悟其“潜台词”的含义,他的语言必须自然、富有亲和力。因此他总是和编辑一遍遍地润色他出镜时的语言,力图使每一句话都能更朴实、更富逻辑力量、更符合他说话的习惯和语气。
  难得有情“郎”
  荧屏上的郎永淳知性而严谨,不过他的家庭生活却鲜为人知。近日,郎永淳首次在微博上谈及自己的家庭、妻子和孩子,透露妻子因为得肿瘤要去国外治疗,懂事的儿子舍弃国内名校机会,出国“陪读”,而他必须留在国内工作,一家三口面临两地分居。郎永淳还贴出妻子吴萍记录的陪读日记:
  “我静静地听着他对着电话跟儿子道别,还没有意识到离别就在眼前。他说罢把电话递给我,说了句‘我走了’,便推着行李消失在硕大的玻璃门内。我望着他背影消失的地方愣了几秒,转身上了车。然后,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明天,要带儿子去做来美留学的外国学生例行体检。人生就是如此,不管你是否准备好,不管你是全身心的拥抱还是拒绝,它就按照它的节奏,不容置疑地向前走着……
  “ 明天兒子就正式开学了,他的身体在经历美国学校的开学,他的心却在经历人大附中的开学,我真的觉得他好辛苦。”
  日记记录了郎永淳机场送别妻儿时无言的克制与担当;记录了他对远在异乡的母子细腻的呵护与牵挂;记录了一家三口分隔两地时彼此传递的浓浓的爱……日记中没有刻意煽情,质朴的文字却打动了无数读者。常被电视剧的剧情感动的人们,读到生活中真实的爱情,才发现平淡中的那份坚守最是珍贵。
其他文献
坚持己见 毅然选择建筑系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州。父亲贝祖诒是银行业巨子,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从小,父亲就希望他子继父业。然而,1933年破土兴建的上海国际饭店改变了一切。这幢当时上海最高的大楼引起了贝聿铭极大的兴趣,每天,他都会呆坐在上海外滩粗壮的梧桐树下,看“二十四层”楼是怎么造起来的。他投身建筑的理想也从那时开始生根发芽。1935年,不满18岁的贝聿铭背井离乡,远渡美国,进入宾
期刊
老师给初一的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让孩子们写一个自己最崇拜的领袖。一个男孩写下这样一个标题:摩尼——公交车上的领袖。  他写道:“每天早晨,我都会搭同一辆公交车上学。几年下来,我几乎熟悉了车上的每一张面孔。但是,乘客们从不交谈。  “大约一年前,有位陌生的老人开始搭乘这辆车。他一上车就大声地和司机打招呼:‘早上好啊!’很多人都奇怪地看了他一眼,随即又把头转向窗外想着自己的心事,或者发呆。司机也只是
期刊
有了一只自己的容器,  我们就可以将我们的生活,盛装其中!  一家图书馆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张告示:本馆所有知识免费,请自备容器。读者看了,不禁莞尔。知识是免费的,可你得有盛知识的容器啊,这个容器就是你的大脑。不自备,别人永远帮不了你。  去年到香港参加一个培训,课程安排在浸会大学,学校特别安排了一个教室,提供给我们这些内地来的短期进修生。教室外的走廊上,除了几样点心外,还有一桶纯净水和一壶咖啡,桌
期刊
你微  了吗?  读者朋友们,本刊倾情放送的“你微了吗”微阅读频道,对关注《润》文摘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读者所原创或转发的“微文”进行筛选,并择优刊登。请@run9090(《润》腾讯官方微博),或关注微信平台runwenzhai,跟读者们分享那些温暖的、智慧的、励志的段落或精短美文。今天,你微了吗?  请扫描《润》文摘微信二维码,更多精彩等着你!  ◎语文小测试,仿写题为《小草》。原文:没有大树挺
期刊
一個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向一棵树倾诉自己的烦恼。  “怎样才能既按你说的做,又不会迷失自己?”孩子问。  “你看我,”树说,“我在风中折腰,在雨中低垂,到现在我还是我自己,我仍旧是一棵树。”  男人说:“我无法改变自己。”  “你看我,”树说,“每一年,我都会由青葱变得枯黄,再回到青葱,从发芽到开花再到叶落。到现在,我仍然是我自己,仍旧是一棵树。”  “我的爱已耗尽,”女人说,“为了爱,我倾己
期刊
我们早就知道,在微博所看到的世界,和电视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1.名人传记的世界:即使所有人都或多或少从名人身上领悟过成功学,但大部分的人依然沦为失败者或屌丝。成功有五种方法,但你永远都不知道它们是什么。  2.广告的世界:你误以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其实只是改变了一些生活中并不重要的品牌。它经常与社会新闻版的世界发生冲突,正如刚看到牛奶致癌的糟糕新闻,转个台就看到“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
期刊
玻璃师一年到头,总是很忙。可除了制作那些实用的玻璃制品,他还做玻璃珠、玻璃星、玻璃花、玻璃小鸟……只是这些制品没什么人买,放在货架上落了一层灰。  这一年的冬天,异常寒冷,雪下了一场又一场。玻璃师想做完最后几件单品,就要像一头冬眠的熊那样,好好地休息,一直到来年春季。一天他正准备打烊的时候来了一个男孩。  “晚一会儿关门,可以吗?”  男孩走到货架那边,呆呆看着货架里那些灰扑扑的玻璃珠、玻璃星、玻
期刊
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小名儿叫老咪。老咪六七岁的时候,他的哥哥十二三岁。十二三岁的哥哥正处在好奇心强烈的年纪,奇思异想叠出不穷,有一个问题最吸引他:时间,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把这问题去问他爹,他爹回答不出。他再把这问题去问老师,老师也摇头。于是哥哥把它当作一个难倒成年人的法宝,见哪个狂妄之徒胆敢卖弄学问,就把这问题问他,并窃笑那狂徒随即的尴尬。  但有一天老咪给这问题找到了精彩的答案。那天哥哥
期刊
爱自己是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事情,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却需要一颗无畏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完满的,爱一个不完满的自己是勇敢者的行为。  ——毕淑敏《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  人的心就像一个百合,它有多少瓣,心就有多少个分岔,你一瓣一瓣地将它掰开,原来里面还藏着一个芯。人心难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看透生死倒也容易,毕竟生死不由人来作主,可要真正看透名利,抛却欲念,那就难了。  —— 格非《人面桃
期刊
有一个少年,他和他鲜艳剔透的感觉刚刚离开。我小院子的门,还在忽闪。  少年从内地来的时候,只有一点点高。就在深圳这种喧嚣炎热的环境中长大,一直长到了17岁。七八年前,我认识他父母的时候,他正在住宅区西北角一片芜杂的茅草中飞跑着, 扑着青绿的秋蚂蚱。  这中间,横着穿过了持久的高温和吵闹、升迁和陨落。石头水泥都没有变。只是生命们,衰老着,新生着,频繁交替,改换着脸面。  春节前几天,我的门被拍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