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mfw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设计好课堂提问。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无论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呈现给学生一系列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思维。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获取反馈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学生又起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极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效果如何,运用恰当的提问往往起关键作用。
  但实践中,学生课堂答问并非尽如人意,尽管教师在提问内容和方法上颇费心思,却常常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们或不积极配合或胡乱应付,不肯认真解答;或似在思考,其实冷漠厌倦;或稳如泰山,难以出头露面……怎样才能使课堂提问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提问必须明确一定原则,不可背离科学规律去主观想象,随意发挥,信口开河,否则会使严肃的教学流于庸俗,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以致教学失败。因此,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一堂课45分钟,整节课不可能都用问答式进行,也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做详细的探讨研究。课堂提问就要在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难点、弱点、疑点来提问,也就是说,要求设计的问题必须找准突破口,抓住要点,不应该在枝节上拉扯过多,更不能无的放失。
  例如,我们在讲“机械运动”时,课文开头有一个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中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个虫子,抓住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教师可针对这个故事提问:这名法国飛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这样学生就会在惊疑不解之余去主动探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课堂主题。而如果教师问:“同学们听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发生的一些趣事吗?”这样问就会引导学生思维误入歧途,造成学生认识情感的负迁移。
  再有就是要抓住难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后,学生由于对生活现象的错误理解,头脑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的理论相类似的观念,不能正确运用所学“牛顿第一定律”去解释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运动情况。教师可针对这种情况设计提问:你站在一辆匀速向前运动的火车里,竖直向上跳起,落下来后是在起点处,还是落在起点后面,为什么?这样就能引导学生理解“人起跳后在竖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运动,但水平方向上他将保持跳起时刻跟随火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这一知识难点。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讨、去发现。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不能是填空式问答。例如,教师习惯于在讲课时随口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异口同声地回答“对”“是”,这种大合唱的问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善于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在学生最感困惑的知识焦点上设疑,在学生的思维定势及思维缺陷上设疑。因此,所提问题必须让学生经过回忆、对比、归纳、综合等思维操作之后再得出结论,而不是书本中现成的答案做简单背诵式复述。例如,物体运动状态不变其可能原因有哪些?比直接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更具有启发性。怎样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呢?
  1.情境启发法
  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提问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可使学生惊奇疑惑,造成“概念冲突”或“悬念”。教师应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幻灯、电视、投影仪等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阅读材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简明的语言提出,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把学生好奇心引导到对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上,激发学生对智力活动本身的兴趣,从而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教师可轻唱电影《闪闪红星》中的插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教师提问:“选择什么为参考系,竹排运动呢?又选择什么为参考系,两岸青山在运动呢?”实践证明,学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理解也会深刻。
  2.矛盾启示法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索“为什么”,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例如,在讲“物体沉浮条件”一节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木块放在水里总是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到水里总是下沉呢?”学生回答:“因为木块轻而铁块重。“教师接着问:“把同质量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水里,又为什么木块浮上来,铁块却沉下去呢?”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可再利用实验启发学生并解决问题,如拿出一牙膏皮,把它卷成一团放到水杯里,则牙膏皮下沉,然后又将牙膏皮恢复成圆筒状放入水中,可以看到牙膏皮又漂浮在水面上。这时,教师可问:“牙膏皮的质量未变,为什么空心的牙膏皮能浮在水面上呢?”这样能引导和启发学生:鼓起的牙膏皮,体积变大了,所以上浮,进而得到“浮在水中的物体,它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3.类比启发法
  对于一些学生认识模糊,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通过类比启发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学生容易忽略物理公式和数学知识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公式R=U/I与I=U/R相似,便认为电阻R会跟电压U 成正比跟电流I成反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问:“导体的电阻R会随着两端的电压U和导体中的电流I变化吗?”然后带领学生回忆:在密度公式中ρ=m/v中,ρ与m、v的关系应怎样理解?引导启发学生通过类比,得出正确结论。
  三、提问要有层次性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应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紧扣教材重、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理解顺序,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设计问题,在知识范围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设问,再追问,最后得出结论。要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设问也可以从大入手,但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其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明确思维的方向及途径。随后,教师再提出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问题时,教师还要注意问题不要难度过大,跨度过宽,否则学生不能三言两语就回答出来,会茫然。对于每节课的重难点,提问的层次要密集些,较为简单的知识层次跨度可适当大些,以免浪费时间,一堂课往往就是由或大或小“问题链”引导层层深入,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存在着偏向心理,经常提问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使这部分学生的智力、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而那些被遗忘的学生则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感,从而导致两极分化。所以,教师在提问要面向全体,分配均衡,设计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和学生的“可接受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回答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若提出的问题难易程度高于或低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使学生产生一种“惰性”,不主动进行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深浅应照顾学生的智力水平,把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的提问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乐趣,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正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样,提问的技巧有很多。总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知识的重、难点,精心设问,步步引导深入,牵着学生的思维走,师生共同完成预期的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人才短缺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现实因素,本研究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对培养区域性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了培养途径、目标、规格及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
一种可生产PE-C碳素纤维螺旋管的新型生产设备,在青岛科丰源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近年来,青岛科丰源塑料机械有限公司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他
福州闽江南港河道为规划的国家IV级航道.通过对南港河道的水位推算和河床演变分析,从满足航道安全通航要求的角度出发,就南港河道建设的金上大桥的桥址、通航孔设置、通航净
采用两种加工方法制备了PP/HDPE/m-LLDPE三元共混物,改变两种分散相m—LLDPE和HDPE用量,研究了其对不同加工方法制备的三元共混体系形态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LLDPE质量分数
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学案体学术史著作,总结清代学术和门派,举凡经学、理学、史学、先秦诸子、天文历算、文字音韵、方舆地志、诗文金石,学有专主,无不囊括,因而卷帙浩繁,网罗宏富,一般学者难得觅见。
选择不同种类的抗菌剂及防霉剂制得抗菌防霉聚乙烯材料,研究抗菌材料的力学性能、抗菌性能、防霉性能和抗菌剂及防霉剂在基材中的分散状况。结果表明:抗菌剂及防霉剂对高密度聚
采用共混制备新型聚烯烃消光膜,考察了聚乙烯(PE)与聚丙烯(PP)树脂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及主链结构对薄膜消光性能的影响,发现采用共混能够极大地改善薄膜消光性能,并选定具有合适M
李大钊的人权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世界各族联合组成联邦制国家;最大限度地实行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国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条件应得到基本保障以及婚姻自由组成的家庭
摘要: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丰富资源。要学好古诗文,就要从导语、教态、诵读、质疑、置悬、竞争、想象、板书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诵读 激趣    “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心就烦”,的确,古诗文教学不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为此,我一直在尝试古诗文教学的方法。我发现要想让学生
科学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已有自然科学中心转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哲学社会科学中心转移、发展趋势、历史作用的研究,对于科学预测人类文明的未来,尤其是对于人类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