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渗透与教育:让残障学生走向自我完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xi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坚持德育为先。”通过学习,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我认为在“德”的教育层面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参与活动的领域,在学生参与的种种活动中,相机渗透“德性”的教育,即教师更应关注自己的德育实践智慧,帮助残障学生向自我完善发展。
  一、“德”的渗透与教育应指向学生的理想境界
  在德、智、体、美、劳中,德育排在首位,这说明对聋生加强思想教育是聋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崔峦在谈到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时说:“语文教学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自觉地担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责任。这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呢?
  1.树立典型
  聋校课本中有许多人物塑造得很突出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课文中的英雄人物有血有肉,形象高大而具体,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教师通过分析人物的性格、动作、神态,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英雄人物的典型,就可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教育。
  2.美文鉴赏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汲取灵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瓦尔登湖》的梭罗,在南黑森林诗意地安居的海德格尔,他们在神奇美丽的自然景观中孕育了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教版聋校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描写自然的美文。如《桂林山水》、《荷花》、《迷人的天山牧场》、《我爱故乡的杨梅》、《葡萄沟》、《五彩池》等。这些文章用诗意的笔触向学生展开一幅幅自然的画卷。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学生感悟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何美丽,联系自己的家乡说说家乡的美,会进一步为自己生在鱼米之乡而感到骄傲,从心底里油然而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美好未来的盼望,往往就是在日常“德”的渗透与教育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学生的眼前就会呈现美好人生的理想画卷,因此,我们在教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应是简单地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
  二、“德”的渗透与教育应指向学生的活动体验
  马斯洛曾说:“在通常的人际关系中,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彼此难以理解的;在爱的关系中,我们变得‘可以理解’。”雅斯贝尔在谈到“爱”的含义时说:“爱是对人不自由的束缚的解脱。……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可见,在师生交往中,要有“教育爱”的交流,既要及时而恰当地表达自己对体验者的爱,又要善于领悟和接受体验者对导引者的爱。
  聋生进入聋校以前,与亲人、他人交流的机会很少,因为他们听不见,也不能开口说话;到聋校上学后,学会手语,学会写字,有了同学、老师,互相可以交流谈心。老师就像带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他们百般关心和爱护,用爱心魅力润育学生,学生穿衣少了,提醒他们及时添加衣服;学生家境困难,带来吃的分给他们;学生病了,带他们去医院看病。聋生的情感在老师的熏陶下,不知不觉地荫生出来。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脸色很不好看,拿着教科书慢慢地走到讲台前开始上课,这时,小敏同学发现我精神不佳,连忙搬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并倒来一杯开水给我喝,并问我:“老师,你哪里不舒服?要不要去医院?”我说:“不要紧,休息一下就好了。”我看着同学一张张关心的面孔,心里顿时有一股暖流升起。俗话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只要你播种爱的种子,就一定会有爱的收获。“情”的投入是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深处,才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学生的内在世界才会向你敞开,他有话才愿意跟你说,有困难才愿意请你帮助,有苦闷才愿意向你倾诉。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像朋友那样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从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每个细节、每件事情都渗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把爱心洒向心爱的学生,与学生以心换心,真诚对待,就一定会有爱的回报。
  三、“德”的渗透与教育应指向学生的互动生成
  在内隐的层面,“德”的渗透与教育会促使残障学生产生内化能力,内化得好,在外显时,才能显现教育者期盼的道德行为,而在“德”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心是最为核心的。
  学生的爱心不是装在玻璃瓶里,而是要倒出来,任其流淌。我们怎样把学生的爱心倒出来呢?这就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聋生的思想教育。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许许多多的鲜活生命一下子从地球上消失了,许多孩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当学生从电视新闻里看到此景时,一个个泪流满面,眼睛里充满了同情与关心。此时我立刻组织学生进行了爱心捐助,他们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了,有的还捐了衣物。虽然同学们捐的钱对于汶川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体现了他们的爱心与关心,这就足够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另外,在母亲节、重阳节、教师节到来之际,我都要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传递爱心,播洒爱心。我对学生教育的主旨就是爱的教育,“爱”是我们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最美丽的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神圣的情感,是爱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是爱让我们感受到亲情与友情,让爱在学生心中遍地开花,生根发芽,源远流长。
  综上所言,“德”的渗透性教育的途径与内容还远不止这些,这就需要我们点滴相予,更注重在种种路径中彰显实践智慧,这样才能让残障学生认识“德”,产生“德”,以健康积极的情愫教育自我,不断向新我前行,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锻炼,使自己的人格更完善。
其他文献
目的 对切开复位内固定分别结合外侧支持带松解与Insall髌骨近端重排术治疗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合并髌骨下极骨软骨骨折的初期临床效果进行比较.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
摘 要: 高中学生因学校、教师、自身不重视写字训练,书写汉字的能力很低且有逐渐退化的趋势,作为中华文明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处境令人堪忧,学校和美术教师要把握新课改将包含书法(写字)教学的美术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的契机,切实重视写字教学,提高高中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  关键词: 提高方法 高中美术课程 写字能力    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汉字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泱泱华夏丰富多彩、
摘 要: 语文课堂提问,学问颇多,教师必须深挖教材,研究学生,精心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满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提问 要点 教学实践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展开新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的有效手段。提问运用合理,能很好地开阔学生思路、推进教学进程、活跃课堂气氛,也使教师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然而在课堂上,却经常出现
炎炎夏日、伴随着电影市场旺季的到来,众多国际大片也纷纷登录中国,志在创下票房新高。在全球吸金3.72亿美元,独霸北美票房冠军的《变形金刚3》,也将在这个夏天掀起又一轮影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旨在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它以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为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开展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它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跳出教材,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本文就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的
就在人们对“纸箱馅包子”的虚假新闻还记忆犹新的时候,新闻出版总署又通报了《京华时报》等六种报纸刊载严重失实报道的处理情况,责令六家报纸公开道歉,澄清新闻事实,追究直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科学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总结了如下几种手段。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启发  激发情感必须披文入情,以深切
摘 要: 语文是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综合实践。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资源可以从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去开发,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培养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能力 语文素养 探究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    一  前几年,有
摘 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深入的今天,“减负增效”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文章认为要让语文课堂增效,语文教师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语文教师莫让“减负”迷惑了眼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二是语文教师要找准“燃烧点”,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三是语文教师要整合课内课外有效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课堂时空。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减负增效 燃烧点 拓展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