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无所不在,言论如何自由?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算法社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经济和社会决策,很多都在通过算法作出。由此就有了一种说法:“当人们谈论‘算法’时,如果把这个词换成‘上帝’,意思也不会有什么不同。”抛去其中戏谑的成分,这种比喻至少抓住了算法的两大特点:无处不在和全知全能。
  在一定程度上,算法的确使它的主要拥有者——商业巨头们——获得了一种近乎上帝的权力。那么,应该如何规制和监督算法?围绕这一问题的战斗打响的方式出乎很多人意料。按理说,争论本应围绕如何规制算法和以何种标准规制展开,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言论自由,改变了战斗的走向和打法。为了抵制规制,商业巨头开始声称算法是一种言论,算法的计算和对结果的呈现是在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以搜索引擎的算法为例,甲公司在搜索结果中想把你排在什么位置或甚至干脆踢出排名,就相当于甲想“说”什么话,这完全是甲的言论自由。任何对甲算法的干预(规制)都变成对甲言论自由的侵犯。
  用学者弗兰克·帕斯奎尔的话说,言论自由已成为算法对抗规制的一张“万能牌”。每个试图规制算法的尝试,都必须先通过“算法是不是言论”或“规制算法是否侵犯言论自由”这道门槛。到目前为止,算法的言论自由主张在美国取得了全部法庭交锋的胜利。在法律之外,这张万能牌使算法在政治、舆论和话语权争夺中同样占据制高点。“言论自由”这一前置问题似乎正成为规制算法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因此,如何认识言论自由——这道门槛——就显得尤为重要。算法是言论吗?或者说,算法应受言论自由保护吗?
  搜索王诉谷歌案
  2003年的搜索王诉谷歌案是一个里程碑,它可被称为算法规制第一案,也是算法与言论自由间的张力第一次引起大规模关注。通过该案,问题被聚焦和提出,未来争论的框架和方向大致确定。搜索王案虽然只发生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家地区法院,但它背后是两种力量和两大阵营的集结和较量。双方围绕算法规制展开的第一场较量,是以言论自由开始并以言论自由的胜利而告终的。
  原告搜索王是一家从事搜索和虚拟主机业务的公司,于1997年在俄克拉荷马州注册。在2002年,搜索王新推出了一种名为“PRAN”的分支业务,其商业模式是帮助客户把广告和链接打到那些在谷歌网页排名中排名靠前的网站上去。
  搜索王之所以把谷歌告上法庭,原因有二:第一,谷歌降低了搜索王网站的网页排名。第二,谷歌彻底删除了搜索王子业务PRAN的网页排名。搜索王认为,谷歌是在得知PRAN高度依赖网页排名系统营利后有意为之,而网页排名上的降序和删除给自己的生意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谷歌毫不避讳自己确实“有意为之”,但提出3点作为抗辩:一、搜索王和PRAN破坏了网页排名的公正性;二、谷歌没有任何义务把搜索王纳入网页排名,或将其排在后者想要的位置;三、最重要的是,网页排名代表了谷歌的言论,应受言论自由保护。
  最终的判决结果是,谷歌关于算法是其言论自由的主张得到了支持。与联邦最高法院动辄长篇大论相比,俄克拉荷马地区法院的判决十分简短。特别是在“算法是否属于言论”的问题上,判决简单到近乎论断而非论证。
  法院首先认为谷歌的网页排名是一种意见,“这种意见关乎一个特定网站对某一检索指令响应的意义”。这里隐含着一种类比,即把搜索过程类比为人与人之间的问答。在赋予算法言论自由保护的推理中,上述“检索=问答”的类比或想象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这样一来,算法的“算”摇身一变为“说”。
  法院还把上述认定推而广之,“由于每种搜索引擎确定检索结果意义的方法都不同,其他搜索引擎也都在表达各自不同的意见”。就像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样,每个搜索引擎都有权根据算法“说”出自己的意见。具体到本案,不管谷歌根据算法怎么调整(甚至删掉)搜索王和PRAN的网页排名,都等同于谷歌想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包括搜索王在内的任何人当然不能干涉。
  值得注意的是,搜索王案给算法贴上的不仅仅是“言论”的标签,而是“意见”。这意味着,与“言论”相比,被贴上“意见”标签让算法可以享受更多豁免。搜索王一方一直主张,哪怕算法属于言论,也是虚假和不真实的言论,而不真实的言论同样不应受到保护。但通过把“意见”的身份赋予算法,法院相当于给了算法拥有者一块“免死金牌”。“第一修正案下没有错误的意见。”算法作为一种主观的意见,无所谓对错真假。更进一步,搜索王案法院认为算法是一种具有“公共关切”属性的意见。根據先例,“只要没有被确证含有错误事实信息,涉及公共关切的意见就受到宪法充分保护”。换言之,举证责任被转移到了搜索王一边。只要谷歌的算法没有被“确证含有错误事实信息”,它就是受保护的言论。双方第一回合交锋就这样以算法一方的“完胜”而告终。
  2006年,与搜索王诉谷歌案相似的兰登诉谷歌案还通过对美国《1996年传播风化法》(CDA)第230条豁免问题的处理,赋予了算法多一重的保护。长期以来,CDA的230条都被视为美国互联网平台和企业的“护身符”。在规制传统媒体时,法院遵循的是“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即媒体或平台要想享受“发言者”或“出版者”的权利去管理或编辑内容,就必须同时承担义务——对经过自己管理和编辑的内容负责。报纸就是这一原则最典型的体现。
  但CDA的230条却在一定程度上豁免了谷歌等平台的义务和责任。230条(c)(2)(A)款规定:“无论是否受到宪法保护,交互式计算机服务的提供者和用户采取行动,限制对淫秽、低俗、猥亵、粗鄙、过度暴力、使人不安或其他令人无法接受的材料的接触时,不应承担责任。”通过对这一条款的解读,兰登案法院认为谷歌等平台进行内容管理(“编辑”)时,无须因编辑行为而承担责任。这使算法拥有了一种超越报纸的地位,即算法有“发言者”的权利却不用承担“发言者”的义务。这种法律上的优待是前所未有的。
  算法受言论自由保护吗?
  借用欧文·费斯“街角发言者”经典模型,言论自由的主体要件要求站在肥皂箱上的必须是人,而不能是学舌的鹦鹉或一台录音机;客体要件则要求,站在箱子上的人说的必须是“话”,而不能是含混不清或意义不明的声响。对算法是否受言论自由保护的分析,也可以围绕主体和客体两个要件展开。   从言论自由的主体要件看,算法是发言者吗?反对者认为,言论自由应是“人”的权利。而支持者认为,人通过算法进行表达。在围绕“主体要件”的争论上,算法并不占优。因而算法支持者试图跳出算法主体资格和人格化的争论,他们转变策略,强调算法只是人的工具。换言之,算法当然不是人,但算法的背后是人,人需要通过算法和电脑来“说话”。经过这种转化,问题从“算法是否是人”变成了“人通过算法进行的表达是否算言论”。對这一关系中所包含问题的描述是:人创造了算法,而算法生成的结果是不是属于言论?
  于是,算法反对者极力淡化“人”的存在,同时突出算法和机器的主动和自主性,而不是所谓隐藏在背后的人——因为背后根本就没有人。换言之,问题只能是“算法是不是人”或“算法是不是言论自由适格的主体”,而绝不是“人能否通过算法说话”。如吴修铭所说:“程序员拥有编程的第一修正案权利,并不等于他所编的程序因此也被赋予这一宪法权利。”在反对者看来,这里就是在讨论“程序有没有言论自由”,而绝非“程序员有没有言论自由”,后一种表述是偷换概念。
  但总体而言,在有关言论自由主体资格的讨论中,优势不在算法一边。无论是理论还是常识,都倾向于认为“算法(或机器、电脑)不是人”从而不能享受言论自由保护。算法支持者更是看到了自己在主体资格问题上的劣势,他们聪明地回避掉了主体问题,并把争论逐渐引向了对客体问题——什么是言论——的讨论。
  算法是言论吗?
  接下来考察客体要件,即算法或算法生成的结果是否属于“言论”。根据“街角发言者”模型,理论上只有同时符合主体和客体两个要件才能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两者缺一不可,是并列关系。但近年来却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言论自由的保护重点逐渐从保护发言者转向保护言论。在波士顿第一国民银行诉贝洛蒂案中,最高法院宣称:“无论是来自公司、组织、工会还是个人,言论因可以使公众知情而具有的价值并不依附于言论的来源。”在公民联盟诉联邦选举委员会案中,大法官斯卡利亚进一步阐明了上述立场:“第一修正案写的是‘言论’,而不是‘发言者’。”
  换言之,伴随着从“发言者”向“言论”的转化,主体和客体要件的并列关系变成了替代关系。客体要件逐渐成为言论自由关注的中心。如果说围绕主体要件的讨论总体上是不利于算法的,客体要件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言论自由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站在算法这边的。
  具体到算法是否属于言论,争议集中在两点:一是认为算法的结果本质上更接近对信息的计算、汇聚和排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说和表达;二是算法、程序和电脑中“非人”因素是否使其丧失言论属性。
  在搜索王案中,算法的言论自由主张之所以得到法院支持,核心就在于法院认可了“算法选择≈报纸编辑=报纸说话≈算法说话”这一推理链条。在搜索引擎看来,算法对第三方内容的抓取、排序和呈现就相当于报纸编辑对稿件的选择和判断。谷歌工程师在一些场合中就曾主张,用户使用谷歌和他们看报纸所追求的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冲着两者的“编辑判断”而来。人们看《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是冲着编辑的眼光、立场和品味;人们在使用谷歌进行搜索时,同样是因为谷歌算法的品质。人们视《纽约时报》刊登的内容为《纽约时报》的言论,因为这里面体现了编辑对报道什么内容、如何报道,哪些放在头版,如何设计配图、版式和字体等一系列问题判断,这里面所包含的心血、劳动和主观因素已经足以使这些内容变成《纽约时报》自己的言论。同样,搜索引擎对算法的设计、编写、优化和运营同样进行了大量的、主观的投入,这同样应该让算法成为“言论”。
  算法面临的第二个障碍是,程序和电脑所包含的自动、机器和“非人”成分是否会阻却算法言论属性的获得。作为回应,算法支持者这次拿来“比附”的是电子游戏。在2011年的布朗诉娱乐商人协会案中,最高法院宣布:“在将宪法适用于不断变化的技术时,无论遇到何种挑战,‘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基本原则都不应随着新的、不同沟通媒介的出现而改变。’”这意味着,当新的技术或媒介出现时,不论它是电子游戏还是搜索引擎或算法,保护应是常态,而不受保护才是例外。最高法院认为游戏与文学、戏剧和音乐一样,是传播和交流观点的新的媒介。算法支持者紧紧抓着这点,主张搜索引擎在传播和交流观点上要比电子游戏明显得多。既然电子游戏已经因此获得保护,算法同样应被视为言论。
  算法在客体问题上所占据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纯粹理论和逻辑的胜利,而是源自现实。换言之,并非言论自由理论倾向于把算法纳入保护,而是因为实践中已经有大量非传统、非典型的表达或行为被视作“言论”,言论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的历史,言论的内容、形式和边界已被极大地拓展,这种“滑坡效应”使得算法很难被阻挡。
  强人工智能的言论
  作为算法言论自由问题的延伸,强人工智能的言论是否应受保护同样值得探讨。强人工智能即通用型人工智能(简称AGI),它是相对于“专用型人工智能”等形式的弱人工智能而言,即可以胜任人类所有工作的人工智能。《终结者》和《机器姬》等科幻作品中智能和体力都不逊于甚至优于人类的“机器人”可以算作强人工智能的一种。引发埃隆·马斯克、霍金和Open AI等组织担忧的、可能取代人类的,也是强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言论自由争议仍旧围绕着“人”与“非人”展开。与算法相比,强人工智能在“人”与“非人”间可能更具张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认为谷歌和百度的算法等同于说话是反直觉和反经验的。但当强人工智能到来那一天,一个无论外形、语言和声音都与人类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与你交谈,尽管其背后仍旧是算法、数据、机器和电脑,直觉和经验可能都会告诉你这是一个“人”在“说话”。那么,强人工智能的言论是否应受到言论自由保护?
  今天苹果的Siri、亚马逊的Alexa、百度的度秘、微软小冰和谷歌的Allo都已无限接近强人工智能。这些表达无疑要比算法、政治捐款以及很多象征性行为更像“言论”。那么,依照前文逻辑,强人工智能的言论只要能够被证明对人类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就应该受到言论自由保护,这将会带给人类文明怎样的影响呢?
  (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超越“街角发言者”:表达权的边缘与中心》)
其他文献
汉武帝承接文景之治,改弦更张,不再无为而治。他大刀阔斧进行军事改革,然后征战四方,尤其是北伐匈奴,经过几次阶段性战役,在漠北决战中重创对手,迫其西迁,充分显示了军事改革的成果。  汉武帝刘彻是个不甘心守成的皇帝。在诏书中,他不止一次表达改革的愿望,并寻找各种“借口”。公元前128年(元朔元年),他从自然界找理由:“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公元前122年(元朔六年),他又从历史
期刊
“互联网营销师”指在数字化信息平台上,运用网络的交互性与传播公信力,对企业产品进行营销推广的人员。其中的主要工作任务包含“搭建数字化营销场景,通过直播或短视频等形式对产品進行多平台营销推广”,即“直播销售员”。  近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近日向社会发布了一批新职业,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区块链应用操作员”“在线学习服务
期刊
众所周知,今天的人类都是在距今10万年到5万年之间走出非洲的现代智人的后裔。人类走出非洲时,正值地球上一个小冰期。非洲气候炎热,人类在那里已经生活了几十万代,习惯了非常热的天气,因此,走到严寒的欧亚大陆,肯定难以适应。如果换作其他动物,可能需要经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年的进化,才能逐渐长出厚厚的脂肪,以适应严寒的气候。比如海豚和鲸鱼,经过了几百万年,才分别从一种体形类似于狼的肉食动物演化出适应冰冷海水
期刊
玻璃心、讨好型人格、缺乏安全感、社交恐惧、害怕吵架、不敢拒绝……你是否长期被这些问题困扰,并因此大量消耗心理资源,让自己长期处在疲惫中?  被愤怒不是你的错  很多人潜意识里有一个逻辑:你对我发火,就是在说我错了。  所以当别人对你发火,你就开始有情绪反应了:当你也觉得自己错了,你就会愧疚、自责,觉得自己不应该做错;当你觉得自己没错,你就会委屈、恐惧,继而愤怒——我又没做错,你凭什么对我发火?这个
期刊
按照中国历史的惯例,古代改朝换代后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铸新币,把新皇帝的年号铸在人人喜爱的钱币上,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统治者已经来临的事实。所以,钱币是政权更迭的一个重要纪念物,许多历史的真细节就隐藏在那里。  从政治正统上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中华民国的开始。但这个财政窘困的中央政府只存在了兩个月,没留下什么像样的钱币,反倒是把临时政府霸为己有的袁世凯志得意满,造出了中华民国历史上
期刊
一个人的健康不是孤立的,而是需要眾多内在和外在因素的陪伴和养护,老人身心如果能有9个“伴”,就一定会安康体健。  众伴。走出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多与人交往和接触,彼此交融,相互信任、帮助,以此增强安全感,使老人的身心放松,从而达到健康延寿的目的。  德伴。加强道德修养。做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事事通达,心胸宽广,这必然会使老人的心理获得平衡。这样,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功能也会处于最佳状态,使自己的
期刊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几乎在第一时间就作出创办航空学校的决定。根据共产党的战略安排,把第一个航空学校的校址选定在东北。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日军遗留下来的机场和航空设备,另一方面便于获得苏联的支持。中央在过去学过飞行的人员中挑选了三十几个人赶赴东北,接着又陆陆续续从四面八方调集了600多人前往,以加强航空学校建设。临行前,毛泽东亲自召见了带队的王弼、常乾坤两同志,并就创办航校的任务、意义和注意事项以及飞行
期刊
6月23日,我国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在西昌发射升空。这标志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组网圆满完成,彰显了中国速度、中国精度和中国高度,又一次照亮了我国自主创新之路。  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几代北斗人大力发扬“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期刊
大约在公元951年,波斯地理学家伊斯泰赫里断定摩洛哥的西吉尔马萨离一处金矿不远。他补充道,“据说没有任何一座金矿比这儿更大、金子比这里更纯净”,而且“通往这座金矿的道路异常艰难”。如果说跨撒哈拉贸易的事实削弱了第二句断言的可信度,因为黄金正是通过跨撒哈拉贸易被运往萨赫勒,那么金矿的情况的确存在疑点——西吉尔马萨城附近并没有金矿。即使到了10世纪中期,这位地理学家获得的信息还是有误。半个世纪之前,雅
期刊
本文口述者陈志成,1967年开始派报纸。1975年与麦惠枝结婚,夫妻俩共同打理报摊至今。他们在澳门报业最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活化石”。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我由1967年开始接触报贩业,即派报纸。因为家庭生活艰难,想读书就要帮补家计。我当时读濠江中学,很多同学跟我一样会兼职派报纸。我每天从凌晨5点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