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带动课堂教学变化之我见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1976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课堂教学的现状,引发了对课堂教学功能的思考,进而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传统课堂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据此,提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课堂 教学 改革
  
  关注课堂教学,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改革需要重建学生的课堂生活。从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等方面重建课堂,注重认知、体验、感悟等与学习方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方式的统一,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真正赋予课堂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活动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
  一、课堂教学要素与功能
  (一)课堂教学要素
   1.教师
  教师身临课堂之境,他们的决定和行动构成了课堂文化生活的主体要素,教师的工作是在与学生、学科内容、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探究过程的合作者和传授知识的示范者。
  2.学生
  在以往的课程研制模式中,学生常常只被置于课程内容的被动接受者地位。而实践的课程探究者认为,任何课程的结果都深受学生的影响,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提出诸如什么是值得学习和体验的、应该怎样学习等全面的问题。因而,学生在课堂中应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他们应与教师一样,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在学什么与怎样学的问题上展开对话。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通常被视为是静态的东西。但实践的课程探究赋予了教学内容动态性的特征。在课程的研制中,许多方案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具体的“事态”中的需要或兴趣为依据,教学研究意义的生成也是通过情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因而,情境不同,如教师、学生不同,个人生活经历及环境的改变,学习经验的选择依据及具体面貌都将显现出较大的差异。
  4.教育环境
  环境包括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等方面的学习情境及课堂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和期待等因素。环境不仅制约着教学的发展过程,而且对课堂情境的性质和面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在课堂研制中,研究者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对待定情境及问题的制约作用,否则只关注教师、学生和学科内容,漠视环境因素的影响,则将打乱课堂及其他教育情境的生态平衡。
  (二)课堂教学的功能
  1.传递知识的功能
  学生要在课堂上承载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课堂的传递知识功能,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功能。新课堂,不排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过去,我们的问题是,“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使课堂传递知识的功能具有了“排他性”。从而忽视了“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实现交往的功能
  课堂活动,是在班级群体之中发生的。班级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风格、情感表达等等。在课堂的互动中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共识和共建。新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现平等的交往。
  3.情感归属的功能
  课堂,使班级群体成员之间逐步形成了情感,在认知态度、兴趣、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共同性或互补性,学生之间会产生相互依存感。学生之间会形成相互理解、分享快乐、相互安慰等感情交流。新课堂,将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情感。
  4.社会适应的功能
  课堂,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社会的基本成员,使学生逐步形成对社会生活的一定适应性。包括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处事经验、谋取职业的本领,以及对社会环境的应变性等。新课堂,出现了更多的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的内容,加大了课堂活动的综合性,将会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5.个性发展的功能
  个性发展功能,是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在课堂上,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发生着情感、意志、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信念等问题。课堂,要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得到发展。新课堂,在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养成学生的创造型特质方面会有明显的进步。将更加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与首创精神。
  二、传统课堂教学存在哪些弊端
  过去,走进中、小学课堂,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幅司空见惯的情景,教师满堂灌,一讲再讲,学生耐着性子听(有的听不进去就睡觉),做不尽的习题,学生按着老师设计好的套路来回答,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和别的学生听的是他(她)答的是否与标准答案能对上号,而不是这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旦学生答错将遭到批判。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体验到快乐?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学习内容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二是脱离现实,缺乏对儿童可能经验的合理构建;三是乏味单调的理性知识成为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志趣、爱好的需要;四是课堂活动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
  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具体弊端表现为:
  (一)过于注重教师的表演和学生集体的整齐
  教师课堂独白,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推进。课堂观察的视线集中在教师身上。学生“秧田式”排列,按统一的姿势坐好,聆听和记录教师的声音。课堂在维护着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
  (二)学科之间缺乏沟通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封闭的学科体系。课堂活动着眼于学科内部的原理与逻辑发展,学科之间一般不沟通、不渗透、不合作。因此,学生在应用时难以摆脱知识割裂,难以融会贯通。
  (三)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
  传统课堂在“落实双基”的时候,往往不顾其余。使许多响亮的口号成了空话。传统课堂以学科成绩为评价标准,只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框架里寻找与挖掘可能的发展。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通的漠视。
  (四)忽视课堂的情感活动
  传统课堂忽视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即使是认知领域,课程与教学活动也忽视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传统课堂的认知视野;盯着“物”而忽视了“人”,盯着客观世界而忽略了自我。
  (五)重视成结论轻过程和方法
  传统课堂通过灌输,让学生原盘接受有关学科的知识体系;在“授课”过程中只灌输前人研究的成果,即现成结论;学生通过模仿和操练,解决的是该学科的创造程度较低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很难体现一种“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六)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
  1.被动性
  长期以来,这种以被动性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也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教师传受的知识的记忆,而不去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样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而是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因此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无从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陷于消极被动的境地。
  2.接受性
  我们说,接受式的学习是很必要的。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与学方式更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尤其一些理解性的学习,通过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把新学习知识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单纯的接受性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学生不再积极探究,而是“逆来顺受”,扭曲了学习的价值,丧失了儿童的创造力。
  3.封闭性
  所谓封闭性,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缺少合作。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中精英主义的教育倾向严重,追求学业成绩突出、压倒学习同伴。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缺少讨论与合作。封闭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心胸狭窄,不愿意跟同伴共同克服困难、分享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很难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三、课堂教学新变化
  (一)知识结构新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控制方式新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堂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
  (三)教师常规活动新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是那个知识传授者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到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获得和情感体验。
  教师的课前准备,将不再缠绵于知识点的微观课程结构之中,而是活跃在课程因素组合的中观察课程结构中,倾心于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组织方面。
  用新课程的理念看过去,原课程中的教学目标、环节、步骤都带有讲授为主的痕迹。原课程中的练习、提问、作业都需要赋予新的含义和形式。从课桌椅的摆放到课堂秩序,都需要重新设定。
  (四)课堂教学环境新变化
  传统课堂环境与新课堂环境的区别:
  表现方式 传统课堂环境 新课堂环境
  课堂活动 教师中心 学生中心
  学生的发展 单方向发展 多方向发展
  学习方式 独立学习 合作学习
  学习状态 接受学习 研究式学习
  学习反应 被动反应 有计划的行动
  学习内容 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 批判思维和基于选择、决策
  教学背景 孤立的人工背景 仿真的、现实生活中的背景
  教学媒体 单一媒体 多媒体
  信息传递 单向传递 (双向)多项交换
  如果我们对前后课程进行一下比较分析,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来看,可以发现新课程“确定性”方面的差别。
  过去,基础教育课程的确定性特征十分明显,其重要标志有: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的教材、教参,统一的大纲。全国同年级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几乎如出一辙,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运动,是靠课程内容的精确性作保证的。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依赖于教科书及参考书,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环境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也掩盖了教师的不同专业水平。
  新课程体现教学中本来就有的那些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表现有: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如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如不用统一的规格、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如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如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更为灵活的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
  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做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如,创造出班级气氛,创设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总之,教师必须是一个真正专业人员。
  课程历来推动着教学的运行。新课程对教学的影响力也明显地加大。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新的课程环境可以保证课程标准更高质量的实现,创设和营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塑造自己的新角色。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新课程中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对教师是一种强大的激励力量。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其中体验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性冲动所浸透着的欣喜。在新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已经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将铸造一代新型的教师。
  (五)主体、客体新变化
  通过新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大的不同。
  过去的课堂,听到的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这种演示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控制和个人的表现。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课堂教学成了忽视学生存在的教师单方面活动。新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的过程,成了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新课堂,更加注重师生互动的程度、水平和互动的方式、成效。
  那么,是什么支持或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的表演呢?直接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学材料对教师的影响和制约。过去,详细的参考资料和教案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程序的硬性规定,常规教学中对课堂前文字材料准备的强调,使课堂“剧本”非常完善和精确,为教师的课堂表现提供了不可更改的“脚本”。新课堂,教师从教学材料中获得了解放,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师将减少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课堂使用的不再是“剧本”,而是“师生活动方案”;二是课堂观察和评价对教师的影响和制约。过去的课堂观察和评价聚焦在教师个人身上,过于注重了教师语言的流利,板书的整洁,举止的大方,时间的控制等个人在现的项目。新课堂的多种功能使课堂观察和评价多样化,新课堂的活动化和探究性,使课堂的重点由“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要表现者。
  过去的课堂,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这些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学生做练习题的“自动性”水平在提高,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在降低。新课堂,把学生看成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生的经历,注重了学生真情实感,尊重学生的判断,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从而实现了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
  (六)课堂教学要素之间的影响
  从课堂运行中的教师活动观察,可以把课堂学习分为操纵型和调控型。在一个课堂里,大部分时间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学生的责任是听教师的说教,把书本上的东西记下来,像这种不存在学生的反馈的学习就是操纵型学习。相反,在另一个课堂里,既有教师的信息输出,又有学生的信息输入和反馈,整个学习系统表现为信息的自由相接、循环往复,这种学习称为调控型学习。
  在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探究过程的合作者;传授知识的示范者。教材所起的控制作用通常是一种固定化的程序控制。在过去的课堂上,教师把教材“神圣化”,教材、教参、教案成了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到于它的程序、内容和答案,激情、创造、灵性和活力难以与那些学科的体系内容融合。教师对于教材,是领会、传递,接受来自教材答案的评价。教材对教师的控制,又强化了教师的权利和“神圣”,加剧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在新课堂上,教材只是个例子,它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供一种媒介物,因此,必须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课堂教学,学生和教材的关系,应该是学生视界和教材(文本)视界的融通。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新课堂应让学生认识到:“我”是独立存在的“我”,“我”的独立存在与教材,与别人可以有所不同。
  可见,在新课堂运行中,我们应赋予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四方面因素新的含义。对于学习环境,要重视两点:一是课堂学习气氛。营造个愉快、宽松、合作、共振的课堂学习气氛,对于激发个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二是学习所选择的媒体。关于学习内容:第一,在性质上,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展开教学活动的教材,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第二,在类型上,呈出学习内容的内容不等同于知识点,还包括能力和方法等。关于学生和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准备、个别差异的影响;要看到教师的能力水平、态度、个性品质的作用,我们更要强调学生是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示范者。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之间的不同的影响关系,可以使课堂处于不同的运行状态。良好课堂状态的重要表现是:学生的主体性和各要素的协调性,学生不再是“工具”和“容器”,而成了学习的真正的主人,并得到其他要素的支持和支援。
  我县新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产生很多新问题,也取得了很多新经验,此文是个人的一点体会,请同行批评、指教。
  
  刘长玉,男,1964年出生
  单 位:黑龙江省桦川县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主任
  通讯地址:黑龙江省桦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电 话:13836676718
  邮 箱:liulaoshi_81@163.com
  邮 编:154300
其他文献
通过网络,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政治试题尽收眼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当看到江苏卷第三大题即综合探究题时,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就这道题谈谈本人的两点认识,以供同行参考.  (附2010年江苏政治高考政治试题第三大题即综合探究题)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世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世博。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帖提出了自己
期刊
地处鄂西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两市六县、总人口397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54%,农村教育占全州基础教育的80%以上.长期以来,住房难一直是制约恩施州农村教
“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来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下面,我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主动学习,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数学。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认识冲突。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个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
期刊
期刊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一种愉悦的特殊的氛围所陶冶、感染、激励,由此而产生兴趣,思维的闸门也就情不自禁的打开了。  创思维情景,激发兴趣  要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找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着“5、
期刊
把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是一种开展教学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小组学习的教学策略是卓有成效的。使用这种教学策略,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   一、小组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重视形式,缺乏合作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开展小组学习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没有精心设计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是随意的、盲目的安排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将近60%的时间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座,然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充分了解学生,吃透教材,确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
期刊
一、对教材的认识   初中教材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规律,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编排内容。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要注意联系实际,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初中教材在内容上加宽了,同时知识的应用性增大了。如: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课: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重视了知识的实践:建立实际问题
期刊
作为一家能源公司,长期的发展战略不能一会儿进,一会儿退。2009年,壳牌在中国的LNG、炼化,润滑油等业务都将继续推进。 As an energy company, a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
摘要: 个性化阅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当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存在的问题作了浅析,并从张扬学生个性,以学生为阅读主体、优化个性化阅读的教学过程和手段、教师要与文本对话探讨了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  高中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的一种自主性、创造性、体验性、批判性的阅读,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是走进作品、与文章的作者直面对话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