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集聚与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而金融中心建设又对金融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应在已经具备较强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上,由政府推动,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快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过程。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聚 国际金融中心 战略思路
  
  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日益呈现出金融化的特征,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也表现为金融竞争。以往的国际经验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而金融中心建设又对金融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的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
  金融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是伴随着产业集聚研究的发展而产生的。产业集聚是指大量的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集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最早由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98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此后,产业集聚理论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韦伯在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中从工业区位的视角解释了产业集聚的现象。胡佛将集聚经济进一步深化为内部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并在1948年出版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中把企业集聚产生的规模经济定义为某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体的规模所产生的经济。克鲁格曼运用不完全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积累因果观等解释了产业的空间集聚。波特在1998年发表的《企业集聚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把产业集聚纳入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框架,创立了产业集聚的新竞争理论。这些理论的出现为金融产业集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外研究金融产业集聚比较早的是金德尔伯格(1974)。他经过研究发现,金融市场组织中存在着规模经济,这促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选择一个特定的区位,形成了金融市场的集聚力量,此外,局部信息与地区不同也都是金融市场集聚的主要原因。Mcgahey(1990)等认为,金融服务机构和产品的集中化与全球化决定了金融服务机构在其他的国家与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时,必须考虑地区成本与优势、优秀的金融人才、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政府监管和税收政策等。Porteous(1995)运用信息流理论分析认为,信息外在性、信息腹地、路径依赖和不对称信息这些背后力量是金融集聚区兴衰的决定因素。Audrestch and Feldman(1996)等经过研究发现,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扩大而下降,这也有利于集群内金融企业的经验共享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Gehrig(1998)从金融产品流动性和信息敏感程度角度分析认为,对信息较为敏感的金融交易更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产业集聚。
  金融产业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关系
  金融产业集聚的高度发展形成了金融中心。所谓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大量聚集、金融市场开放自由、金融信息运转流畅、金融体系健全高效的城市或地区。Gehrig指出,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的相互博弈最终决定金融中心的产生。向心因素包括规模经济、信息溢出效应、市场流动性;离心因素包括市场进入成本、政治干涉及地方保护所造成的进入壁垒。上述向心因素往往由大规模金融企业集聚产生,当这些向心因素大于离心因素,也就是金融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和水平时,才会形成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可根据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分为:国内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有利于金融企业进一步集聚。金融产业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当一个地区由于金融产业集聚高度发达而形成金融中心后,就会凭借其竞争优势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迁往此地,进而促使该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金融中心对金融企业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经济效应。这主要表现为市场流动性的提高、知识和信息的溢出、融资和投资的便利、融资成本和投资风险的降低以及配套产业的共享等。二是创新效应。金融企业的大量积聚会引发金融机构之间激烈的竞争,从而促使各种新技术和新知识不断涌现,而这些技术和知识创新的传播又迅速增强了当地金融企业的竞争力。三是政策效应。对于金融中心,政府一般都会加大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吸引和保护金融企业,从而维持金融中心的持续繁荣和竞争力。
  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分析
  近年来,北京依据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提出了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城市的目标,受到了社会极大的关注。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北京虽拥有众多独特的优势,也存在一些先天不足。
  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第一,经济发展迅速、实力雄厚。2007年北京市GDP总量达到9006.2亿元,经济增速为12.3%,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7000美元,达到中等以上国家水平。其中,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达1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1%。第二,地理位置优越。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位于中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交通系统发达,向东150公里即为渤海湾,向西为广阔的祖国腹地,向北为老工业基地东三省,向南为华北大平原,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第三,具有高度集中的金融组织体系。北京汇集了“一行三会”、九大银行总部,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全国性保险公司总部,并拥有15家证券公司,20多家外资银行分行和200多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北京已经成为了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第四,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重点大学,这些高校拥有近30%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北京还集中了中国一半以上的两院院士,这为北京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缺陷。第一,没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伦敦和纽约这样的国际金融中心之所以对世界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金融中心对证券、石油、大宗商品等拥有绝对的定价权。而目前北京还没有任何金融商品交易所,这些金融市场的缺失说明北京作为金融中心的市场体系是不完善的,功能很不齐全。第二,金融开放程度较低。中国目前还是一个施行金融管制的国家,北京的管制更为严格,这不仅降低了对国际金融机构和资本的吸引力,也成为北京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最不利的因素。第三,对周边地区辐射作用不够。由于政治上的局限性,虽然北京处于京津冀经济圈的中心,但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强,未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无法形成与北京的协调发展、有效互动。第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北京的金融功能区建设还比较落后,特别是信息网络设施有待完善,相关的法律与监管措施缺失、产权制度不健全。
  北京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思路
  纵观世界上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无外乎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自然形成模式。这种模式是随着贸易和经济的发展,在某一地区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然后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金融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又逐步形成国际性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等。另一种是政府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经济尚未发展到特定水平的情况下,利用该地区的某一优势,由政府推动形成金融中心,如新加坡、迪拜等。北京更接近第二种金融中心形成的情况,在已经具备较强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上,由政府推动,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加快金融中心的金融集聚过程,具体思路如下:
  积极推动金融市场的开放。这是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前提,不仅有利于增加国际金融资本的流入,带来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制度和新的业务品种,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服务水平,还有利于吸引多种形式的参与者,增强市场影响力。这个过程需要通过政府的有效指导,按步骤开放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完成金融市场微观主体的再造,并有规划地引进目前金融产业链中所欠缺的金融机构。
  推进金融中心建设所需的配套产业发展。如果信息产业、餐饮娱乐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配套产业不能跟上金融中心发展的要求,那么必然会降低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削弱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北京市应着眼于金融中心的长远发展,合理规划金融业的配套产业。
  鼓励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不仅能够吸引金融资源集聚,而且能够形成金融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北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金融创新,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宽松的金融运行环境等。金融创新除了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外,还应注重制度创新和机构创新,深入推进金融制度的市场化、国际化改革,扩展金融机构的功能和种类。
  完善金融监管。完善的金融监管是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监管不仅能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且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抑制金融风险的发生。监管当局应在监管理念、监管内容、监管范围和监管手段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和改进,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特别是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要适时改进,从而适应新形势的变化,防范金融风险。(作者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本文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重点计划项目成果,项目编号:08bajg206、SZ200810038016)
其他文献
近代中国大学萌芽于清末的新式学堂,但新式学堂只具有近代大学的特征,仍属于中国封建传统教育的范畴。辛亥革命对清末民初的社会文化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近代中国大
编者的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8年6月考察人民日报社,开创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直接与网友在线交流的先河。胡锦涛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2009年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独立源头”。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让普通民众获得了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平台
我国政府用人机制不尽完善。其中,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导致了公务员队伍相对封闭,缺乏活力。当前,政府用人纠错机制面临着成本大、缺乏预防功能、公正合理性遭质疑等难题。因
【摘要】体育场馆是满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群众健身娱乐的需要而专门修建的各类运动场所所组成的整体。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中,要注重资金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做好严格的经营运作,同时还要引进管理人才,做好管理队伍建设,聘用专职体育指导人员,进而构建更为高效的高校体育场馆。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建设 管理 资金投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快速进行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缺口也不断加大。特别是在2
【摘要】包括年轻化在内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这一方针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当前,对干部年轻化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须加以纠正,干部年轻化不等于领导干部“青年化”,不应成为用人标准上的年龄歧视,亦不应成为干部职业生涯发展的“天花板”。  【关键词】干部年轻化 认识误区 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干部队伍年轻化的目的  包括年轻化在内的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是在上世纪80年代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在扩张性宏观政策的助力之下顺利进入企稳向好局面,宏观调控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已从“内需不足”更多地转向“结构制约”。我国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时机,充分利用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注重财政手段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通过改革收入分配机制,提高低中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来促进消费,调整内需结构;把握税收杠杆调节经济结构的有利时机;创新金融手段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
【摘要】大学文化建设与创新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大学文化创新的“五创”模式可以分为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制度建设、文化内涵、大学形象五方面,从而实现多角度、多维度地创新大学文化,使大学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文化的重任,使大学文化创新成为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大学文化 “五创”模式 创新    大学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机构,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大学文化是大学
认识偏差是犯罪的原因之一。重视思想认识对于当前的犯罪预防、反腐倡廉教育和"不愿为"的思想防线构筑均有实际意义。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通过提高认识,加强自警自省、
【摘要】物理文化做为一种对物理学本质认识的途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对牛顿物理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哲学基础及文化现象进行反思,是认识牛顿物理学本质的一个重要方式,由于物理学一直以来是科学的典范学科,因而,对物理的文化反思不仅有利于认识牛顿物理学理论的本质,还有利于理解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牛顿物理学 物理文化 现代物理学    牛顿是伟大的,但他的伟大不在于他发明了多少条科学定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