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发掘和利用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z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课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分科理科课程,也不同于传统的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从过去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全方位培养人,强调发掘学生资源。课堂中的学生资源是指课堂教学中所蕴涵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资源。巧妙地捕捉课堂中的学生资源,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智慧。它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如何开发学生资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捕捉学生的兴趣
  
  近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的学习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左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等都与兴趣紧密相连。在兴趣中学习,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和能力发挥最充分,最易诱发学习动机,最易强化学习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激趣导入,使学习的内容趣味化。在《功》的教学中,我呈现奥运冠军举重的画面,利用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开阔的天性,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把这种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转化为学习的巨大动力。(2)运用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简单化。在介绍人的神经系统时,学生难以理解神经的传导过程,我就把大脑比作部队的“司令部”,全身的神经比作“电话线”,全身得到的信息立即报告给“司令部”(大脑),经过大脑分析,再通过“电话线”(神经)传到身体的某一处,作出反应。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3)利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从视觉上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的画面蕴涵了深刻的科学道理,恰到好处的音乐使学生学习兴致大增,良好的情绪油然而生。在《人的血液循环》的教学中,红色的箭头和蓝色的箭头分别向学生展示了动脉血和静脉血在人体内的循环路线,清晰而明朗,使学生对血液循环路线一目了然,而且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兴趣中提高。
  
  二、捕捉学生的表现欲
  
  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在同龄人中展示自我,获得成功感,在授课中我注意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初中科学课中有许多课堂演示实验,我就向学生说明意图,拿出器材后由学生上讲台来完成。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从中获得了满足,发现了自己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资源,学生成功了我就表扬,让学生为自己的成功而欣慰;不成功我也加以肯定,肯定他的胆识,
  这样就不会损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为解决课本上的讨论题、探究题,我根据学生的智力、男女比例、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等因素把学生合理分组,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从而产生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新见解、新方法、新设想,同时可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灯泡的亮暗跟电功率的关系”的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1)展示小灯泡在发光的电路图,同时提出灯泡的亮暗问题,自然地引入本课题;(2)让学生提出有关灯泡亮暗跟电功率的关系的猜想;(3)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4)数据处理;(5)讨论、交流,总结出结论。实践证明这个教学思路效果非常好,在整个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动手能力,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地落实,而且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使学生得到了满足,使课堂气氛活泼而更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三、捕捉学生的交流
  
  由于学生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知识构成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因而学生之间容易沟通,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家庭情况、个人经历等原因的差异,学生之间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因而学生都渴望得到更多的信息,取长补短,完善自我。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就会表达出不同的见解,产生意见的分歧。教师应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分清优劣,扬长补短。
  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对当地的污染情况比较熟悉,对当地工厂排污严重,垃圾乱堆等现象体会很深刻,我让学生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当地的经济状况,调查当地农作物生长情况,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要彻底解决当地水污染问题应怎么做?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把课堂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深刻的见解:要彻底解决水污染的问题,可通过镇政府发一份倡议书,让人人都来保护水资源,节约每一滴水。我及时给予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交流中学生丰富了知识,激活了思维的火花,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
  
  四、捕捉学生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提出一些教师不易把握的、不能及时有效处理的问题,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冲突,反映出学生正在积极思考,这是极为珍贵的学生资源。这些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无法回避的,但很可能蕴涵着可贵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问题,创设新的、良好的教学情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面对这些问题,作了如下处理:我可能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初步讨论,作为一种缓冲,在学生讨论交流期间,我可以及时找到处理的方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也可能把问题提炼后再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果。这样,既不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课堂在我的掌控之中,避免了我独揽课堂,使我不再成为课堂的主宰,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捕捉学生的错误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实的课堂会因错误而充满活力,当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被教师捕捉并经提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因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当捕捉到存在着方法性错误却蕴涵着创新思维的问题时,应对学生进行认真引导,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如在讲授电功率时,当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时,公式P=UI可以写成P=I2R或P=U2/R,有学生提出电功率跟电阻成正比,也有学生提出电功率跟电阻成反比,那么哪个结论正确呢?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原来是控制的前提不同。问题虽只是一个学生提出来的,但是它代表了一部分学生的想法。通过解决捕捉到的学生的问题,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学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需要教师不断发现和利用并为教学服务。为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利用学生资源的意识,教师要关注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与情绪状态,学会倾听学生完整的思维过程,学会提升学生的认识,推进教学向高层次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中学生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是有规律的,是一门艺术,更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开发学生资源必须遵循“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的原则。开发资源更多的工夫是用在课堂外,在利用学生资源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恰当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结合实际设计教学,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不断地适应新的变革,立于不败之地,使学校成为“学在乐中,乐在学中”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曾益源.浅谈课堂教学资源[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廖银燕)
其他文献
许多建筑物地下有好几层,供办公、停车以及设备用。在设计和材料选用时,耐久性是必须的。当地下结构发生渗漏问题时,往往处理缺少操作空间或费用昂贵。因而,地下结构施工必须
物理教学的原动力是学生的学习天性,它支配着学生学的行动,也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根本和强大的动力。要构成物理教学高效的动力体系,教师的教必须居于助动力的地位,并使教学的诸多动力具有良好的匹配,这样促使原动力更有效地和谐发挥。当今解决基础物理教学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把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来实现物理教学生产力的巨大解放。因而要更有效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更好地使用新教材,更好地培养创造性人
介绍了PEV高分子自粘卷材的材料性能,阐述了该材料在重庆轨道三号线防水工程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卷材在隧道底板、侧墙和拱顶等部位的施工工艺。
2011年10月17日上午,由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主办、尤尼索拉津能(天津)能源有限公司协办的光伏建筑一体化柔性太阳能屋面技术交流与现场施工观摩活动在天津举办,来自屋面系统科研、材
在云蒸霞蔚的MP3市场,目前流行两大独具特色产品。一类是花繁枝茂的闪存MP3.另一类则为方兴未艾的硬盘MP3。从两者的硬件配置看.根本区别在存储介质的不同.而其它部件几乎都是同
介绍了上海某住宅小区地下室的渗漏治理技术,特别对侧墙底板转角部位和环向变形缝渗漏治理中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详细阐释。
带上车载导航电脑出去转转于我还是个新鲜事。本来前些天手头也有个导航电脑,可只能在办公室里面瞎摆弄,根本无法体验导航电脑的导航功能。这下可好了,车有了,导航电脑由瑞图万方
所谓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某一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相互学习,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叶圣陶说:“上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讨论。”这一方法的运用,是教师把认识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从而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通过热烈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领会教材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争辩的气氛中求得共识,获得新知。同时还有助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