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固村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问还须善问,提问要区别对象,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会丧失答问的信心,我在有效提问上的具体做法是。
1 紧扣内容,把握整体性,找准提问的切入口
课堂上的质疑要紧扣课文内容,集中在那些围绕教学的目标要求上,有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点上。
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①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站在你面前的是几十名少先队员,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向前来参观的同学介绍红军是如何“飞夺泸定桥”的?②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飞夺”,换别的词行不行,比如,“抢夺”、“勇夺”?③课文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了国民党军队和红军,想一想,有什么好处?④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⑤文章学完了,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五个问题把课文串了起来,分别解决了内容理解、中心理解、写作方法、分析训练、复习巩固等五个问题,涉及五个教学内容,形成了五个教学板块。课堂教学围绕这五个问题展开,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2 精心设计,抓住关键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质疑不应是随意的,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不面面俱到,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并直指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通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并且使学生领悟到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3 循循善诱,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开放性
挑战性是课堂质疑的灵魂。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同时具有批判性和挑战性。
例如,在教《乌鸦喝水》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挑战性思维的问题:“如果瓶子里只有少半瓶水,乌鸦用书上的办法能喝到水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马上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书上说乌鸦喝到水了,又没说水到底有多少;有的学生说不行,理由是水如果太少,放石子水不但升不高,反而石子会把水淹没。他们都互相说了理由,各不想让。到底行不行呢?这时候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看一看插图中瓶子里的水有多少,再让学生做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瓶子里有多半瓶水的时候,利用书上所说的办法能喝到水,否则是喝不到水的。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既让学生进行了动脑思维,又让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还有了目标生成。
4 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质疑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问题设计要富有启发性、发散性、开拓性。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5 分层设疑,面向全体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其个性也是多元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及兴趣、爱好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的质疑要面向全体,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
在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提出三个层次的探究目标:①两个孩子的看法是什么?有何不同?②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不同的想法?③两个孩子产生不同看法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主选择之后,合作交流、探索,展示成果。质疑呈三个层次出现,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6 学生参与,体现自主性
“学其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要让学生敢问、会问,教师必须预先设计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提问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启发提问:这与你平常想的有什么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该怎样?你哪个词或句子不懂?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教师的设疑置问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和诱导,适时、适当、适度的提问不仅可以逐步開掘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1 紧扣内容,把握整体性,找准提问的切入口
课堂上的质疑要紧扣课文内容,集中在那些围绕教学的目标要求上,有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点上。
比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①假如你是博物馆的讲解员,站在你面前的是几十名少先队员,请你用生动的语言向前来参观的同学介绍红军是如何“飞夺泸定桥”的?②大家想一想,这篇课文的题目为什么用“飞夺”,换别的词行不行,比如,“抢夺”、“勇夺”?③课文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写了国民党军队和红军,想一想,有什么好处?④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⑤文章学完了,说说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五个问题把课文串了起来,分别解决了内容理解、中心理解、写作方法、分析训练、复习巩固等五个问题,涉及五个教学内容,形成了五个教学板块。课堂教学围绕这五个问题展开,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2 精心设计,抓住关键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质疑不应是随意的,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不面面俱到,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并直指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从课题入手:“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引号?通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文中的“鸟的天堂”是说那株大榕树是鸟儿们生活的乐园。文中出现的几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并且使学生领悟到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3 循循善诱,具有挑战性,有一定的开放性
挑战性是课堂质疑的灵魂。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同时具有批判性和挑战性。
例如,在教《乌鸦喝水》时,我设计这样一个挑战性思维的问题:“如果瓶子里只有少半瓶水,乌鸦用书上的办法能喝到水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马上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书上说乌鸦喝到水了,又没说水到底有多少;有的学生说不行,理由是水如果太少,放石子水不但升不高,反而石子会把水淹没。他们都互相说了理由,各不想让。到底行不行呢?这时候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看一看插图中瓶子里的水有多少,再让学生做做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瓶子里有多半瓶水的时候,利用书上所说的办法能喝到水,否则是喝不到水的。这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既让学生进行了动脑思维,又让学生进行了动手操作,还有了目标生成。
4 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提高课堂效率
质疑要着眼于课文巧妙的艺术构思,问题设计要富有启发性、发散性、开拓性。
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5 分层设疑,面向全体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其个性也是多元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及兴趣、爱好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的质疑要面向全体,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
在教《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提出三个层次的探究目标:①两个孩子的看法是什么?有何不同?②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不同的想法?③两个孩子产生不同看法说明了什么?让学生自主选择之后,合作交流、探索,展示成果。质疑呈三个层次出现,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6 学生参与,体现自主性
“学其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要让学生敢问、会问,教师必须预先设计问题,设计启发学生提问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启发提问:这与你平常想的有什么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该怎样?你哪个词或句子不懂?
在教学《草船借箭》时,让学生围绕题目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么样?”根据质疑,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解文章的脉络,大体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可采用读、议、演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最后,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进行评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
教师的设疑置问本身就是一种启发和诱导,适时、适当、适度的提问不仅可以逐步開掘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