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预后因素分析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tie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影响中药联合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方法

对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河北省民政总医院接受中药联合放射治疗的46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寿命表计算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及1、3、5年生存率,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法,多因素分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

462例食管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4.2个月(12.9~36.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3 %、30.6 %和10.5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89.773,P=0.000)、肿瘤直径(χ2=102.373,P=0.000)、临床分期(χ2=128.903,P=0.000)、合并其他疾病(χ2=65.366,P=0.000)及近期疗效(χ2=64.948,P=0.000)与中药联合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RR=1.625,95 % CI 1.251~2.111,P=0.000)、临床分期(RR=2.437,95 % CI 1.874~3.168,P=0.000)、合并其他疾病(RR=1.628,95 % CI 1.278~2.076,P=0.000)及近期疗效(RR=1.865,95 % CI 1.594~2.182,P=0.000)是影响中药联合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老年患者、Ⅲ期食管癌、合并其他疾病及近期疗效较差影响中药联合放射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肠道菌群在人体的代谢和免疫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肠道菌群失调,会造成肠黏膜屏障破坏及机体免疫调节异常,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过度及免疫耐受失衡,在子痫前期的发病过程中,上述因素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肠道菌群与子痫前期的相关性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对于揭示子痫前期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菌群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新生儿菌群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概述了本课题组在菌群与新生儿疾病关系方面的初步探索: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以群体形式即生物膜形式致病;新生儿口咽部常寄居的链球菌通过自身诱导因子-2起辅助致病菌作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壁及粪便中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升高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与短链脂肪酸合成不足进而调节性T细胞分化不足有关;新生儿早发败血症时经验性使用抗生素
近年来,科学家对人体微生物的研究愈发深入。研究发现体内微生物影响着宿主的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功能,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转归。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生命早期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结果,提示从妊娠早期到2岁是人类一生肠道菌群定植的关键时期,深入了解和探讨这段时间菌群定植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越来越多来自动物实验和人类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即肠道-微生物群-脑轴之间的有趣沟通和联系。微生物群与宿主早期建立共生关系,参与多种器官发育和生理过程,包括调节大脑发育和影响行为及神经功能。围产期多种因素会影响到新生儿肠道菌群定植,而肠道微生态失调是早产儿的常见临床表现。当微妙的协同性肠道-微生物群-脑部通信出现紊乱时,可能带来严重不良结局,包括脑发育异常和长期的神经发育障
目的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动态监测早产儿使用抗生素前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以探讨抗生素应用对早产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生后即入住新生儿科的早产儿19例,于生后1 d内,以及生后第2或3周分别收集粪便标本各1次。根据生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分为短期抗生素组(<3 d)10例和长期抗生素组(>7 d)9例。采用高通量测序仪Hiseq 2500对粪便样品进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微生物暴露对生命早期小鼠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方法选取无特殊病原体6~8周BALB/c小鼠24只(雌16只,雄8只),雌雄2︰1合笼,受孕后按子代不同时期(胎儿期、哺乳期、儿童期)的饲养环境分为4组。A组:胎儿期、哺乳期、儿童期均于清洁环境中饲养;B组:胎儿期、哺乳期于清洁环境中饲养,儿童期于普通环境中饲养;C组:胎儿期于清洁环境中饲养,哺乳期、儿童期于普通环境中饲养;D组:胎儿期、
肠道微生物种类高达人体基因库的10倍多,约有1014个微生物定植在肠道中,被广泛认为是"第二基因库"。目前已有研究表明,"母体肠道菌群-胎盘微生物-胎儿肠道微生物"对新生儿肠道微生物神经机制、免疫调节、代谢组学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得到了广泛的推进。本文对围产期母体、母体-胎儿、新生儿肠道微生物定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目的分析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SP18)在人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SE和胃癌细胞株(AGS、MKN45、MKN25、BGC823、BGC803、SGC7901)中USP18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CCK-8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USP18在胃癌细胞侵袭和增殖中的作用。
近年来胃癌诊治方面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胃癌患者预后仍较差。腹膜转移属于胃癌的终末阶段,尽管治疗方式多样,如减瘤术、腹腔灌注化疗、联合化疗,以及近期的分子靶向治疗及基因治疗,但仍无标准治疗方案。多学科及个体化的治疗应该是未来治疗的方向。现就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