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先贤丁文江贡献刍议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丁文江先生在地质学研究方面学养深厚,对地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为人不辞劳苦、以身作则,潜心育人,方法得当,胸怀宽广,善引人才,知人善用,爱护人才。丁文江先生在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及其后一段时间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值得地质学界的同行共缅与学习。
  
  【关键词】丁文江 地质学 地质调查所 地质学史
  
  丁文江(1887~1936年)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地质学家之一,他被胡适称为“地质学的开山大师”。 1916年,丁先生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地质调查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任职时间前后共六年。1921年,他辞去所长,从此以后,只是调查所不支薪的顾问,但实际上从未和调查所脱离关系。
  地质调查所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例如,地质调查所建立的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科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新石器和旧石器时代研究中心,并在1927年以后,先后发现四十几具北京猿人的遗骨,使当时的周口店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者趋之若鹜的地方。除纯科学的研究工作外,调查所还兼顾到国家对矿业、石油、土壤等实用资源的需求。丁文江个人曾参与龙烟铁矿厂的设计和北票煤矿的开办。调查所兼办的地震台、燃料研究室和土壤调查所等,都是在政局很不安定,工作人员薪酬微薄且不稳定,实地调查经费完全依靠私人或基金捐助的极困难时代努力的成绩①。从地质学史的角度讲,丁先生对于地质调查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学养深厚,贡献卓著
  
  丁先生不光地质学知识底蕴深厚,并且对当时中国的地质学以及地质学界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所领导的地质调查所,能在很短时期内发展成为一个纯粹科学研究的机构,成为中国地质学稳步发展的领导中心。对于地质学的认识方面,葛利普先生曾这样评价丁先生:丁博士心目中的地质学极为广泛,范围所及,非只构成地球的材料,如矿物及岩石等,且包容形成及改动此种材料的种种动力,以及其渐渐演变之程序;进而对于地球之形状构造及经过历史等,全体作为研究之对象;更涉及自亘古以来,地球陆面以上以及海水之内的生物;各种生物演进之程序,及足以影响其发展、分布之各种因素,如地理、气候等,均在范围之中。 在欧洲科学思想发达以前,中国先哲对于地壳变动之基本性质,虽有明确之见解,而以后西欧竟超过远东,盖因能了解观察与实验之方法,足以改正哲学上之概说也。丁博士充分明了此种事实。发展东方科学,必须训练调查与实验之人才,且必须使此种人才在田野及实验室之内工作,而其所寻求必须是先寻求事实。②中国地质调查所,就是依据他所认识的地质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现今的广大范围,来训练人才,招揽人才,支配人才。比如,丁先生深感当时中国古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之匮乏,邀请美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先生到中国来。葛利普在二十多年中为中国培养出许多青年古生物学专家,调查所创办的《中国古生物志》在十五年中成为全世界有名的科学刊物之一。
  
  不畏艰苦,亲为表率
  
  丁先生不惧艰苦,很多地质调查工作,他都亲为表率。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曾说过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坐在屋内,不喜欢亲历亲为,因此中国人做地质调查,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丁先生在《地质汇报》第1号写了一篇序,反驳其言论,说中国现在已有一班人登山涉水,不怕吃苦。“无论在何等疾病痛苦之下,无论在何等的艰危环境中,我总不曾看见他白日的发空愁,坐着忧虑消耗光阴。若是他忧虑,他便要把这忧虑立时现为事实,若不能立时现为事实.他决不继续忧虑着。”③翁文灏回忆说,丁先生不仅不怕困难,而且还最讲究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地质考察。民国四年他和丁先生前往绥远进行地质调查,启程之前,丁先生亲自教导他测量制图的方法,采集化石的注意事项等。丁先生的这些言传身教,为地质学界的后辈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
  潜心育人,方法得当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地质学界人才比较匮乏,丁先生积极培养地质学的人才。关于丁先生的教育思想,葛利普先生曾这样评价:丁博士与其他曾受国外训练之领袖,均感觉此种教育工作之困难,丁博士乃运用其特有之能力以解决此科学教育问题。渠确认基本之科学训练,必须在本国讲授,于是需要适当之教师。渠自任相当之课程,其他课程,若不能在留学生中选得相当人才之时,则请外国人士相劝。为求更高深及更专门之训练,渠确认必须将中国学生送出留学。但第一条件,必须淘汰成绩欠佳之学生,毫不姑息。惟其最适当者,方可予以留学之机会。④丁先生利用北京大学地质门停开的时机,把原来北京大学地质门的图书和标本全部接过来,在工商部筹备开办了地质研究班,即后来的地质研究所。后来,丁先生请从比利时回国的翁文灏到地质研究所做主任教授,并把北京大学教授德国人梭尔格请来帮忙。除了外聘人才之外,丁先生在1915年后还亲自给学生们讲授古生物学。他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还更重视实地地质考察。丁先生认为每个学期由一个教授带领许多学生做一到两次野外地质考察是远远不够的,他鼓励学生独立工作,把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自行完成。除此之外,他还主张选拔地质调查所优秀的毕业生到国外去留学。⑤丁先生的北大助教高振西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当今的古生物学家,如孙云铸、杨钟健、斯行健、黄汲清、张席褆、田奇俊、朱森等,虽然是葛利普先生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丁先生的培养。⑥
  
  胸怀宽广,善引人才
  
   丁先生运用自己的学术关系,积极为中国地质学界引进高端人才并和他们成为极好的朋友。1917年,北京大学重新开办地质学系,毕业的学生有的到地质调查所工作,丁先生亲自考试后对他们的成绩非常不满意。于是,他就带着成绩单与胡适一起去找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看到很多零分的成绩单后,虚心请教改善这种局面的办法。在丁先生的建议下,北京大学引进了两位对中国地质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李四光和葛利普。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将李四光的第一部地质科学专著《中国北部之蜓科》作为“古生物专著”特予出版。书中,李四光特意把新发现的最后两个蜓科中的新属之一,命名为“丁文江属”,以表示对丁先生在开拓中国地质事业中所作贡献的尊重。⑦葛利普来中国主持古生物学的教授与研究是中国地质学史上一件大事,丁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不但工作极勤而且是热心教育青年的人。北京大学屡次索薪罢课的时候,他总把地质系的学生叫到家里上课。葛利普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上课,还在地质调查所主持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在中国生活了26年,终葬在北大地质馆的大门前。⑧丁先生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学者,除了上述两位外,还有德国学者梭尔格,瑞典学者安持生,法国学者德日进等,他们都曾为中国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学等作出过贡献。其中,安持生先生在中国不仅做了地质矿产的调查,还发现了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南仰韶文化,德日进先生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上都曾有重要贡献。⑨
  
  知人善用,爱护人才
  
  丁先生不仅善于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还善于知人善用。丁先生当初引进梭尔格时,很多人提出了质疑。梭尔格的很多中国同事都说他不好相处,而且看不起中国人。通过和梭尔格相处,丁先生发现梭尔格是一位可敬的学者,于是力排众议,请他到地质调查所工作。丁先生曾说:外国专家不能与中国人合作,不一定是外国人的过失。⑩除了积极引进海外高等人才外,丁先生还非常关心青年人。丁先生关心晚辈赵亚曾遗孤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丁先生非常賞识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毕业生赵亚曾,曾在很多场合公开称赵为地质学的天才,后来赵亚曾在云南调查地质时遭遇土匪,被打死了,丁先生悲痛万分。除了为亚曾的家属征募抚恤经费,他自己还担负起赵亚曾儿子的教育责任,经常把赵亚曾的儿子接到家里一同歇夏,爱护之情由此可见。
  (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研究生,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博导;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UGW090221)
  注释
  ①⑤⑥⑧⑨⑩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59、31、32、34、33~34、55、56~57页。
  ②④葛利普:“丁文江先生与中国科学之发展”,原载《独立评论》, 1936 年第188 期。引自雷启立编.:《印象书系—丁文江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85~86、86页。
  ③傅斯年:“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 ,原载《独立评论》,1936 年188 期。引自雷启立编:《印象书系—丁文江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⑦ 浦庆余:“拓荒者的光彩—纪念丁文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中国地质教育》,2008年第1期, 第3~9页。
  
其他文献
主体间性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重塑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双主体的哲学可能.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性不足以及主体交往互动性沟通的缺乏等,导致马克思主义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提出和解答中国问题的基础上,推进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是自身被大众所“化”,然后才能“化”大众,而大众化的最有效路径就是紧密联系中国问题,采取问题研讨式的方法进行理论的宣传和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和使命就是要提出、分析和解答中国问题,而不是进行简单的理论宣传和知识灌输。在中国,若离开中国问题来谈论马
不断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需要,在很多方面与基础理论未能适应时代完成创新有直接关系,而全面地、彻底地、正确地解放思想,也就是要完成基础理论的创新,在基础理论的高度、
【摘要】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价值观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普遍关心的热点,关于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也成为“显学”。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我们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抓好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关键词】价值观 文化 国民教育  价值观问题的重要性,既不因古今而不同,也不因中外而不同。现代的暂且不论,中国古代讲“文以载道”
【摘要】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基于此,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的方向性、民族性、开放性、创新性和经济性,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发展 机遇 挑战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如何正确面对起伏跌宕的
【摘要】当前,西方社会各种思潮不断侵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形势。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牢牢把握主导权,高校各级党委必须高度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动态,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马克思世界观及理想信念教育,研究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占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高校主导权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
【摘要】当下,“中国模式”的讨论越来越热。一部分人认为是“中国模式”将我国带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它会引领全世界走向一个新的时代;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模式”使我国进入了环境“三高”的境地,公平与正义严重缺失,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文章围绕“中国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正确看待“中国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模式” 提出原因 正确看待  各种“模式”的提出  世界上现存多种模式,例如“北欧模式”、
【摘要】绩效评估制度的本质意义是用结果来规范政府作为。绩效评估是对政府的一种监督手段,也是强化其责任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但当前,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在制度安排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困境:即评估价值扭曲带来的一系列安排问题、评估时主客体平衡问题、评估主体在运行制度时的安排问题等。文章从评估的价值、意义以及途径等几个方面浅析绩效评估的困难及障碍。  【关键词】绩效评估 评估制度 困境  
【摘要】随着社会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特别是公共服务需求随之提升,公共服务供给及管理工作的地位日益凸显,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构成公共服务供给及组织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基于成都市典型乡镇、街办的调研,探讨新形势下社会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公共服务 政府职能 竞争机制 评价体系 多元化供给  随着我国
【摘要】借鉴约束理论中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思维流程,从系统的角度,从制度、市场和资源等方面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现阶段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提出适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策略,以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经济 约束理论 约束 策略    近年来,在国外体育经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一直位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与之相比,虽然我国的体育经济已经逐渐成为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