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初中阅读教学应在感悟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定点训练,让学生达到既有人文理解又有技能训练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改变学习方法和策略,主动对接生活,训练思维,,让阅读教学活实相济。
【关键词】感悟;训练;对接;活跃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初中阅读教学仍然单纯地以感悟为中心,不能灵活地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和个性化的认读空间,阅读的偏移不利于学生对接生活发现本质。笔者认为在感悟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定点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活跃思想和丰富情感的同时,达到既有人文理解又有技能训练的目的,让师生有意识地改变学习策略,主动对接生活,训练思维,让阅读教学活实相济。
一:阅读现状的偏移:重感悟,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运用语言。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字词入手——初读感知——解读文本——欣赏语言,通过诵读、感悟、涵泳、品味,让学生体察文情、突围想象,充分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及人文情愫。这样,有时甚至需要“在文章里走好几个来回”。由此,学生消化了语言,活跃了思想,交流了情感,唤醒了心灵,陶冶了人性,构建了人格,促进了生命个体的生成。人的思想、情感、个性、情操,成了课堂探究与创新的亮点,文本的人文性和审美内涵充分挖掘。我们在课堂上充分嗅到了语文学科所散发的浓郁而鲜活的文气和人气。与此同时,我们也暗自发现:人文挖掘和思想感知似乎也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贯穿整个课堂,我们的教师正在不知不觉间向此方向发生着偏移。课堂教学中人文内容过于膨胀过于夸大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甚至在学生刚刚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就匆匆进入“人文”对话了。我产生了一种感觉:我们的语文教师过度关注文本的人文性了,甚至已成为许多教师群体无意识的行为倾向,这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二:加强训练,让阅读教学活实相济
所谓定点训练,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学习中,教师除了要从阅读感悟的人文性特点考虑之外,还要考虑到这节课是不是还可以利用文本内容因势利导训练出一些技能方法的问题。在朗读、感悟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找到一个适当的知识训练点作为训练的依据,结合这个点寻找出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或语言规律,以此培养学生一些语文学习的技能技巧。“定点”的“定”是教师的有意为之,定什么点要看教师的价值取向。以人教版第八册(下)第四单元为例,:《云南的歌会》:品味语言,学习本文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抓住场面描写从多方面表现云南歌会的特点的方法,体会云南特有的民族风情。《端午的鸭蛋》一文,可以设计为:品味汪曾祺饱含深情但又平淡质朴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抓住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表现孩子们在端午节的快乐童趣的方法。《吆喝》: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通过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表达对民间文化和民生的关注,培养学生学习本文分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俗世奇人》:体会 “奇”之所在,学习本文通过特定环境利用自身专长表现典型人物性格的写法。以上内容设计,皆从人文性和训练点两方面考虑,充分利用文本的素材开发,进行素材利用,找到阅读规律,达到用教材教的强大功能。
《天上的街市》许多教师都教过,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后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在诗中所写到的景物之间有关系吗?2、作者由街灯想到明星,是因为什么?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联想)3、那 “明星与街市之间无关”。这些事物无关,是如何产生的呢?(想象)4、诗中的牛郎织女是自由来往,而传说中的则是一年一会,为什么?(联系文章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探讨掌握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该老师又结合方法对接生活进行拓展训练:
师:那咱们试试看!让我们来做一个联想、想象 接力赛我说开头,同学们进行联想和想像接龙。(屏示:蓝天白云图)
[A]:师:我看“蓝天”!
生1:我想“白云”。
生2:我想“雨”。
生3:我想“庄稼”。
生4:我想“农民”……
师:停!创造一个以农民为主角的故事吧?!然后讲出来咱们大家分享。
生:思考后,纷纷举手,讲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出了勤劳农民的本色。很好,请坐。
[B]:师:昨夜刚刚下了一场大雨……
生1:我想“房子倒塌”。
生2:我想“洪水爆发”。
生3:我想“灾民避难”。
生4:我想“人民捐助”
師:停,创造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吧?!
生:思考、后讲故事……
师:大家做得不错,你们已经在用联想和想象写故事了。
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在读、思、悟、练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联想、想象(定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技能,得益于老师训练点的确立和集中强化,得益于灵活引导而非纯粹的知识传授。教师首先结合教材内容为本课确立了一个明确的训练点:诗的写法——联想与想象,然后采取一定的提问技巧有目的有步骤地相机引导,逐层设疑,把训练点深深地嵌入到学生与文本的链接之中。通过教师引导训练达到学生掌握技能的目的,并且在引导之后趁机巩固了练习,做到了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紧密结合的目的。相信学生学过本文之后,在某处看到某物一定会引发联想与想象,并且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写出情景皆美的文段了。这是利用课文整体内容进行定点训练的一个实例。当然,也可以利用课文的局部文本进行定点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的练习,锲而不舍,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我在教学中几乎每篇文章都保持或多或少的训练点设计,力求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有法可依,有实实在在的抓手。譬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我选择篇末点题的写法:先叙为主,总结哲思。学习《春》,我以“春草”为例,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多角度多方面多感官并学会联想和想象来表现对喜爱对象的美感;学习《土地的誓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呼告的写法:确立呼告对象及呼告的第二人称;发出对呼告对象的赞美;表达对呼告对象的深情……就这样,学生每学一课都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作一些技能方面的训练。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温润的情感内涵,而语文的工具性又决定了语文的训练旨归,二者相依相扶不可偏废。总而言之,教师在感悟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定点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活跃思想和丰富情感的同时,达到既有人文理解又有技能训练的目的,“学习”就是“学”与“习”的过程,“学”是积累,“习”是训练,是形成技能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思、悟之余,又多了一份“练”的实践,这样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文本的学习和生活的体验中总结出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规律,达到文本学习的“活”“实”结合的境地。
【关键词】感悟;训练;对接;活跃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初中阅读教学仍然单纯地以感悟为中心,不能灵活地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和个性化的认读空间,阅读的偏移不利于学生对接生活发现本质。笔者认为在感悟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定点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活跃思想和丰富情感的同时,达到既有人文理解又有技能训练的目的,让师生有意识地改变学习策略,主动对接生活,训练思维,让阅读教学活实相济。
一:阅读现状的偏移:重感悟,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运用语言。用叶圣陶先生的一句话概括就是:“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从字词入手——初读感知——解读文本——欣赏语言,通过诵读、感悟、涵泳、品味,让学生体察文情、突围想象,充分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及人文情愫。这样,有时甚至需要“在文章里走好几个来回”。由此,学生消化了语言,活跃了思想,交流了情感,唤醒了心灵,陶冶了人性,构建了人格,促进了生命个体的生成。人的思想、情感、个性、情操,成了课堂探究与创新的亮点,文本的人文性和审美内涵充分挖掘。我们在课堂上充分嗅到了语文学科所散发的浓郁而鲜活的文气和人气。与此同时,我们也暗自发现:人文挖掘和思想感知似乎也成了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贯穿整个课堂,我们的教师正在不知不觉间向此方向发生着偏移。课堂教学中人文内容过于膨胀过于夸大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教师甚至在学生刚刚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就匆匆进入“人文”对话了。我产生了一种感觉:我们的语文教师过度关注文本的人文性了,甚至已成为许多教师群体无意识的行为倾向,这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二:加强训练,让阅读教学活实相济
所谓定点训练,就是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学习中,教师除了要从阅读感悟的人文性特点考虑之外,还要考虑到这节课是不是还可以利用文本内容因势利导训练出一些技能方法的问题。在朗读、感悟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找到一个适当的知识训练点作为训练的依据,结合这个点寻找出一些语文学习的方法或语言规律,以此培养学生一些语文学习的技能技巧。“定点”的“定”是教师的有意为之,定什么点要看教师的价值取向。以人教版第八册(下)第四单元为例,:《云南的歌会》:品味语言,学习本文以人物活动为中心抓住场面描写从多方面表现云南歌会的特点的方法,体会云南特有的民族风情。《端午的鸭蛋》一文,可以设计为:品味汪曾祺饱含深情但又平淡质朴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抓住对日常生活的细节观察表现孩子们在端午节的快乐童趣的方法。《吆喝》: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通过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表达对民间文化和民生的关注,培养学生学习本文分类处理信息的能力。《俗世奇人》:体会 “奇”之所在,学习本文通过特定环境利用自身专长表现典型人物性格的写法。以上内容设计,皆从人文性和训练点两方面考虑,充分利用文本的素材开发,进行素材利用,找到阅读规律,达到用教材教的强大功能。
《天上的街市》许多教师都教过,有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品读后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在诗中所写到的景物之间有关系吗?2、作者由街灯想到明星,是因为什么?用的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联想)3、那 “明星与街市之间无关”。这些事物无关,是如何产生的呢?(想象)4、诗中的牛郎织女是自由来往,而传说中的则是一年一会,为什么?(联系文章的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探讨掌握了什么是联想和想象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该老师又结合方法对接生活进行拓展训练:
师:那咱们试试看!让我们来做一个联想、想象 接力赛我说开头,同学们进行联想和想像接龙。(屏示:蓝天白云图)
[A]:师:我看“蓝天”!
生1:我想“白云”。
生2:我想“雨”。
生3:我想“庄稼”。
生4:我想“农民”……
师:停!创造一个以农民为主角的故事吧?!然后讲出来咱们大家分享。
生:思考后,纷纷举手,讲故事……
师:你的故事讲出了勤劳农民的本色。很好,请坐。
[B]:师:昨夜刚刚下了一场大雨……
生1:我想“房子倒塌”。
生2:我想“洪水爆发”。
生3:我想“灾民避难”。
生4:我想“人民捐助”
師:停,创造一个感人的爱心故事吧?!
生:思考、后讲故事……
师:大家做得不错,你们已经在用联想和想象写故事了。
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在读、思、悟、练的过程中轻松掌握了联想、想象(定点)这两种思维方式的技能,得益于老师训练点的确立和集中强化,得益于灵活引导而非纯粹的知识传授。教师首先结合教材内容为本课确立了一个明确的训练点:诗的写法——联想与想象,然后采取一定的提问技巧有目的有步骤地相机引导,逐层设疑,把训练点深深地嵌入到学生与文本的链接之中。通过教师引导训练达到学生掌握技能的目的,并且在引导之后趁机巩固了练习,做到了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紧密结合的目的。相信学生学过本文之后,在某处看到某物一定会引发联想与想象,并且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写出情景皆美的文段了。这是利用课文整体内容进行定点训练的一个实例。当然,也可以利用课文的局部文本进行定点训练。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的练习,锲而不舍,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我在教学中几乎每篇文章都保持或多或少的训练点设计,力求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有法可依,有实实在在的抓手。譬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我选择篇末点题的写法:先叙为主,总结哲思。学习《春》,我以“春草”为例,指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征,多角度多方面多感官并学会联想和想象来表现对喜爱对象的美感;学习《土地的誓言》,我引导学生总结呼告的写法:确立呼告对象及呼告的第二人称;发出对呼告对象的赞美;表达对呼告对象的深情……就这样,学生每学一课都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作一些技能方面的训练。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温润的情感内涵,而语文的工具性又决定了语文的训练旨归,二者相依相扶不可偏废。总而言之,教师在感悟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定点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活跃思想和丰富情感的同时,达到既有人文理解又有技能训练的目的,“学习”就是“学”与“习”的过程,“学”是积累,“习”是训练,是形成技能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思、悟之余,又多了一份“练”的实践,这样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文本的学习和生活的体验中总结出阅读的方法和阅读的规律,达到文本学习的“活”“实”结合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