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是具有生命性的,语文的生命性体现在学习主体参与的语境和语流中,因此,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语文课堂
在我们的教学中,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達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活力。特别是小学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生命活力。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教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 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具体做法的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二、 改变学习方式,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在学《军神》一课,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刘伯承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刘伯承叔叔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话?”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和深刻的对话,所以学生能毫无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他们会说得很感人。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
四、营造轻松氛围
学生展现自我,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哪吒闹海》这一篇课文分为三个小故事:闹龙宫,杀夜叉,打三太子。我让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先读,再找出哪吒闹海的动词,然后带上这些动作演一演。这篇课文难度不大,学生不难理解,我就把更多时间花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上。在巡视时,我发现学生都学得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在整合了这三个小故事后,我又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台词、动作、神情等,然后上台表演,并说说感受。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语文课堂
在我们的教学中,始终习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结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育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達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活力。特别是小学的语文课堂,更需要有生命活力。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了积累、运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必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在与教师、同学,在与社会、家庭的语言交际中获得真正的发展。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转起来,我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 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生创新的一切灵性。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要使学生毫不顾虑地积极参与学习,形成主动探索研究的心理愿望,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讨论、质疑的机会多,创新机会才多。教师只是学生的“朋友知已”,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宽容、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放下包袱,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更好地积极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得到个性发展、张扬,激发创新意识。具体做法的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学会倾听,并且不是站在讲台上听,而是走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
二、 改变学习方式,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语文学科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在学《军神》一课,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刘伯承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刘伯承叔叔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话?”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和深刻的对话,所以学生能毫无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他们会说得很感人。这样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而且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还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内容是理解的重点。教学时,我就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安排小小组讨论、圈划、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达到互相吸收,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学生的发言机会、锻炼机会就变多了,讨论出来的问题也就比较完整,比较详细了。
四、营造轻松氛围
学生展现自我,需要自由宽松的氛围。有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参与紧密相连。当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振奋的状态时,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一个个奇思妙想才会如泉喷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哪吒闹海》这一篇课文分为三个小故事:闹龙宫,杀夜叉,打三太子。我让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先读,再找出哪吒闹海的动词,然后带上这些动作演一演。这篇课文难度不大,学生不难理解,我就把更多时间花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上。在巡视时,我发现学生都学得兴趣盎然,津津乐道。在整合了这三个小故事后,我又让学生分小组自编课本剧,设计人物、台词、动作、神情等,然后上台表演,并说说感受。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让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