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巧嫂和慧心坊,从小手工到产业脱贫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手记: 


  为了积极响应全国妇联“巾帼脱贫行动”和省市区委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推动生态旅游发展的部署要求,盐城市亭湖区妇联结合当地的本土元素和妇女手工特点,创建了慧心坊帮扶贫困母亲民俗手工制作项目。
  在盐城市大洋湾景区的民俗工艺展示销售培训体验平台,笔者看到,一排排手工艺品陈列得琳琅满目,一位位绣娘穿针引线,钩织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小小手工活,带动大产业”,亭湖区妇联主席张艳阳说:“亭湖区一大批农村居家留守妇女因为慧心坊凝聚在妇联组织周围,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满怀创业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手工艺品讲究的是细心,不仅要心灵手巧,更要用心去领悟……”2020年5月29日,在大洋湾景区的慧心坊工作室,20多名农村妇女正围着桌子,参加串珠、老虎鞋手工制作培训活动。慧心坊匠心导师王文华正手把手地辅导学员。
  王文华的先祖是明朝宫廷珠钗匠人,她是第八代传人。2012年在亭湖区大洋街道农民街,王文华自主创办了宏瑞串珠手工坊。她以勤劳智慧白手起家,走上了创业之路。早些年,她曾是一名下岗女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接触到串珠编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那以后王文华在南京拜师学艺,专心学习编织工艺,一学就是5年。
  那时,串珠编织在盐城尚属新兴事物,市场接受及成熟度远不如南京。“盐城是我的家乡,我想把编织这项民族工艺带回家乡发展,带领更多姐妹们巧手致富,一起奔小康。”回到盐城,王文华在亭湖区妇联的帮助下,在慧心坊成立了培训工作室,定期免费为农村妇女教授各类编织技术,带领大家创业就业。
  从南京回到盐城,故乡的人情风物成了王文华汲取创作灵感的源泉。凭着这股创作热情,王文华的作品丰富起来。珠串是她眾多爱好中的心头好,她说:“我尝试过中国结、布艺、丝网花,这些形式的作品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珠串的可塑造性是最强的。”
  为进一步提升珠串制品的品质,王文华将使用率最高的塑料珠改成了通透度和光泽度更强的水晶珠和琉璃珠。在提升珠花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珠花的价值。她还充分发挥各类材质的特点,对产品进行精细化处理。在许多高端定制产品里,玉石、翡翠材质的珠花也倍受欢迎。
  小小珠花绽放出巨大的市场前景与魅力,然而,农村居家留守妇女习惯的松散家庭制作状态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盐城市亭湖区妇联依托乡(镇)、村妇联,帮助王文华在每个点培养两三个手工制作带头人,组织妇女统一学习、统一收集、统一结算,参与者每月人均增收约1000元。
  唐盛宋雅固然很美,但美亦在当下,在身边点滴。在王文华看来,手工技艺与日常交谊,让匠心与文化融通,是推动手工艺术生活化、手工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健康途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给了王文华更多探索的空间。2019年年底,在亭湖区妇联的组织与帮助下,她先后在抖音、快手等视频网站上发布短视频宣传姐妹们的作品和制作场景,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团队。她说:“我就想凭借这小小串珠,带动就业,增加大家的收入,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化茧成蝶的美丽生活


  亭湖区镇西村村民董安秀是慧心坊项目里的一名参与者。通过慧心坊项目,她找到了另一片土地。
  几年前,董安秀的丈夫因病去世,家中还有卧床的老人和正读高中的女儿,她一夜间失去主心骨,“我没有什么技能,不会做工,只能在家里坐着。”日复一日的焦虑,让董安秀变得麻木。
  2018年11月,亭湖区妇联举办的“亭巧嫂”手工编织培训班招募留守妇女学技术。镇西村妇联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跑到董安秀家里,“你想不想学门手艺?”她话音刚落,董安秀就答应了。
  董安秀记得,刚刚接触手工编织时,钩织最简单的物件都格外费劲,“又废眼又废手,常常会扎到自己,编的时候不会使巧劲儿。”董安秀伸出手来,食指和中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是我不想放弃,也不能放弃。”
  坚韧、好学的董安秀看着培训群里老师发的编织指导视频,每天都练到半夜。没过多久,她就成了班上编织最熟练的学员。
  董安秀开始以手工编织加工为创业方向,不仅在亭湖区妇联“慧心坊+电商”平台上销售手工编织品,还在网上开起了淘宝店和微店。销售手工花、坐垫、靠枕、玩偶等20多个品类产品,成为一名在家创业的“亭巧嫂”,年收?入达4万元。“像蚂蚁一样勤恳工作,像蝴蝶一样乐观生活。”董安秀很自豪,这门手艺令她发生了改变,她不仅自信起来,还开始主动帮助别人。
  2019年9月,新场村妇联找到了董安秀,希望她能到新场村带领留守妇女学编织,为了方便她制作和教学,新场村妇联还特意给董安秀准备了一间沿街门面。董安秀觉得这是自己感恩回报的机会,二话没说就应了下来。“农闲的时候,你们可以来做编织活,每年能增加不少收入呢。”几个月下来,董安秀已经无偿教会了30多名留守妇女编织,并给她们提供了网络销售的渠道。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物流成本增加,董安秀暂时放下钩针,但闲不住的她主动报名,去镇上一家口罩加工厂做工。她说:“要是换成过去的我,肯定是闷在家里无所事事。现在不一样了,是妇联的姐妹们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由点到面决胜小康


  每次走进慧心坊民俗工艺展示销售培训体验平台,张艳阳总能产生一点新想法,随着她将一个个新想法落地,慧心坊项目就会更茁长一些。张艳阳是“慧心坊”项目的发起人和推进人。“从项目立项到今天,无数个值得纪念的瞬间要是都变成照片,应该能贴满办公室的四面墙。”张艳阳说:“一位位手工艺人的加入像一颗颗珍珠,如今的慧心坊已然是一条璀璨的项链。从最开始设立黄尖镇民俗工艺展示销售培训体验平台,到现在的大洋湾、新兴、便仓等区镇村三级慧心坊电商展示平台,产业链的规模越来越大,产业生态越来越完善,形成了‘没有围墙的加工厂’局面。”
  互联网蕴藏无限可能,新零售带来无穷力量。慧心坊将坚持产品营销线上线下相结合,既直播产品的设计、选料、生产过程,也直播受众的体验感,打造慧心坊代言人网红,提升关注度、点击率和下单量。用更加走心的慧心坊产品营销模式,做实上游,做好品质,做活下游,将其纳入亭湖产业生态链,提升附加值和体验感。
  未来,亭湖区妇联将围绕“1138”目标,为1000名来料加工从业者或低收入农户提供手工技能培训;培树100名慧心坊来料加工女经纪人(含技艺精湛手工师);扶持30个慧心坊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创设8个慧心坊电商展示示范平台,推动形成慧心坊来料加工和当地生态旅游业互动融合、相互促进、二三产业双轮驱动的“点线面”发展格局,为决胜小康贡献巾帼力量。
其他文献
将奋斗定格成纸上印迹,将陪伴镌刻成字里温度。这是属于你的《莫愁》。  从1985年7月到此时,我们相伴相守35年、1.27余万个日夜。从创刊时的月刊到双月刊、旬刊、周刊,再到现在的融媒体发展,我们在你的陪伴下,在时代关照下,不断成熟、日益自信。  这是一颗春天的种子、一枚盛夏的果实,伴随着改革开放坚实的步伐,呼应着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回应着女性的成长发展热望。我们陪伴着你,关注着你,讲述着你,见证
期刊
“刚开始经常有人问我同样的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多以在城市扎根为追求,你为什么要回到农村?为什么要选择从事农业?我的回答是:为什么不!”近日,在溧阳举办的“她说:后疫情时代新农人发展论坛”上,溧阳市益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娜谈及她创业之初的心路历程,回答铿锵有力。  陈娜是一名80后新农民,2016年,在县城担任幼教老师的她辞职返乡,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溧阳市上兴镇建起养殖基地,专注从
期刊
“我儿子3岁了,本来一年前他就会上洗手间了,现在却开始尿裤子……”在苏州工业园区妇工委举办的一场“0-6岁儿童性健康教育”主题讲座上,一位家长无奈地向主讲老师姚峰诉说道。“这是孩子进入肛欲期的表现,父母不用担心。一般来讲,这种表现最多半年就会消失,但如果父母在这段时间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排便训练,批评指责孩子尿裤子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就可能延长孩子憋尿的时间。”姚峰耐心地向家长解释。“
期刊
康同薇幼时,父亲康有为刚刚接触西方文化,读书和游历令他眼界大开,维新思想开始萌芽。他提倡“男女平等,天赋人权”,开明的思想使得康同薇免受缠足之苦。  “妇女事业汝经营”,父亲的教导,令康同薇对追求独立自强、妇女解放产生坚定信念。她从小熟读国学典籍,自学日文、英文,15岁时就作为助手为父亲翻译日文书籍,并依据二十四史编著了《各国风俗制度考》,成为父亲从事维新变法的参考。  不仅“天资颇颖,勤学强记”
期刊
编辑手记:  《莫愁》曾于2001年、2007年两度采访陆琴。从特级修脚大师、江苏省劳动模范,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人大代表,及至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近20年时间,我们见证了“陆琴脚艺”逐渐成为行业里的“金字招牌”。再次对话陆琴,我们丝毫未见所谓成功者的光环,她依旧保有恬淡的笑容与真诚的表达。骨子里的刚与柔  儿时的陆琴不会说扬州话,却对乡音有种天生的眷恋,每每大人们用方言聊起家
期刊
《莫愁》是一本有故事的杂志。  35年来,《莫愁》给我们讲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记录了国人奋发图强的业绩,传播了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提供了凝心聚力的正能量。读者从故事中受到教育鼓舞,得到人生启迪。  《莫愁》的办刊实践,也是一个具有浓厚励志色彩的创新故事。  在我与《莫愁》的接触、交往中,有些事在我记忆的屏幕上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抹去的。  2007年,我们接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达
期刊
周汪融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方言,总有亲友问:“你研究方言有什么用?”她笑笑说:“存在即合理,研究方言自然有它的用处。”被嘲笑的梦想  周汪融确定自己通过了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博士研究生考试后,兴奋地向父母报喜。父母也和她一样高兴,但是听说她的专业方向是方言,父母的脸色顿时晴转多云。母亲小心翼翼地问:“你学方言有什么用啊?”“学方言是……”她本想说这是她的梦想,
期刊
马荣  将第五套人民币的钞票在放大镜下观察,会发现毛泽东肖像处有一道特殊反光,宛如浮雕,手指轻触,还有凹凸感,这就是在世界钞票原版雕刻领域闻名遐迩的雕刻凹印技术。马荣就是这套人民币毛泽东肖像的原版雕刻者,她雕刻的那块钢板,被作为国宝进行特级保护。师从名家学刻板  1978年,因为对绘画和雕塑有着浓厚的兴趣,16岁的马荣被作为后备力量,送进了北京印钞厂技校美术班。三年的基础学习后,马荣正式跟我国第一
期刊
1  《莫愁》杂志初创时定名《当代妇女》,名字不错,有“当代”性,但是接触社会后,人们普遍认为这本刊物是内部的工作指导性期刊。与社会碰撞后才知道,刊名是多么重要,它实际上是读者最初的认同点,你以什么面目与读者见面,首先看你的刊名。  那时,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愈发旺盛,随之的文化市场也正蓬勃生长。而要想进入群众的阅读生活,杂志首先要解决读者的“选择障碍”。  更改刊名便排到议程上了。  得到主
期刊
每个人都有充满期盼憧憬的怀想,有为之追寻的兴奋、焦虑或忐忑。那是1990年夏,我从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辗转成为了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的工作人员。放到现在,这可能是数百人竞争的岗位,但在当时,拿到报到通知书,对我来说却是十分茫然和无奈的。  我在校期间已经发表过数十篇较有分量的文学评论,被《光明日报》誉为“著名青年评论家”,追寻专业工作显然是我的不二选择。为此,我当时放弃了去某外经贸机关工作的机会
期刊